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文不成武不就
第279章 文不成武不就
熊廷弼长子兆珪自刎死,女儿悲愤过度呕血而死,直系亲属就只剩下了次子熊兆璧,熊廷弼妻陈氏与小儿子相依为命。
熊兆璧中进士以后,陈氏狠心卖掉了家里的田宅,带著家中老僕、族侄熊友义一家,以及她的一对外孙,前往京师投奔熊兆璧。
武进士与百户官不一样,既然中了进士,就算是踏入了仕途。
熊廷弼早亡,当初嘴臭得罪了很多人,遭难以后,没有足够分量的大臣愿意出手搭救,死后也没有给家族留下什么人脉。
这仕途无人庇佑,则必然坎坷,少不得钱財打点,因而陈氏才不得不卖掉老熊家的祖產。
陈氏比熊廷弼小十岁,现在也已经五十三岁了,年纪大了,加上忧思成疾,这让她有时候会產生幻觉,总是在老宅的角落见到熊廷弼的身影。
等到她拄著拐杖衝上去,质问熊廷弼为什么拋下他们这一大家子人的时候,那人却又如梦幻泡影一般消失不见,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泪湿满襟。
陈氏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因为熊廷弼已经等不及想要见她了,她又何尝不愿奔赴黄泉,与良人相见呢?
可是她三十多岁的年纪才有了这么一个小儿子,她女儿死后,亲家害怕受到牵连,又將她的两个外孙赶了出来,此时外孙又只是半大小子,如果无人照看,如何能活?!
陈氏单薄虚弱的身体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有时候她也会埋怨熊廷弼的不辞而別,埋怨他当官的时候为何处处得罪人,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这些话她只是在心里想,却从来不会往外说。
在小儿子面前,她是坚强的母亲;在两个外孙的眼中,她是慈祥的外祖母。
落魄无依的时候,是熊廷弼的族侄给了他们一间草棚作为容身之所。
虽然侄媳妇的怨气很大,但他们一家都算是良善之人,嘴上不饶人,言语像刀子一般刺痛,但彼时所有人都对他们避之不及,这时候能够鼓起勇气接纳他们,给他们一处容身之所,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他们好歹也活了下来。
朝廷为熊廷弼平反以后,熊家的这些亲戚的態度来了个 180°大转变,其中也包括了侄媳妇王氏。
陈氏拿出了二十两银子,酬谢族侄这些年对他们的照顾。王氏是个爱財如命的性子,他们这些年接济陈氏费的钱,不超过五百文钱。
陈氏没田,平日里靠在县里的丝织厂打工赚钱,丝织厂健妇都用不过来,陈氏跪求坊主留下她,最终也只能领到寻常女工一半的工钱,还要时不时被找藉口剋扣。
但族侄大抵是心善的,他有时候会悄悄带几块饼来,接济陈家的这几个半大小子。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年纪的男孩,就算男人养活都费劲,更何况他这年老的族姑?
当初族叔熊廷弼对他多有指点,虽然他最终还是没有考中,但这恩情不能忘,只不过他做的这些是万万不能被媳妇知道的,不然又是一夜的爭吵,说什么:
“自己家四个孩儿都吃不饱,你还有閒钱接济別人?当初嫁给你,真的是瞎了眼!
盼著你能出息,结果你读书读了十年,文不成武不就的,別说举人老爷了,你连个贡生的功名都混不上!读书不成,你又手不能扛、肩不能挑的,我跟了你十年了,每年做一身新衣裳都不得!
你说那什么熊廷弼对你有恩,当初好大的官,不见给你谋个差事,如今落难了,却要赖上你!朝廷好端端的会抄他们的家吗?还不是做了贪官污吏,被人告发了!沾光的事情你赶不上趟,晦气的人你就往家里带,这日子没法过了!”
每当这时,熊友义都有苦说不出,他不相信族叔熊廷弼会是贪官,族叔又不只是没有给他谋差事,他自己的亲儿子没有考上,族叔不也没有帮忙。
他觉得自己的族叔就是太刚正了,当然他自己也有问题,他抹不开面子去求人,听说熊廷弼在辽东打韃子,他又不敢拼上性命去谋一场富贵。
二十两银子是王氏这辈子都未曾见到过的庞大財富,陈氏对他们可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了,可是这时候王氏却不好意思拿这笔钱了。
她也有自己的考量,她虽然一直说自己的丈夫文不成武不就,但轮到自己的儿子,她也还是选择送他们去念书。
原本她也没指望家里真就出个秀才,儿子们可以跟爹一样能识字、会算数就可以了,好歹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在街上给人写信,或者给人家做帐房先生,倒也算是个体面的活法,如果可以在衙门谋到一个正经书吏,那就更好了。
可惜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两个儿子却对读书没有一点兴趣,就算王氏拿鞭子去抽他们,也拧不回来。她责骂夫君不成器,却不想儿子还不如父亲呢。
既然读书不行,又不想种地,那最后就只能经商了。王氏贪財,就是想攒下钱来,给儿子们找个小生意去做。
甚至为了筹钱,她还把大女儿嫁给了大十岁的临村黄秀才,赚到了十两银子的聘金,也让大女儿恨透了她这个娘,婚后三年,与娘家老死不相往来。
王氏虽然有时候也会惶然,但她却並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她得了钱財,闺女跟了有钱人不用再受苦,这分明是双贏的结局,闺女年纪还小,想不明白,等她想明白了,就会念著她这个娘的好了!
但做生意有盈有亏,没有官面上的关係,没有江湖人帮衬,就算是走街串巷卖东西,都容易被人欺负,这其实並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只是王氏有限的见识里面,经过了各种尝试,最后无奈的选择,不过事情在最近迎来了转机。
王氏婉拒了族姑的酬谢。她虽然有几分刻薄,但並不傻,她知道这二十两银子如果拿了,从此与陈氏再无瓜葛!人情债最难还,现在熊家人翻身了,想这么容易就甩掉他们,没门儿!
王氏知道钱的重要,但更知道官面人家的重要,再有钱的富商,也经不起官面人家的折腾。但她也知道自己这些年做得过分,所以谈感情、攀关係的活,最后还得是他丈夫熊友义去干。
陈氏虽然落魄过,但毕竟是大户人家出身,熊廷弼外出当官,她作为正妻,就是熊家实际的话事人,她一眼就能够看清楚王氏在想什么,但她又没有戳破。
其实她也很矛盾,族侄对他们一家仁至义尽,她却妄图用金钱来羞辱对方,若是熊廷弼还活著,少不得跟她大吵一架。相比於熊廷弼这样的大丈夫,她觉得自己又何尝不是势利眼呢?
好在王氏忍住了诱惑,没有踏入她精心设置的陷阱,这让陈氏不由得鬆了一口气,然后她就在等熊友义来寻她。
只是熊友义这人也是搞笑,三番五次来找她嘘寒问暖,甚至破费买了礼物,最后求人的话却始终是说不出口。
陈氏虽然有些哭笑不得,却没有出言提点,就当做看不到,就想看这个族侄什么时候忍不住。
几次之后,熊友义见她已经没有了那股局促不安,反倒是多了几分坦然,至於寻求报答的话,依旧是没有提及,如此也让陈氏都不由得对这个侄儿多了几分敬意。
人皆有同理之心,共患难不难,共富贵却罕见,她的这个族侄虽然没有考取功名,却做到了儒家先圣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本章完)
熊廷弼长子兆珪自刎死,女儿悲愤过度呕血而死,直系亲属就只剩下了次子熊兆璧,熊廷弼妻陈氏与小儿子相依为命。
熊兆璧中进士以后,陈氏狠心卖掉了家里的田宅,带著家中老僕、族侄熊友义一家,以及她的一对外孙,前往京师投奔熊兆璧。
武进士与百户官不一样,既然中了进士,就算是踏入了仕途。
熊廷弼早亡,当初嘴臭得罪了很多人,遭难以后,没有足够分量的大臣愿意出手搭救,死后也没有给家族留下什么人脉。
这仕途无人庇佑,则必然坎坷,少不得钱財打点,因而陈氏才不得不卖掉老熊家的祖產。
陈氏比熊廷弼小十岁,现在也已经五十三岁了,年纪大了,加上忧思成疾,这让她有时候会產生幻觉,总是在老宅的角落见到熊廷弼的身影。
等到她拄著拐杖衝上去,质问熊廷弼为什么拋下他们这一大家子人的时候,那人却又如梦幻泡影一般消失不见,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泪湿满襟。
陈氏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因为熊廷弼已经等不及想要见她了,她又何尝不愿奔赴黄泉,与良人相见呢?
可是她三十多岁的年纪才有了这么一个小儿子,她女儿死后,亲家害怕受到牵连,又將她的两个外孙赶了出来,此时外孙又只是半大小子,如果无人照看,如何能活?!
陈氏单薄虚弱的身体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有时候她也会埋怨熊廷弼的不辞而別,埋怨他当官的时候为何处处得罪人,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这些话她只是在心里想,却从来不会往外说。
在小儿子面前,她是坚强的母亲;在两个外孙的眼中,她是慈祥的外祖母。
落魄无依的时候,是熊廷弼的族侄给了他们一间草棚作为容身之所。
虽然侄媳妇的怨气很大,但他们一家都算是良善之人,嘴上不饶人,言语像刀子一般刺痛,但彼时所有人都对他们避之不及,这时候能够鼓起勇气接纳他们,给他们一处容身之所,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他们好歹也活了下来。
朝廷为熊廷弼平反以后,熊家的这些亲戚的態度来了个 180°大转变,其中也包括了侄媳妇王氏。
陈氏拿出了二十两银子,酬谢族侄这些年对他们的照顾。王氏是个爱財如命的性子,他们这些年接济陈氏费的钱,不超过五百文钱。
陈氏没田,平日里靠在县里的丝织厂打工赚钱,丝织厂健妇都用不过来,陈氏跪求坊主留下她,最终也只能领到寻常女工一半的工钱,还要时不时被找藉口剋扣。
但族侄大抵是心善的,他有时候会悄悄带几块饼来,接济陈家的这几个半大小子。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年纪的男孩,就算男人养活都费劲,更何况他这年老的族姑?
当初族叔熊廷弼对他多有指点,虽然他最终还是没有考中,但这恩情不能忘,只不过他做的这些是万万不能被媳妇知道的,不然又是一夜的爭吵,说什么:
“自己家四个孩儿都吃不饱,你还有閒钱接济別人?当初嫁给你,真的是瞎了眼!
盼著你能出息,结果你读书读了十年,文不成武不就的,別说举人老爷了,你连个贡生的功名都混不上!读书不成,你又手不能扛、肩不能挑的,我跟了你十年了,每年做一身新衣裳都不得!
你说那什么熊廷弼对你有恩,当初好大的官,不见给你谋个差事,如今落难了,却要赖上你!朝廷好端端的会抄他们的家吗?还不是做了贪官污吏,被人告发了!沾光的事情你赶不上趟,晦气的人你就往家里带,这日子没法过了!”
每当这时,熊友义都有苦说不出,他不相信族叔熊廷弼会是贪官,族叔又不只是没有给他谋差事,他自己的亲儿子没有考上,族叔不也没有帮忙。
他觉得自己的族叔就是太刚正了,当然他自己也有问题,他抹不开面子去求人,听说熊廷弼在辽东打韃子,他又不敢拼上性命去谋一场富贵。
二十两银子是王氏这辈子都未曾见到过的庞大財富,陈氏对他们可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了,可是这时候王氏却不好意思拿这笔钱了。
她也有自己的考量,她虽然一直说自己的丈夫文不成武不就,但轮到自己的儿子,她也还是选择送他们去念书。
原本她也没指望家里真就出个秀才,儿子们可以跟爹一样能识字、会算数就可以了,好歹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在街上给人写信,或者给人家做帐房先生,倒也算是个体面的活法,如果可以在衙门谋到一个正经书吏,那就更好了。
可惜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两个儿子却对读书没有一点兴趣,就算王氏拿鞭子去抽他们,也拧不回来。她责骂夫君不成器,却不想儿子还不如父亲呢。
既然读书不行,又不想种地,那最后就只能经商了。王氏贪財,就是想攒下钱来,给儿子们找个小生意去做。
甚至为了筹钱,她还把大女儿嫁给了大十岁的临村黄秀才,赚到了十两银子的聘金,也让大女儿恨透了她这个娘,婚后三年,与娘家老死不相往来。
王氏虽然有时候也会惶然,但她却並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她得了钱財,闺女跟了有钱人不用再受苦,这分明是双贏的结局,闺女年纪还小,想不明白,等她想明白了,就会念著她这个娘的好了!
但做生意有盈有亏,没有官面上的关係,没有江湖人帮衬,就算是走街串巷卖东西,都容易被人欺负,这其实並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只是王氏有限的见识里面,经过了各种尝试,最后无奈的选择,不过事情在最近迎来了转机。
王氏婉拒了族姑的酬谢。她虽然有几分刻薄,但並不傻,她知道这二十两银子如果拿了,从此与陈氏再无瓜葛!人情债最难还,现在熊家人翻身了,想这么容易就甩掉他们,没门儿!
王氏知道钱的重要,但更知道官面人家的重要,再有钱的富商,也经不起官面人家的折腾。但她也知道自己这些年做得过分,所以谈感情、攀关係的活,最后还得是他丈夫熊友义去干。
陈氏虽然落魄过,但毕竟是大户人家出身,熊廷弼外出当官,她作为正妻,就是熊家实际的话事人,她一眼就能够看清楚王氏在想什么,但她又没有戳破。
其实她也很矛盾,族侄对他们一家仁至义尽,她却妄图用金钱来羞辱对方,若是熊廷弼还活著,少不得跟她大吵一架。相比於熊廷弼这样的大丈夫,她觉得自己又何尝不是势利眼呢?
好在王氏忍住了诱惑,没有踏入她精心设置的陷阱,这让陈氏不由得鬆了一口气,然后她就在等熊友义来寻她。
只是熊友义这人也是搞笑,三番五次来找她嘘寒问暖,甚至破费买了礼物,最后求人的话却始终是说不出口。
陈氏虽然有些哭笑不得,却没有出言提点,就当做看不到,就想看这个族侄什么时候忍不住。
几次之后,熊友义见她已经没有了那股局促不安,反倒是多了几分坦然,至於寻求报答的话,依旧是没有提及,如此也让陈氏都不由得对这个侄儿多了几分敬意。
人皆有同理之心,共患难不难,共富贵却罕见,她的这个族侄虽然没有考取功名,却做到了儒家先圣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