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p>    第458章 兵部事变<br />
    何鉴哪知道裴元会怎么做?<br />
    他的话已经带到,也没兴趣陪他打哑谜了。<br />
    于是便对刘祥说道,“本官怜悯你不易,也不必去西南充军了,去辽东做个县令吧。若是我没猜错的话,你还有再见到那人的一天。”<br />
    说完,看着刘祥诚心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到时候,切莫自误啊。”<br />
    刘祥听得心中如同翻江倒海一般。<br />
    若是那人小小的任性,就能让兵部尚书亲自过问他的案子,还格外施恩,为他避免了充军的命运,甚至还能保留一个官身。<br />
    那当初自己若是肯和他相见,得到他的相助,自己是不是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呢?<br />
    接下来的数日,在满朝吃瓜官员眼中,属实有些风云突变。<br />
    先是左都御史李士实高调表示,不想追名逐利,愿意把晋升内阁的机会让给其他人。<br />
    接着,另一个大热人选兵部尚书何鉴,不但要放弃这次晋升内阁大学士的机会,甚至愿意为了解决朝廷现今的僵局,要辞掉兵部尚书的职务。<br />
    何鉴的表态一下子就压过了李士实,引来了朝野哗然。<br />
    甚至就连天子,都派了宦官来秘密询问何鉴的真实意图。<br />
    或许是已经彻底做好了心理建设的缘故,何鉴面对外界的质疑,回答的很坦荡。<br />
    许多早就预备好的漂亮话,不停的往外甩。<br />
    “君明臣贤”什么的就不必说了,就连很多何鉴以往看都不看几眼的郎中、主事都得到了他不少赞语。<br />
    众人见何鉴已经完全是一个退休老干部的姿态了,这才彻底信了。<br />
    何鉴自己派系的人,自然是慌成了一团,纷纷来拿主意。<br />
    杨廷和与杨一清也紧锣密鼓的开始研究,何鉴离去后,未来的斗争形势。<br />
    就在文官们勾心斗角,内斗不止的时候,得到机会的朱厚照,也看准了这个机会,准备迅速的推动他的“先军大明”计划。<br />
    因为裴元这个小蝴蝶的干预,此时的文臣阵营更加涣散,而朱厚照有了贺环这个不错的谋略高手,反倒有些如虎添翼的意思了。<br />
    这蓄势待发的一众人等,像是要捕食的豹子,紧密的注视着朝局的变化。<br />
    杨廷和与杨一清在和各自党羽商议后,都认为可以借助何鉴的离场,瓜分何鉴空出的势力范围,从而壮大自身。<br />
    在内阁将何鉴的辞呈送上后,朱厚照不动声色的慰留。<br />
    杨廷和与杨一清都没察觉什么不同,依旧任由何鉴走着辞职慰留的流程。<br />
    等到流程走完,朱厚照以何鉴功成身退,额外赐下恩旨,加太子太保、阶光禄大夫、勋柱国,再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br />
    何鉴完成交接,毫不拖泥带水的就与旧人辞别,离开了京城。<br />
    裴元为了展示自己的政治操守,也假惺惺的出城相送。<br />
    裴元这等上不了台面的锦衣卫,当然没资格混迹在一帮文臣官宦之中。<br />
    好在他刚在城外出现,就吸引了何鉴的目光。<br />
    裴元向他招了招手,何鉴也颔首示意。<br />
    就在一众官员们,为送别了一位朝中大佬,在城门外欷歔的时候。<br />
    穿着蟒袍的太监萧敬,也在大小太监的拥簇下,来到了兵部。<br />
    随后,萧敬传下旨意,要求兵部兑调京营、宣府边军,令其往来操习备御,调拨往来数额各三千名。<br />
    兵部的主事官员们,对此十分震惊。<br />
    因为之前,朱厚照在豹房和太平仓练兵的时候,还只是靠从义子们那里抽调的少数家丁编练。<br />
    朱厚照甚至为了解决这些人的钱粮、兵甲问题,和兵部闹了不小的矛盾。<br />
    没想到何鉴前脚才刚出城,后脚朱厚照就派人来兵部传令了。<br />
    而且,这次涉及的还不单单是天子手中掌握的那些私兵,天子甚至想将边镇的正规军调一些进京。<br />
    调边军进京?<br />
    这踏马不是想弄进来一个活董卓吧。<br />
    这是什么何进才能想出来的好主意?<br />
    涉及兵马调动的兵部职方司郎中汪举,也是看过《三国演义》的!<br />
    他当即就以兵部无主事之人,需等新任兵部尚书上任之后,才可裁定为由,要求暂缓此事。<br />
    现在朝野都知道,兵部左侍郎陆完出任兵部尚书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了。<br />
    何鉴这般高风亮节,就是为了给陆完让路的。<br />
    后续的廷推,也绝对不可能会有意外。<br />
    这件事理应留待兵部尚书上任之后,再行处理。<br />
    谁料萧敬呵呵一笑,“兵部尚书不在,不是还有侍郎吗?”<br />
    就在汪举诧异的想说,侍郎不也是陆完的时候,称病在家多日的兵部右侍郎李浩,默默无语的步入了兵部大堂。<br />
    汪举的瞳孔顿时一缩。<br />
    兵部右侍郎李浩,前顺天府尹!<br />
    这个在这次大议功中,被骂的狗血淋头,被认为兵事无能,治政无用的家伙,在兵部权力真空的时候,选择了出来背刺。<br />
    李浩无视了汪举等兵部官员们异样的眼光,从萧敬手中接过了天子的中旨,随后默默进入自己的职房,开始书写调兵文书。<br />
    等到李浩从职房中出来,将用了印的公文,往兵部职方司郎中汪举手中一递。<br />
    汪举下意识就要接过来,查看里面的内容。<br />
    谁料那公文刚一沾手,就被一个健壮的太监毫不客气的抽走。<br />
    随后,那公文落到了太监萧敬手中。<br />
    萧敬拿在手中把玩了下,展开看了几眼,再次递给那个健壮的太监,“送去宣府。”<br />
    汪举闻言大怒,上去就要强夺,“这是职方司的差遣!”<br />
    不想,立刻就有净军一拥而上,将那汪举阻拦。<br />
    萧敬皮笑肉不笑的说道,“汪郎中言之有理,等他回来后,咱家会好好地罚他。内廷,也是讲规矩的。”<br />
    汪举听得手脚冰凉。<br />
    他要的是处罚那个太监吗?他要的是阻止宣府边军入京!汪举的目光慌乱四下看着,想要让人赶紧去通知内阁或者六科,好尽快阻止此事。<br />
    但是萧敬早有准备,带来的净军直接封锁兵部,根本不让任何人进出。<br />
    于是,就在城门外的朝臣与何鉴送别的时候,数骑快马与他们擦身而过,冲出城去。<br />
    萧敬又在兵部慢条斯理的品了会儿茶,然后才悠然离去。<br />
    等到朝中大臣听说兵部出现了这样的变故后,立刻炸开了锅。<br />
    不少人慌慌忙忙的回衙,杨廷和也带着梁储、费宏等人入宫,向天子询问此事。<br />
    何鉴现在挂着太子太保、光禄大夫和柱国的勋官,享受着从一品的退休待遇,已经算是功成身退了。他在旁贼贼的听了几句,哪里还愿意再去招惹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br />
    辞别众人之后,何兵部就瞒天过海,金蝉脱壳,昼伏夜出,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老汉推车,直奔浙江老家去了。<br />
    朝廷上下,对朱厚照的这次突袭,应对的十分慌乱。<br />
    他们本以为废掉刘瑾新政,大量罢黜刘瑾党羽后,天子再也折腾不出什么了。<br />
    谁想到,仅仅是兵部尚书离任的这个空当,朱厚照竟然趁机调动了边镇兵马。<br />
    他这是想干什么?<br />
    他要学何进,调外军入京,想要恐吓的是谁?<br />
    以杨一清为首的党众立刻联名上书,陈言,“边军赴京防守,京军赴边操练,则更代烦扰,去往疲劳,是无故而常动。数千之兵,不惟虚费粮饷,而且示人以弱。祖宗成宪:京军卫内,不无故外出,恐有四方窥伺之虞;边兵捍外,不以无事而弛备,恐有一旦仓卒之患。乞请徐议兑调。”<br />
    朱厚照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强硬,毫不客气的回复道,“你们为国至意,我已具悉。可即于宣府调三千人,限十日至京;京营赴宣府备御者,亦如其数。每年春秋更替,人赏银一两。”<br />
    见到朱厚照甚至想把这件事常态化,原本还想居于幕后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也坐不住了。<br />
    他在家苦思数日,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文章,向朱厚照痛陈京营、边营兑调“十不便。”<br />
    曰:<br />
    “京边官军各有分地,有急事方可互相应援,今无事而动,一不便。”<br />
    “京军备边,不习战阵,难保取胜,恐损国威,二不便。”<br />
    “边军入京,骇人耳目,传闻各处,未免惊疑,三不便。”<br />
    “京军外出,依持强势,占住房屋,索要钱谷,需索酒食,强买货物,奸污妇女,将官护短而不肯禁,边方受害而不敢言,四不便。”<br />
    “边军在内,狎恩恃爱,傲睨军民,蔑视官府,小则怠玩,大则违犯,治之则或不能堪,纵之则愈不可制,五不便。”<br />
    “远离乡井,抛弃骨肉,或风气寒暖不相宜,或盘费供给不相继,六不便。”<br />
    “粮草之外必用行粮,布之外必须赏赍,非紧急不得已之时,为糜费无极之计,七不便。”<br />
    “往来交替,无所宁息;仓卒之际,或变起于道途;厌倦之余,或隙生于肘腋,八不便。”<br />
    “示京营之空虚,现中国之单弱,九不便。”<br />
    “西北诸边,见报声息,唇齿之地正须策应,脱有疏失,咎将谁归?十不便。”<br />
    “乞望陛下博采人言,务求至当。”<br />
    朱厚照看到杨廷和的文章,朱笔题字,大学士说的很好,但是宣府兵马已在呼唤城门开。<br />
    朱厚照这次罕见头铁的不肯收回诏命,导致这次争论的结果,以宣府兵马火速抵达京师而结束。<br />
    裴元得知了这些始末之后,并没有太意外。<br />
    而且还觉得,朱厚照真是下了一步好棋!<br />
    事已至此,朝野只能把关注焦点转移到了兵部侍郎李浩这个人身上,想要知道这个人为何会突然跳反,站在天子那边。<br />
    要知道“大议功”最激烈的时候,文官们都没想过把李浩当弃子丢出去!<br />
    没想到李浩却在何鉴去职,陆完尚未上任,重臣们又在城外送别何鉴的关键时候,跳出来促成了宣府边军入京的事情。<br />
    裴元心里清楚,现在不少文臣还仅仅以为李浩是个例,完全忽略了李浩担任过通政使的重要资历。<br />
    等到朱厚照做好充足准备,开始疯狂的提拔有通政司资历的官员掌握宣大和兵部事务后,这个秘密保皇派的“通政司系”才会浮出水面。<br />
    等那时,双方的争斗才会进入白热化。<br />
    朱厚照这次干净利落的突袭,让杨一清与杨廷和难得的团结了起来,迅速的开始廷推。<br />
    然后毫无波澜的以一致意见,举荐陆完为兵部尚书。<br />
    随后杨一清以廷推主事人的身份,和杨廷和一起向朱厚照递交了廷推结果。<br />
    朱厚照很痛快的给出了认可,任命陆完担任兵部尚书。<br />
    这让朝廷重臣们一时猜不透,天子是打算让之前的那次兵部事变翻篇,还是进退有度的等待着进一步周旋。<br />
    很快,陆完平平稳稳的上任,然后平平稳稳的交接了兵部的权力。<br />
    他本就是兵部的二号人物,现在又是临危受命,兵部各司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支持力度。<br />
    兵部三号的李浩,心虚之下,很快再次称病。<br />
    但是对叛徒的追杀,立刻猛烈而来。<br />
    六科的言官们开始反转,猛烈的抨击李浩在顺天府尹任上的不称职,以及在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无所作为。<br />
    李浩哑口无言,只得请求致仕。<br />
    朱厚照出面保了保,终究没硬气到最后,很快李浩就被罢官,仅得到了允许使用驿站乘传回乡的待遇。<br />
    在原本历史上,李浩确实是秘密投靠了朱厚照。<br />
    只不过他那时扮演的是李士实那个踩雷的角色,他被朱厚照任命为礼部尚书,补了傅珪的缺。<br />
    结果,李浩这下捅了马蜂窝。<br />
    作为没有经过廷推,而是以中旨晋升的尚书,再加上不为翰林而主掌礼部,他被六科十三道疯了一样的撕咬。<br />
    李浩老脸丧尽,狼狈的六次请求辞职,才总算是保全了最后的体面。<br />
    这个时空,经历了裴元挑起的“大议功”,李浩的功过,被更清晰的展露在世人面前。<br />
    然后,他跑路的身形就更狼狈了。<br />
    朝廷上的风云变动,让裴元看的津津有味,不明真相又知道点什么的魏讷和焦黄中,却彻底的跪了。<br />
    两人做梦都没敢想,当初那些狂言妄言竟然都是真的!<br />
    (本章完)</p>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从救下同学妈妈开始混富婆圈

李知漫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佚名

决心离家后,姐姐们跪着求原谅

佚名

好好先生的真实面目

佚名

官场:平步青云

佚名

重回1982,从小渔村开始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