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p>    第443章 七六年春<br />
    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寒冬过后,大地解冻,冰雪消融,万物复苏。<br />
    冰冻的河面融化,这就是“开河了”。<br />
    早年间,永定河开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善开河”,一种是“恶开河”。<br />
    “善开河”是河流里的冰冻自下而上逐渐化开,流水顺畅,这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恶开河”则恰恰相反,一夜之间河就开了。<br />
    原来冰冻如镜的河面变成了流淌的河流。<br />
    水流载着冰块向下游流淌,往往形成“凌汛”。<br />
    冰块被冲到岸边,在岸边层层叠起,甚至堆积成山,特别危险。河中巨大的浮冰能将大桥的桥墩撞毁,将桥板冲走。<br />
    河中巨大的浮冰能将大桥的桥墩撞毁,将桥板冲走。<br />
    河道中冰块堆积能够形成“冰坝”,阻塞河流,给下游造成水灾。<br />
    刘之野小时候,几乎每年都会碰上一回这个“恶开河”的情景,颇为壮观。<br />
    记得有一年刘家庄的永定河又“恶开河”,由于冰块堆积,在刘家庄村附近的河道里形成了冰坝,河水上涨,汹涌的河水就冲进了离河岸几十丈远刘明文粮店和刘成家的屋子里,冰块在院子里堆了一大片。<br />
    所以,在刘家庄每当这个时期,就要加强沿河巡逻,一遇到险情就要及时处理。<br />
    不过这十几年好多了,持续多年的多永定河两岸的护提工程,以及水利工程,再也没有让刘家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br />
    为什么会发生“恶开河”呢?<br />
    在刘家庄有个传说,传说永定河里有一条黑龙,每年初春要清河底,把河里积存了一年的脏东西都翻上来,使它所居住的永定河变得清洁。<br />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永定河中,潜居着一条心地善良的大黑龙。<br />
    每年惊蛰时节,大黑龙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疏浚河道,唯恐两岸居民遭受水患。<br />
    人们怕大黑龙流入大海,再也不能造福百姓,于是在卢沟桥的分水桥基处放置了斩龙剑,黑龙便不敢闯过,只好在刘家庄至卢沟桥一带活动。<br />
    永定河“恶开河”,虽然凶险,但是刘家庄的老百姓喜欢“恶开河”,俗谚云:“恶开河,年景丰;善开河,害虫多”,“恶开河”预示这一年庄稼不长虫子,粮食丰收;善开河的年头儿,农田要受虫灾。<br />
    “恶开河”形成的真实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先融化了,水流流向下游。<br />
    由于下游的河面上有一层厚厚的冰盖,水流只能从冰盖的下面走。<br />
    水流越来越大,冰盖下面狭小的空间就容纳不下了,水流向上拱起,但受到了冰盖的阻隔,从而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如同在河底埋上了炸药一般。<br />
    冰盖一旦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就会爆炸开来。<br />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河里发出“嘎巴嘎巴”的冰裂声,大约一两个小时之后,河道恢复了平静,时间不大,就会听见“嘭嘭”的巨响,从刘家庄附近的河段向下游接连响起,如同一连串的连珠炮,这就是冰面爆开了的声音。<br />
    巨大的爆炸力能将四五平方米的大冰块抛向高达十几米的空中,然后甩到几十米外的岸边,那壮观的场面可想而知。沿岸的人们称此为“恶开河”。<br />
    第二天的清晨,沿岸的人们到河边去看“恶开河”后的壮观景象,河中大小冰块如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顺流而下。<br />
    岸边由冰块叠摞起来的冰墙,有的地方达四五尺高,非常壮观。在冰块之间,人们能够捡到一尺多长的大鲤鱼。<br />
    当年永定河上建有木板桥的村子都有负责搭桥拆桥的“桥会”,每年快要开河的时候,为防止桥板被冲走,“桥会”的人都要日夜巡检。<br />
    如果是“恶开河”,就要依次向下游报警,以便不失时机地拆去桥板,避免遭受更大损失。<br />
    不过,解放后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库,特别是修建了拦河闸之后,“恶开河”的现象就比较小了。<br />
    …………<br />
    在咱老京城,过了立春就该“开门大走”了。<br />
    人们猫了一冬天,身上都发皱了,到外头过过风,透透气儿,抻抻胳膊拉拉脚儿,活络活络筋骨。<br />
    远处看看山泛青儿,河边瞅瞅冰化水儿,老阳儿是暖和的,风是软乎的,地气往上返了。<br />
    土里活物睡醒了,鱼浮水面吐泡儿了,沿河的柳枝染黄了——吃春饼,咬心里美萝卜,打过了春牛,往下,人们就要联袂“春姑娘”,演绎春天的故事喽!<br />
    刘之野小时候听他父亲讲过,清末那会儿京城的春场就在他们原先的家——东直门外,<br />
    春风从东方来嘛!<br />
    立春前一天,顺天府要派官员到春场举行迎春活动,为立春打春牛垫场子。<br />
    这一天,衙府一干人马鸣锣开道,沿街高喊“春来啦,迎春喽”,招来民众跟在后头一起喊,一路来到春场。<br />
    但见场中央立着一领新席卷成的席筒,早有地方官在此守候。<br />
    焚香行叩拜上苍的礼仪后,衙府官员一声“迎春喽”,一衙役便接过一席篓儿,往席筒里徐徐倾倒……<br />
    场上立时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只见席筒里升起了鸡毛,一根,两根……顿时一片欢呼:“春到喽!”<br />
    大轴戏是第二天的打春牛,顺天府一把手儿(府尹)该出场了。<br />
    打春牛鞭打的不是真牛,而是泥塑牛;原意也非鞭打,而是晃着鞭子吆喝春牛,让它拉犁翻地闹春耕。<br />
    据说把泥牛打得越碎越吉利,把碎块儿弄回去垫牲口棚、猪羊圈,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br />
    说春天到了,其实没真到。<br />
    立春是个天文学概念,从气候学上讲,这会儿在夏国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夏南地区,京城地区还差一大截子呢,气温还在上个季节里。<br />
    这时“倒春寒”在所难免,常常猛孤丁地杀来一股子寒流,咔嚓一下子又回“三九”了,脱掉的衣裳还得穿上。<br />
    好在这样的时日不会持续太久,春总会重回大地的。<br />
    刚建国那会儿,乡村比城里头得到的实惠多,乡村拥有广阔的天地嘛!<br />
    这地一解冻,谁家有大车的就能刨黄土往城里卖了,那可是无本生意。<br />
    这年月,黄土可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京城里可不允许人们随便挖土。<br />
    趁没到春耕大忙,老爷们儿再出去打打短工、耍耍手艺也能挣点儿。<br />
    去年秋里收的长脖儿雁高粱穗秆儿,搁一冬天干透了,正好穿锅盖拴浅子,也能卖不少钱。<br />
    开春后,农村热炕孵小鸡卖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是老太太们的拿手好戏。<br />
    这时,小孩子们的营生也不少,做完功课便拿着小铲,挎着小篮子挖野菜去了。<br />
    背风向阳的坡根儿,菜畦风障底下,苦麻儿苣荬菜正嫩,挖回去择好洗净一焯,泡一泡,去去苦,搁点煮老咸菜的咸汤儿,淋上点醋,吃去吧,酸的溜儿的苦阴阴儿的,清爽又败火儿。<br />
    现在的人们也吃野菜,主要为了尝尝鲜,十多年前可是当盘儿菜吃的,当时物资匮乏,又经常闹春荒,青菜是奇缺的。<br />
    不像现在,京郊是遍地的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便宜的跟普通季节蔬菜差不多价了。<br />
    因为还没到春耕,刘文刘武这哥俩就带着一群小孩子们在农田里“盗鼠窝”。<br />
    “盗鼠窝”挺有趣儿,这也是以前农村孩子们的营生之一。<br />
    实际是捣鼠窝,把庄稼地里的田鼠窝刨了,找田鼠的粮仓。<br />
    你得会找鼠窝,洞口周围有其细密的爪子印儿。<br />
    顺穴道走向一点点往下刨二尺来深,一般就是田鼠的居室跟粮仓了。<br />
    仓里有玉米、高粱、杂豆,有时还有生,一般都有二三斤粮,装回去一筛,正经的五谷杂粮!<br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该物归原主喽!<br />
    每每刨出田鼠来,成年的放掉,幼鼠可当宠物养,或拿到城里的“鸟鱼虫市场”卖。<br />
    在“七十二候”里,立春的第三候是“鱼陟负冰”,意为阳气已动,鱼渐向上游而近于冰,接着便冰融河开了。那鱼憋了一冬了,可见了天了,便露出头张开嘴,饱吸新鲜空气。<br />
    正惬意间,“歘”的一声响,那鱼已在刘宝林的抄网之中。<br />
    河边抄鱼的感觉真好,就是太劳神且收获无几,索性来个彻底的——驻坝淘水,竭泽而渔,一窝儿端,老少三辈儿尽收囊中。<br />
    结果挨了一顿训斥,他妈刘玉翠吼道:“兔崽子,损不损呀你,鱼崽子你也往回弄!把大的留下,剩下的全放回河里去!”<br />
    “得令!”刘宝林俏皮地向母亲行了个军礼,眼中闪烁着顽皮的光芒。<br />
    刘宝林并非真的贪图那几条鱼,他家自小便不缺这个。他此举纯属玩乐,享受的是捕鱼过程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成就感。<br />
    此时,远处传来表弟刘武兴奋的呼喊:“宝林哥,快来!这边有兔子窝!”<br />
    一听这话,刘宝林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迫不及待地甩掉脚上的鞋,赤脚踏着草地,如同脱缰野马般向表弟的方向飞奔而去。<br />
    “你这孩子,快穿上鞋,小心扎脚!”刘玉翠见状,急得直跺脚,手里提着刘宝林的鞋,一边喊一边追了上去。<br />
    可是年龄快五十的刘玉翠,那能追的上这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子?<br />
    跑了几步累得她“呼呼”直喘,最后狠狠地骂了一句:“你等回家吧,看老娘我怎么收拾你……”<br />
    不过,刘玉翠也只是说说而已,刘宝林是她的“老疙瘩”,最疼得孩子就是他。<br />
    今天是周末休息,刘玉翠回家看望老娘。<br />
    听她老娘说,“有日子没吃野菜了,想吃这口了……”<br />
    刘玉翠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温暖的笑容,爽快地回应:“娘,想吃野菜还不容易嘛!您就安心在家等着,我这就上山去给您采回来!”<br />
    这时,堂弟媳甘凝与贺红梅这对妯娌恰好也在场,她俩一听要上山采野菜,眼中顿时闪烁起兴奋的光芒。<br />
    “大姐,我们也跟着去!这阵子都没怎么活动筋骨,感觉身体都快生锈了!”两人异口同声,满是期待。<br />
    刘淑贤正埋头于作业之中,忽地扔下书本,兴奋地喊道:“太棒了,我也要去!”甘凝闻言,眼神一凛,严厉地说:“不行,你得留在家,专心把作业完成!”<br />
    刘淑贤不满地嘀咕:“这些题目我早就掌握了,再做就是浪费时间嘛……”<br />
    甘凝脸色一沉,严厉地打断她:“别得意忘形了!去年你考上高中时还是班级前三,年级十五,可年底呢?成绩直接滑落到班级二十多名,我跟你爸的脸都被你丢尽了!”<br />
    刘淑贤脸色一整,他的立即嚷嚷道:“我那是不在状态,今年期末考试您就瞧好吧!”<br />
    她奶奶邓茹在一旁温婉地笑着提议:“带上她吧,作业晚点再做也无妨。”<br />
    “哈哈,谢谢奶奶!姆嘛!”刘淑贤轻快地在邓茹脸颊上亲了一口,随即活力四射地蹦跳着离开房间,没给母亲甘凝任何反驳的机会。<br />
    甘凝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略带无奈地对邓茹说:“妈,她都这么大了,您还这么宠着她。”<br />
    邓茹笑着拍了拍甘凝的手背,安慰道:“孩子嘛,管得太严会束缚了天性。淑贤这孩子,我从小看到大,将来定有出息,你放心吧。”<br />
    出了家门的刘淑贤,吆喝了一声,她的小弟们,“孩儿们,咱们上山喽!”<br />
    好家伙,刘文、刘武、刘宝林、黎光、黎明……这一群小的便蜂拥而来,真是一呼百应!<br />
    外面风大,甘凝她们妯娌几个,临出门前却给自己用围巾包裹个严实。<br />
    “风三儿,风三儿,一刮三天儿。”<br />
    这年月里春季节刮起风来,往往就要连续三天才肯作罢。<br />
    夹杂着沙尘的七、八级大风很常见。<br />
    …………<br />
    时间一晃又来到清明节。<br />
    老京城的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br />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br />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br />
    清明最重要的就是祭祖扫墓,是华夏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br />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br />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br />
    清明这一天,刘家庄的所有学校都有会组织去烈士陵园祭拜先烈!<br />
    这一天,蒙蒙亮浩浩荡荡的车队便依次开出了各校园,小学、中学日、高中、专科学校……然后在刘家庄民兵们的组织下,变成一支大军前往“八宝山”。<br />
    等清明节祭扫踏青过后,天气真的回暖了,刘家庄的学校又开始组织春游了。<br />
    刘家庄的学校春游基本是游园,什么北海、景山、中山公园,南陶然亭、北紫竹院,西直门外动物园,远的颐和园,顶远到香山。<br />
    刘淑贤打小最得意游颐和园,爬山上佛香阁,划船下昆明湖,逛景儿游长廊、绕谐趣园、溜东堤,上十七孔桥,回来还得去摸摸铜牛尾巴……<br />
    一年才一回,兴奋得头天晚上睡不着觉。<br />
    每当学校游园时,学生家里尽最大能力给准备,绝对优待:烙白面饼是起码的,怎么也得是黑的;带老咸菜太不匹配了,怎么也得是油盐店买的小酱萝卜;煮鸡蛋是“有档次”的标志,最好能带两个;山楂干泡水得加点白,还有村里产的果脯、饼干、果汁饮料、加上军用水壶灌上挎着,就更提气了……<br />
    刘家庄的学校有钱,每当集体游园活动时,都是来回儿租公共汽车。<br />
    坐的是大鼻子老道奇,车厢里挤得满满的。<br />
    往回走的时候,一过动物园,路两旁便是农村风光了,看着新鲜,俩眼不够使的。<br />
    路上马车牛车小驴车,牌子车洋车自行车,解放车,吉普车、嘎斯车,也有那成串儿的骆驼踱着方步挺脖昂首叮当而过。<br />
    路过一些比较落后的村庄,村民们正在开春抹土房。<br />
    这年月西郊乡村还有些人家的房子是土房——因房顶是泥土抹的而得名。<br />
    风吹日晒雨淋,一年下来,房上泥土流失严重,开春必须补铺滑秸麦鱼儿泥到原厚度,以防雨季房顶漏水。<br />
    这是一天必须完工的急活,得七八个工匠组成一个档子,流水作业。<br />
    届时,众乡亲便应约来帮忙:挑水的、和泥的、运泥的、拽泥的、苫背的……<br />
    术业有专攻,上上下下七八个匠人各抱一摊儿,分工合作,井然有序。<br />
    都是乡里乡亲的,老街旧坊干着说着逗着乐着,轻松欢快。<br />
    你说个笑话儿,我插个曲儿,他打个趣儿,大家伙儿凑段儿《小女婿》,东家忙着递烟倒茶水儿——满满的人情味儿。<br />
    老辈儿早定好了乡规民约:给乡亲帮忙够一整天的,只吃两顿农村饭儿,不取分文,只要乡亲的情分。<br />
    京城地区的“春脖子短”!<br />
    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京城市内,春光就会同飞马似的溜过。<br />
    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br />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刘之野内心的焦躁不安却越来越盛。<br />
    离记忆中的那场大地震,越来越近了。<br />
    发生在六六年的那场大地震,刘之野是没有任何记忆的,当地震发生时,他无比懊悔,这么重要的事,自己怎么能想不起来呢!<br />
    为了面对马上到来的这场灾难,刘之野是煞费苦心,从抗震演习,到宣传地震预警知识……<br />
    (本章完)</p>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天灾信使

听日

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乐事薯片黄瓜味

从救下同学妈妈开始混富婆圈

李知漫

正义利剑

佚名

全民:亡灵召唤师,一人即天灾

佚名

官途:从基层科长到权力巅峰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