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答天地恩德被称之为“封”,在泰山周围的梁父山或别的小山上祭祀大地则为“禅”,二者相合,故为封禅。
    至于为什么要在泰山封禅,那是因为泰山是天下最高山,在此处封禅能体现出帝王受命于天的象征。
    想要封禅,必须同时满足国泰民安和天降祥瑞两个条件。
    主要是第一个条件比较难满足,至于“天降祥瑞”这方面,无论是天然祥瑞还是人工祥瑞,都算祥瑞。
    如今大汉祥瑞有了,匈奴也跑了,南越也收回来了,还有高产粮种和棉花,老百姓生活的都挺幸福,刘彻认为自己足够有资格去封禅。
    这是哪里的话,陛下您怎么能说去试试封禅呢,您这叫当之无愧啊!
    殿中百官开始各显神通,拼命赞美刘彻封禅是多么正统性的事情。
    有人说,过去泰帝制造出的一个神鼎象征统一,黄帝的三个宝鼎象征天地人,大禹时收集九洲的铜,铸成九鼎,这些都是盛世明主,故而出现宝鼎。等到周末时期,世德衰败,礼崩乐坏,宝鼎沦没,一直没有现世。而现在,宝鼎重新显世,这证明什么啊?!
    证明陛下受命于天,大汉盛世明主。
    这些极尽直白的赞美之词说到了刘彻心坎上。
    但他们这还只算是保守派。
    激进派认为,从前神仙没有给任何君主赠下高产的粮种,即使是周武王伐纣时,最多也就只有一条大白鱼蹦到了他的船上,而我的陛下,您可是有仙镜宝鼎和玉黍足足三件仙物啊!是自古以来神仙最看好的君王。
    所以我们不光要举办封禅典礼,还要把这个典礼办得特别隆重、特别盛大,方显我大汉之威。
    和秦朝时那句“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的区别就是,一个直白,一个委婉。
    还有没有更激进的?
    有的,有的。
    有人建议让周围这些国家也都派来使者来参观封禅仪式,感受汉之强大。
    建议的很好,不过刘彻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虽然他很喜欢被万国使者簇拥朝拜的感觉,但封禅是我们汉人自己的事情,让那些彩色头发的蛮夷来做什么?
    被大臣们赞美一通后,刘彻过足了瘾,接下来就该商讨正事了。
    于是汇集公卿百官们的议论,商讨封禅大典事宜,赞美的时候滔滔不绝,可真开始商讨细节,众人却集体沉默,那些每日沉迷于经史子集中的博士们还好,勉强能说上几句,但也只是几句,多了肚子里就没货了。
    武官对此,那更是一窍不通了。
    倒不是说他们不重视此事,实在是封禅仪式的细节都被各朝王室封藏起来秘而不宣,世人无法知晓并记录,上一个封禅的还是周成王,距离现在已有七百多年,具体流程和细节早已旷废灭绝,复原难度可想而知。
    更不能直接用秦始皇封禅时的仪式。
    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古代君王封禅的仪式。
    a博士说封禅仪式应该这样,b博士说应该那样,c博士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怎么怎么样,众多议论各不相同,而且经常左右脑互搏,难以实行,所以秦始皇干脆没有使用任何儒生的建议,只是让人把泰山上的路修理、打扫一下,就直接去登顶泰山了。
    但秦始皇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他在泰山上立了个歌颂自己功德的碑。
    那时候奉行法家,封禅不走流程倒还能理解,可现在尊崇儒家,必须按礼祭祀,将详细的流程都一一复原出来并采用。
    武官试图找些存在感,有人上奏若实在无法复原,不如就用雍地祭祀时的流程吧。
    这怎么行呢?!博士们纷纷对此表示斥责,但真要让他们拿出来个具体章程……
    那还真拿不出来。
    这都七百多年了,总不能让他们敬请先人下凡将此事同自己细细说……好像还真能!
    他们有点仙界的人脉啊。
    即使没有抬头,闻棠也能感受到满朝文武的目光全部都朝自己投射过来。
    刘彻:“大行对此有何看法?”
    当了一辈子皇帝的刘彻这次试图当关系户。
    闻棠:……
    她没有看法。
    如果刘彻真给闻棠下个任务,让她复原封禅流程,她倒是可以将史书上汉光武帝或唐玄宗的封禅仪式一字不漏摘抄下来,但大家似乎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她有的是仙人奇遇,仙人不封禅,凡人才封禅。
    仙人:逆天改命求长生。凡人:泰山封禅表正统。
    难搞。
    闻棠是甘棠,不是百科棠,更不是万能棠。
    闻棠早已做好打算,在封禅开始之前,全程不参与相关仪式的商讨,开始之后,再开始自己的装神弄鬼之旅。
    “陛下,臣惶恐,依臣所见……”闻棠先是以并未在梦中见到过相关情形为由,表示自己也对此一窍不通,然后说出心中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封禅之事事关重大,精微深远,儒生博士们精通天文历法,经史典籍,可将此事交由他们处理。”
    看他们一个一个实在太闲,t给他们找点事做。
    听到闻棠也不知道封禅这事的具体流程,刘彻有些失落,但觉得她的建议也有道理,自古就是儒生们研究这事,将封禅流程交给他们去做,也算是安其所习,肯定会弄得比外行人好许多,于是就下令选了几位博士研究封禅之事的具体事宜。
    其中一位齐地博士丁公,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正退休在家养老弄孙呢,结果临了临了,突然被降下这么大一个项目。
    制定这些繁杂的计划需要很长时间,起草完之后还要演习相应程式,最快也要明年才能启程去泰山封禅。
    所以刘彻决定下个月去雍地祭祀一次。
    在祭祀之前,他需要先处理完手头的公务,因此,下了朝会后将丞相赵周等人留下,共同商讨科举事宜。
    对于科举制,这些官员持有一种既支持又反对的矛盾态度。
    支持的是,自家门生故吏可以不去那些偏僻贫穷之地,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等那些小吏们将边境建设的好了,会有调来长安或其他繁华郡县的机会,这样也算是对权贵们固有资源的掠夺,打破他们对于官吏世袭制的垄断。
    不过在刘彻面前,他们哪敢提出反对意见啊,即使心中对此再担忧,面上却看不出任何情绪,只能兢兢业业地完成刘彻交给他们的任务。
    他们现在唯一有底气的就是,官宦子弟大部分遗传了父母聪明的智商,能得到最顶级的人脉和教育,这可不是那些普通人奋斗几十年就能赶上的。
    顶级天才除外,对于这种天才,他们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以姻亲之法招为己用。
    身为丞相,赵周的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听刘彻说了一遍科举制的大概意思,又拿了一份闻棠的科举大纲,带着自己手下班子没几天就制定出一份科举章程。
    这份章程虽算不上严谨,但也完整,再好好打磨打磨,就可以将此政策分发到各郡县了。
    赵周以为商讨好这件事就算完毕,刚打算松一口气,就看到当今天子一张嘴,说了句:“相应的太学也该再扩建些了。”
    赵周这口气提不上来,也咽不下去,就这么不上不下地卡在喉咙里。
    太学是董仲舒创立的,相当于大汉的最高学府,不过规模不大,只有五十个名额,里面的先生是五经博士,学生是博士子弟,这些太学生们每年考试一次,成绩好的做官,成绩一般的为吏,成绩不好的退学。
    这真是陛下一张嘴,丞相跑断腿,无休止的公务导致赵周连祭祀都没跟着刘彻一起去,但没关系,博昌侯也没去雍地祭祀。
    闻棠公务繁忙,实在抽不开身,被刘彻留在长安。
    但她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些时间去司马迁家藏室里看和天神鬼怪有关的典籍,看完之后,满脑子都是海上三神山。
    某些群体:博昌侯不在,那不就有我们发挥的机会了吗?桀桀桀。
    朝中有位方士名为公孙卿,和别的方士相比,他算是最特殊的了,因为历史上他曾多次以虚妄之言蒙蔽刘彻,忽悠刘彻好多次,可最终却并未像少翁、栾大一样被处死,而是善终。
    公孙卿的伎俩很高,他有个优点,不贪心,不像栾大似的,既要钱又想要权。所以每次都是提出建议,口头禅为“臣听闻……”。也不搞那些容易被人发现的小把戏,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儒家转方士再就业,懂一些古代祭祀的礼仪。
    他想的是,既然博昌侯都明确声明不参与封禅事宜了,那自己在其中捞点小好处岂不是很正常?
    而且他也没欺骗陛下,这些真的都是他在齐地听说的啊。
    恰好在雍城即将举行祭天仪式之前,有人建议刘彻,五帝皆为太一神的左右,因此应该在雍城建立一座太一庙,由陛下亲自祭祀。刘彻听后有些犹豫,公孙卿就顺势继续劝说刘彻建立太一庙。
    他说:“臣曾听闻,从前皇帝在首山上采集铜矿铸造宝鼎,宝鼎铸成后,从云端里面伸出来一根长长的龙须迎接黄帝成仙,皇帝顺着龙须攀援到龙背上,正当他马上要升到天上时,忽然他的群臣和后宫嫔妃们也顺着龙须爬到了龙背上,而那些级别低的群臣百姓爬不上去,就都抓着龙须不放手,拉断了龙须,黄帝的弓也掉了下来……”
    “叮”,刘彻成功搜索到关键词“成仙”
    听到这里,刘彻比当事人黄帝都紧张,生怕黄帝上不了天。
    “不过幸好黄帝成功飞到天上成仙了,百姓们只好抱着黄帝的弓和龙须哭泣,以此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
    刘彻放下心来,这有什么可哭的,他认为百姓不应该不舍,而为黄帝感到高兴啊。
    毕竟他挺为黄帝感到开心的。
玄幻魔法相关阅读More+

活人深处

穿黄衣的阿肥

玄鉴仙族

季越人

万世之名

古羲

守序暴君

不在意中人

大道之上

宅猪

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

最终永恒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