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一个无解的阳谋,牢笼治世!【求月
<p> 第202章 一个无解的阳谋,牢笼治世!【求月票】<br />
众所周知的是,唐朝是古代科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br />
我们比较熟悉的冷兵器巅峰,基本都出自唐朝。<br />
所以,在这个时代发展科学,其实是有一定优势的。<br />
但怎么去利用这个优势,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br />
毕竟这个时代还是以科举为主。<br />
特别是士农工商的观念,依旧深入人心。<br />
当然,李承乾也不会盲目的去发展科学。<br />
他最开始的打算是,利用江陵的小商品经济,让人们看到科学带来的各种新奇商品,以及科学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br />
只有当科学真正普惠到百姓,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前途。<br />
这个作用跟考科举是一样的。<br />
当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科举当官,才会去学习知识,然后参加科举考试。<br />
同样的道理。<br />
当人们认识到科学可以改变生活,也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他们才会去学习科学,然后进入科学院。<br />
而如今,通过江陵这两年的发展,人们对新鲜事物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那种吃惊,不可置信。<br />
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渐渐接受改变了。<br />
在这种时候建立科学院,推广科学,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br />
所以,李承乾才会在这时候向李世民表达自己的意愿。<br />
但当房玄龄他们得知是误会一场,在看了李世民轻松用一把匕首劈断军刀之后,又提出了新的疑问。<br />
“敢问太子殿下,您这科学院只做研究吗?朝廷的事情他们会参与吗?”房玄龄小心翼翼地问道。<br />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却没有说话。<br />
虽然他对李承乾说的科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么多奇人异士一起搞研究,若制造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那可是叛乱的源泉。<br />
比如长孙安业他们,为什么敢反叛?不就是因为手里有火雷吗?<br />
若没有火雷,他们能成功吗?<br />
很明显不能。<br />
所以,不是李世民不想答应李承乾建立科学院,而是真的有点怕李承乾弄出来的东西。<br />
却听李承乾笑道:“我觉得,科学研究是一件很纯粹的事,若是被权力污染了,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没有了。”<br />
“所以,我的建议是,科学院的所有研究人员,只有荣誉官职,享受一切荣誉官职的待遇,但不参政,议政,没有任何朝廷官吏的权力。”<br />
“嗯?”<br />
李世民微微一诧,似乎没想到李承乾答应得这么干脆。<br />
这不仅让他刮目相看,就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都有点不认识眼前这个太子了。<br />
毕竟这个太子当初为了权力,可是拿枪威胁过皇帝的。<br />
但是,当李承乾确认科学院不会参政,议政的时候,他们心里都同时落下了一块石头。<br />
因为朝廷的权力就那么大,这边分一点,那边分一点,到最后肯定不够分。<br />
而不够分的结果,绝对是一片混乱。<br />
所以,李承乾主动让步,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李世民来说也是如此。<br />
只见李世民微微一笑,旋即把玩了一下手中的匕首,道:“这件事朕准了,不过,招收科学院人才的事,得你自己去办!”<br />
“父皇放心,此事儿臣心里有数,一定会办好的!”<br />
李承乾开心的朝李世民行了一礼。<br />
却听李世民又道:“既然你说科学院不参政,议政,那就隶属于太子府。包括官职俸禄,也由你太子府制定。”<br />
“啊?俸禄也由我太子府出吗?”<br />
“朝廷的情况,你又不是不清楚,现在蝗灾还等着朝廷救济呢,哪有钱粮供你建科学院?”<br />
“可是.”<br />
李承乾有些不情不愿地道:“招募科研人才,需要很大的开支.”<br />
“这个朕不管!”<br />
还没等李承乾把话说完,李世民就挥手打断了他:“科学院是你主张建立的,自然由你全权负责!”<br />
“好吧.”<br />
李承乾故作委屈的撇了撇嘴,忽又想起什么似的,道:“那我可不可以利用这次增开恩科,招募科研人才?”<br />
李世民眉头一皱,不由扭头看了眼房玄龄等人,沉声道:“科学研究不是招募那些能工巧匠吗?怎么用科举招募人才?”<br />
“是啊太子殿下,科举是读书人参加的,一般都是文人士子,没有能工巧匠!”杜如晦有些好笑的说道。<br />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也觉得李承乾这个要求很奇怪。<br />
但李承乾却不疾不徐的反问他们:“那请问诸位大臣,你们知道科举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吗?”<br />
“科举真正的目的?”<br />
房玄龄等人面面相觑。<br />
李世民也不禁有些疑惑,然后沉吟着道:“科举真正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br />
“嗯,还有化育天下的作用!”长孙无忌附和着点头道。<br />
李承乾笑着看了他们一眼,侃侃而谈道:“在我看来,科举真正的目的,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br />
“那是为什么?”房玄龄忍不住追问道。<br />
李承乾掷地有声的吐出四个字:“牢笼治世!”<br />
李世民四人闻言,不由满脸诧异。<br />
却听李承乾又意味深长地道:“只有科举,才能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到科举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学问,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的去造反!”<br />
“只要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br />
“这”<br />
李世民四人被李承乾这话惊呆了。<br />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科举真正的目的是这样。<br />
其实,科举从一开始就是单纯的为了选举人才。<br />
隋朝时期,科举制出现,唐朝完善将其发扬光大。<br />
明经,进士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其中进士考的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的是时务策与经义。<br />
进士考得要比明经难一些。<br />
李世民对这套政策非常自豪,曾说天下英雄皆入我手。<br />
然而,科举制的真正作用,却不是为了选拔人才。<br />
隋唐继承南北朝遗产,关陇贵族成为朝堂上的主力,宰相大将基本都是北周八柱国后裔,再加上流传上数百年的五姓七望,将整个朝堂都把控了。<br />
连皇帝都不得不在意他们的意见。<br />
面对这种情况,从杨坚开始就在想办法对付这群贵族,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目的。<br />
但为了隐藏这个真正的目的,当时还充满了妥协。<br />
比如参加科举,需要由贵族提名。<br />
直到李世民时期,科举制才达到由底层人可以自己报名参加的程度。<br />
而武则天时期,武术科举的出现,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基本完成。<br />
但贵族势力实在是太大了。<br />
很快,底层人就无法自己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了,又回到了最开始的由贵族提名参加。<br />
直到黄巢起义,将五姓七望和关陇贵族杀了个干干净净,科举制才真正面向底层。<br />
“那些世家大族为什么能与我父皇叫板,就是因为他们掌控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br />
眼见李世民四人被自己的话,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李承乾又笑着道:“父皇与诸位大臣想想,如果这些读书人是布衣百姓,他们一无所有,是不是就能为所欲为?是不是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简直令人讨厌至极!”<br />
“对对对!”<br />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连连点头:“确实令人讨厌!”<br />
但说完这话,他又觉得自己的身份不应该这样说,于是没好气的瞪了李承乾一眼,默然不语。<br />
这时,长孙无忌却没有那么多顾虑。<br />
只听他沉吟似的道:“那依太子的意思,他们若参加了科举,就老实本分了?”<br />
“呵呵.”<br />
李承乾笑了笑,旋即反问道:“那依舅舅之见,他们为什么要参加科举?”<br />
“自然是为了做官!”长孙无忌脱口而出道。<br />
李承乾又笑了:“那他们做了官之后呢?会怎么样?”<br />
“这”<br />
长孙无忌语塞,不由扭头看向房玄龄与杜如晦。<br />
只见他们也一脸茫然,不知所谓。<br />
却听李承乾又有些好笑的道:“他们若做了官,就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舍不得头顶上的官帽啊!”<br />
“什么!?”<br />
房玄龄三人瞳孔一缩,犹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一般看着李承乾。<br />
就连李世民都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他。<br />
因为李承乾的这番话,简直刷新了他们的三观。<br />
其实科举制的真正巅峰,并不在唐朝,而在宋朝。<br />
唐朝通过科举制做官的,连两成都不到,而宋朝却有四成。<br />
究其原因就是,唐朝的世家大族把控了绝大多数的官位。<br />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铲除世家大族的荼毒,还有就是对科举制的改革。<br />
“那么,我为什么要让我父皇加开恩科呢?”<br />
“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阳谋!”<br />
李承乾又自顾自的道:“何谓恩科?乃施恩于天下士子,结天下读书人以欢心的科举。但恩科是为了选才吗?并不是!而是将世家大族掌控的读书人,困在牢笼里,让他们进来容易出去难。”<br />
“这”<br />
听到这话,李世民眼睛瞬间变得大亮,激动得呼吸都有些急促,隔了片刻才强压下心头的激动,郑重其事道:“好!恩科的事,朕就交给你了!”<br />
“父皇放心,儿臣绝不会让父皇失望!”<br />
李承乾微微一笑,心里不禁长舒了一口气。<br />
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三人,看向他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复杂起来。<br />
虽然他们之中,只有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但他们也算是新贵。<br />
他们的家族,如果顺利的话,也有可能发展成新的世家大族。<br />
若恩科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世家大族的发展,那他们家族的未来,恐怕也很难成为新的世家大族。<br />
所以,从心里来讲,他们与皇权还是对立的,但现在这种情况,李世民父子才是主导,他们也无可奈何。<br />
与此同时。<br />
裴寂府邸。<br />
崔仁师,李震,李叔慎,郑善果,卢承庆,王珪几人,正一脸狼狈的坐在裴寂府邸,义愤填膺。<br />
“陛下与太子简直欺人太甚!杀了我们家族的子弟,还败坏我们家族的名声,这岂是明君所为?!”崔仁师一脸铁青的抱怨道。<br />
李震愤愤不平的附和道:“那些该死的田舍郎,简直无法无天!他们以为陛下加开恩科,他们就能科举入仕吗?简直痴人说梦!”<br />
“没错!老夫绝不会让他们成功!”郑善果也吹胡子瞪眼的说道。<br />
王珪虽然没有跟着他们抱怨今日之事,但看裴寂仿佛事不关己的喝茶品茶,又不禁无奈地朝他问道:“裴司空,您对此事如何看啊?”<br />
“之前你们子侄做那些事的时候,我就警告过他们,不要跟太子作对,他们不听,现在成了这样,那是咎由自取,怪得了谁?”裴寂毫不客气的嘲讽道。<br />
众家主闻言,脸色更加难看了。<br />
但他们这次是来找裴寂商议的,自然不会轻易于裴寂翻脸。<br />
于是,在强压下心头的不满之后,崔仁师主动示好似的道:“裴司空,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们是咎由自取,只是咽不下这口气!”<br />
说完这话,看了眼其余家主,又试探性的问:“难道裴司空就咽得下这口气?”<br />
“呵!”<br />
裴寂冷笑一声,而后再次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淡笑着道:“这不是很轻松就咽下去了吗?”<br />
“呃”<br />
崔仁师嘴角一抽,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接口。<br />
却听卢承庆又赔笑似的道:“裴司空是太上皇的老臣,如今太上皇被陛下赶到了太原,您难道就不想将他迎回来吗?”<br />
“哦?”裴寂眉毛一挑,然后依旧淡笑着道:“你们有办法?”<br />
“这”<br />
卢承庆面露迟疑之色,旋即扭头看向崔仁师。<br />
只见崔仁师面色阴翳的道:“如果裴司空能帮我们,事成之后,我们跟你一起迎接太上皇归位!”<br />
“此言当真!?”<br />
裴寂听到这话,瞬间就来了精神。<br />
众家主见状,一个个面带微笑,他也忍不住会心一笑。<br />
紧接着,就见他将茶杯往桌上一顿,低喝道:“大师,你可以进来了!”<br />
此言一出,门外骤然响起一道声音:“阿弥陀佛!”<br />
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br />
(本章完)</p>
众所周知的是,唐朝是古代科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br />
我们比较熟悉的冷兵器巅峰,基本都出自唐朝。<br />
所以,在这个时代发展科学,其实是有一定优势的。<br />
但怎么去利用这个优势,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br />
毕竟这个时代还是以科举为主。<br />
特别是士农工商的观念,依旧深入人心。<br />
当然,李承乾也不会盲目的去发展科学。<br />
他最开始的打算是,利用江陵的小商品经济,让人们看到科学带来的各种新奇商品,以及科学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br />
只有当科学真正普惠到百姓,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前途。<br />
这个作用跟考科举是一样的。<br />
当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科举当官,才会去学习知识,然后参加科举考试。<br />
同样的道理。<br />
当人们认识到科学可以改变生活,也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他们才会去学习科学,然后进入科学院。<br />
而如今,通过江陵这两年的发展,人们对新鲜事物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那种吃惊,不可置信。<br />
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渐渐接受改变了。<br />
在这种时候建立科学院,推广科学,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br />
所以,李承乾才会在这时候向李世民表达自己的意愿。<br />
但当房玄龄他们得知是误会一场,在看了李世民轻松用一把匕首劈断军刀之后,又提出了新的疑问。<br />
“敢问太子殿下,您这科学院只做研究吗?朝廷的事情他们会参与吗?”房玄龄小心翼翼地问道。<br />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却没有说话。<br />
虽然他对李承乾说的科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么多奇人异士一起搞研究,若制造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那可是叛乱的源泉。<br />
比如长孙安业他们,为什么敢反叛?不就是因为手里有火雷吗?<br />
若没有火雷,他们能成功吗?<br />
很明显不能。<br />
所以,不是李世民不想答应李承乾建立科学院,而是真的有点怕李承乾弄出来的东西。<br />
却听李承乾笑道:“我觉得,科学研究是一件很纯粹的事,若是被权力污染了,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没有了。”<br />
“所以,我的建议是,科学院的所有研究人员,只有荣誉官职,享受一切荣誉官职的待遇,但不参政,议政,没有任何朝廷官吏的权力。”<br />
“嗯?”<br />
李世民微微一诧,似乎没想到李承乾答应得这么干脆。<br />
这不仅让他刮目相看,就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都有点不认识眼前这个太子了。<br />
毕竟这个太子当初为了权力,可是拿枪威胁过皇帝的。<br />
但是,当李承乾确认科学院不会参政,议政的时候,他们心里都同时落下了一块石头。<br />
因为朝廷的权力就那么大,这边分一点,那边分一点,到最后肯定不够分。<br />
而不够分的结果,绝对是一片混乱。<br />
所以,李承乾主动让步,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李世民来说也是如此。<br />
只见李世民微微一笑,旋即把玩了一下手中的匕首,道:“这件事朕准了,不过,招收科学院人才的事,得你自己去办!”<br />
“父皇放心,此事儿臣心里有数,一定会办好的!”<br />
李承乾开心的朝李世民行了一礼。<br />
却听李世民又道:“既然你说科学院不参政,议政,那就隶属于太子府。包括官职俸禄,也由你太子府制定。”<br />
“啊?俸禄也由我太子府出吗?”<br />
“朝廷的情况,你又不是不清楚,现在蝗灾还等着朝廷救济呢,哪有钱粮供你建科学院?”<br />
“可是.”<br />
李承乾有些不情不愿地道:“招募科研人才,需要很大的开支.”<br />
“这个朕不管!”<br />
还没等李承乾把话说完,李世民就挥手打断了他:“科学院是你主张建立的,自然由你全权负责!”<br />
“好吧.”<br />
李承乾故作委屈的撇了撇嘴,忽又想起什么似的,道:“那我可不可以利用这次增开恩科,招募科研人才?”<br />
李世民眉头一皱,不由扭头看了眼房玄龄等人,沉声道:“科学研究不是招募那些能工巧匠吗?怎么用科举招募人才?”<br />
“是啊太子殿下,科举是读书人参加的,一般都是文人士子,没有能工巧匠!”杜如晦有些好笑的说道。<br />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也觉得李承乾这个要求很奇怪。<br />
但李承乾却不疾不徐的反问他们:“那请问诸位大臣,你们知道科举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吗?”<br />
“科举真正的目的?”<br />
房玄龄等人面面相觑。<br />
李世民也不禁有些疑惑,然后沉吟着道:“科举真正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br />
“嗯,还有化育天下的作用!”长孙无忌附和着点头道。<br />
李承乾笑着看了他们一眼,侃侃而谈道:“在我看来,科举真正的目的,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br />
“那是为什么?”房玄龄忍不住追问道。<br />
李承乾掷地有声的吐出四个字:“牢笼治世!”<br />
李世民四人闻言,不由满脸诧异。<br />
却听李承乾又意味深长地道:“只有科举,才能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到科举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学问,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的去造反!”<br />
“只要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br />
“这”<br />
李世民四人被李承乾这话惊呆了。<br />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科举真正的目的是这样。<br />
其实,科举从一开始就是单纯的为了选举人才。<br />
隋朝时期,科举制出现,唐朝完善将其发扬光大。<br />
明经,进士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其中进士考的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的是时务策与经义。<br />
进士考得要比明经难一些。<br />
李世民对这套政策非常自豪,曾说天下英雄皆入我手。<br />
然而,科举制的真正作用,却不是为了选拔人才。<br />
隋唐继承南北朝遗产,关陇贵族成为朝堂上的主力,宰相大将基本都是北周八柱国后裔,再加上流传上数百年的五姓七望,将整个朝堂都把控了。<br />
连皇帝都不得不在意他们的意见。<br />
面对这种情况,从杨坚开始就在想办法对付这群贵族,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目的。<br />
但为了隐藏这个真正的目的,当时还充满了妥协。<br />
比如参加科举,需要由贵族提名。<br />
直到李世民时期,科举制才达到由底层人可以自己报名参加的程度。<br />
而武则天时期,武术科举的出现,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基本完成。<br />
但贵族势力实在是太大了。<br />
很快,底层人就无法自己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了,又回到了最开始的由贵族提名参加。<br />
直到黄巢起义,将五姓七望和关陇贵族杀了个干干净净,科举制才真正面向底层。<br />
“那些世家大族为什么能与我父皇叫板,就是因为他们掌控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br />
眼见李世民四人被自己的话,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李承乾又笑着道:“父皇与诸位大臣想想,如果这些读书人是布衣百姓,他们一无所有,是不是就能为所欲为?是不是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简直令人讨厌至极!”<br />
“对对对!”<br />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连连点头:“确实令人讨厌!”<br />
但说完这话,他又觉得自己的身份不应该这样说,于是没好气的瞪了李承乾一眼,默然不语。<br />
这时,长孙无忌却没有那么多顾虑。<br />
只听他沉吟似的道:“那依太子的意思,他们若参加了科举,就老实本分了?”<br />
“呵呵.”<br />
李承乾笑了笑,旋即反问道:“那依舅舅之见,他们为什么要参加科举?”<br />
“自然是为了做官!”长孙无忌脱口而出道。<br />
李承乾又笑了:“那他们做了官之后呢?会怎么样?”<br />
“这”<br />
长孙无忌语塞,不由扭头看向房玄龄与杜如晦。<br />
只见他们也一脸茫然,不知所谓。<br />
却听李承乾又有些好笑的道:“他们若做了官,就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舍不得头顶上的官帽啊!”<br />
“什么!?”<br />
房玄龄三人瞳孔一缩,犹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一般看着李承乾。<br />
就连李世民都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他。<br />
因为李承乾的这番话,简直刷新了他们的三观。<br />
其实科举制的真正巅峰,并不在唐朝,而在宋朝。<br />
唐朝通过科举制做官的,连两成都不到,而宋朝却有四成。<br />
究其原因就是,唐朝的世家大族把控了绝大多数的官位。<br />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铲除世家大族的荼毒,还有就是对科举制的改革。<br />
“那么,我为什么要让我父皇加开恩科呢?”<br />
“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阳谋!”<br />
李承乾又自顾自的道:“何谓恩科?乃施恩于天下士子,结天下读书人以欢心的科举。但恩科是为了选才吗?并不是!而是将世家大族掌控的读书人,困在牢笼里,让他们进来容易出去难。”<br />
“这”<br />
听到这话,李世民眼睛瞬间变得大亮,激动得呼吸都有些急促,隔了片刻才强压下心头的激动,郑重其事道:“好!恩科的事,朕就交给你了!”<br />
“父皇放心,儿臣绝不会让父皇失望!”<br />
李承乾微微一笑,心里不禁长舒了一口气。<br />
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三人,看向他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复杂起来。<br />
虽然他们之中,只有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但他们也算是新贵。<br />
他们的家族,如果顺利的话,也有可能发展成新的世家大族。<br />
若恩科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世家大族的发展,那他们家族的未来,恐怕也很难成为新的世家大族。<br />
所以,从心里来讲,他们与皇权还是对立的,但现在这种情况,李世民父子才是主导,他们也无可奈何。<br />
与此同时。<br />
裴寂府邸。<br />
崔仁师,李震,李叔慎,郑善果,卢承庆,王珪几人,正一脸狼狈的坐在裴寂府邸,义愤填膺。<br />
“陛下与太子简直欺人太甚!杀了我们家族的子弟,还败坏我们家族的名声,这岂是明君所为?!”崔仁师一脸铁青的抱怨道。<br />
李震愤愤不平的附和道:“那些该死的田舍郎,简直无法无天!他们以为陛下加开恩科,他们就能科举入仕吗?简直痴人说梦!”<br />
“没错!老夫绝不会让他们成功!”郑善果也吹胡子瞪眼的说道。<br />
王珪虽然没有跟着他们抱怨今日之事,但看裴寂仿佛事不关己的喝茶品茶,又不禁无奈地朝他问道:“裴司空,您对此事如何看啊?”<br />
“之前你们子侄做那些事的时候,我就警告过他们,不要跟太子作对,他们不听,现在成了这样,那是咎由自取,怪得了谁?”裴寂毫不客气的嘲讽道。<br />
众家主闻言,脸色更加难看了。<br />
但他们这次是来找裴寂商议的,自然不会轻易于裴寂翻脸。<br />
于是,在强压下心头的不满之后,崔仁师主动示好似的道:“裴司空,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们是咎由自取,只是咽不下这口气!”<br />
说完这话,看了眼其余家主,又试探性的问:“难道裴司空就咽得下这口气?”<br />
“呵!”<br />
裴寂冷笑一声,而后再次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淡笑着道:“这不是很轻松就咽下去了吗?”<br />
“呃”<br />
崔仁师嘴角一抽,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接口。<br />
却听卢承庆又赔笑似的道:“裴司空是太上皇的老臣,如今太上皇被陛下赶到了太原,您难道就不想将他迎回来吗?”<br />
“哦?”裴寂眉毛一挑,然后依旧淡笑着道:“你们有办法?”<br />
“这”<br />
卢承庆面露迟疑之色,旋即扭头看向崔仁师。<br />
只见崔仁师面色阴翳的道:“如果裴司空能帮我们,事成之后,我们跟你一起迎接太上皇归位!”<br />
“此言当真!?”<br />
裴寂听到这话,瞬间就来了精神。<br />
众家主见状,一个个面带微笑,他也忍不住会心一笑。<br />
紧接着,就见他将茶杯往桌上一顿,低喝道:“大师,你可以进来了!”<br />
此言一出,门外骤然响起一道声音:“阿弥陀佛!”<br />
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