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今次发生了这种事,待到明年,游街会更严。”郭嘉收起折扇,带着自家小学生们坐回包间里,“他们算是为后来人‘探路’了。”<br/><br/> 一根发簪还不至于让大家太过紧张,诸葛亮他们讨论几句便过了,郭嘉乘着他们吃糕点的时候,开口道:“不能白带你们出来一趟,今日的功课便是写一篇《观状元游街》可否?”<br/><br/> 司马懿挑了一下眉:“先生,明日一早交吗?”<br/><br/> 郭嘉没回答,转而看向荀彧,问道:“文若有功课布置吗?”<br/><br/> 荀彧注意到孩子们略微紧张的心情,想起林禹州的话,天下就没有喜欢做功课的学生,同样天下就没有不喜欢布置功课的老师,他笑道:“自然是有的,唔……”他转头看了一下窗外,“就以刚才的发簪事件写一篇策论吧。”<br/><br/> 听荀彧说完,郭嘉就到:“就两篇文章而已,明日可以交上来吧?”<br/><br/> 诸葛亮他们会说不能吗?只有小荀适撇了撇嘴,“晚上不想写文章。”<br/><br/> 谁能逼一个五岁小娃娃写文章?他跟在刘协身边,就是跟着玩的,郭嘉捏了捏荀适的脸:“回家问你爹,让他教你写。”<br/><br/> 对于郭嘉坑荀攸的行为,荀彧不置可否,偶尔看侄子被坑,也挺好玩儿的。<br/><br/> 第216章三国建工忙(55)<br/><br/> 白日里游街遇到的各种状况林禹州已经知晓,自科举诞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科举文化,游街时女子散花赠物也是常有的事,周瑜的遭遇算是比较倒霉的一种。好在如今是大汉,若是宋朝,他恐怕不止遭遇“发簪”袭击,还得防着那些女郎的家人,否则很可能就被“榜下捉婿”。<br/><br/> 虽然脑子里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林禹州的手却在奏折上镇定自若地写着“批”字,白日是传胪大典,晚上还有恩荣宴,他需要在宴会开始之前将桌案上的公务处理完。<br/><br/> 习惯了季盛彦在身边的日子,他咋一离开,林禹州还真不适应,没人会在他口渴的时候为他添水,也没人会帮他处理公务了,一个人待在内书房办公,十分无聊。<br/><br/> 荀攸不知什么时候来到内书房门口,他观察着林禹州的神色,轻笑道:“将军是在担心军师吗?”<br/><br/> “公达啊,进来吧。”林禹州合上奏折,抬眼问道:“你没跟着奉孝去街上凑热闹?”<br/><br/> “上年纪了,精神不济。”荀攸笑呵呵地走进内书房,他坐到林禹州下首,捋着胡须道:“等小儿科考那日,在去吧。”<br/><br/> 荀攸的两个儿子,大儿子体弱,做学问还成,指望他科考做官却是强人所难了,实在是心疾太过危险,便是养好了,也还有隐患在。荀攸口中的小儿,指的是荀适,不过荀适才五岁,离他参加科考,少说还要七八年。<br/><br/> 游街之事,两人略聊了两句就停止了,荀攸将一份奏折放到林禹州跟前,“将军,这是半年以来朝廷的收支。甘陇行省的税收支撑了大半个朝廷的运转,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br/><br/> “的确如此。”林禹州翻开奏折看了起来,如今大汉百废待兴,发展最好的就是由凉州变革而来的甘陇行省,但让一省托一国,短期还行,长久下去,那一省肯定会垮掉,“秋收即将开始,要先保障各地百姓的生活,再图其他。”<br/><br/> 荀攸点头,“司隶在洛阳的带动下已然复苏,晋州行省和直隶行省也恢复良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这两地就能做到自给自足。”<br/><br/> 听荀攸提到直隶,林禹州问道:“关羽还在边境?”<br/><br/> “新攻下的领地里有太多游牧部落,为保稳定,关将军需要镇守一段时间。”<br/><br/> 林禹州用食指敲了敲桌子,他回忆着未来地图,想着等直隶稳定之后,可以让关羽继续北上。<br/><br/> 见林禹州思考着事情,荀攸又道:“今岁春播及时,加上各地兴修水利,又无大灾害发生,所以秋收颇丰,百姓们能过个好年了。”<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林禹州抬头问道:“洛阳秋收已经开始了吗?”<br/><br/> 荀攸点头:“新粮种抗虫能力强,加上有农署官员亲身教导,百姓的收成非常可观。”<br/><br/> 林禹州脸上浮出笑意,对百姓来说,其他都是虚的,只有吃饱肚子才是最实在的,而只有百姓生活好了,才能图别的东西,发展需要一步一步来。<br/><br/> 粮食增多,荀攸自然也很高兴,如此一来,朝廷财政也能缓和一二,倘若年节前能拿下伪朝廷,那军费这块也能节省一大部分出来。<br/><br/> 就在荀攸和林禹州各自畅想未来的时候,小黄门的声音将两人的思绪唤了回来,“陛下驾到!”<br/><br/> 刘协跨过门槛,看到荀攸也在,抬手免了荀攸的行礼,他转头对林禹州说道:“朕刚才看到户部农署的奏折,说今岁的秋收已经开始了。”<br/><br/> 林禹州点头,“的确如此。”<br/><br/> 刘协问道:“朕还看到工部的奏折,新的收割器械已经制作出来,要下发到各地吗?”<br/><br/> 荀攸拱手回答:“回禀陛下,工部已经将新器械交给了户部,这几日农署便会拟定好使用章。”他乃是户部尚书,早就见过新的收割器械,只是这种器械造价高昂,不可能人手一台,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它的使用效率,需要好生打算一番。<br/><br/> 刘协听完点了点头,转而又道:“记得将新粮种的产量统计出来,若是人手不足,大汉学宫内的学子也能帮忙,他们也需要锻炼。”<br/><br/> “臣领旨。”<br/><br/> 刘协跟荀攸交流完,又看向林禹州,“将军,甘陇行省呈上来一种白色的花朵,说它是就能制作棉衣的棉花,这种棉花,在其他地方能种植吗?”<br/><br/> “当然可以,我让农业署将可以种植棉花的地方从地图上标出来。”<br/><br/> 刘协高兴起来:“那就太好了。”<br/><br/> 前些年,凉州棉衣是冬日里洛阳最畅销的商品,一度形成一衣难求的局面,而棉花则是青崖从南方找到的,彼时它还是世家庭院里的观赏植物,谁都想不到它还能有如此功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棉产业已经成了甘陇行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之有同样地外的还有造纸与葡萄酒。<br/><br/> 听刘协提起棉衣,荀攸也记起来当年他与郭嘉到凉州时的情形。当年到达凉州的时候,他和郭嘉都生了病,若不是驿站里的棉被,他们肯定得冻死了。他俩被荀彧接走时,还给裹上了大花棉袄,当时还特别嫌弃花棉袄的样式和颜色来着。<br/><br/> 林禹州发现荀攸走神了,也没喊醒他,转而对刘协说道:“陛下,单单靠凉州一地的棉花,并不能满足整个大汉百姓的需求,冬日御寒,还是要多管齐下。”<br/><br/> “朕明白,北方天寒,南方湿冷,冬日最是难熬,只衣物是不够的,粮食,干柴都不能少。”<br/><br/> 林禹州点头,“工部近日制作出了一种新炭,热量极高,这种新炭会用到煤石,而晋州有很多煤石矿。”<br/><br/> 刘协兴奋地拍了一下手,他抓到林禹州话中的重点,荀攸亦然。<br/><br/> “新炭能带动晋州财政,只是煤石矿开采或许会破坏田地山川,牵一发而动全身。”林禹州看着刘协的眼睛,认真地说道道:“不能只顾一时利益,开采事宜需慎之又慎。”<br/><br/> 刘协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抬头说道:“朕明白将军的意思了,此事可否交由朕处理?”<br/><br/> 林禹州从不阻拦刘协接触国事,“陛下受累了。”<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