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了一礼:“叔叔,你可曾见过我家官人,奴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他。”<br/><br/> “噗”叶安顶着男子郁闷的目光狂笑,手往东面指了指,示意对方要找的人在那里。没错,这妇人就是花和尚澄晖在青楼娶的老婆,那两位“梵嫂”之一。<br/><br/> 男子大概也没想到,这两人竟然认识,但也知道愿赌服输,遂颇有些不舍的将手中的书递给叶安。<br/><br/> 叶安低头一看,只见书上印着《乐章集》三个大字,旁边用还有作者的名字——柳耆卿。<br/><br/> 刚开始他没怎么在意,只是觉得有些耳熟,渐渐的反应过来不对劲儿了。青楼、诗人、姓柳……<br/><br/> “你是柳永??”叶安大惊,任谁看到千古词人站在自己面前想必也淡定不起来。<br/><br/> 男子,也就是柳永淡定的点了点头,他在大宋还是有些粉丝的,这种情况也见怪不怪。说来也是挺难为情的,自己竟与一小辈计较。<br/><br/> 倘若平时,柳永自然不会如此,但今日着实是凑巧。想他科考多年,屡次落第,好不容易赶上恩科考上后当了个小官。政绩也十分出众,可无奈首诗想拍皇上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腿上,所以一直被压着。前几个月范公当政,复审曾经选拔官吏的卷宗,柳永抓住机会申诉,总算是得以翻身。<br/><br/> 没想到在派官之时,上官一句轻飘飘的“年事已高”便将柳永从好好的六品官变为八品著作佐郎。柳永气愤懑不已,与家人关系又不好,只有到青楼寻求安慰。而叶安那句“老丈”刚好戳中他的痛点,这才与之争吵。<br/><br/> 略微了解到事情真相的叶安唏嘘不已,这位大词人也是命途多舛,永远活在矛盾中。可谓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br/><br/> “这本书收录的乃是我平时所做。曾经给晏相公看过,也给其他大人看过,但也没多少人放在心上,既然你打赌赢走了,日后是扔是烧都与我无关。”柳永叹气,经此一事他也算彻底放下追逐名利的念头了。<br/><br/> 然而叶安看着手中的诗集陷入沉思,这种流传千古的大作,不给全天下人欣赏,是不是太过可惜了……<br/><br/> 第38章<br/><br/> 拜别柳永后,叶安连夜赶回国子监,此时守约斋的学子大多已经返校,正围坐在大厅里,不知在鼓弄什么。<br/><br/> “萧静静,你是不是吹牛呢!怎么半天都没弄白?”一少年埋怨,旁边人也纷纷附和。<br/><br/> “你们干嘛呢?”叶安挤了进去,好奇问道。<br/><br/> 众人一见他仿佛是见了救星,立刻上前围住,七嘴八舌的嚷了起来。<br/><br/> 叶安头大如斗,最后还是范纯仁上前将他解救出来,然后告知他原委。<br/><br/> 听罢叶安满头黑线:“所以……你们一帮人在这里生火生了个把时辰。”<br/><br/> “安哥儿救我!”萧静静一张脸脏的像花猫,连板牙上都蹭上黑灰,泫然欲泣的对叶安求救。<br/><br/> 任命的叹了口气,虽然知道这帮大少爷们没什么生活常识,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竟然连火都不会生。叶安蹲下身,打开火炉的盖子,然后微愣:“这怎么……还有干柴?”<br/><br/> 此时正值北宋前期,百姓们烧的都是柴、芦苇、或各种草和秸秆。北方城市里主要是烧木头,但像衙内们大多都比较讲究,烧的是加工过的木头,也就是木炭。如萧静静等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直接烧柴火的,也难怪束手无策了。<br/><br/> “哎,还不是因为木炭不够,祭酒说了,为了节省开支,以后各斋舍每日炭都有定量,这点柴还是赵宗述偷偷从外面买回来的。”范纯仁解释道。<br/><br/> 原来,自打唐朝,随着中原人口的增长,森林越来越少,木柴就已经渐渐供应不上了。到了宋朝,首都为汴梁,柴荒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首先汴梁的人口比长安更多,其次长安靠近秦岭,周围有不少树木,而开封在大平原上,四周森林极少。<br/><br/> 叶安所在的中牟县,因为背靠虎头山,好<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歹不用为柴发愁。但搬到汴梁后,才发现每秤木炭竟卖到了二百多文,都赶上一家人几天的饭钱了。<br/><br/> “前几天,我爹上疏给官家,朝廷拿出了四十万秤木炭半价供应给贫民。百姓为了抢炭一拥而上,踩死了不少人,且还有一些,没抢到炭投河上吊自杀。”范纯仁满面愁容,他爹因为这件事,好几天晚饭都没吃下。<br/><br/> 叶安也觉得很不好受,表面上看大宋如今是盛世繁华,可实际上即使在汴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也有许多。国家虽然想了些举措,但是一个超级城市的燃料需求,不是光靠政府搞一点平价柴能解决的。他想了想,开口问道:“现在作坊都开始用石炭了,家中不也可以烧吗?”<br/><br/> 范纯仁苦笑:“你觉得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上山砍柴费力还是到地下挖煤费力。”<br/><br/> 叶安沉默不语,将炉火点燃后回到房内,身为一个现代人,他没办法想象在冬天烧不起木柴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刚穿越之时,叶安尚且觉得这不过是一本书,混混日子就算了。后来因为有了外婆这份羁绊,便打算努力赚钱,生活的更好。而现在嘛……他的目光逐渐坚定起来,他有更大的目标了。<br/><br/> 叶小安雄心壮志,正打算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然而第二日现实却教了他做人。<br/><br/> “为啥啊?我不过是想印书,国子监的学生不是可以在你们这儿印的吗?”叶安不可思议的张大眼睛。<br/><br/> 在他对面的是一留着两撇八字胡的矮个男子,语气中带着格式化的客套:“以前是这么规定,不过如今王祭酒整改,我们国子监印书部以后每日都有定量,再多的话,可就要自己掏腰包了。”<br/><br/> 没错,叶安此行正是想要将柳永的诗集印刷成册,以供天下人欣赏。一来是感叹其半生坎坷,这位白衣卿相才华横溢,他的词如果只单单流传于青楼楚馆中,未免有些可惜;二来叶安本身来自后世,知道经过千年时光,他的词已经流失了许多,自己这般做也算是保护文化遗产了。<br/><br/> “既然如此,那我掏钱你们印。”叶安想了想,大家都不容易,他负责花销总可以了吧。<br/><br/> 男子利落的报了个十分可观的数,叶安眼睛都没眨一下,当即掏出钱包。对方看着明晃晃的银子,双眸微眯。<br/><br/> “哎呀既然如此,那在下就去印了,您且放心候着吧。”<br/><br/> 也没多想,叶安便回去准备功课了,这些日子忙于各种杂事,已经好久没用“点读**”来背书。待到下次月考倘若又是倒数第一,王大大恐怕还要diss自己。<br/><br/> 然而直到考试结束,印书的人都没有来找他,叶安等的有些心焦了,便又去询问。接待的还是那个八字胡,仍然是那副恭恭敬敬的样子,并且在他开口前就将印好的书交给他。<br/><br/> 满意的翻了翻手里的诗集,叶安感叹不愧是官方,纸质字体排版都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然后期待的问道:“如今印了多少了。”怎么样也得有百八十本了吧。<br/><br/> 八字胡神色充满无奈:“回郎君的话,只有这一本。”<br/><br/> “啊?”叶安懵了,忙追问这是为何。<br/><br/> “哎,如今不比以往,每部书必须有朝廷的批条,倘若不然我们没办法开工,您看……”<br/><br/> 叶安强忍怒气,这怎么不早说,无视对方的赔礼,回去自己想办法了。其实民间也同样可以印书,不过他选择国子监,一来是为了质量,二来监本有官方自己的出售渠道,传播<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