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孙微看了看他,道:“世子莫不是觉得,妾置太子安危于不顾?”<br /><br />司马隽摇摇头:“我以为,夫人不该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世间并无值得夫人以身涉险之事,真正关心夫人的人,也不会让夫人以身涉险。<br /><br />孙微愣住。<br /><br />少顷,她笑了笑。<br /><br />“世子以为,妾做这些,都是为了世子,对么?”<br /><br />“难道不是?”<br /><br />“是也不是。”孙微道,“世子以为太子这储君如何?”<br /><br />“太子宽仁明理,当为明君。”<br /><br />“妾亦是此想。”孙微道,“世子之志,乃在于安定天下万民,还世间清明。妾与世子的志向是一样的。”<br /><br />司马隽也愣住。<br /><br />“世子想做忠臣,妾也想做忠臣。”孙微道,“而当今之势,若连一点险也不肯涉,又如何能成就这大业?故而世子日后亦不必再为妾担心这些。”<br /><br />司马隽目光深深。<br /><br />“夫人先前说,只想在王府中安度余生,安心养老。”他说。<br /><br />“妾自是想。”孙微道,“可若大业不成,首先遭殃的便是豫章王府,妾在其中,亦不可免灾。妾所做之事,归根究底,正是为了好好安度余生,与妾当初所言并无违背。”<br /><br />司马隽没有答话,少顷,微微颔首。<br /><br />“如此甚好。”他说,“愿夫人得偿所愿。”<br /><br />孙微笑了笑:“到了那一日,亦是世子得偿所愿。”<br /><br />司马隽也淡淡地笑了笑,不知是否真的信了,并未多言。<br /><br />——<br /><br />司马隽毕竟是偷偷溜出来的,没多久,既起身告辞。<br /><br />邓廉亲自送他到建康城外。<br /><br />只见一处僻静的城墙边,坠着一根绳索。<br /><br />上方的火把光中,有绰约的人影。那显然是帮司马隽出入城池的内应。<br /><br />司马隽却不急着走,只向邓廉问起孙微来建康的前后之事。<br /><br />邓廉据实以答,道:“世子走后,臣日日心惊胆战,生怕被王妃察觉了异样。不瞒世子,王妃发觉之时,臣如释重负。不过日王妃可是发了好大脾气,臣从未见过她如此严厉。世子日后让臣去打仗也好,切莫再让臣去招惹王妃。”<br /><br />司马隽拍拍他的肩头,随即将孙微去吴郡的事交代了一番。<br /><br />“世子果真打算让王妃去吴郡?”邓廉道,“那里便是不开战,也已是人心惶惶。王妃再如何了得,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若有个万一,岂非羊入虎口?”<br /><br />“放心吧。”司马隽道,“吴郡不会有大战。”<br /><br />邓廉愕然:“世子是说,王妃算错了?”<br /><br />“事在人为。”司马隽道,“我会设法将三仙教引开,吴郡不会出乱子。”<br /><br />邓廉了然。<br /><br />司马隽回到宫里,才进到屋子里,外头就响起了内侍的声音。<br /><br />“世子醒了,用膳么?”<br /><br />司马隽想起了方才。<br /><br />她坐在自己的对面,低头用着膳。长长的眼睫垂着,在白皙的脸颊上投下淡淡的影子。<br /><br />——世子之志,乃在于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安定天下万民,还世间清明。妾与世子的志向是一样的。<br /><br />心似乎又被什么触了一下。<br /><br />“传膳。”他答应了一声,片刻,补充道,“告知庖厨,我想吃鱼羹。”<br /><br />——<br /><br />太子亲自游说,果真见了效。<br /><br />次日辰中,太后宫里来了旨意,宣司马隽觐见。<br /><br />自一个月前的那场争执后,祖孙二人再为见面。<br /><br />太后看上去心情甚好,待司马隽行礼后,让他落座。<br /><br />司马隽却仍伏拜不起。<br /><br />“早前是孙儿任性,不能体恤太后的苦心,让太后伤心了。昨夜,孙儿梦见了父王。父王怒斥孙儿忤逆祖母之罪,孙儿知道错了,请太后恕罪。”<br /><br />太后听他提起豫章王,一阵心酸。<br /><br />“阿隽,”她语气软下,招招手,“来,到祖母身边来。”<br /><br />司马隽起身,来到太后跟前。<br /><br />太后看他恭敬的模样,又想起豫章王当年的模样,叹了口气。<br /><br />“你可知,你父王为对抗桓氏,费了多大的心思才立足江州?”<br /><br />“父王过去常与孙儿说起,孙儿知道。”<br /><br />“知道就好。”太后道,“铲除桓氏,不仅是我的愿望,亦是你父王未竟的事业。”<br /><br />司马隽向太后一礼:“太后说的是,是孙儿糊涂了。若太后还愿意相信孙儿,请允孙儿即刻前往会稽,调集北府和江州的兵马,即刻前往荆州,捉拿桓贼!”<br /><br />“现在?”<br /><br />“就是现在。”<br /><br />太后听罢,反倒犹豫起来。<br /><br />如今王治已经到了吴郡。新的棋子已经布下,怎好悔棋?<br /><br />“此事可再议。”太后和颜悦色地说,“我知你心系三吴。那里不平定,就算真让你去打荆州,你也打得不安心。”<br /><br />司马隽摇摇头:“孙儿思量再三,此事乃太后久虑的心病,如今既时机成熟,便不可再拖延。若不能为太后分忧,便是孙儿不孝,更有愧父王教导,孙儿又还有何脸面当这豫章王世子?”<br /><br />“你的孝心,我都明白了。”<br /><br />太后将他扶起来,让他坐在身旁。<br /><br />她细细打量着司马隽:“你小时候,每回从战场回来,总是最亲近祖母的。祖母偶尔也想,若是阿隽永远不会长大,那该有多好?”<br /><br />“是孙儿让太后操心了。”<br /><br />太后握着他的手,轻轻拍着,道:“三吴那里,你想去就去吧,陪着太子一块去,将那三仙教的逆贼都铲除了,回头再替我好好收拾姓桓的。”<br /><br />司马隽抿了抿唇,道:“谢祖母成全。”<br /><br />太后欣慰地点点头:“等仗打完了,你也出孝了。二十来岁的男子,也就该到成家的时候了。双喜临门。”<br /><br />司马隽抬眼:“太后怎说起这个?”<br /><br />“不就是凑巧么?”太后说罢,对身边的宫人道,“璇玑可来了?唤她进来。”<br /><br />不一会儿,却见个十七八岁的女子盈盈上前来,低头行礼道:“璇玑见过太后,见过世子。”<br /><br />太后看看她,又对司马隽笑道:“早前,长公主说璇玑配阿隽正好,我那时还不信。阿隽是个武将,璇玑是个柔弱女子,怕是石头碰鸡蛋,一碰就碎。如今看来,确实天生一对,刚刚好。”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