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就已经可怜兮兮的哭出声来。<br/><br/> 这下子皇帝的冷脸已经快要绷不住了,明钰变本加厉,膝行到皇帝的身边,拉住皇帝的衣角袍边,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的可伤心了。<br/><br/> “父皇,儿臣差点就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您不知道,儿臣有多怕,呜呜……”<br/><br/> 这话说得皇帝心中一抽,冷脸不自觉的柔和下来,“这么大个人了,哭哭啼啼的成什么样子?给我起来坐下好好说话。”<br/><br/> 明钰在龙袍上胡乱擦了几下眼泪,这才抽抽嗒嗒的爬起来,听话的依偎着坐到了一旁,缩成一个小鹌鹑样。<br/><br/> 皇帝是又好气又好笑,自己是真拿这个混小子没办法,原本还想责难几句,现在看他这个样子,重话哪里还说得出口。<br/><br/> “行了,行了,朕是知道你的,就从来不是个省心的。现在可知道厉害了吧?”皇帝的口气已经不知不觉的软了下来。<br/><br/> 明钰连连点头,“知道了,知道了,儿臣知道错了。”。<br/><br/> “以前还有朕能够护住你,如今天高皇帝远,朕便是想护你也无法及时赶到。”皇帝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将来你做事就应该三思而后行,绝不能轻易犯下错误。你应该知道身为一个皇子,身上背负的可不是你一人之责,还有许许多多与你关联的人的身家性命都掌控在你的手中。此次如果你出了事,护卫营,边军,都会因你而受到责难甚至是丧命。”<br/><br/> 明钰惭愧的低下了头,父皇所说的这些都是事实,他的身份牵连的不仅仅是己身,还有更多依附效忠于他的人。就像是一棵大树,没有了树干,上面的枝桠叶子哪里还能再依附生存。<br/><br/> 皇帝叹了一口气,“你要是真被夷人给抓了去,你可有想到过后果?要是他们提出有损大燕国威的条件,你让朕怎么做?难道你忍心让朕白发人送黑发人?”<br/><br/> 明钰眼眶已经湿了,心中一股酸涩的滋味涌上眼眶,父皇所说,皆是肺腑之言。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很在乎这个儿子的,曾经的他,却像是一直游离在剧本之外冷眼旁观,这让他有些后悔。<br/><br/> 受到后世的误导,在他的固有观念里,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家无亲情,天家无父子。可是现在,他深切怀疑起来,是,他承认这些话都很有道理,可是也要对事对人而言。<br/><br/> 明钰只相信他所看到的,或许对于其他人而言,皇帝就是孤家寡人。可是,他此时此刻却能够感受到一个老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切,焦虑以及担心。他深受感动,曾经的他从未体会过如此的关怀。<br/><br/> “父皇放心,儿臣发誓,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明钰真心实意的说道,话语中有了哽咽之意。<br/><br/> 看着明钰红通通的眼眶,想起他此次遭的罪,只能高高提起轻轻放下,揉了揉他的脑袋,“你要记住你今日的话才是。”<br/><br/> 说完,他恨恨的道:“绥西国欺人太甚,敢明目张胆入境劫人,真当我大燕无人了么?”<br/><br/> 明钰牵牵他的衣袖,“父皇勿要动怒,儿臣已经给了他教训了,这笔账先记着,等将来有机会儿臣定然会奉还。”<br/><br/> 这才是他的儿子嘛!皇帝欣慰点头道:“好,有志气。不过你之前来信所言真没伤到?”<br/><br/> 明钰笑着摇头道:“没事,就是有点被吓到了,多亏了谢将军及时援救。”想到还在殿外候旨的谢宜修,明钰提了一句,“父皇,谢将军就在殿外呢。”<br/><br/> 皇帝如何不知,只是因为太过担心明钰,反而将人给忽略了。明钰之前脱险后就急急写了封密信进京,汇报了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的经历。里面自然说起了谢宜修的功劳,还有救援之时,仅仅一千多人将七八千追兵击败一事。<br/><br/> 皇帝自然不相信这是明钰的杰作,要说这是谢宜修所为,或许还有人相信,毕竟谢宜修从来就没有让任何人失望过。这也是他听说有谢宜修一路护着明钰,心中也放心一大半的原因。<br/><br/> 此次趁着千秋节让谢宜修随着明钰一同<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进京。主要也是谢宜修功不可没,没有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还有就是作为老父亲的皇帝心中也是感激的。<br/><br/> 皇帝终于宣谢宜修进殿,让谢宜修汇报了夷人此次入侵的过程,以及边地的事务。谢宜修一一照实回复了一遍。皇帝听谢宜修口中对明钰的夸赞,心中也是高兴的。还以为是谢宜修护着老十四的面子,故意将功劳推到了明钰身上。<br/><br/> 不过那个什么霹雳弹的,真有这么神奇?哪里又能凭着几个旁门歪道就能退敌的?皇帝也没有多问,又对谢宜修做出一番夸奖,更是赏赐了不少皇帝的御赐之物,看得明钰都眼馋。<br/><br/> “父皇!西岐走廊一带,可是战略之地,不论休养生息,驻军屯田,还是商贸出兵都是一块宝地,进可攻退可守。我们大燕掌握了这块咽喉之地,夷人就再也无法拿捏住我们了。”明钰将他的设想说了一遍给皇帝听。<br/><br/> 这些日子他已经完善了许多,计划也大体上差不多了。此时说出来信心满满。<br/><br/> 皇帝并没有因他的话动容半分,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br/><br/> 明钰有些急切,“父皇,儿臣所言句句属实,谢将军已经派人打探过了,这里一直可以通往西域,走商也能更加安全可靠。”<br/><br/> 皇帝横了他一眼,“你急什么?你以为这是儿戏,说拿下就能拿下?就算拿下来了,后续的建城驻军,百姓的迁移又该如何?”说完叹了一口气:“朝廷之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容易。”<br/><br/> 朝廷想要决定一件事,并非是皇帝一言就能决定下来的,像这种国家领土大事,更不能当儿戏。然而一但拿到朝中商议决策,那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决定下来的。<br/><br/> 朝廷各种党派利益利益之争,扯皮推诿下来一两年也没成效的事情不是没有。<br/><br/> 作者有话要说:<br/><br/> 感谢在2021-01-07<br/><br/> 11:53:01~2021-01-08<br/><br/> 11:52:0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br/><br/>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五讲四美好青年<br/><br/> 4瓶;queen<br/><br/> 1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br/><br/> 第95章<br/><br/> 皇帝虽然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可是受到朝廷的制度的制约还是很大的,并非是可以任性妄为。小事情无伤大雅,可以自己做下决定,可是关乎着家国利益,这就必须经过朝堂众臣商议了。否则万一出一个昏君,想怎样就怎样,国朝岂不是早就被皇帝给折腾完了?<br/><br/> 当年皇帝刚刚亲政,血气方刚,对于先皇与夷人和亲的国策大为不满。一亲政就力排众议废除和亲议和,可是又有谁知道这其中的艰难。<br/><br/> 当时还是中书令的文丞相也曾劝过他,要一步步慢慢来,多花几年时间慢慢过渡。可他心急啊,每年给夷人送出去的岁币能够解决多少百姓的衣穿饭食,夷人还不满足,每年照样有夷寇犯边打秋风,比白眼狼还不如。<br/><br/> 然而这却伤及了议和党的利益,当时朝中上下反对的声音不小,他虽然一意孤行,用强硬手段镇压,可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朝中元气大伤,也是缓了好些年才缓过来。<br/><br/> 自那以后,大燕国对夷人强硬的态度,让夷人不满,于是边地战火就从未停止过。<br/><br/> 世人皆知战争劳命伤财,可是却没有后路了,只能坚信终有一日能将夷人赶<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