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六百半!
<p> 第85章 六百半!<br />
永乐皇帝看着面前,脸上挂着水珠,头发略显凌乱,一脸迷茫和无助的大孙子,满是疑惑的定眼看了又看四周,最后才接过了药碗。<br />
朱瞻基看着永乐皇帝喝了两碗,接着又给老爹朱高炽倒了两碗,看着老爹朱高炽喝完后,才满意的放下了手里的碗。<br />
“接下来,这折子就给爷爷看吧!”朱瞻壑看着爷爷和大伯一人又干了两碗药,顿时心里安心了不少,于是开口说道。<br />
“好,拿给我吧!”永乐皇帝听了这话,也是急切的从小塌上走了过来,准备接过朱瞻壑手里的折子。<br />
“我先来吧!”却在此刻,太子朱高炽站了出来,准备先看一看奏折里的内容。<br />
“老大~!?”永乐皇帝一脸凝重的看着自己的大儿子——大明朝的太子爷。毕竟从刚才大小子——朱瞻基的表现来看,永乐皇帝确信无疑,折子里面的内容绝对是震惊世人的,所以他有些担心太子的身体。<br />
“爹,我是国家的太子!理应承担起责任的!”太子朱高炽对着永乐皇帝说了一句,就来到自己的侄子面前,伸出了手来。<br />
“大伯,看这一封折子,还请您有个心理准备,里面的内容,可能会让您,无法接受!”朱瞻壑看着一脸坚定神色的大明朝太子,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br />
“没事,给我吧”太子朱高炽看了一眼朱瞻壑,默默的点了点头。<br />
“大伯,还请您记住,这折子里面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您可要挺住了!您要是倒下了,这问题,我朱家可就无人能解了!”朱瞻壑实在是担心太子朱高炽的身体,别真的被这一封奏折,引发了什么类似高血压,脑猝死,心脏病之类的突然疾病可就麻烦了!<br />
所以,朱瞻壑决定用压力,让这位尽职尽责的太子顽强的挺住。<br />
“好!”太子朱高炽也从朱瞻壑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就是担心被里面的内容给吓死,或者急死!所以他坚定的回复了一句。<br />
接着,太子朱高炽从朱瞻壑的手里接过了奏折来,一脸严肃的打开奏折。<br />
仅打开的瞬间,永乐皇帝就看见自己大儿子的瞳孔急剧放大,好像是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般。<br />
接着随着太子翻阅的深入,身体都开始颤抖,朱瞻基赶紧上前搀扶着自己的老爹。<br />
最后,太子朱高炽面色铁青的翻看完了手里的奏折!<br />
他盯着最后一页看了良久,良久,最后穆然的抬头看着屋顶,不知想着什么!<br />
“爹~?!”朱瞻基扶着太子朱高炽,只觉得老爹好像要跌倒一般,于是轻声的呼唤了一声。<br />
“我没事!”太子慢慢的低下了头,所有人都看见朱高炽那涨红的脸庞,和满是血丝的眼睛,嘴角还带着一丝丝的鲜红!<br />
“爹,您最后看吧!”太子朱高煦也不等永乐皇帝反驳,直接就把手里的奏折恭敬的弯腰递给了一旁的大和尚道衍。<br />
“大师!拜托了!”太子朱高炽弯着腰,恭敬的沉声说道。<br />
“好!太子殿下免礼!待和尚我看看再说!”道衍不愧是大师,直接就翻开了奏折,可看见内容的一瞬间也是一脸的呆滞。<br />
随着翻看的深入,道衍和尚也是默默的低下了头,手里的念珠更是直接再次碎了一地……<br />
“阿弥陀佛!”道衍和尚语气沉重的道了一声佛号,宣布着他已经看完了这一本奏折。<br />
只见他原本平静祥和的脸庞上也是一脸的严肃和迷茫。<br />
“给我吧!”永乐皇帝这时候来到盘坐在地面老和尚的面前,伸出了手来要奏折!<br />
“皇上,请莫要心急,一切自是有办法的!”看着永乐皇帝伸过来的手,道衍和尚呐呐的开口提醒了一句,还是将手里的奏折递了过去。<br />
“老头子我这辈子,刀山火海,风里浪里的什么没经历过!现在端坐高位,更是坐拥四海!你们不用担心!”永乐皇帝一把抓住道衍递过来的折子,一脸的坚毅神色。不过那微微颤抖的手,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平静。<br />
只见永乐皇帝快步来到小塌前,慢悠悠的躺了下去,接着用手慢慢的打开厚厚的折子。<br />
“腾”的一声,永乐皇帝在打开折子的一瞬间,就直接从小塌上坐了起来,双目圆瞪,满眼都是不可置信。<br />
永乐皇帝用眼光扫视了周围的所有人,然后又端正的坐着,再次小心的打开了折子,好像生怕弄坏了一般,仔细的确认了一眼,只见折子的标题赫然写着“大明亡国论”五个大字!<br />
“你~,他~,我~……”永乐皇帝瞪着大眼,看着面前的儿孙,吚吚呜呜的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惊慌失措的眼神不断的来回在汉王爷,朱瞻壑,朱瞻基还有老和尚道衍身上不断的扫视着。<br />
太子朱高炽面对永乐皇帝的眼神,满眼都是欲言又止。<br />
汉王爷面对永乐皇帝的眼神,不自觉的低下了头。<br />
朱瞻基同样也是一脸不安的低着头,根本不敢看永乐皇帝的眼睛。<br />
当永乐皇帝的眼睛看到一旁的朱瞻壑时,朱瞻壑一脸的淡然,毫不避讳的直接跟永乐皇帝对视,有那么一瞬间,永乐皇帝好像是看见了曾经洪武皇帝那深邃的目光!<br />
永乐皇帝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再次按耐住内心的不安,再次认真的看奏折来。<br />
略过开头的奉承的内容,只见第一篇的开口赫然写着“大明亡国论一篇王朝寿命大限—六百半!”这刺目的字眼直让永乐皇帝目眦欲裂!<br />
“六百半”这个词,永乐皇帝当然是知道的。<br />
遥想当初大明朝刚建国不久,洪武皇帝曾询问青田先生刘伯温说:大明何时亡?当时担任大明太史令的刘伯温回答:六百半。<br />
而这六百半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说什么的都有!于是永乐皇帝耐着性子继续向下看去<br />
只见下面记录了一些奇怪的数据:<br />
夏朝:约470年,历十五王;<br />
商朝:约554年,历三十王;<br />
西周:约 275年,历十三王;<br />
东周:约515年,历二十五王;<br />
秦朝:15年,历二帝;<br />
西汉: 210年,历十五帝<br />
新朝:15年,历一帝;<br />
东汉: 195年,历十四帝;<br />
三国:魏:46年,历五帝;<br />
蜀:43年,历二帝;<br />
吴:59年,历四帝;<br />
西晋: 51年,历四帝;<br />
东晋:统治 103年,历十一帝;<br />
南北朝:南朝(宋 59年,齐 23年,梁 55年,陈 32年);<br />
北朝(北魏 148年,东魏 16年,西魏 22年,北齐 27年,北周 24年)<br />
隋朝: 38年,历二帝;<br />
唐朝: 289年,历二十一帝;<br />
五代十国:<br />
五代(后梁 16年,后唐 13年,后晋 11年,后汉 3年,后周 9年);<br />
十国(前蜀 18年,后蜀 31年,南吴 35年,南唐 38年,吴越 71年,闽国 36年,南楚 44年,南汉 54年,南平 39年,北汉 28年)<br />
宋朝:北宋 167年,历九帝;<br />
南宋:152年,历九帝;<br />
元朝:98年,历十一帝!<br />
纵观古今各国国运,自秦一统之后,各王朝寿命最多不过三百年,即六百半之数!<br />
而大明建国至今,太祖高皇帝临朝三十一载!<br />
建文在位四年!<br />
现已经永乐二十年!<br />
至今,大明已历五十五载!以古为例,我大明王朝剩余国运大寿不足二百五十载!亦或更少!<br />
看到这里,永乐皇帝只觉得脑袋一阵眩晕……<br />
这一切的内容,直接就让永乐皇帝信念崩溃,开始质疑自己发动靖难的正确性!<br />
(本章完)</p>
永乐皇帝看着面前,脸上挂着水珠,头发略显凌乱,一脸迷茫和无助的大孙子,满是疑惑的定眼看了又看四周,最后才接过了药碗。<br />
朱瞻基看着永乐皇帝喝了两碗,接着又给老爹朱高炽倒了两碗,看着老爹朱高炽喝完后,才满意的放下了手里的碗。<br />
“接下来,这折子就给爷爷看吧!”朱瞻壑看着爷爷和大伯一人又干了两碗药,顿时心里安心了不少,于是开口说道。<br />
“好,拿给我吧!”永乐皇帝听了这话,也是急切的从小塌上走了过来,准备接过朱瞻壑手里的折子。<br />
“我先来吧!”却在此刻,太子朱高炽站了出来,准备先看一看奏折里的内容。<br />
“老大~!?”永乐皇帝一脸凝重的看着自己的大儿子——大明朝的太子爷。毕竟从刚才大小子——朱瞻基的表现来看,永乐皇帝确信无疑,折子里面的内容绝对是震惊世人的,所以他有些担心太子的身体。<br />
“爹,我是国家的太子!理应承担起责任的!”太子朱高炽对着永乐皇帝说了一句,就来到自己的侄子面前,伸出了手来。<br />
“大伯,看这一封折子,还请您有个心理准备,里面的内容,可能会让您,无法接受!”朱瞻壑看着一脸坚定神色的大明朝太子,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br />
“没事,给我吧”太子朱高炽看了一眼朱瞻壑,默默的点了点头。<br />
“大伯,还请您记住,这折子里面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您可要挺住了!您要是倒下了,这问题,我朱家可就无人能解了!”朱瞻壑实在是担心太子朱高炽的身体,别真的被这一封奏折,引发了什么类似高血压,脑猝死,心脏病之类的突然疾病可就麻烦了!<br />
所以,朱瞻壑决定用压力,让这位尽职尽责的太子顽强的挺住。<br />
“好!”太子朱高炽也从朱瞻壑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就是担心被里面的内容给吓死,或者急死!所以他坚定的回复了一句。<br />
接着,太子朱高炽从朱瞻壑的手里接过了奏折来,一脸严肃的打开奏折。<br />
仅打开的瞬间,永乐皇帝就看见自己大儿子的瞳孔急剧放大,好像是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般。<br />
接着随着太子翻阅的深入,身体都开始颤抖,朱瞻基赶紧上前搀扶着自己的老爹。<br />
最后,太子朱高炽面色铁青的翻看完了手里的奏折!<br />
他盯着最后一页看了良久,良久,最后穆然的抬头看着屋顶,不知想着什么!<br />
“爹~?!”朱瞻基扶着太子朱高炽,只觉得老爹好像要跌倒一般,于是轻声的呼唤了一声。<br />
“我没事!”太子慢慢的低下了头,所有人都看见朱高炽那涨红的脸庞,和满是血丝的眼睛,嘴角还带着一丝丝的鲜红!<br />
“爹,您最后看吧!”太子朱高煦也不等永乐皇帝反驳,直接就把手里的奏折恭敬的弯腰递给了一旁的大和尚道衍。<br />
“大师!拜托了!”太子朱高炽弯着腰,恭敬的沉声说道。<br />
“好!太子殿下免礼!待和尚我看看再说!”道衍不愧是大师,直接就翻开了奏折,可看见内容的一瞬间也是一脸的呆滞。<br />
随着翻看的深入,道衍和尚也是默默的低下了头,手里的念珠更是直接再次碎了一地……<br />
“阿弥陀佛!”道衍和尚语气沉重的道了一声佛号,宣布着他已经看完了这一本奏折。<br />
只见他原本平静祥和的脸庞上也是一脸的严肃和迷茫。<br />
“给我吧!”永乐皇帝这时候来到盘坐在地面老和尚的面前,伸出了手来要奏折!<br />
“皇上,请莫要心急,一切自是有办法的!”看着永乐皇帝伸过来的手,道衍和尚呐呐的开口提醒了一句,还是将手里的奏折递了过去。<br />
“老头子我这辈子,刀山火海,风里浪里的什么没经历过!现在端坐高位,更是坐拥四海!你们不用担心!”永乐皇帝一把抓住道衍递过来的折子,一脸的坚毅神色。不过那微微颤抖的手,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平静。<br />
只见永乐皇帝快步来到小塌前,慢悠悠的躺了下去,接着用手慢慢的打开厚厚的折子。<br />
“腾”的一声,永乐皇帝在打开折子的一瞬间,就直接从小塌上坐了起来,双目圆瞪,满眼都是不可置信。<br />
永乐皇帝用眼光扫视了周围的所有人,然后又端正的坐着,再次小心的打开了折子,好像生怕弄坏了一般,仔细的确认了一眼,只见折子的标题赫然写着“大明亡国论”五个大字!<br />
“你~,他~,我~……”永乐皇帝瞪着大眼,看着面前的儿孙,吚吚呜呜的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惊慌失措的眼神不断的来回在汉王爷,朱瞻壑,朱瞻基还有老和尚道衍身上不断的扫视着。<br />
太子朱高炽面对永乐皇帝的眼神,满眼都是欲言又止。<br />
汉王爷面对永乐皇帝的眼神,不自觉的低下了头。<br />
朱瞻基同样也是一脸不安的低着头,根本不敢看永乐皇帝的眼睛。<br />
当永乐皇帝的眼睛看到一旁的朱瞻壑时,朱瞻壑一脸的淡然,毫不避讳的直接跟永乐皇帝对视,有那么一瞬间,永乐皇帝好像是看见了曾经洪武皇帝那深邃的目光!<br />
永乐皇帝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再次按耐住内心的不安,再次认真的看奏折来。<br />
略过开头的奉承的内容,只见第一篇的开口赫然写着“大明亡国论一篇王朝寿命大限—六百半!”这刺目的字眼直让永乐皇帝目眦欲裂!<br />
“六百半”这个词,永乐皇帝当然是知道的。<br />
遥想当初大明朝刚建国不久,洪武皇帝曾询问青田先生刘伯温说:大明何时亡?当时担任大明太史令的刘伯温回答:六百半。<br />
而这六百半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说什么的都有!于是永乐皇帝耐着性子继续向下看去<br />
只见下面记录了一些奇怪的数据:<br />
夏朝:约470年,历十五王;<br />
商朝:约554年,历三十王;<br />
西周:约 275年,历十三王;<br />
东周:约515年,历二十五王;<br />
秦朝:15年,历二帝;<br />
西汉: 210年,历十五帝<br />
新朝:15年,历一帝;<br />
东汉: 195年,历十四帝;<br />
三国:魏:46年,历五帝;<br />
蜀:43年,历二帝;<br />
吴:59年,历四帝;<br />
西晋: 51年,历四帝;<br />
东晋:统治 103年,历十一帝;<br />
南北朝:南朝(宋 59年,齐 23年,梁 55年,陈 32年);<br />
北朝(北魏 148年,东魏 16年,西魏 22年,北齐 27年,北周 24年)<br />
隋朝: 38年,历二帝;<br />
唐朝: 289年,历二十一帝;<br />
五代十国:<br />
五代(后梁 16年,后唐 13年,后晋 11年,后汉 3年,后周 9年);<br />
十国(前蜀 18年,后蜀 31年,南吴 35年,南唐 38年,吴越 71年,闽国 36年,南楚 44年,南汉 54年,南平 39年,北汉 28年)<br />
宋朝:北宋 167年,历九帝;<br />
南宋:152年,历九帝;<br />
元朝:98年,历十一帝!<br />
纵观古今各国国运,自秦一统之后,各王朝寿命最多不过三百年,即六百半之数!<br />
而大明建国至今,太祖高皇帝临朝三十一载!<br />
建文在位四年!<br />
现已经永乐二十年!<br />
至今,大明已历五十五载!以古为例,我大明王朝剩余国运大寿不足二百五十载!亦或更少!<br />
看到这里,永乐皇帝只觉得脑袋一阵眩晕……<br />
这一切的内容,直接就让永乐皇帝信念崩溃,开始质疑自己发动靖难的正确性!<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