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明改制(三)
('\n\t马皇后的话,无疑是再度表明立场。<br /><br />朱雄英可以自主决定军国重事,我负责把握大方向。<br /><br />“是,是,臣知罪。”这个官员磕头,默默站回原位。<br /><br />朱雄英看向李善长,“李相国,你是总百揆的百官之首,你觉得孤刚刚的话,可否实行?”<br /><br />李善长再次站了出来,“殿下,军政分离,臣赞同。”<br /><br />不把兵权给武将,也不把兵权给文官。<br /><br />而是收在以皇帝为主的委会之中,到时候委员肯定是文武都有。<br /><br />看似文武和皇帝三足鼎立,实则皇帝最终拍板。<br /><br />这丫的皇帝有一票否决权,还有最终决定权,这还让普通人咋玩?<br /><br />“孤说的不是军政分离的事情,孤问的是官场改制的事情。”朱雄英压根不给李善长和稀泥的机会。<br /><br />你别想搪塞过去。<br /><br />李善长听到这话,也知道躲不过去了,很是无奈,这就是宰辅啊。<br /><br />看似风光,实则身为皇权和臣权的枢纽,夹在中间多让人为难啊。<br /><br />“这个……臣想听听徐相国的意见。”<br /><br />李善长直接把锅踢给了徐达。<br /><br />徐达脸色一黑,你丫的是中书省老大,你把锅往二把手身上踢干啥。<br /><br />不过徐达还是站了出来,扫了眼淮西集团的兄弟们,微微颔首,便道,“臣赞同改制分权!因为权力不集中,有两大好处,其一,避免君臣相对立,君疑臣,臣忌君,其次,可以免去马放南山、刀剑入库的最终结局,身为武将,臣赞同。”<br /><br />徐达怕弟兄们不理解自己,索性把话直接挑明了说。<br /><br />分权,最起码手上还有权!<br /><br />而且权力不过于集中,那么不至于引起帝王猜忌,不用担心鸟尽弓藏兔死狗烹。<br /><br />而且权力分了出去,那么就可以现有的地位。<br /><br />否则一旦功劳过大,且权力过大,那就只能马放南山。<br /><br />戎马一生的大家,想必不想大权在握的时候回家养老吧?<br /><br />徐达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还有谁听不懂?<br /><br />武将只是莽,并不是蠢。<br /><br />汤和第一个站出来响应,“臣附议!”<br /><br />汤和想要辉煌,不想回家养老,身处高位,不遭猜忌,兵权少点儿,从政的权力大了啊,反正总比马放南山要好。<br /><br />李文忠跟着站出来,“臣也盛赞殿下灼见!”<br /><br />李景隆太耀眼了,过几年搞不好就得被雪藏,一旦被雪藏,再想起复就不容易了。<br /><br />分权没什么不好的。<br /><br />无非是多个吸引火力的而已。<br /><br />只要身处高位,那不还是大权在握吗?<br /><br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似投票表决,实则为何不能大权在握?<br /><br />无非是政敌多了些而已。<br /><br />常茂站出来道,“殿下指哪臣打哪,就按殿下说的办!”<br /><br />常茂听不懂朱雄英巴拉巴拉的说啥。<br /><br />但是,这个大外甥总不至于坑舅舅吧?<br /><br />而且,常茂压根没有从政的想法,也不打算当什么高官,只要打仗的时候叫上常茂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就行,其余的无所谓。<br /><br />再者说,舅舅都不力挺外甥,那还指望别人看得起自己外甥不成?<br /><br />而蓝玉想起了那天徐达说的话。<br /><br />若是之前,想要善终恐怕只能激流勇退。<br /><br />但现在,不需要激流勇退,只需要分权就行!<br /><br />权力小点儿,总比一点儿没有要好吧?<br /><br />兵权虽然归了皇帝,但只要打仗,不还得用咱们武将吗?<br /><br />武将看起来权力分了之后不大,但一旦要打仗,权力不就暂时回来了吗?<br /><br />而且还不用担心被猜忌。<br /><br />混个善终,荣耀一生,有何不可?<br /><br />一念至此,蓝玉也站了出来,“臣附议改制!”<br /><br />眼见几个大佬都在表态,一种武将只能跟上了,“臣等附议。”<br /><br />看来,咱武将平时是得闲下来了哦。<br /><br />不过没有调离出京,那就比啥都好了。<br /><br />朱雄英满意的点了点头,“李相国,你的意见呢?”<br /><br />李善长看向武将集团,这乌压压的一片,不再是兄弟,而是政敌了。<br /><br />兵权被收,不想躺平就只能从政!<br /><br />那么文官集团的权力将再次受到冲击。<br /><br />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不曾想临了多出这么多政敌。<br /><br />从今以后,不再是文官执政,武将干架了。<br /><br />武将也他娘的要出来执政了。<br /><br />“臣也盛赞殿下灼见,支持改制。”<br /><br />李善长叹了口气,大势所趋,不同意咋办呢。<br /><br />朱雄英微微点头,“大明就一个吏部,管不了天下官员的升迁任免,从今以后,朝堂只管大方向,要放权给地方!<br /><br />与省级设立人事部,总管府、县、镇、村人事任免,报吏部备案,省级官员人事任免由省委提名,朝廷最终决定!<br /><br />武将削了兵权,在当地虽然掌管兵马调动,但实权却小,就入委会担任委员,参与投票,或从政。”<br /><br />朱雄英这话一出,李善长脸色更黑了。<br /><br />这不是明晃晃支持武将从政吗?<br /><br />没了兵权的地方大佬,可以入委会,干个投票的事儿。<br /><br />若觉得权力还不够,那就从政!<br /><br />从了政,还是委员,那权力就不小了。<br /><br />“殿下圣明!”武将集团一瞬间感觉黑暗中照进了一束光。<br /><br />从政,或许并无不可。<br /><br />俺也来试试执政一方的感觉。<br /><br />省得人家一提起咱们武将,那就是说咱们没文化。<br /><br />你们文官能执政一方,我们武将却未尝不可。<br /><br />但是我们武将能带兵,你们学不来。<br /><br />嘿嘿。<br /><br />“还有,还要增加掌管政治思想、都察院、府衙的位置,不然没个专职的顶层上司可不行,就设为政法委书记,入委会。<br /><br />朝廷鼓励从政,也舍得放权,吏部尚书你稍后把官员的在职履历全部搬到御书房来,准备落实新政。<br /><br />改制,先从朝堂开始,朝堂副职和新分出来的,都要人来干!待会儿在御书房在详谈新政改制情况。”<br /><br />朱雄英见没人反对,再度一槌定音。<br /><br />要改制,先从官场改制开始。<br /><br />开恩科,改官制,有了人用之后,才能更好的推行新政。<br /><br />朱雄英要把熙宁之治推向巅峰。<br /><br />等自己继位之后,承接熙宁之治,开启更大的盛世局面。<br /><br />让自己和奶奶以后在史书之上并肩齐名!<br /><br />两个盛世也相连在一起,祖孙两朝皆为千古治世!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