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你若要一样东西,只有将它拿捏在手心里,那才是你的。”白公子与他轻声说:“知道了么。”<br/><br/> 白旭本是一知半解的,马车拐角时刚好瞧见赵明轩从屋里出来了,正站在门旁朝他们看来,他忽的攥住手心里的铜板。<br/><br/> “嗯,知道了。”<br/><br/> 番外·回乡<br/><br/> 白公子第一回跟着李云回乡里,是李小妹要出嫁的时候。<br/><br/> 当时李云已经在秦大夫那头打下手好几年了,不但人拔高了,还壮实了不少。秦大夫那身老骨头干不来的活统统都落到李云头上来,是以邻里的人都晓得秦大夫收了个小徒弟,又瞧这个小徒弟干活实在卖力,就取笑说到底老大夫开了多少工钱、干事真是不省力气!有一回让过来接人的白公子听见了,便私下问起秦大夫。秦大夫那穷酸模样,恨不能挖地就出黄金,哪来的工钱给李云。不过自李云到秦宅当小徒后,就没再领过白家的工钱;虽然吃住还能蹭一下白公子的,但平日里过得极为节省。白公子沉吟一下,从府里拨了一大笔银子给秦宅。哪知道高高兴兴拿了银子的秦大夫转头就把银子全买了药材,剩下那点余钱才给李云当工钱。<br/><br/> 李云不知道里头的门门道道,这余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总比在白家当长工要多些的,他一个当学徒的哪敢收这银子。直到秦大夫无比心虚地骂他一顿,李云才敢揣着银子高高兴兴捎了一份甜糕回去寻白公子。最后,黏黏糊糊的甜糕被吃得黏黏糊糊的,白公子极为欢喜,更乐意供养着入不敷出的秦宅了。若不是后来秦大夫老眼昏花算不来账,就吩咐李云接管这小药房,李云才晓得自己傻乎乎领了这么多年的工钱居然还是白府的银子,可谓一时哭笑不得。此为后话,就此按下不表。<br/><br/> 说回来,那日乡里来了人给李云传话,说是李小妹要出嫁了,李大娘惦记着李云,就托人来问问他能不能回乡里走走。李云听到这消息时先是蒙了一下,又是高兴又是难受,又想自己离乡多年,当年豆芽儿般的丫头居然要谈婚论嫁了,心里是五味杂陈。当日他匆匆回府与白公子商量回乡一事,白公子挺欢喜的,非要与李云一起回去。本来白夫人不同意,但转念一想,李云如今算是白家半子,这一趟回乡肯定是免不得的,只好吩咐惠萍去安排。<br/><br/> ·<br/><br/> 出城的路子是宽敞的官道,一丈来宽,十分平顺。马车从官道上走着,远方是耕田林木、青山绿水,等走远些就是一条大河,河水粼粼,一路向东。其实李云的老家在抚州浙阳县,水路比较便利,就是县里太偏,没有船直通,需要到临近城镇改走陆路,这就得绕一个大圈,比陆路还要耗时费力。但是马车走走歇歇,也要十多日才到了县里;之后就是通向乡里的小土路,颠颠簸簸的不好走,又走上一日多才能到乡里去。<br/><br/> 那时田里禾苗已经葱葱郁郁,让田埂划成一块块;上头劳作的人远远近近的,像是绿茵中一点点芝麻黑,极为可爱。李云一扫长途劳顿的疲乏,趴在窗边眺望河对面的田野,时不时给白公子说起插秧播种的趣事,正说得起兴,他忽然瞪大双目,从窗口上探出身来高声大喊:“大哥——大——哥——”双手挥得手舞足蹈的,像风里摇曳的草。白公子扶着他,视线往外头一看,似乎田地里有人看了过来,随着李云一声“我回来咯——”便像是悟过来,着着急急从田里往外走,撒了一田埂的泥巴,走到溪水河边上朝着马车这头招呼:“云娃儿回来咯——!”说得白公子不禁莞尔。<br/><br/> 两人隔着河又喊了几嗓子,李大哥就让李云先回家中去。<br/><br/> 马车继续往乡里驶去,李云攀在窗口处乐得眉开眼笑的。白公子靠在一旁,看清风撩拨李云耳边的发丝,自己不禁微醺起来。来到村子边上时路过一道窄小的桥,溪水桥边长着一棵老树,树干歪歪斜斜地探出水边上,枝叶葱郁繁茂。李云与他说,那便是村里的老柿树。<br/><br/> 离乡多年,老柿树还是这模样,人却变了不少。以往坐在老柿树旁唠嗑的老人家已经老走<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了几人,村里耍闹孩童的生面孔多了许多。而李大娘白了双鬓、脸上皱褶也密了,倒是李小妹脸容长开了,瞧见人就抿着唇羞羞涩涩地笑,大眼睛还是圆滚滚的,很讨喜。李大哥前些年娶了亲,搬出去另立一户。李二哥这几年弄了点跑腿营生,拉着李大爷常常出门在外跑动,虽然奔波了些,日子倒是更有盼头了。<br/><br/> 李云回来得早,也就李大娘在家。刚听闻李云到了巷口,她便兴冲冲往外跑,见着李云时差些乐得摔一跤,拉着李云的手絮絮叨叨说了一串话,却止不住红了眼埋怨:“这些年都不晓得回来瞧瞧。”话刚出口,白公子就从马车里头下来了。李大娘吓一跳,低声问这是何人呀,李云说是白家的少爷,这回与他到乡里来看看。当年李云去投靠二姑李芳,正是去的白家大户。李大娘哪能不晓得这家贵人,立马慌慌张张地将人领入屋去。可怜白公子朝她笑了许久,李大娘都没敢正眼去瞧他。<br/><br/> ·<br/><br/> 李大爷家来了贵人,这事一传二二传三,小小的乡里很快都知晓了。话说这贵人长得很好,一身锦衣,风采俊爽,像是话本里走出来的人物。家门外传得神乎其神的,李家却一家子人不自在。并非贵人难伺候,只是他往哪儿站着都瞧得古里古怪的,特别不相称。反倒是李云心里欢喜,竟没瞧出毛病来。后来李大娘杀了鸡,弄了一大桌子的菜来伺候这贵胄公子,可一家人坐一桌子拿着筷子不敢下箸,李云才懵懵懂懂悟过来。他本来不是通晓人情世故之人,更没有八面玲珑嘴上生花的本事,难得回乡理应是开心的事儿,哪晓得弄得所有人都束手束脚,连顿热饭也吃不好。<br/><br/> 白公子自己通透得很,随意吃两口便借口出门四处走走。此时已近黄昏,整个天都是柔黄一片。家家炊烟袅袅,略有几家亮起了灯火,处处平静而温馨。白公子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村口那棵老柿树附近来。<br/><br/> 现下未到柿子开花结果的时节,枝叶极为翠绿。乡里的老人搬来了小木凳子,手里拿着的大葵扇子摇啊摇,都坐在树下消食。瞧见生人过来了,有老眼昏花的老爷子嚷嚷着问:这是谁家的娃儿呀、长得这么好。有人说是李家来的贵客,老爷子嗓门大,应道:“是李家人?大晚上不好好在家里待着,怎的一个人跑出来咯。”听得白公子不禁笑了。<br/><br/> 白公子并没有在外头独自晃荡多久,他前脚出门,李云后脚就追上去了。两人没说话,沿着小土路一直走呀走,旁边的河水潺潺,也跟在他俩身边走呀走呀。<br/><br/> 倒是李大娘听说李云领着贵客跑村外去了,一去还舍不得回来,就纳闷这破路子有啥好瞧的。眼看天要黑下来了,村里灯火照不到村外去,便忧心忡忡出去寻人。一路走去,竟让老柿树下的两个人影给吓了一跳!<br/><br/> 此时夜色已晚,柿树下闲散的老人都已经回家中去了,唯独两个人还傻乎乎坐在溪水桥边上谈笑。李云说起他年幼时候时常跟着李二哥跑到溪水河里 M-o 鱼捉虾,有一年还用碗装了两只虾蟆子回家给小妹养着。李小妹可稀罕长着这小尾巴的玩意了,哪知养着养着虾蟆子长出腿来了,吓得李小妹哇哇哭。白公子听得十分认真,听出乐子了就与李云一起低声笑着。<br/><br/> 哪怕小时候日子过得穷苦,李云依旧热衷把年少时的趣事说与白公子听,仿佛如此就能用泥巴填好他曾经坎坷不平的路,多少添点孩儿时的欢乐。两人说说笑笑的,越靠越近,几近要黏连成一团。<br/><br/> “阿云呀。”<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