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常言道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br />
在汪远常青手下多年,他们可太清楚两人的秉性了。<br />
注意到将士们的视线,郁承厉声问:“怎么,圣上金令抵不过太守一言?”<br />
“下官惶恐。”汪远骇的冷汗直冒,这罪名他可担不起!<br />
郁承紧盯着汪远道:“那汪大人可听令?”<br />
汪远伏地惶声道:“下官自是听令,但……守备军并非下官所统领。”<br />
死性不改。<br />
郁承失了耐性,走至汪远和领将跟前,面色冷沉道:“你既无用,那便不必存在了。”<br />
什么意思?<br />
汪远和众将士大为不解。<br />
“刷!”刀剑出鞘的声响。<br />
汪远惊骇抬头,就见一柄泛着寒光的刀朝他挥来,直直落在他脖颈上。<br />
冷硬刀身贴在温热皮肤上,凉的汪远瞬间寒毛倒竖。<br />
“殿下……”汪远恐慌的开口欲要请求饶恕,然他刚开口,郁承便手腕一动,用力一划。<br />
锋利刀刃轻松割破汪远脖子,血涌如注随着刀锋溅了一地。<br />
汪远惊恐的睁大眼,下意识抬手捂住脖间伤口。汩汩鲜血从汪远指缝中溢出,惊震了所有将士的眼。<br />
“咚!”一声闷响,汪远不甘倒地,气绝身亡。<br />
谁也没料到,郁承会突然杀了汪远,根本来不及阻止。<br />
那可是一城太守,郁承就这么说杀便杀了。<br />
其中一领将低头,看着自己空了刀鞘,有些怔忡失神。<br />
他就跪立在汪远身旁,离郁承最近,方才郁承伸手拔的是他的刀。<br />
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不知该做何反应。<br />
尤其是汪远的侍卫。<br />
他们的职责是听从汪远指令,保护汪远安危。<br />
可现下汪远忽然死了,杀他的人是太子,他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br />
若为汪远报仇,在场四万将士和侍卫,轻而易举便能杀了郁承。<br />
郁承只带了一队侍卫,武功便是再高强,也不可能敌得过这么多人。但……没人这么做。<br />
一来郁承手持皇帝金令,如帝亲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们若为汪远报仇,那便是谋反弑君。<br />
二来汪远已经死了,杀了郁承也无济于事,且还会累及自身家人。<br />
三来,他们对汪远并非心悦诚服。<br />
郁承睇着汪远的尸体,神色从容的从袖中扯出一块锦帕,仔细擦干净刀身上沾染的血,然后将刀归还于鞘。<br />
随后,郁承缓步走回正中,睥睨着众将士沉声道:“边关若破,鞍城便岌岌可危。唇寒齿亡,如此浅显的道理,诸位难道不明白?”<br />
“现下边关将士仍在坚守,诸位还能躲在鞍城安稳度日。但边关一破,漠北大军定然立即挥军鞍城,到那时,鞍城四万守备军能抵御多久?可有半分胜算?”<br />
众将士沉跪于地,鸦雀无声。<br />
“太守汪远三番五次阻挠抗令,现已被本宫诛杀。至于主将常青,自即刻起废除主将之位,捉拿查处。”<br />
郁承说完,转头望向四名领将道:“尔等可能领军前往边关?”<br />
四人犹疑着,没有立即作答。<br />
郁承又问了一遍:“谁愿领军前往边关?”<br />
有人大胆道:“敢问殿下,为何要捉拿查处常将军?若我等不从令,是否也与常将军一样?”<br />
郁承看着那人道:“本宫来军中良久,常将军何在?”<br />
“这……”那人答不上来。<br />
郁承道:“汪大人告诉本宫,常将军母亲病重回家侍疾去了,不在鞍城。这话是真是假,你们比本宫更清楚。”<br />
他们的确清楚,因为他们今日早上还见过常青。<br />
第429章 主将<br />
常青在不在鞍城,四人心知肚明。只是他们没想到,郁承会如此笃定。<br />
常青既在鞍城,那便是欺君失职,汪远也是包庇共犯,他们被处置理所当然。<br />
弄清楚郁承的动机缘由后,几名领将松了口气。<br />
不是无故杀人便好。<br />
“末将愿领军前往边关!”一领将忽然出声,声音激昂高亢,清晰入耳。<br />
郁承定眼一瞧,发觉是先前被他夺刀的领将。因离的近,他脸上还溅了一滴汪远的血。<br />
“你叫什么?”郁承问。<br />
那人道:“末将狄明。”<br />
郁承颔首,高声宣布道:“从今日起,狄明为鞍城守备军主将,统领全军。凡有不从者,依军法处置。”<br />
狄明闻言微愕。<br />
他没想到郁承会直接任命他为主将。<br />
其余三名领将也惊了,没料到一怔神的功夫,就痛失将位。<br />
增援边关上阵杀敌虽凶险万分,但也是难得的建功立业之机。<br />
左右事已定局无可避免,不如拼一拼一战成名。<br />
快速思虑后,三人斗胆道:“殿下,狄明年纪尚轻,领军时日不长经验不丰,恐不适宜统领全军。”<br />
四名领将中,狄明是最年轻的,不过二十八九岁。反观其余三人,都是四五十岁的年纪,一副经验十分老道的模样,看起来的确比狄明更适合担任主将。<br />
郁承瞥了三人一眼,面色沉凝道:“狄将军或许年轻经验尚缺,但他有忠勇胆气。方才我问诸位多次,只有他一人愿领军前往。”<br />
“如今边关战事吃紧,最需要的便是英勇无畏的将领,方可果敢带军冲锋拼杀。至于其他,自有主帅坐镇指挥,与众将军共商。”
在汪远常青手下多年,他们可太清楚两人的秉性了。<br />
注意到将士们的视线,郁承厉声问:“怎么,圣上金令抵不过太守一言?”<br />
“下官惶恐。”汪远骇的冷汗直冒,这罪名他可担不起!<br />
郁承紧盯着汪远道:“那汪大人可听令?”<br />
汪远伏地惶声道:“下官自是听令,但……守备军并非下官所统领。”<br />
死性不改。<br />
郁承失了耐性,走至汪远和领将跟前,面色冷沉道:“你既无用,那便不必存在了。”<br />
什么意思?<br />
汪远和众将士大为不解。<br />
“刷!”刀剑出鞘的声响。<br />
汪远惊骇抬头,就见一柄泛着寒光的刀朝他挥来,直直落在他脖颈上。<br />
冷硬刀身贴在温热皮肤上,凉的汪远瞬间寒毛倒竖。<br />
“殿下……”汪远恐慌的开口欲要请求饶恕,然他刚开口,郁承便手腕一动,用力一划。<br />
锋利刀刃轻松割破汪远脖子,血涌如注随着刀锋溅了一地。<br />
汪远惊恐的睁大眼,下意识抬手捂住脖间伤口。汩汩鲜血从汪远指缝中溢出,惊震了所有将士的眼。<br />
“咚!”一声闷响,汪远不甘倒地,气绝身亡。<br />
谁也没料到,郁承会突然杀了汪远,根本来不及阻止。<br />
那可是一城太守,郁承就这么说杀便杀了。<br />
其中一领将低头,看着自己空了刀鞘,有些怔忡失神。<br />
他就跪立在汪远身旁,离郁承最近,方才郁承伸手拔的是他的刀。<br />
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不知该做何反应。<br />
尤其是汪远的侍卫。<br />
他们的职责是听从汪远指令,保护汪远安危。<br />
可现下汪远忽然死了,杀他的人是太子,他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br />
若为汪远报仇,在场四万将士和侍卫,轻而易举便能杀了郁承。<br />
郁承只带了一队侍卫,武功便是再高强,也不可能敌得过这么多人。但……没人这么做。<br />
一来郁承手持皇帝金令,如帝亲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们若为汪远报仇,那便是谋反弑君。<br />
二来汪远已经死了,杀了郁承也无济于事,且还会累及自身家人。<br />
三来,他们对汪远并非心悦诚服。<br />
郁承睇着汪远的尸体,神色从容的从袖中扯出一块锦帕,仔细擦干净刀身上沾染的血,然后将刀归还于鞘。<br />
随后,郁承缓步走回正中,睥睨着众将士沉声道:“边关若破,鞍城便岌岌可危。唇寒齿亡,如此浅显的道理,诸位难道不明白?”<br />
“现下边关将士仍在坚守,诸位还能躲在鞍城安稳度日。但边关一破,漠北大军定然立即挥军鞍城,到那时,鞍城四万守备军能抵御多久?可有半分胜算?”<br />
众将士沉跪于地,鸦雀无声。<br />
“太守汪远三番五次阻挠抗令,现已被本宫诛杀。至于主将常青,自即刻起废除主将之位,捉拿查处。”<br />
郁承说完,转头望向四名领将道:“尔等可能领军前往边关?”<br />
四人犹疑着,没有立即作答。<br />
郁承又问了一遍:“谁愿领军前往边关?”<br />
有人大胆道:“敢问殿下,为何要捉拿查处常将军?若我等不从令,是否也与常将军一样?”<br />
郁承看着那人道:“本宫来军中良久,常将军何在?”<br />
“这……”那人答不上来。<br />
郁承道:“汪大人告诉本宫,常将军母亲病重回家侍疾去了,不在鞍城。这话是真是假,你们比本宫更清楚。”<br />
他们的确清楚,因为他们今日早上还见过常青。<br />
第429章 主将<br />
常青在不在鞍城,四人心知肚明。只是他们没想到,郁承会如此笃定。<br />
常青既在鞍城,那便是欺君失职,汪远也是包庇共犯,他们被处置理所当然。<br />
弄清楚郁承的动机缘由后,几名领将松了口气。<br />
不是无故杀人便好。<br />
“末将愿领军前往边关!”一领将忽然出声,声音激昂高亢,清晰入耳。<br />
郁承定眼一瞧,发觉是先前被他夺刀的领将。因离的近,他脸上还溅了一滴汪远的血。<br />
“你叫什么?”郁承问。<br />
那人道:“末将狄明。”<br />
郁承颔首,高声宣布道:“从今日起,狄明为鞍城守备军主将,统领全军。凡有不从者,依军法处置。”<br />
狄明闻言微愕。<br />
他没想到郁承会直接任命他为主将。<br />
其余三名领将也惊了,没料到一怔神的功夫,就痛失将位。<br />
增援边关上阵杀敌虽凶险万分,但也是难得的建功立业之机。<br />
左右事已定局无可避免,不如拼一拼一战成名。<br />
快速思虑后,三人斗胆道:“殿下,狄明年纪尚轻,领军时日不长经验不丰,恐不适宜统领全军。”<br />
四名领将中,狄明是最年轻的,不过二十八九岁。反观其余三人,都是四五十岁的年纪,一副经验十分老道的模样,看起来的确比狄明更适合担任主将。<br />
郁承瞥了三人一眼,面色沉凝道:“狄将军或许年轻经验尚缺,但他有忠勇胆气。方才我问诸位多次,只有他一人愿领军前往。”<br />
“如今边关战事吃紧,最需要的便是英勇无畏的将领,方可果敢带军冲锋拼杀。至于其他,自有主帅坐镇指挥,与众将军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