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柱帮忙。<br/><br/> 张石柱家虽然没现银了,但好歹还有存粮。临走时,张石柱的母亲拿了一些咸鱼、腊肉等物送给王大伟。<br/><br/> 王大伟看了看手上的东西,“还不错,走这一趟居然还有收获。”<br/><br/> “你就没什么想跟我说的?”宋樰道。<br/><br/> “说什么?”<br/><br/> “你是怎么救那产妇的?四物汤根本没那么大效力,况且你都没好好熬药!”到后来,张石柱的母亲也去到产房里帮忙,烧火的工作就由宋樰顶上了。<br/><br/> 他看得一清二楚,每次水刚刚烧开,王大伟就倒出来端给产妇!<br/><br/> 王大伟笑得有些邪气:“干嘛,想打探我的独门秘诀啊?这可是个秘密,只能传给我媳妇和我儿子,你真的想知道吗?”<br/><br/> 宋樰琢磨了一回,才想明白这人是占自己便宜呢。“不说拉倒!”<br/><br/> 王大伟倒也有想问宋樰的:“你见多识广,你跟我说说呗,红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br/><br/> “什么什么东西?”宋樰没好气道,“别问我,问你媳妇儿子去。”<br/><br/> 王大伟笑了,心说这回是你自己上赶着让我占便宜的:“就是那张石柱和老大夫说的……红糖不就是糖么,怎么好像包治百病一样?”<br/><br/> “你不是懂医术么,难产的妇人都就回来了,连这都不知道?”宋樰出言嘲讽。<br/><br/> “我不过是偶然得了个治难产的法子,哪里懂什么医术?”王大伟无奈了:“我要真懂医术,我娘还会让我带你来镇上看脑子?”<br/><br/> 宋樰被他哄了许久,歪缠不过,这才说了自己知道的:“其实那红糖要我看,也就是普通的糖罢了……嗯,要比外头卖的饴糖更甜,其他也没什么。”<br/><br/> “我爹说喝红糖水能益气补血,健脾暖胃,调理气色,所以弄了些给我和阿姆小妹来食用,好像确实有点儿用吧。”他自己是没什么感觉,但他小妹喝了,来月事的时候肚子就不大疼了。不过宋樰老怀疑,多喝热水的话也许也有用?<br/><br/> 不过他家也不差这点儿钱,他爹买都买了,他们也就喝了。<br/><br/> 王大伟听了心中便确定几分,这确实是他在现代熟知的红糖,而不是什么同名的灵丹妙药:“那怎么价格炒的这样高,还被传成包治百病?”<br/><br/> “这东西是天竺国传来的,咱们大兴朝本土没有。当今圣上又很喜欢,上行下效,在王公贵族里也流行了起来。”宋樰不以为意:“民间见不着,就把效果吹得神乎其神,说能治什么妇人崩中,通淤排恶露……价格也抬上来了。但要我看,这就和燕窝是一个道理,吃多了你说有没有效果?那多多少少肯定有一点。但要说靠红糖根治,怎么可能?”<br/><br/> 他看了王大伟一眼,想起那一锅又一锅刚煮开就端去给产妇喝的热水,不禁嘀咕道:“……还不如多喝热水。”<br/><br/> 王大伟:“……”<br/><br/> 第36章三碗不过……八分饱<br/><br/> 宋樰作为一个古代人,还真是意外的清醒,不容易被洗脑呢,王大伟心道。<br/><br/> 读过书的人眼界就是不一样呢~<br/><br/> 不过,这时代还是没读过书的人多一些。王大伟琢磨着,也许自己可以趁着此时红糖还需从天竺国进口,让村子先富起来——况且他有灵泉在手,制造出来的红糖肯定比市面上现有的更具有药用价值啊!<br/><br/> 就算是其他村民做出来的红糖没有灵泉的效果,正好也可以纠正一下无知百姓的误区:红糖比起药品,还是更偏向于保健品的,并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稀罕物。<br/><br/> 到时候就往益气补血,滋 Yi-n 养颜的方向宣传,肯定也有不少人买账。<br/><br/> “你好像挺关心红糖的?”宋樰眯了眯眼。经过那一碗又一碗的热水,宋樰已经断定王大伟是个有故事的人。<br/><br/> “我不止关心红糖,我还关心粮食和蔬菜。”王大伟一本正经,“毕竟我拥有一个村子,紧邻大海,春暖花开。”<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n 到了村子附近,王大伟眼尖的看到村口又围了一群人。自从穿越过来,好像每次他出门回来,村子里就没安生过。<br/><br/> 王大伟紧了紧手里的篮子。宋樰也恢复了他小傻子的人设,拽着王大伟的衣服躲在他身后。<br/><br/> “这又吵吵什么呢?”王大伟很是不悦,这才新婚第二天,就是做做样子呢,也得和睦两天吧?<br/><br/> 随着他的话音,险些要打起来的人群立刻分成了两波,泾渭分明的站在王大伟的两侧。难民们面红耳赤,村民们也气得不轻。<br/><br/> 今日是成亲后的头一天。那些刚娶了媳妇的汉子是满足了,很不能溺死在温柔乡里,他们的家人却另有想法。<br/><br/> 按照古代的规矩,新嫁娘这一天是要拜见婆家人的。当婆婆的也往往要在这一天给儿媳妇们立立规矩,确定一下自己在这个家里的地位和主权。<br/><br/> 甚至故意刁难一下媳妇,古代是有苦媳妇熬成婆的说法的,一个熬字道尽了多少辛酸!<br/><br/> 这婆媳之间啊,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br/><br/> 然而,大部分的古代媳妇受婆母的磋磨,除了孝道压在头上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媳妇孤身一人来到婆家,包办婚姻的丈夫也没什么感情,并没有人给她们撑腰!<br/><br/> 而懒汉村的新媳妇们就不一样了……她们的娘家人如今也住在婆家的房子里,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之下。这下,新媳妇的父母怎么舍得看着自己的女儿小哥儿受婆家磋磨?<br/><br/> 这规矩自然就立不起来了。感觉权威受到了挑战的婆母们当然不乐意,想着法子要找难民们的麻烦,要压倒了这股子东风——还真让她们给找着了。<br/><br/> 这几天家里的米消耗的太快了!<br/><br/> 开始只有一家发现了,后来村民们互相通气之后,便发现每家每户皆是如此——难民们入住村子不过三四天,还趁着集体婚礼吃了一顿好的,怎么厨房里能吃十天半个月的米就见底了呢?<br/><br/> 自从难民进村,这些懒惰的村民就把做饭的工作交了出去,恨不得连厨房都不用进,吃饭给他们端到眼跟前。于是村民们便有了些 Yi-n 谋论,认为一定是这些难民们偷藏了米粮,别有居心!<br/><br/> 而难民们自然不承认:他们人都住在村民家里,就算想藏,又藏能藏到哪里去?<br/><br/> “……那就是正常的消耗!你们扣扣搜搜的,不舍得出粮食还想骗我们姑娘嫁过来,如今又倒打一耙!”今日白天王大伟又不在村里,没人出来主持个公道,两拨人差点没翻脸打起来。<br/><br/> 也幸亏那些村民干点儿活儿就喘的体质,并不敢真的和一身腱子肉的难民们动手,只敢嘴上吵吵:“呸!要多吃了一丁半点也就算了,那可是一倍的粮食!我看你们就是不诚心过日子,来了几天了,让你们干点儿活也指使不动人,还净在家里吃干饭!”<br/><br/> 村民们这也是仗着昨天晚上洞过房了,想来那些新媳妇小夫郎也不能再改嫁其他相亲失败的村民,没了威胁腰杆子都直了不少。<br/><br/> 王大伟听了两方的话,心里已经有了计较。早前他和村民提议吸纳难民的时候,村里就算过了这笔账:今秋收获的米粮省着点儿吃,再让难民们勤挖野菜补贴,伙食也勉强能够。况且十月还能再收一批罗汉豆。<br/><br/> 然而,这是按村民们自己的饭量来算的。村里各个都是懒汉,平日里消耗最大的活动就是吃饭,日常爱好是在床上<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