<p> 第389章 夏言的剧情杀<br />
裴元搓着额头,向王敞露骨的说道,“也就是说,弄一批能听话的举人没那么容易喽?”<br />
“一批……”王敞语塞,觉得裴千户多少对文化人有些不太尊重。<br />
便对裴元说道,“山东六府,每三年才出八十来个举人。这里面那些背景雄厚的,自然不可能被我们拉拢。那些没有背景,又年龄稍大对仕途无望的,若是当科考不上进士,一般都会选择补一个官职外放。”<br />
“只有那些出身不怎么样,又天资出众,年龄不大的,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目标。”<br />
裴元接着王敞的话说道,“可是这样的人,就算我们为他们做的再多,他们也未必会念情。”<br />
王敞叹气,“就是如此啊。”<br />
裴元听了手指在桌案上轻敲起来。<br />
王敞见状,也不多话,任由裴元思考。<br />
过了一会儿,裴元向王敞询问道,“若是这次的恩科,将范围扩大到秀才,你觉得怎么样?让秀才们再考一次举人,然后再去京城考进士?”<br />
王敞提醒道,“恩科特进的事情,就是两宋也不多,且至少得是举人。如今有明以来尚未有过恩科,一下子要惠及秀才,必然会招惹来更多的反对。”<br />
裴元嗯了一声,也觉得不太现实。<br />
王敞又向裴元问道,“恩科的事情,千户和陛下交代明白了吗?”<br />
裴元答道,“本官不想太早打草惊蛇,还没向太多人显露意图。但天子应该不会拒绝的,这种事只要天子说出口,不管结果如何,他都是大赚的,有什么理由会拒绝?”<br />
恩科本就是施恩于下,拉拢那些落榜举人的手段。<br />
谁想浪费大好的年华,等上三年又三年呢?<br />
若能有机会再考一次,必然会让两京十三省的举人感恩戴德。<br />
而且高兴的不止是当科的举人们。<br />
恩科是相对正科而言的,多一届恩科,也就意味要多录取二三百个进士,下一科的考生们自然压力大减。<br />
如今是文官治国的时代,只要朱厚照表露出这个意思,不管谁敢跳出来反对,都必然会招来全天下读书人的痛骂。<br />
所以无论朱厚照能不能把这恩科落实,他只要开口,就是稳赢的那个。<br />
之前霸州叛乱荼毒北地,正是需要拉拢安抚人心的时候,到时候由陆訚这个功臣开口点破此事,朱厚照必然会很感兴趣的。<br />
裴元想着,忽然心中一动,向王敞询问道,“那些辽东子弟,有没有什么成用的人才?”<br />
辽东人作为精神山东人,现在依然是用的山东学籍,也是从山东出举人名额。<br />
最早开拓辽东的时候以军户匠户为主,自然没什么给力的文官家族,那些能读书识字的也都是文武官员的亲眷。<br />
明朝时候的户籍制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死板,并不是说军户里的子弟就只能从军,匠户里的子弟就只能是工匠。<br />
这个户籍的要求,针对的是“户”,而不是人。<br />
也就是说,一个从明初传下来的军户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出去从军了,剩下的子弟想种田就种田,想当街溜子就当街溜子,根本没有人管。<br />
那有例外吗?<br />
有例外。<br />
比如说亲军上直卫所中,有一个府军左卫,有一天这个府军左卫中有个大头兵挂掉了,于是府军左卫的官员尽职尽责的追查他的家属,让他所在的军户补一人出来当兵。<br />
结果查来查去,这个大头兵家里已经绝户了,没有能去府军左卫中服兵役的丁男了。<br />
但是不慌,顺着族代往上查。<br />
最后一直查到了大头兵的江西袁州老家,也没找到合适服兵役的丁男。<br />
后来好不容易查到一个能承袭军职的,现在正给人做事。<br />
于是兵部移文,老登,快来军分区报道!<br />
此人,正是玄都境万寿帝君的礼部尚书,夏言。<br />
夏言接到服兵役的通知,直接就傻了眼。<br />
这踏马老子已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少师、光禄大夫、上柱国了啊!<br />
现在老子离首辅也踏马就一步之遥了!<br />
你让我去军分区报到?<br />
但有什么办法呢?夏言就是军户。<br />
而且夏言连个儿子都没有。<br />
在他这一户,就剩下他自己的时候,他就得去当这个兵。<br />
于是夏言遭遇了仕途中最致命的一个危机。<br />
这个危机的恐怖程度,堪比游戏中的剧情杀。<br />
这踏马话本里也不敢写,一个军户草头出身的家伙,在马上成为天下人的时候,会被拉去当大头兵吧。<br />
于是夏言哭着就去找玄都境万寿帝君了,“陛下,你说句话啊。”<br />
嘉靖听了有些傻眼,我一个藩王出身的皇帝,哪知道这个。<br />
这、这定体问啊!<br />
于是嘉靖皇帝特旨,免掉了夏言的军籍。<br />
所以说,以军户和匠户开拓的辽东,有大量的人口并不从军或担任匠人,足以形成比较完整的士农工商生态。<br />
而且军户这帮人的科考能力十分生猛,在明朝的考中进士的人中,军户进士的数目能达到民户进士的一半。<br />
就连在大家刻板印象中,地位低贱的匠户,进士数目也能达到民户的八分之一。<br />
考虑到匠户在大明人口中的比例,这个数字简直逆天。<br />
辽东已经繁育了那么多年,裴元相信,一定出了很多生猛的军户、匠户学生。<br />
王敞听了也心中一动,对裴元说道,“辽东那边的举人倒有一些。”<br />
又道,“虽然没什么明确的说法,但是山东科举每科也都约定成俗,给那些辽东子弟三、五个举人名额。”<br />
“只是科举也不止是看才学。”<br />
“辽东孤悬海外,文风和中原迥然不同。等这些辽东举人入京赶考,那些考官翻开卷子扫上几眼,就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考生不是和他们有渊源的。”<br />
“这些人,自然也就进士无望。”<br />
裴元现在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只能说道,“那就把讲学的日子往后推一推,尽可能的通知那些辽东举子赶来。他们既然缺乏这方面的引路人,必然会珍惜这次的机会。”<br />
“你再帮我挑选些山东本地堪用的人才,先粗粗的梳上一遍再说。”<br />
“我这次把霍韬带来了,此人才学不浅,将来我有大用,让他跟在你身边学着做事。等那些举子们来了,就让霍韬先去接触接触。”王敞对裴元进一步的计划还不清楚,但是厚植党羽这种行为,是一个合格老大该做的事情。<br />
裴元要是得过且过的不做事,那他们的事业才没前途可言。<br />
裴元现在就开始着手往朝廷安插人手,雄才大略,颇有王巨君之风啊。<br />
王敞对裴元的要求,自然是尽力配合的。<br />
就听裴元又问道,“还有统计豆田的事情,做到哪一步了?”<br />
王敞听到这个又蹙起了眉头,叹气道,“事情恐怕没咱们想的那么简单。”<br />
说着王敞解释道,“民间的豆田好说,我已经让各地统计了田土数目承包上来,但是现在除了百姓的土地,仍有大量的土地掌握在藩王和卫所手中。”<br />
“这些土地,官府很难干预,那些地方官员也招惹不起。这两者拥有的土地数目巨大,只要他们拿出一部分土地来栽种大豆,也足以对大豆的价格造成很大的冲击。”<br />
裴元听了也觉得有些麻烦。<br />
如果不能短暂对大豆形成垄断性的优势,那么裴元辛辛苦苦获得的大豆议价权就被大幅度削弱了。<br />
那些藩王、卫所,几乎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就能搭上裴元的顺风车了。<br />
那裴元可就吃亏吃大了。<br />
裴元想到山东地界上那大大小小的藩王和卫所,也觉得是特么有些定体问。<br />
山东现在最强的有两个藩系,一个是德王系,一个是鲁王系。<br />
德王系除了德王,还有他的庶长子泰安王,庶三子济宁王。<br />
鲁王系比较久远,除了鲁王之外还有镇野王,邹平王,安丘王,乐陵王,东瓯王,部城王,馆陶王,翼城王,归善王,滋阳王,阳信王。<br />
德王系实力强横,力量集中。<br />
鲁王系虽然在分封中实力变得零散,但是鲁王系和孔家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姻。<br />
孔家同时又和大量的朝臣保持着联姻。<br />
这让鲁王系虽然力量分散了,但是潜在的盟友力量却十分庞大。<br />
另外还有在青州的衡藩,沂州的泾藩。<br />
光这些王爷手中,就攥了大片的土地。<br />
除此之外还有卫所。<br />
卫所正儿八经有隶属于自己的土地,以卫所的耕地养活自己,本就是国朝初立时的政策。<br />
虽说卫所的很多土地已经被瓜分殆尽了,但是仍旧不受地方管束。<br />
裴元想了想,向王敞询问道,“现在山东有几个兵备道?”<br />
王敞答道,“如今有武定兵备、济宁兵备、曹濮兵备,沂州兵备、临清兵备、青州兵备、登州分巡七道。”<br />
兵备道是一级特殊的机构,作为和平时期以文制武的组织架构,兵备道的长官隶属于按察司,拥有对相关卫所的监察权和司法权。<br />
后来随着文官越发强势,就连卫所的钱粮、屯田也能施加一点影响。<br />
兵备道的官员,一般都挂个按察司副使或佥事的职务。<br />
裴元觉得似乎可以从这里面做些文章,便向王敞询问道,“能不能把这几个兵备道的官员聚一聚,大家一块吃个饭?”<br />
王敞知道裴元这是打算要亲自上阵说服这些人了。<br />
他便道,“小事而已,下官就任之后,还没去山东按察使司看看,正好可以与千户同去。”<br />
按察使司早期的时候还是很牛气的,因为担任监督的职责,又隶属都察院,是各地官员的爸爸。<br />
宣德年间的时候,吏部右侍郎赵新巡抚江西的时候,曾经想去江西按察使司指导工作,结果被江西按察使司拦在门口,礼貌地问出了四个字,“你算老几?”<br />
盖因江西按察使司虽然挂了个江西的名字,但却是隶属于都察院,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br />
大家都是中央出来的,你一个吏部右侍郎,凭什么管都察院的工作?<br />
赵新无奈,只能灰溜溜的滚蛋。<br />
后来,景泰四年,耿九畴以刑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陕西,结果也遇到了桀骜不驯的陕西按察使司。<br />
耿九畴顿时绷不住了,哭着跑去找景泰皇帝,“陛下,你说句话啊。”<br />
景泰皇帝懵逼之余能说什么?<br />
踏马的,我一个藩王出身的皇帝,哪知道这个。<br />
这、这定体问啊!<br />
于是景泰皇帝就给耿九畴了一个左副都御史的官衔。<br />
左副都御史乃是都察院的官儿,这样一来就有权过问按察使司的事务了。<br />
等耿九畴再次来到陕西按察使司,那里的反骨仔们一看耿九畴那“刑部右侍郎”的官衔后面有个“+”号,于是好奇点开下拉菜单。<br />
结果明晃晃的“左副都御史”几个字,闪瞎了按察使司官员们的狗眼。<br />
从此以后,大明派出的巡抚、总督,都要随身带一个都御史的加衔。<br />
这次王敞转任地方,可是特意加了右都御史的,因此把那几个兵备道的官员,找来并不是难事。<br />
裴元想起山东的特殊长臂管辖权来,又向王敞说道,“对了,分管天津三卫和辽海东宁道的按察副使,也一块叫来吧。”<br />
“程雷响有心控制天津三卫,现在正向天津左右卫渗透,我看看能不能提前打个招呼。”<br />
“辽东那边的子弟,有不少是当地的文武官员家里的,和辽海东宁道的关系千丝万缕,这个我也得设法理清楚。”<br />
王敞说道,“这个好办,主管天津三卫的按察副使并未外出,主管辽海东宁道的按察副使巡视辽东去了,正好可以和那些辽东子弟一起坐船回来述职。”<br />
裴元听着王敞的话,心中慢慢有了念头。<br />
孤悬海外的辽东,似乎是个建立分基地的好地方啊。<br />
如果自己能培养一批辽东进士,再把分管辽海东宁道的按察副使换上自己人,岂不就是打开了掌控辽东的钥匙?<br />
只不过想要掌控辽东,就得先掌握山东备倭都司。<br />
因为登莱水路是连接辽东的重要通道,而山东备倭都司手里有大量的战船,随时可以把这山东和辽东的联系掐断。<br />
(本章完)</p>
裴元搓着额头,向王敞露骨的说道,“也就是说,弄一批能听话的举人没那么容易喽?”<br />
“一批……”王敞语塞,觉得裴千户多少对文化人有些不太尊重。<br />
便对裴元说道,“山东六府,每三年才出八十来个举人。这里面那些背景雄厚的,自然不可能被我们拉拢。那些没有背景,又年龄稍大对仕途无望的,若是当科考不上进士,一般都会选择补一个官职外放。”<br />
“只有那些出身不怎么样,又天资出众,年龄不大的,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目标。”<br />
裴元接着王敞的话说道,“可是这样的人,就算我们为他们做的再多,他们也未必会念情。”<br />
王敞叹气,“就是如此啊。”<br />
裴元听了手指在桌案上轻敲起来。<br />
王敞见状,也不多话,任由裴元思考。<br />
过了一会儿,裴元向王敞询问道,“若是这次的恩科,将范围扩大到秀才,你觉得怎么样?让秀才们再考一次举人,然后再去京城考进士?”<br />
王敞提醒道,“恩科特进的事情,就是两宋也不多,且至少得是举人。如今有明以来尚未有过恩科,一下子要惠及秀才,必然会招惹来更多的反对。”<br />
裴元嗯了一声,也觉得不太现实。<br />
王敞又向裴元问道,“恩科的事情,千户和陛下交代明白了吗?”<br />
裴元答道,“本官不想太早打草惊蛇,还没向太多人显露意图。但天子应该不会拒绝的,这种事只要天子说出口,不管结果如何,他都是大赚的,有什么理由会拒绝?”<br />
恩科本就是施恩于下,拉拢那些落榜举人的手段。<br />
谁想浪费大好的年华,等上三年又三年呢?<br />
若能有机会再考一次,必然会让两京十三省的举人感恩戴德。<br />
而且高兴的不止是当科的举人们。<br />
恩科是相对正科而言的,多一届恩科,也就意味要多录取二三百个进士,下一科的考生们自然压力大减。<br />
如今是文官治国的时代,只要朱厚照表露出这个意思,不管谁敢跳出来反对,都必然会招来全天下读书人的痛骂。<br />
所以无论朱厚照能不能把这恩科落实,他只要开口,就是稳赢的那个。<br />
之前霸州叛乱荼毒北地,正是需要拉拢安抚人心的时候,到时候由陆訚这个功臣开口点破此事,朱厚照必然会很感兴趣的。<br />
裴元想着,忽然心中一动,向王敞询问道,“那些辽东子弟,有没有什么成用的人才?”<br />
辽东人作为精神山东人,现在依然是用的山东学籍,也是从山东出举人名额。<br />
最早开拓辽东的时候以军户匠户为主,自然没什么给力的文官家族,那些能读书识字的也都是文武官员的亲眷。<br />
明朝时候的户籍制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死板,并不是说军户里的子弟就只能从军,匠户里的子弟就只能是工匠。<br />
这个户籍的要求,针对的是“户”,而不是人。<br />
也就是说,一个从明初传下来的军户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出去从军了,剩下的子弟想种田就种田,想当街溜子就当街溜子,根本没有人管。<br />
那有例外吗?<br />
有例外。<br />
比如说亲军上直卫所中,有一个府军左卫,有一天这个府军左卫中有个大头兵挂掉了,于是府军左卫的官员尽职尽责的追查他的家属,让他所在的军户补一人出来当兵。<br />
结果查来查去,这个大头兵家里已经绝户了,没有能去府军左卫中服兵役的丁男了。<br />
但是不慌,顺着族代往上查。<br />
最后一直查到了大头兵的江西袁州老家,也没找到合适服兵役的丁男。<br />
后来好不容易查到一个能承袭军职的,现在正给人做事。<br />
于是兵部移文,老登,快来军分区报道!<br />
此人,正是玄都境万寿帝君的礼部尚书,夏言。<br />
夏言接到服兵役的通知,直接就傻了眼。<br />
这踏马老子已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少师、光禄大夫、上柱国了啊!<br />
现在老子离首辅也踏马就一步之遥了!<br />
你让我去军分区报到?<br />
但有什么办法呢?夏言就是军户。<br />
而且夏言连个儿子都没有。<br />
在他这一户,就剩下他自己的时候,他就得去当这个兵。<br />
于是夏言遭遇了仕途中最致命的一个危机。<br />
这个危机的恐怖程度,堪比游戏中的剧情杀。<br />
这踏马话本里也不敢写,一个军户草头出身的家伙,在马上成为天下人的时候,会被拉去当大头兵吧。<br />
于是夏言哭着就去找玄都境万寿帝君了,“陛下,你说句话啊。”<br />
嘉靖听了有些傻眼,我一个藩王出身的皇帝,哪知道这个。<br />
这、这定体问啊!<br />
于是嘉靖皇帝特旨,免掉了夏言的军籍。<br />
所以说,以军户和匠户开拓的辽东,有大量的人口并不从军或担任匠人,足以形成比较完整的士农工商生态。<br />
而且军户这帮人的科考能力十分生猛,在明朝的考中进士的人中,军户进士的数目能达到民户进士的一半。<br />
就连在大家刻板印象中,地位低贱的匠户,进士数目也能达到民户的八分之一。<br />
考虑到匠户在大明人口中的比例,这个数字简直逆天。<br />
辽东已经繁育了那么多年,裴元相信,一定出了很多生猛的军户、匠户学生。<br />
王敞听了也心中一动,对裴元说道,“辽东那边的举人倒有一些。”<br />
又道,“虽然没什么明确的说法,但是山东科举每科也都约定成俗,给那些辽东子弟三、五个举人名额。”<br />
“只是科举也不止是看才学。”<br />
“辽东孤悬海外,文风和中原迥然不同。等这些辽东举人入京赶考,那些考官翻开卷子扫上几眼,就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考生不是和他们有渊源的。”<br />
“这些人,自然也就进士无望。”<br />
裴元现在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只能说道,“那就把讲学的日子往后推一推,尽可能的通知那些辽东举子赶来。他们既然缺乏这方面的引路人,必然会珍惜这次的机会。”<br />
“你再帮我挑选些山东本地堪用的人才,先粗粗的梳上一遍再说。”<br />
“我这次把霍韬带来了,此人才学不浅,将来我有大用,让他跟在你身边学着做事。等那些举子们来了,就让霍韬先去接触接触。”王敞对裴元进一步的计划还不清楚,但是厚植党羽这种行为,是一个合格老大该做的事情。<br />
裴元要是得过且过的不做事,那他们的事业才没前途可言。<br />
裴元现在就开始着手往朝廷安插人手,雄才大略,颇有王巨君之风啊。<br />
王敞对裴元的要求,自然是尽力配合的。<br />
就听裴元又问道,“还有统计豆田的事情,做到哪一步了?”<br />
王敞听到这个又蹙起了眉头,叹气道,“事情恐怕没咱们想的那么简单。”<br />
说着王敞解释道,“民间的豆田好说,我已经让各地统计了田土数目承包上来,但是现在除了百姓的土地,仍有大量的土地掌握在藩王和卫所手中。”<br />
“这些土地,官府很难干预,那些地方官员也招惹不起。这两者拥有的土地数目巨大,只要他们拿出一部分土地来栽种大豆,也足以对大豆的价格造成很大的冲击。”<br />
裴元听了也觉得有些麻烦。<br />
如果不能短暂对大豆形成垄断性的优势,那么裴元辛辛苦苦获得的大豆议价权就被大幅度削弱了。<br />
那些藩王、卫所,几乎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就能搭上裴元的顺风车了。<br />
那裴元可就吃亏吃大了。<br />
裴元想到山东地界上那大大小小的藩王和卫所,也觉得是特么有些定体问。<br />
山东现在最强的有两个藩系,一个是德王系,一个是鲁王系。<br />
德王系除了德王,还有他的庶长子泰安王,庶三子济宁王。<br />
鲁王系比较久远,除了鲁王之外还有镇野王,邹平王,安丘王,乐陵王,东瓯王,部城王,馆陶王,翼城王,归善王,滋阳王,阳信王。<br />
德王系实力强横,力量集中。<br />
鲁王系虽然在分封中实力变得零散,但是鲁王系和孔家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姻。<br />
孔家同时又和大量的朝臣保持着联姻。<br />
这让鲁王系虽然力量分散了,但是潜在的盟友力量却十分庞大。<br />
另外还有在青州的衡藩,沂州的泾藩。<br />
光这些王爷手中,就攥了大片的土地。<br />
除此之外还有卫所。<br />
卫所正儿八经有隶属于自己的土地,以卫所的耕地养活自己,本就是国朝初立时的政策。<br />
虽说卫所的很多土地已经被瓜分殆尽了,但是仍旧不受地方管束。<br />
裴元想了想,向王敞询问道,“现在山东有几个兵备道?”<br />
王敞答道,“如今有武定兵备、济宁兵备、曹濮兵备,沂州兵备、临清兵备、青州兵备、登州分巡七道。”<br />
兵备道是一级特殊的机构,作为和平时期以文制武的组织架构,兵备道的长官隶属于按察司,拥有对相关卫所的监察权和司法权。<br />
后来随着文官越发强势,就连卫所的钱粮、屯田也能施加一点影响。<br />
兵备道的官员,一般都挂个按察司副使或佥事的职务。<br />
裴元觉得似乎可以从这里面做些文章,便向王敞询问道,“能不能把这几个兵备道的官员聚一聚,大家一块吃个饭?”<br />
王敞知道裴元这是打算要亲自上阵说服这些人了。<br />
他便道,“小事而已,下官就任之后,还没去山东按察使司看看,正好可以与千户同去。”<br />
按察使司早期的时候还是很牛气的,因为担任监督的职责,又隶属都察院,是各地官员的爸爸。<br />
宣德年间的时候,吏部右侍郎赵新巡抚江西的时候,曾经想去江西按察使司指导工作,结果被江西按察使司拦在门口,礼貌地问出了四个字,“你算老几?”<br />
盖因江西按察使司虽然挂了个江西的名字,但却是隶属于都察院,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br />
大家都是中央出来的,你一个吏部右侍郎,凭什么管都察院的工作?<br />
赵新无奈,只能灰溜溜的滚蛋。<br />
后来,景泰四年,耿九畴以刑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陕西,结果也遇到了桀骜不驯的陕西按察使司。<br />
耿九畴顿时绷不住了,哭着跑去找景泰皇帝,“陛下,你说句话啊。”<br />
景泰皇帝懵逼之余能说什么?<br />
踏马的,我一个藩王出身的皇帝,哪知道这个。<br />
这、这定体问啊!<br />
于是景泰皇帝就给耿九畴了一个左副都御史的官衔。<br />
左副都御史乃是都察院的官儿,这样一来就有权过问按察使司的事务了。<br />
等耿九畴再次来到陕西按察使司,那里的反骨仔们一看耿九畴那“刑部右侍郎”的官衔后面有个“+”号,于是好奇点开下拉菜单。<br />
结果明晃晃的“左副都御史”几个字,闪瞎了按察使司官员们的狗眼。<br />
从此以后,大明派出的巡抚、总督,都要随身带一个都御史的加衔。<br />
这次王敞转任地方,可是特意加了右都御史的,因此把那几个兵备道的官员,找来并不是难事。<br />
裴元想起山东的特殊长臂管辖权来,又向王敞说道,“对了,分管天津三卫和辽海东宁道的按察副使,也一块叫来吧。”<br />
“程雷响有心控制天津三卫,现在正向天津左右卫渗透,我看看能不能提前打个招呼。”<br />
“辽东那边的子弟,有不少是当地的文武官员家里的,和辽海东宁道的关系千丝万缕,这个我也得设法理清楚。”<br />
王敞说道,“这个好办,主管天津三卫的按察副使并未外出,主管辽海东宁道的按察副使巡视辽东去了,正好可以和那些辽东子弟一起坐船回来述职。”<br />
裴元听着王敞的话,心中慢慢有了念头。<br />
孤悬海外的辽东,似乎是个建立分基地的好地方啊。<br />
如果自己能培养一批辽东进士,再把分管辽海东宁道的按察副使换上自己人,岂不就是打开了掌控辽东的钥匙?<br />
只不过想要掌控辽东,就得先掌握山东备倭都司。<br />
因为登莱水路是连接辽东的重要通道,而山东备倭都司手里有大量的战船,随时可以把这山东和辽东的联系掐断。<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