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都听到了他的话。<br/><br/> ——天顺帝厚此薄彼,先皇驾崩于九月,但天顺帝只知厚爱孙子,却薄待了先皇的祭祀。<br/><br/> 他请求,亲至凤都,替先皇守陵。<br/><br/> 他这一番叫嚷,坐实了天顺帝的不孝之名。更因着他的出现,使众人记起,他才是当今储君的生父。是天顺帝,夺走了他唯一的儿子,断了他的祭祀。其实,顾权是在用太/祖的名义,影射他自己。<br/><br/> 里里外外的,都让天顺帝好生丢了人。<br/><br/> 至此,顾权可算是孤注一掷,与天顺帝彻底撕破了脸。<br/><br/> *<br/><br/> 当天夜里,天顺帝阴沉着一张脸,让李若愚将顾子湛找了来。<br/><br/> 顾子湛这几日脸色都有些苍白,双颊也因着消瘦有些凹陷。天顺帝见到她,竟看出了几分先太子的模样。<br/><br/> 原本的怒斥似乎有些说不出口,但心中郁结难消,天顺帝也没什么好脸色,开门见山问道:“今日这事,你什么想法?”<br/><br/> 顾子湛此时身份尴尬,顾权这一番闹腾,令她也不好公然出面。犹豫一下,顾子湛开口:“陛下,臣以为,宁陵郡王所请之事,应当准许。”<br/><br/> 天顺帝立刻怒从心起,骂道:“放肆!”又一脚狠狠踢向御案,呵斥道:“怎么着,朕如今让你做了储君,难不成你还想着那个狼子野心的人?顾权做下的那些勾当,你真当朕是耳聋眼瞎,一概不知吗?朕能容他有命活到今日,无非是想保住你的颜面!朕原还想着,你们毕竟有那一层关系在,日后他要是作乱,你必然不好明着惩处,那就由朕来当这个恶人,替你把隐患除了!你倒好,如今,你竟然还向着他说话?”<br/><br/> 一连声的质问砸下来,天顺帝见顾子湛不说话,猛地抄起一叠奏折,就向她身上砸去。骂道:“你是哑巴了吗?连个屁也不会放了吗?”<br/><br/> 待天顺帝发泄够了,顾子湛慢慢捡起那些奏折,抱在怀中,迎上天顺帝的目光,沉稳开口:“阿澈知道陛下,一直是在替我考虑。这些时日陛下对我的教诲,我也始终铭记于心,大恩大德,片刻不敢忘怀。”<br/><br/> “陛下以真心待我,我又如何能辜负?”<br/><br/> “只是今日这事,闹得太大了。有裴恭这个吃里扒外的相助,宁陵郡王的请奏已天下皆知。他言语虽多有不敬,但说到底,他扯出了先皇的名号,于朝臣和百姓来说,这孝道二字,分量着实不轻。若是陛下将之视若无睹,只怕会令物议沸腾,更有损您的名声。”<br/><br/> 眼见天顺帝慢慢平复,顾子湛又说道:“所以,宁陵郡王请求守皇陵一事,臣以为可以先应下。但至于派谁前去,陛下可以再多加考虑。毕竟,先皇的子嗣,并不止他一个人。”<br/><br/> 听顾子湛说到这里,天顺帝也渐渐明白过来。<br/><br/> 确实,顾权既然咬定天顺帝厚待孙子而忽视了先皇,那么此事的关键便在于,对于先皇的祭祀要足够郑重。而至于派谁去守皇陵,就像顾子湛说的,并不是非顾权不可。<br/><br/> 天顺帝抬起头,一双鹰目锐利地扫视着顾子湛。<br/><br/> 良久,天顺帝缓缓开口:“说到底,他终究是你的父亲。对于他,你就没有半分的孺慕之情?”<br/><br/> 顾子湛看向天顺帝的眼睛,苦笑一下,“臣对于宁陵郡王的父子之情和养育之恩,在江北那一次事之后,已彻底还清楚了。”<br/><br/> “割肉剔骨,我已是死过一次了。”<br/><br/> 她这话一出,天顺帝在震撼之后,忽然神色间带上几分悲恸。<br/><br/> 御书房中静谧一片,一根烛火烧断了烛心,轻微的噼啪一声之后,灯芯被重新燃起,火光飘摇几下,又再一次明亮起来。<br/><br/> 漫长的沉默过后,天顺帝苍老的声音响起。<br/><br/> “你们这些做子女的啊,总是喜欢自以为是。有些事,有些情,从来就不是还不还的问题,又哪里能说忘就忘啊。”<br/><br/> 顾子湛抬眼,见天顺帝正低头,侧挡去通红的眼角。<br/><br/> 顾<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子湛停顿一下,清掉话语中的一丝哽咽,声音有些颤抖。“只是有些时候,为人父母者,却也是不尽相同的。”<br/><br/> 天顺帝长叹一声,摆摆手,无声地撵她走。<br/><br/> 顾子湛再行一礼,躬身退了出去。<br/><br/> 身后没来得及关上的房门里,传来了又一声沉重的叹息。<br/><br/> 第一百一十二章暗变悄然至,稚儿引怀思<br/><br/> 顾权这次的孤注一掷,占据了大义,理由也冠冕堂皇,确实令天顺帝面上无光,有些下不来台。但最终,天顺帝还是接受了顾子湛的建议,在太孙册立的几日后,发下诏书,诚心忏悔,表示对于太/祖的祭祀不敢忘怀,亦声明将派身份贵重之人亲至凤都守陵,以正孝道。通篇未提顾权,自然的,也没有对他多加申斥。<br/><br/> 这点在顾权看来,便是一个机会。<br/><br/> 于是,他再一次上书,直接表明自己上回午门击鼓的僭越之罪,愿回封地静思己过,日日祷祝,为天子与储君祈福,以消除罪孽。<br/><br/> 这一下,就是他逼着天顺帝,要给他上次午门击鼓一事,下个定论。<br/><br/> 天顺帝被顾权搅得头痛不已。顾权先前那些事,除了江北一事上有些纰漏被邢康拿住之外,其余的都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将他彻底扳倒。加之他毕竟是顾子湛生父,虽然顾子湛如今已不在他的名下,但若是处置的太过严厉,也难免会牵扯到顾子湛,更有损天顺帝自己的名声。<br/><br/> 思来想去,天顺帝心中已慢慢倾向于,要将顾权发回封地看管起来。<br/><br/> 对此,顾子湛内心虽并不大愿意,但如今之势,也确实需要对于顾权,有个能说得过去的处置,不然时间久了,反倒会生出许多议论,对于朝廷的声威,也会受损。所以,在天顺帝同意顾权的请求后,顾子湛便将李岱顶了裴恭先前的职位,安排进了监督顾权返回封地的龙骑卫里。<br/><br/> 而顾子湛后来也查明,裴恭之所以会几次三番替顾权办事,倒并非他从一开始就是顾权的人。而是因为裴恭自知先前得罪过顾子湛与楚澜,为了讨好顾子湛这位如今风头正盛的储君,便受了顾权的拉拢。在他看来,顾权到底是顾子湛的生父,顾子湛日后承继大统,顾权的地位也定会水涨船高,他便也能算个慧眼识珠,率先站对位置的人。只可惜,到头来他却是因着这些勾勾转转见不得人的心思,把自己栽了进去。<br/><br/> 只是这些,顾子湛自然不会让天顺帝知道,所以审讯裴恭之事,也交给了廉永安一手打理。深不可测的皇宫中,消失掉一个小小的参将,实在是再容易不过的了。<br/><br/> 顾权就藩一事办的很快,十月初的时候,他便收拾好行装,启程去往宁陵。<br/><br/> 宁陵府在京城以东,靠近大海,分布着大片的森林。那里土地受海水侵蚀,作物很难生长,百姓只得依靠渔猎为生,日子普遍拮据。但是那里,却正因着靠近大海,也是大昭重要的海盐产地。只是历来,海盐的收入,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他们依靠自身的实力和近百年与朝中权贵联姻,将海盐的收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连朝廷的盐税官也不放在眼里。<br/><br/> 这一回顾子湛同意天顺帝将顾权发往宁陵,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一来,顾权贪利,必然会与当地掌控着海盐的世家大族产生纷争,顾子湛可坐收渔利。二来,顾子湛在推行考评新政之后,下一个打算动的,就是全国的税制改革。派李岱前去,除了监督顾权<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