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你不戴吗?
第328章 你不戴吗?
古代討厌商贾並非毫无缘由,记得是去年或是前年的时候,武安才说动天后准备賑济流民,结果那些商贾就联手把城里的粮价抬升了好几倍。
武安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有点疑惑,心想看自己待的地方到底是不是封建主义社会,小小商贾敢跟官斗?
於是他的铁拳就砸在了那些商贾的头上。
虽然,那些商贾背后確实还站著一些人,前者觉得自个头上有保护伞,一开始还肆无忌惮,但武安背后的女人是天后。
他当著那些商贾的面,站著抢了他们的钱粮,还把钱粮发给了穷人。
关中境內的流民饥民已经越来越少,虽然从大唐开国以来的官方共识是:以天下之力供养关中,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其他地方上交的赋税贡品基本上都被纳入各级权贵的囊中。
同时大规模的战爭接连不断,也间接提高了朝廷的各方面负担,如果接下来又发生各种天灾人祸,朝廷里的府库里天天都得上演清仓。
打仗不一定打的贏,当然,还可以割地或是和谈。
賑灾不一定能救活多少人,反正人死了也就不用賑灾了。
这是朝廷里很多人的底层逻辑。
如今转眼间又是一个冬天,走在街上时不时就可以看到大批的金吾卫从面前巡逻而过,外城区和一些阴暗的角落只有堆积的臭水,倒映出苍白冰冷的天空。
官田令最迟也要到明年才能看到大的成效,但今年多少也有了点收入,清点一下帐目居然还不少,天后很高兴,因为这笔钱粮是直接拿到內帑的。
武安用这笔粮食让她同意在长安方年两县里增设养老院、幼学、医馆各三座,全都是由朝廷出钱和僱人,面向寒门和平民。
按理来说这是在给朝廷又增加了一笔沉重的开支,但是户部最终呈递上来的帐目居然比去年还要好看很多。
相王监国,他也能看到这些帐目,原本欠发或是赤字的地方现在一片的“绿”,让他感觉非常不舒服。
不过他还在等辽东和江淮的消息传回来,相王自信他先前是有的放矢,震了武安,让后者暂时不能搞什么大动作,所以他对少帝的警告毫不在意。
那句话的效果似乎也確实很好,在这段时间里,武安没有再肆无忌惮插手朝廷的政务,只是把杞王和鄱阳王送到了宗正寺,给他俩找了个班上。
对自己的那两个兄长,相王有些不知道如何面对,他只是希望夺回自家应有的东西,除了武安,大家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
西內苑的某处偏殿,相王坐在主位上,面前是数名穿著各色官袍的官员。
从一开始的越王霍王鼓动群臣,再到裴炎带著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反,直到现在一一肉眼可见的,“造反派”的质量正在越来越低。
为首者名叫崔玄,在兵部任主事,负责掌管武库。
此人姓崔,出身博陵崔氏。
余者多是在京低级官员,权低人微,只有一个名叫袁恕已的,据说出身汝南袁氏,在大理寺做一个不大的官,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相王府属官。
最近两年朝廷的人事调动极快,甚至於太学之中都有些人被破格徵辟到朝中填补缺口。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相王既然监国,明面上该有的东西全都有,某些朝臣也希望藉此为契机让权柄一点点重新过渡到皇帝手中,私底下多有帮衬。
“本王想问最后一句。”
相王顿了顿,道:
“武子镇前两年对朝廷多有付出,无论是漕运还是其他事情,確实都是他把事情推成了,若是只把他流放到岭南,留一条命,也算是朝廷赏罚並重。”
袁恕己当即晒笑一声,反问道:“清河郡王为人眶必报,大王难道不知?”
“这...:..外头对他的传闻,大多是污衊吧?”
相王对此倒是清楚,因为最近他也帮忙传播了一下这些谣言。
袁恕己嘆了口气,提醒道:
“两年前武安孤身从青海逃回长安,据说曾数次在外人面前起誓,其有生之年必灭吐蕃,现如今,他可不就是不计代价拼命篡夺天后和陛下西征,侥倖......真的攻下了藏地。”
这种人报復心强到什么程度?
两国交战,死伤难免,敌国杀了他几十个同袍,他两年就灭了人家的国祚。
这是一段让唐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长安城的一些角落里,有些孩子拿看木头刀剑做游戏,喊的都是我是武大將军三天灭你全家,然后惹得愤怒的邻居上门给他们的爷娘告状。
“前些日子,清河王府夜宴,听说清河郡王醉后曾作诗一首,其中有诗句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传此诗乃是自寓,诗中的『王孙』便是他自己,由此切入,全诗格调顿时成一绝......””
“咳咳。”
崔玄在旁边重重咳嗽一声,把说偏了话题的袁恕己从幻想中拉回现实。
崔玄轻嘆一声,缓缓道:“所以大王是觉得,清河郡王確实是自家的兄弟,所以事到临头,反而不忍下手么?”
相王默然。
自己已经把武安的性命握在手中了,现在確实有些患得患失,毕竟前人做的事情太多,相王在后面看的也太多,总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但是如今朝堂已经上演了太多的刀光剑影,以至於大家早就没耐心玩什么推手,一旦要动,就一定要动个彻底,没有余地。
宫变,必须见血。
“臣有一计。”
崔玄说道:“如若大王真的顾忌手足之情,大可以只杀武安,留其妻子,存其血脉足矣。”
“另外,臣觉得幽州和江淮的事情恐怕不会那么顺利,所以保险起见,不如赶紧动手北崔玄的目光在此处环顾一圈,开口道:
“明日早朝,按惯例,便依旧是群臣劝进,殿下不妨就此答应,令其他人趁机山呼万岁,然后死士入殿,效仿汉诛董卓故事,先杀武逆,再尽诛其党羽!”
“不......这不保险。”
袁恕己不甘落后,开口道:“若是朝堂事败,我等与贼逆之间再无余地矣,不妨明日同时派刺客去东內苑,分头杀死天后与太平公主,號令禁军甲士,令其反正,岂不妙哉?”
“明日还要去东內苑听母后交代怎么做事呢,別闹了。”
武安拨开了太平公主的手,后者却不依不饶的把手贴上来,戳了戳武安的胸口,了一声。
“怎么硬硬的?”
武安耐心的回答道:“因为里面穿了內甲。”
“什么意思?”
太平公主凤眸一凝。
这是觉得在自己这里没安全感,连躺在自己旁边都要穿甲胃?
“你以前是不穿的!”
“我现在脱,行了吧?”
太平公主说道:“那你快脱啊。”
她躺在武安怀里打了个哈欠,还是隨口问道道:“你难不成天天穿著这东西,那上朝的时候怎么办?”
武安闻言,有些疑惑。
“谁上早朝不穿甲胃啊?”
“呵,你大不了再骑著马,拿著,头上戴个兜整去。”
“哦那个肯定是不用的。”
古代討厌商贾並非毫无缘由,记得是去年或是前年的时候,武安才说动天后准备賑济流民,结果那些商贾就联手把城里的粮价抬升了好几倍。
武安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有点疑惑,心想看自己待的地方到底是不是封建主义社会,小小商贾敢跟官斗?
於是他的铁拳就砸在了那些商贾的头上。
虽然,那些商贾背后確实还站著一些人,前者觉得自个头上有保护伞,一开始还肆无忌惮,但武安背后的女人是天后。
他当著那些商贾的面,站著抢了他们的钱粮,还把钱粮发给了穷人。
关中境內的流民饥民已经越来越少,虽然从大唐开国以来的官方共识是:以天下之力供养关中,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其他地方上交的赋税贡品基本上都被纳入各级权贵的囊中。
同时大规模的战爭接连不断,也间接提高了朝廷的各方面负担,如果接下来又发生各种天灾人祸,朝廷里的府库里天天都得上演清仓。
打仗不一定打的贏,当然,还可以割地或是和谈。
賑灾不一定能救活多少人,反正人死了也就不用賑灾了。
这是朝廷里很多人的底层逻辑。
如今转眼间又是一个冬天,走在街上时不时就可以看到大批的金吾卫从面前巡逻而过,外城区和一些阴暗的角落只有堆积的臭水,倒映出苍白冰冷的天空。
官田令最迟也要到明年才能看到大的成效,但今年多少也有了点收入,清点一下帐目居然还不少,天后很高兴,因为这笔钱粮是直接拿到內帑的。
武安用这笔粮食让她同意在长安方年两县里增设养老院、幼学、医馆各三座,全都是由朝廷出钱和僱人,面向寒门和平民。
按理来说这是在给朝廷又增加了一笔沉重的开支,但是户部最终呈递上来的帐目居然比去年还要好看很多。
相王监国,他也能看到这些帐目,原本欠发或是赤字的地方现在一片的“绿”,让他感觉非常不舒服。
不过他还在等辽东和江淮的消息传回来,相王自信他先前是有的放矢,震了武安,让后者暂时不能搞什么大动作,所以他对少帝的警告毫不在意。
那句话的效果似乎也確实很好,在这段时间里,武安没有再肆无忌惮插手朝廷的政务,只是把杞王和鄱阳王送到了宗正寺,给他俩找了个班上。
对自己的那两个兄长,相王有些不知道如何面对,他只是希望夺回自家应有的东西,除了武安,大家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
西內苑的某处偏殿,相王坐在主位上,面前是数名穿著各色官袍的官员。
从一开始的越王霍王鼓动群臣,再到裴炎带著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反,直到现在一一肉眼可见的,“造反派”的质量正在越来越低。
为首者名叫崔玄,在兵部任主事,负责掌管武库。
此人姓崔,出身博陵崔氏。
余者多是在京低级官员,权低人微,只有一个名叫袁恕已的,据说出身汝南袁氏,在大理寺做一个不大的官,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相王府属官。
最近两年朝廷的人事调动极快,甚至於太学之中都有些人被破格徵辟到朝中填补缺口。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相王既然监国,明面上该有的东西全都有,某些朝臣也希望藉此为契机让权柄一点点重新过渡到皇帝手中,私底下多有帮衬。
“本王想问最后一句。”
相王顿了顿,道:
“武子镇前两年对朝廷多有付出,无论是漕运还是其他事情,確实都是他把事情推成了,若是只把他流放到岭南,留一条命,也算是朝廷赏罚並重。”
袁恕己当即晒笑一声,反问道:“清河郡王为人眶必报,大王难道不知?”
“这...:..外头对他的传闻,大多是污衊吧?”
相王对此倒是清楚,因为最近他也帮忙传播了一下这些谣言。
袁恕己嘆了口气,提醒道:
“两年前武安孤身从青海逃回长安,据说曾数次在外人面前起誓,其有生之年必灭吐蕃,现如今,他可不就是不计代价拼命篡夺天后和陛下西征,侥倖......真的攻下了藏地。”
这种人报復心强到什么程度?
两国交战,死伤难免,敌国杀了他几十个同袍,他两年就灭了人家的国祚。
这是一段让唐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长安城的一些角落里,有些孩子拿看木头刀剑做游戏,喊的都是我是武大將军三天灭你全家,然后惹得愤怒的邻居上门给他们的爷娘告状。
“前些日子,清河王府夜宴,听说清河郡王醉后曾作诗一首,其中有诗句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传此诗乃是自寓,诗中的『王孙』便是他自己,由此切入,全诗格调顿时成一绝......””
“咳咳。”
崔玄在旁边重重咳嗽一声,把说偏了话题的袁恕己从幻想中拉回现实。
崔玄轻嘆一声,缓缓道:“所以大王是觉得,清河郡王確实是自家的兄弟,所以事到临头,反而不忍下手么?”
相王默然。
自己已经把武安的性命握在手中了,现在確实有些患得患失,毕竟前人做的事情太多,相王在后面看的也太多,总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但是如今朝堂已经上演了太多的刀光剑影,以至於大家早就没耐心玩什么推手,一旦要动,就一定要动个彻底,没有余地。
宫变,必须见血。
“臣有一计。”
崔玄说道:“如若大王真的顾忌手足之情,大可以只杀武安,留其妻子,存其血脉足矣。”
“另外,臣觉得幽州和江淮的事情恐怕不会那么顺利,所以保险起见,不如赶紧动手北崔玄的目光在此处环顾一圈,开口道:
“明日早朝,按惯例,便依旧是群臣劝进,殿下不妨就此答应,令其他人趁机山呼万岁,然后死士入殿,效仿汉诛董卓故事,先杀武逆,再尽诛其党羽!”
“不......这不保险。”
袁恕己不甘落后,开口道:“若是朝堂事败,我等与贼逆之间再无余地矣,不妨明日同时派刺客去东內苑,分头杀死天后与太平公主,號令禁军甲士,令其反正,岂不妙哉?”
“明日还要去东內苑听母后交代怎么做事呢,別闹了。”
武安拨开了太平公主的手,后者却不依不饶的把手贴上来,戳了戳武安的胸口,了一声。
“怎么硬硬的?”
武安耐心的回答道:“因为里面穿了內甲。”
“什么意思?”
太平公主凤眸一凝。
这是觉得在自己这里没安全感,连躺在自己旁边都要穿甲胃?
“你以前是不穿的!”
“我现在脱,行了吧?”
太平公主说道:“那你快脱啊。”
她躺在武安怀里打了个哈欠,还是隨口问道道:“你难不成天天穿著这东西,那上朝的时候怎么办?”
武安闻言,有些疑惑。
“谁上早朝不穿甲胃啊?”
“呵,你大不了再骑著马,拿著,头上戴个兜整去。”
“哦那个肯定是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