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山巅
('\n\t如韩知夏所料,梁牧也没在北京久留。潘一格动用家里的亲戚,把父亲劝回了老家。他知道他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贵州入夏以后天气也会更加炎热,郑成岭、梁牧也及摄制组关键成员和潘一格开过会后,决定还是速战速决。<br /><br />结合气象预报,他们重新敲定了冲顶日期,就在一周之后的4月21日。<br /><br />黄鹤意外逝世的消息也传到了格凸大本营,给cmdi墙笼罩上一层不祥的阴影。可是没有人因此退却,也没有人改变计划。所有站在山脚下的人,都见证过数场离别。他们前前后后为这个项目准备了百余天。悲痛之余,最好的尊重逝者的方式,就是继续走下去。<br /><br />黄鹤的母亲同意,为等他们这些想要前来吊唁的人,暂缓举办葬礼。当然,葬礼为他们推迟这件事,梁、郑二人没有跟潘一格讲。他们不希望引入除天气外的任何外界因素,逼迫潘一格在状态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冲顶的错误决定。<br /><br />徒手攀登是关于一个人征服一座山的壮举,不依靠绳索,不借助外力。梁牧也他们做出的所有尝试,也都是尽量在不干扰他攀爬的基础下,对这次挑战做诚实的记录。挑战本身,应该与潘一格自己有关,也只与他有关。<br /><br />凌晨五时三刻,一号机位的望远镜头、监视器准备就绪。<br /><br />经过一周的反复调试,他们决定在岩壁又加了一个定点拍摄的相机,一共有三个悬挂位置的摄像头,均充满电。前一天下午,唐冉亭悬于岩壁之上,逐个检查过,并替换电池。现在,则通过远程遥控打开。<br /><br />梁牧也于cmdi墙底,按住对讲机,声音清晰地说:“八号开始爬了。”<br /><br />他的位置是八号机位,也就是安排在cmdi墙顶唯一的一台摄像机,他会负责在最后一个绳段由上往下的垂直拍摄,和登顶一刻的镜头,是整个接力拍摄计划的最后一环。<br /><br />cmdi墙如奇石般拔地而起,没有其他路可以绕到背后,若想站在顶峰拍摄,连摄影师都要亲自爬。<br /><br />梁牧也这么多天,也早已轻车熟路。六点半整,天光刚亮,他背着佳能c300电影摄像机,身后甩下了二百米的绳子,成功到达岩壁顶端。<br /><br />无人机组测试完毕,吊在关键攀登点岩壁上的手持摄像机的两位摄影师也就位。<br /><br />八点整,在岩壁底下督战的郑成岭按下对讲机,向团队所有人播报:“一格开始爬了。”<br /><br />cmdi墙分六个绳段,除了第四绳段的“飞天”以外,还有两个难点。第二绳段最末尾,大概有三米需要攀登者几乎完全凭借指力垂直上移,着脚点几乎全程只有一个指头,这一段没有名字,但梁牧也个人非常喜欢,便给它取了个很有诗性的名字,叫“蜻蜓点水”。<br /><br />而今天潘一格攀爬这一段时候的姿势, <br /><br />请收藏:https://m.qu06.cc \n', '\n')('\n\t也如蜻蜓点水一般。他演练过几百次,在攀岩日记中写,相信趾尖的摩擦力。他甚至比预计的早了一分半钟,便到达第三绳段开始的地方。<br /><br />第二个难点,在第三绳段一个复杂的动作。岩壁向内凹陷,一人宽,两人高,几乎呈完美的拱门形状,叫做“罗生门”。虽然不似“飞天”那样,能够引发天然的恐惧,但需要单腿侧踢,劈开顶住右侧石灰岩壁,随后仅凭左手撑起,很考验柔韧度,和单腿单手发力时候的稳定性。潘一格用三种解法解过这个地方,一个是toehook(勾脚尖),因为高风险被排除,一个是kneebar(膝盖作为支点),同样被排除,最后才用单腿侧踢支撑的方式。这是权衡利弊之后,对于他来说的最优解。<br /><br />一号机位的监视器前围了小十个人,有些人手持望远镜,有些人镜头里面直接看。<br /><br />梁牧也位于岩壁顶端,只好一直看自己的运动手表。<br /><br />许久,他按住对讲机说:“老杨,给个汇报。”<br /><br />一号机位的老杨说:“在‘罗生门’。他还是……“<br /><br />“和计划一样?”<br /><br />“嗯,侧踢。”很好,他没有临阵改变计划,正说明潘一格不负众望,心态非常平稳。没有突发情况,一切均在他的计划之中。<br /><br />三个月来,潘一格徒手攀爬cmdi墙的每一步都印在他脑海里,如独自一人推演的象棋,是自我和自我的博弈。而梁牧也几乎也将每一步记住,烂熟于心。其实也并不需要情况播报,他只需看分针秒针,便知他走到了哪里。<br /><br />八号位是“接力”的最后一棒,拍摄难度不大,因为摄影师可以站在岩石上,肩扛稳定器,平时怎么拍现在就怎么拍。可这是最最煎熬的机位,全程看不见潘一格的身影。早在一个月前,摄影组开会布置拍摄计划,就没人想要这个位置。可做领导者也就意味着要做最难做的活儿,梁牧也就理所应当地接过这一棒。<br /><br />整个计划,由郑成岭一声令下开始,到梁牧也在山巅按下录制键结束,也很有象征意味。<br /><br />此时,已经过去22分钟。他位于cmdi墙壁一百米高处。<br /><br />最难的第四绳段开始了。无线电完全静默,岩壁四号位的摄影师关闭镜头——第四绳段的“飞天”dyno跳过不跟拍,最大程度上给潘一格以专注思考的空间,这也是自计划开始他们就商量好的。<br /><br />郑成岭此刻已经紧张得说不出话,他甚至不敢看,把对讲机交给了老杨。<br /><br />一,二,三……自第二个绳段开始后,跌落的风险就上升到顶。把恐惧的情绪剥离开来,而完全专注于眼前要做的事,这是所有户外探险者永恒的课题。而徒手攀登者,只是将其推至极致,分神的代价不是失败,而是死亡。<br /><br />秒针滴答。<br /><br />梁牧也低头看着手表, <br /><br />请收藏:https://m.qu06.cc \n', '\n')('\n\t而墙下众人抬眼看着一百余米高岩壁上的潘一格。看他蓄力,然后如大鹏展翅,仙人飞天,飞往左上方的岩点。<br /><br />“飞天……吊住!有了!飞天成功了!”老杨激动地喊破了音。<br /><br />梁牧也则很镇定。他只是提醒:“好,五号注意一下拐点处拍摄角度的问题。今天早上光线强。”<br /><br />‘飞天’一动之后,往后两个绳段都比较简单,又有之前成功的士气在,潘一格势如破竹,无任何闪失或差池。潘一格甚至又缩短了自己在同一条路线的速度记录近三分钟。可越是临近成功,越要小心谨慎。墙下观战众人紧张的心情也未因此而得到纾解。<br /><br />此刻,梁牧也顾不得紧张。随着六号摄像师郭凡升至静力绳最高点,那个隐形的接力棒也传到了他手中。他按下录制键,在悬崖峭壁顶端附身,开始拍摄最后一个绳段的攀登。<br /><br />偌大岩壁,只听得见风声、草木翻动声,和潘一格逐渐逼近的呼吸声。<br /><br />清晨8点39分,贵州格凸晨光照耀。<br /><br />cmdi墙顶,梁牧也透过c300的取景框,看潘一格双手空空,腰间只挂镁粉袋。<br /><br />他转身张开双臂,俯瞰碧绿河谷,如独孤求败。<br /><br />夜幕降临,格凸大本营灯火通明。虫鸣声与谈话、大笑、碰杯声交织。郑成岭捡起拿手绝活,给大家生火做饭——正是一场质朴的庆功宴。<br /><br />其实附近也是有宾馆的,可梁牧也和几位摄影还在连夜整理素材走不开,只好就地庆祝。<br /><br />四、五号机位掌镜的也是梁牧也的老朋友,叫郭凡和许金辉。说实话,放眼全中国,既会野攀又懂摄影的人两只手能数得过来,梁牧也当年在斯阔米什和郑成岭说的不假,这些人全都认识,而且只有他请得动。<br /><br />几杯酒过后,几位摄影开始侃侃而谈。是郭凡先开口说:“我平时多是拍建筑景观的,攀岩只是爱好,器械攀登我都是这次现学的。我从来没想到过,可以把我的爱好和职业这样来结合。”<br /><br />一号机位守着望远镜头的老杨也说:“说实话,复员以后,我也在外面闯荡了二十多年,干了十多年户外摄影。可最近几年,我商业项目接的太多,每天都在外面出差,都已经麻木了。直到牧也给我打电话。我最开始觉得三个月太久了,不可能的事,可是和我家里人商量以后,他们全都支持,说希望我能通过这个项目,找回初心和热爱。墙我是爬不动了,但是能到这儿参与这个项目,我不后悔。”<br /><br />郭凡笑着附和说:“还得是看我们梁导。十年没出山,一出来就整个猛的,是吧。”<br /><br />他回头想找梁牧也,就看见那人批了件速迈的冲锋衣,正在篝火的外围坐着,半边脸被火光映得忽明忽暗。<br /><br />“梁导忙什么呢?”<br /><br />梁牧也这才听见叫自己,这才摘下耳机,抬头笑笑。<br /><br />郭凡不解,凑过去一看,这人竟然一心多用,笔记本分屏,左边是白天的音轨,右边则是在算账。<br /><br />梁牧也清点一番,此行一共用坏一台usramini,摔碎两台c300和cine-servo电影镜头,无人机一共炸机了三台。好在他早在来格凸之前,就要求无人机摄影师把每台机器都上过保险,此时正在微信群里按着这哥们儿赶紧找大疆理赔。<br /><br />“怎么样,老郑,在预算内吧。”他转头,看着低头用汽化炉给大伙煮面的郑成岭。<br /><br />他这几年商拍是攒了不少钱,可拍摄一部电影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时间、设备,绝对不是一两个人可以供得起的。去年年底,临启动项目那会儿,他和郑成岭为了拉赞助四处跑。梁牧也又不喝酒,几轮下来,把郑成岭都锻炼出了海量。<br /><br />郑成岭放下勺子,拍拍他的肩膀说:“usra拿回去修修,没准儿就是这两天心情不好不配合呢。省的钱给宣发,我看没问题。”<br /><br />这种汽化炉烧开以后声音巨大,郑成岭得在他耳边说话。他也喝了好几杯酒,真心话一箩筐地往外倒,之前已经陪着几位摄影感慨过一轮。<br /><br />“其实我没想到你最后会同意来。你也没跟我说过,我就不问了,只当是咱俩的缘分。” <br /><br />请收藏:https://m.qu06.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