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403章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br />
就在正德七年的这一次日本朝贡中,发生了严重的贸易摩擦。<br />
而日方外交人员提出了两大诉求。<br />
第一个诉求,商品贸易的价格,必须严格按照之前的指导价来交易。<br />
另外一个诉求是,有几个明人,如孙瓒、高老官、潘五等辈,说是帮着日本使者贩卖带来的私货,结果骗了东西就跑了。这些东西价值大约五百两,这都快三年了,有没有人管管啊?<br />
嗯……,日本人自己的《壬申入明记》里写的,污蔑的可能性很大。<br />
我天朝上邦,不应该啊。<br />
那么,为什么满朝文武,对这种朝贡贸易口诛笔伐,说的一无是处呢?<br />
原因有如下三点。<br />
第一,贸易上确实有利可图,但是地方政府要招待使团的食宿,有的时候对方的使团润来了,就死活不走,福利这方面是完全白给的。<br />
地方政府既不想掏钱当冤大头,又不想时间久了闹出外交风波,惹得自己不痛快,所以对朝贡这件事颇为抵制。<br />
这一块的因素大约占全部理由中的1%,毕竟的不是我的钱。<br />
嘻嘻。<br />
第二,朝廷的朝贡体系中,有一个巨大的亏空项。那就是川、藏方面的番人。川、藏那边的番人进贡的物品,大多是刀剑、铁甲,以及僧制品。<br />
川、藏番人的冶炼技术一般,刀剑、铁甲之类的质量根本不够看,他们创汇主要是靠活佛们死后的僧制品。<br />
大明这些年收到的僧制品,计有佛骨十万多斤,佛牙八千多颗,舍利子堆积如山。<br />
这些僧制品几乎没什么用处,而大明对他们的赏赐,则是以丝绸,生绢和大明宝钞为主。<br />
这就产生了巨大的亏空。<br />
划算吗?<br />
其实还是很划算的。<br />
很多人认为大明对雪区只是理论统治,其实并不然。<br />
元代的时候,朝廷对雪区是以流官万户管理,到了明代,管理雪区的就成了世袭的教王。<br />
从流官,变为世袭,看似是统治权降低了,但是从政治结构来看,却不能这么算。<br />
元朝的时候管理雪区的流官,并不是由朝廷进驻的,而是由本地势力推举的,这就让这个流官失去了朝廷羁縻地方的意义。<br />
再加上这是个以宗教为主的地区,这样一个行政官员,又能发挥出多大的本职作用呢?<br />
明朝的时候,以世袭代替流官,看似是统治权退步了,但是却在事实上,把一个能发出整体声音的雪区肢解了。<br />
雪区的统治结构,由原先的公推万户,变成了七王并立。<br />
七王分别为阐化王、阐教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br />
阐化王、阐教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瓜分其地,五王各据一方,建立起了自己的世袭世系。<br />
大宝法王和大乘法王则在宗教上统治他们的思想。<br />
分裂之后的雪区,不再具有个体意识,而是直接接受明廷的垂直领导。<br />
法王们没事就派人进京,美美的享受着明帝国的好日子。<br />
教王们也以封君的姿态,事事都要大哥点头。<br />
而明帝国呢,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一件看似更不划算的事情。<br />
那就是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通了从雅安入藏的驿路。<br />
永乐五年朱棣对阐化王下诏:“谕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同护教王、赞善王、必力工瓦国师、川卜千户所,必里、朵甘、陇三卫、川藏等簇,复置驿站,以通西域之使。”<br />
与此同时,命令“都指挥司刘昭、何铭等往西番、朵甘、乌思藏等处设立站赤,抚安军民”。<br />
“令所辖地方驿站有未复旧者,悉如旧设置,以通使命。”<br />
在汉藏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总共了七年的时间,“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无虞寇盗矣。”<br />
前些年的时候,上任阐化王去世,其子阿吉旺秋第悉派番僧两人,前往北京请求世袭。<br />
结果因为路太远,当这两名番僧带着明朝的敕书赶回西藏时,新王阿吉旺秋第悉又因病去世了。<br />
现在麻烦了,继位的变成孙子了。<br />
两名番僧不想再跑这一趟了,于是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最后一致认为:汉人知道个鸡儿啊,我们直接把名字改了不就行了。<br />
于是两名番僧灵活操作一番,修改了敕书,由阿旺扎失扎巴坚继任。<br />
阿旺扎失扎巴坚高高兴兴的拿着敕书,以及继承的勘合印章,让人给朝廷进贡谢恩。<br />
结果却被四川的守臣看出了问题。<br />
于是四川方面立刻将这些人逮捕,并且建议天子:他妈的,这帮人假冒圣旨,杀了吧!<br />
但是天子可不傻啊。<br />
仪式感什么的,只是pua的形式,真急眼了可就不好玩了。<br />
于是朱厚照的老爹建议:算了算了。<br />
最终,免其死罪,发配陕西平凉卫充军。<br />
“其时王卒,其子请袭,命番僧二人为正副使往封。此至,新王亦死,其子阿往扎失扎巴坚参请封。二人不得已授之,遂具谢恩仪物,并献其父所领勘合印章为左验,至四川,守臣勤其擅封,逮治论斩,减死戍边,副使以下悉有。”<br />
——《明实录孝宗实录》<br />
可以说,统治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动用智慧去小心呵护的。<br />
也没必要用一个武断的标准,来判断其政治形态。<br />
整体来看,从永乐到洪熙,到宣德,到正统,到景泰,到成化,到弘治,到正德,各位大明天子对川藏番人的态度就是……<br />
点小钱,先让他们听话,相信后人的智慧。<br />
正德皇帝也勤勤恳恳,用着自己不多的私房钱,笼络着这些坐镇边疆的宗教势力。<br />
为了彻底和那些崇信宗教的番人打成一片,深化大明的统治,他甚至得到了一个宗教身份。<br />
大庆法王!<br />
要是岁月长久,朱厚照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执政,焉知这“大庆法王”的尊号,不会成为藏人心中的“天可汗”呢?<br />
然后,问题来了啊!<br />
——正德没有后啊!!<br />
这大明,我哭死。<br />
后来上台的玄都境万寿帝君,虽然有些小聪明,但这个藩王出身的家伙,对如何统治一个国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br />
随着玄都境万寿帝君的无差别灭佛,以及向大明称臣的七王在雪区的斗争中失势,这套统治体系直接失灵了。等到后期,《徐霞客游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br />
“吐蕃国有法王、人王。人王主兵革,初有四,今并一。法王主佛教,亦有二。人王以土地养法王,而不知有中国;法王代人王化人民,而遵奉朝廷。”<br />
“其教,大法王与二法王更相为师弟。大法王将没,即先语二法王以托生之地。二法王如其言往求之,必得所生,即抱奉归养为大法王,而传之道。”<br />
那么在大臣们眼中,如此吃亏的川藏朝贡贸易,在他们反对声浪中所占的比重为多少呢?<br />
也是1%,因为这踏马又不是的我的钱。<br />
嘻嘻。<br />
第三点,也就是权重占比达到98%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br />
那就是贸易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狗日的皇帝拿来发工资了啊!<br />
那他妈是我的钱啊!<br />
不嘻嘻啊!<br />
裴元作为一个有着后世视角的人,当然能更开放的看待这个问题。<br />
明朝在通过朝贡获利的同时,历代皇帝也在不屈不挠的想要造船走出去,那种对朝贡的限制与其说是想减少损失,不如说是为了保护那些本可以垄断的市场。<br />
可惜,结果大家都知道了。<br />
说起来,这次日本使团的争贡,也深刻的揭示了日本内部的矛盾。<br />
争贡事件,大明国内记录了一次,就是有名的嘉靖二年的宁波争贡。<br />
但是结合日本国内的记载,其实争贡发生了两次。<br />
一次是在日本国内争贡,就是这次正德七年的入明争贡。<br />
一次是在宁波争贡,把日本国内的矛盾摆到了大明的明面上,就是嘉靖二年那次。<br />
按照大明天子对日本十年一贡的命令,这两次争贡事件,其实跨度达到了三十年。<br />
明朝的记载不甚详细,自然也就很难发现这里面的巨大机遇,也没有意识到大明帝国和日本微不足道的两次贸易,会引发了日本天翻地覆的变化。<br />
之前说到了,和大明的贸易,是日本国内永乐通宝输入的重要财富口径。<br />
最开始,这个财富口径,一直掌握在足利幕府将军手中。<br />
足利义满向大明朝贡,得到了大量永乐通宝的赏赐后,立刻就动了心思。<br />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br />
——我要炒币!<br />
日本当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已经用了数百年的宋钱,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日本本地的自铸铜钱,以及小规模流入的洪武通宝。<br />
于是,为了把这些大明钱币炒高,足利将军家族用了数代人的努力,推广手中的永乐通宝。<br />
足利将军首先以政令的形式,强行要求各地诸侯不得拒绝永乐钱。<br />
随后又发布《撰钱令》,宣布永乐通宝和宣德通宝可以用来缴纳段钱和年贡,其他的宋钱、日本钱作废,不允许再被使用。<br />
足利将军势败之后,接过了朝贡贸易的大内氏和细川氏也发现了这个财富口径的好处。<br />
他们也一致认为……<br />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br />
我们也要炒币!<br />
两家联手向大明朝贡,换取大量的永乐通宝,随后继续在日本国内炒币。<br />
其他的日本诸侯都看傻了。<br />
永乐通宝那么香吗?<br />
大内氏和细川氏纷纷表态:快上车吧,来不及了,四千点只是起点。<br />
于是其他日本诸侯也上头了,争先恐后的使用永乐通宝,并且在贸易中只认永乐钱。<br />
经常玩日本战国游戏,和看日本战国动作片的,就会发现织田信长家的军旗上就画着永乐通宝,一些诸侯的头上、甲胄上,帷幕上,到处都有永乐通宝的纹。<br />
后来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他琢磨着自己出身贫寒,想搞点流芳百世的形象工程证明自己的阔气。<br />
那我干点什么呢?<br />
干点什么能显得阔气又不失文雅,高贵又不失内涵呢?<br />
于是他穷尽想象力,用黄金和白银,铸造了许多永乐通宝。<br />
——啧。<br />
现在问题来了,日本势力最强的两个大名,这会儿正在疯狂的炒作永乐通宝,想要仗着这个财富口径洗劫其他大名的财富。<br />
可、可那是永乐通宝啊!<br />
大明的永乐通宝啊!<br />
老子就在大明啊!<br />
那些日本大名费劲心思,刀兵相向,你争我夺想要得到的永乐通宝,老子他妈的看到都懒得弯腰捡啊!<br />
要是趁着他们疯狂炒作永乐通宝的时候,自己悄摸摸的联系一个带路党,跑去疯狂的兑现,先是向那些小诸侯们铺货,然后集中力量挤兑大内氏和细川氏。<br />
岂不是直接能让两个巨头崩溃?<br />
裴元都无法想象那种高位出货的酸爽了。<br />
如果这两个大名轰然倒下,而且是以金融崩溃的方式崩盘,肯定会席卷其他地域,造成一连串的反应。<br />
说不定整个日本,都会提前来到了战国的高潮阶段。<br />
日本那地方,可是有着丰富的黄金和白银的,裴元可以用珍贵的永乐通宝,把那些司空见惯的黄金白银换回来。<br />
而如果裴元没记错的话,日本这个国家特别的奇怪,越是吃亏就越是着迷。<br />
越是战乱,永乐通宝就越值钱。<br />
不然也不会发生织田家的武将把永乐通宝画满全身,丰臣秀吉铸造金银永乐通宝的事情了。<br />
后来西班牙白银从菲律宾大量涌入大明,日本白银换不到永乐通宝了。<br />
那些大名们失去了这个财富口径,这才纷纷放弃炒作,让永乐通宝开始贬值。<br />
裴元想着,下意识的在地上简单的画了倭国的地图。<br />
他对日本的事情了解的也不多,对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只是有个粗粗的概念,画出的地图只有个大概的模样。<br />
裴元仔细地看着。<br />
脑海中闪过一个个念头。<br />
野人女真、倭寇、山东备倭都司、罗教、日本朝贡使团、大内氏、细川氏、永乐通宝、白银集团的崛起、内府库的放血、中豆油集团、大明宝钞的炒作。<br />
一系列的念头模模糊糊的结成了一个网,慢慢的编织在了一起。<br />
(本章完)</p>
就在正德七年的这一次日本朝贡中,发生了严重的贸易摩擦。<br />
而日方外交人员提出了两大诉求。<br />
第一个诉求,商品贸易的价格,必须严格按照之前的指导价来交易。<br />
另外一个诉求是,有几个明人,如孙瓒、高老官、潘五等辈,说是帮着日本使者贩卖带来的私货,结果骗了东西就跑了。这些东西价值大约五百两,这都快三年了,有没有人管管啊?<br />
嗯……,日本人自己的《壬申入明记》里写的,污蔑的可能性很大。<br />
我天朝上邦,不应该啊。<br />
那么,为什么满朝文武,对这种朝贡贸易口诛笔伐,说的一无是处呢?<br />
原因有如下三点。<br />
第一,贸易上确实有利可图,但是地方政府要招待使团的食宿,有的时候对方的使团润来了,就死活不走,福利这方面是完全白给的。<br />
地方政府既不想掏钱当冤大头,又不想时间久了闹出外交风波,惹得自己不痛快,所以对朝贡这件事颇为抵制。<br />
这一块的因素大约占全部理由中的1%,毕竟的不是我的钱。<br />
嘻嘻。<br />
第二,朝廷的朝贡体系中,有一个巨大的亏空项。那就是川、藏方面的番人。川、藏那边的番人进贡的物品,大多是刀剑、铁甲,以及僧制品。<br />
川、藏番人的冶炼技术一般,刀剑、铁甲之类的质量根本不够看,他们创汇主要是靠活佛们死后的僧制品。<br />
大明这些年收到的僧制品,计有佛骨十万多斤,佛牙八千多颗,舍利子堆积如山。<br />
这些僧制品几乎没什么用处,而大明对他们的赏赐,则是以丝绸,生绢和大明宝钞为主。<br />
这就产生了巨大的亏空。<br />
划算吗?<br />
其实还是很划算的。<br />
很多人认为大明对雪区只是理论统治,其实并不然。<br />
元代的时候,朝廷对雪区是以流官万户管理,到了明代,管理雪区的就成了世袭的教王。<br />
从流官,变为世袭,看似是统治权降低了,但是从政治结构来看,却不能这么算。<br />
元朝的时候管理雪区的流官,并不是由朝廷进驻的,而是由本地势力推举的,这就让这个流官失去了朝廷羁縻地方的意义。<br />
再加上这是个以宗教为主的地区,这样一个行政官员,又能发挥出多大的本职作用呢?<br />
明朝的时候,以世袭代替流官,看似是统治权退步了,但是却在事实上,把一个能发出整体声音的雪区肢解了。<br />
雪区的统治结构,由原先的公推万户,变成了七王并立。<br />
七王分别为阐化王、阐教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br />
阐化王、阐教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瓜分其地,五王各据一方,建立起了自己的世袭世系。<br />
大宝法王和大乘法王则在宗教上统治他们的思想。<br />
分裂之后的雪区,不再具有个体意识,而是直接接受明廷的垂直领导。<br />
法王们没事就派人进京,美美的享受着明帝国的好日子。<br />
教王们也以封君的姿态,事事都要大哥点头。<br />
而明帝国呢,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一件看似更不划算的事情。<br />
那就是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通了从雅安入藏的驿路。<br />
永乐五年朱棣对阐化王下诏:“谕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同护教王、赞善王、必力工瓦国师、川卜千户所,必里、朵甘、陇三卫、川藏等簇,复置驿站,以通西域之使。”<br />
与此同时,命令“都指挥司刘昭、何铭等往西番、朵甘、乌思藏等处设立站赤,抚安军民”。<br />
“令所辖地方驿站有未复旧者,悉如旧设置,以通使命。”<br />
在汉藏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总共了七年的时间,“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无虞寇盗矣。”<br />
前些年的时候,上任阐化王去世,其子阿吉旺秋第悉派番僧两人,前往北京请求世袭。<br />
结果因为路太远,当这两名番僧带着明朝的敕书赶回西藏时,新王阿吉旺秋第悉又因病去世了。<br />
现在麻烦了,继位的变成孙子了。<br />
两名番僧不想再跑这一趟了,于是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最后一致认为:汉人知道个鸡儿啊,我们直接把名字改了不就行了。<br />
于是两名番僧灵活操作一番,修改了敕书,由阿旺扎失扎巴坚继任。<br />
阿旺扎失扎巴坚高高兴兴的拿着敕书,以及继承的勘合印章,让人给朝廷进贡谢恩。<br />
结果却被四川的守臣看出了问题。<br />
于是四川方面立刻将这些人逮捕,并且建议天子:他妈的,这帮人假冒圣旨,杀了吧!<br />
但是天子可不傻啊。<br />
仪式感什么的,只是pua的形式,真急眼了可就不好玩了。<br />
于是朱厚照的老爹建议:算了算了。<br />
最终,免其死罪,发配陕西平凉卫充军。<br />
“其时王卒,其子请袭,命番僧二人为正副使往封。此至,新王亦死,其子阿往扎失扎巴坚参请封。二人不得已授之,遂具谢恩仪物,并献其父所领勘合印章为左验,至四川,守臣勤其擅封,逮治论斩,减死戍边,副使以下悉有。”<br />
——《明实录孝宗实录》<br />
可以说,统治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动用智慧去小心呵护的。<br />
也没必要用一个武断的标准,来判断其政治形态。<br />
整体来看,从永乐到洪熙,到宣德,到正统,到景泰,到成化,到弘治,到正德,各位大明天子对川藏番人的态度就是……<br />
点小钱,先让他们听话,相信后人的智慧。<br />
正德皇帝也勤勤恳恳,用着自己不多的私房钱,笼络着这些坐镇边疆的宗教势力。<br />
为了彻底和那些崇信宗教的番人打成一片,深化大明的统治,他甚至得到了一个宗教身份。<br />
大庆法王!<br />
要是岁月长久,朱厚照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执政,焉知这“大庆法王”的尊号,不会成为藏人心中的“天可汗”呢?<br />
然后,问题来了啊!<br />
——正德没有后啊!!<br />
这大明,我哭死。<br />
后来上台的玄都境万寿帝君,虽然有些小聪明,但这个藩王出身的家伙,对如何统治一个国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br />
随着玄都境万寿帝君的无差别灭佛,以及向大明称臣的七王在雪区的斗争中失势,这套统治体系直接失灵了。等到后期,《徐霞客游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br />
“吐蕃国有法王、人王。人王主兵革,初有四,今并一。法王主佛教,亦有二。人王以土地养法王,而不知有中国;法王代人王化人民,而遵奉朝廷。”<br />
“其教,大法王与二法王更相为师弟。大法王将没,即先语二法王以托生之地。二法王如其言往求之,必得所生,即抱奉归养为大法王,而传之道。”<br />
那么在大臣们眼中,如此吃亏的川藏朝贡贸易,在他们反对声浪中所占的比重为多少呢?<br />
也是1%,因为这踏马又不是的我的钱。<br />
嘻嘻。<br />
第三点,也就是权重占比达到98%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br />
那就是贸易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狗日的皇帝拿来发工资了啊!<br />
那他妈是我的钱啊!<br />
不嘻嘻啊!<br />
裴元作为一个有着后世视角的人,当然能更开放的看待这个问题。<br />
明朝在通过朝贡获利的同时,历代皇帝也在不屈不挠的想要造船走出去,那种对朝贡的限制与其说是想减少损失,不如说是为了保护那些本可以垄断的市场。<br />
可惜,结果大家都知道了。<br />
说起来,这次日本使团的争贡,也深刻的揭示了日本内部的矛盾。<br />
争贡事件,大明国内记录了一次,就是有名的嘉靖二年的宁波争贡。<br />
但是结合日本国内的记载,其实争贡发生了两次。<br />
一次是在日本国内争贡,就是这次正德七年的入明争贡。<br />
一次是在宁波争贡,把日本国内的矛盾摆到了大明的明面上,就是嘉靖二年那次。<br />
按照大明天子对日本十年一贡的命令,这两次争贡事件,其实跨度达到了三十年。<br />
明朝的记载不甚详细,自然也就很难发现这里面的巨大机遇,也没有意识到大明帝国和日本微不足道的两次贸易,会引发了日本天翻地覆的变化。<br />
之前说到了,和大明的贸易,是日本国内永乐通宝输入的重要财富口径。<br />
最开始,这个财富口径,一直掌握在足利幕府将军手中。<br />
足利义满向大明朝贡,得到了大量永乐通宝的赏赐后,立刻就动了心思。<br />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br />
——我要炒币!<br />
日本当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已经用了数百年的宋钱,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日本本地的自铸铜钱,以及小规模流入的洪武通宝。<br />
于是,为了把这些大明钱币炒高,足利将军家族用了数代人的努力,推广手中的永乐通宝。<br />
足利将军首先以政令的形式,强行要求各地诸侯不得拒绝永乐钱。<br />
随后又发布《撰钱令》,宣布永乐通宝和宣德通宝可以用来缴纳段钱和年贡,其他的宋钱、日本钱作废,不允许再被使用。<br />
足利将军势败之后,接过了朝贡贸易的大内氏和细川氏也发现了这个财富口径的好处。<br />
他们也一致认为……<br />
制霸日本不如搞金融啊!<br />
我们也要炒币!<br />
两家联手向大明朝贡,换取大量的永乐通宝,随后继续在日本国内炒币。<br />
其他的日本诸侯都看傻了。<br />
永乐通宝那么香吗?<br />
大内氏和细川氏纷纷表态:快上车吧,来不及了,四千点只是起点。<br />
于是其他日本诸侯也上头了,争先恐后的使用永乐通宝,并且在贸易中只认永乐钱。<br />
经常玩日本战国游戏,和看日本战国动作片的,就会发现织田信长家的军旗上就画着永乐通宝,一些诸侯的头上、甲胄上,帷幕上,到处都有永乐通宝的纹。<br />
后来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他琢磨着自己出身贫寒,想搞点流芳百世的形象工程证明自己的阔气。<br />
那我干点什么呢?<br />
干点什么能显得阔气又不失文雅,高贵又不失内涵呢?<br />
于是他穷尽想象力,用黄金和白银,铸造了许多永乐通宝。<br />
——啧。<br />
现在问题来了,日本势力最强的两个大名,这会儿正在疯狂的炒作永乐通宝,想要仗着这个财富口径洗劫其他大名的财富。<br />
可、可那是永乐通宝啊!<br />
大明的永乐通宝啊!<br />
老子就在大明啊!<br />
那些日本大名费劲心思,刀兵相向,你争我夺想要得到的永乐通宝,老子他妈的看到都懒得弯腰捡啊!<br />
要是趁着他们疯狂炒作永乐通宝的时候,自己悄摸摸的联系一个带路党,跑去疯狂的兑现,先是向那些小诸侯们铺货,然后集中力量挤兑大内氏和细川氏。<br />
岂不是直接能让两个巨头崩溃?<br />
裴元都无法想象那种高位出货的酸爽了。<br />
如果这两个大名轰然倒下,而且是以金融崩溃的方式崩盘,肯定会席卷其他地域,造成一连串的反应。<br />
说不定整个日本,都会提前来到了战国的高潮阶段。<br />
日本那地方,可是有着丰富的黄金和白银的,裴元可以用珍贵的永乐通宝,把那些司空见惯的黄金白银换回来。<br />
而如果裴元没记错的话,日本这个国家特别的奇怪,越是吃亏就越是着迷。<br />
越是战乱,永乐通宝就越值钱。<br />
不然也不会发生织田家的武将把永乐通宝画满全身,丰臣秀吉铸造金银永乐通宝的事情了。<br />
后来西班牙白银从菲律宾大量涌入大明,日本白银换不到永乐通宝了。<br />
那些大名们失去了这个财富口径,这才纷纷放弃炒作,让永乐通宝开始贬值。<br />
裴元想着,下意识的在地上简单的画了倭国的地图。<br />
他对日本的事情了解的也不多,对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只是有个粗粗的概念,画出的地图只有个大概的模样。<br />
裴元仔细地看着。<br />
脑海中闪过一个个念头。<br />
野人女真、倭寇、山东备倭都司、罗教、日本朝贡使团、大内氏、细川氏、永乐通宝、白银集团的崛起、内府库的放血、中豆油集团、大明宝钞的炒作。<br />
一系列的念头模模糊糊的结成了一个网,慢慢的编织在了一起。<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