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愿女孩儿们健康、长寿,永被人爱。<br />
第33章 摇摇摆摆摇向前-33<br />
陈奶奶做了个小手术,把年前发现的子宫肌瘤切除了。<br />
就是在于乔过年的那个医院。<br />
手术很简单, 不需要住院, 当天就可以回家。<br />
陈一天和于乔都请了假, 一左一右, 两大护法,掺着奶奶回家。<br />
于乔自告奋勇, 做了三个人的晚饭。<br />
米饭是早上吃剩下的, 放了三个鸡蛋, 又斜切了火腿肠段、胡萝卜丝、大头菜丝。<br />
刀功不咋地,但炒饭异常好吃。<br />
于乔耳濡目染,得了奶奶真传。<br />
再加上勇于下料, 油、盐都放得略重,盛在碗里红绿相间,油光金黄。<br />
三个人把炒饭吃的一粒不剩。<br />
照顾陈奶奶躺到床上, 陈一天说, 周末要带于乔去看中医。<br />
这件事,陈一天和奶奶商量过了, 于乔并无异议, 只是一直没有成行。<br />
这次去医院, 陈一天又找了大个子医生, 想请大个子医生帮忙约时间, 医生说不用约,人家每周一三五在医院返聘坐诊,其他时间都在药店, 周六全天在,周日休息。<br />
所以陈一天和于乔最好周六去,不用约。<br />
他劝陈一天放平心态:<br />
第一,地点在城乡结合部,药房也破旧,不像个能治大病的地方;<br />
第二,中医不是玄学,所以老中医本人也不会把话说满,权当作一个治疗选项。实在不行,再动刀子也不迟。<br />
※※※※※※※<br />
换乘了两辆很冷门的公交车,从起点坐到终点,下了车还要打三蹦子。<br />
于乔脱了冬衣,穿上单裤。<br />
裤子去年才买,还很新。只是她长高、长胖了,喇叭裤遮不到脚踝。<br />
俩人刚一下公交车,就有好几个三蹦子围了过来,问去哪,用不用车。<br />
虽然都是同省的东北口音,郊县和市内的人,说话还是有差别。<br />
这种差别,对口音敏感的人能发现,一直住在市内的人也能发现。于乔属于前者,陈一天属于后者。<br />
陈一天报了个地名,这地方不是他们常跑的线儿,好几个三蹦子没接茬儿,有一个挠挠头,咂了一下嘴,说:“十块钱,我去。”<br />
城郊的三轮车,也经历了技术革新。<br />
早几年还是人力车,现在改为烧汽油。但是车的样式没变,三个轮子,尺寸、粗细都跟自行车轮子一样。<br />
前面一个轮,后面两个轮。司机在前,乘客在后。<br />
乘客坐的地方,在两个后轮上方,用半透明的塑料布围成方型,顶棚也是塑料布。两侧或者一侧开门,门上装了最常见的插销,人坐进去以后,把插销把门固定住,以防路上门被晃开。<br />
于乔先上车,陈一天后上,两人并排坐的正座,隔着塑料布,能看见司机的背影。<br />
于乔坐下来,脚踝就露出更长一截,陈一天心想,该给小姑娘买条裤子了——嗯,等看了中医回来。<br />
北镇大市场。<br />
他们去的地方就叫这个名字,毫无诗意可言。<br />
北镇是沈阳远郊县的中心镇,三蹦子开过一段无人区,渐渐显现城镇的样子。<br />
北镇是区政府所在地,北镇大市场,真的有一个大市场,有一个三层的服装鞋帽商场,楼体外面挂着几个熟悉的品牌广告,居然有真维斯。<br />
真正的大市场与商场相邻,五金农具、服装鞋帽、日杂百货、水产鱼肉,规模不小,品类齐全,无所不包。<br />
他们下了三蹦子,原地转了一圈,就看见了“大市场药房”。<br />
地方真的不大,周六白天,来往的本地人也真的不少。<br />
“大市场药房”是蓝底白字,两侧分别是一家理发店和一家熟食店,招牌挂得毫无章法,高的高低的低。<br />
一个少年一个女孩走进店,先看到靠墙两排高高的货柜,两侧都有玻璃柜台,几个白大褂的售货员同时看向他们。<br />
有售货员冲他们说了句话,“需要什么药”或者“买点什么”之类,于乔没听清楚。<br />
还没张嘴,就被当作“外地人”在打量,于乔努力显得自然一点。<br />
两人径直走到药房深处,那里有一个窄窄的楼梯,通往二楼。陈一天走在前面,大个子医生告诉他,中医在楼上坐诊。<br />
楼梯拐了个直角弯,木制扶手斑驳,陈一天没停步,提醒于乔看好脚下。<br />
楼上有一半是药品库房,靠窗邻街。<br />
药品气味和二手烟味都特别浓,空气顿时有点呛。<br />
俩人迈上最后一级楼梯,有点不知所措。<br />
二楼的一半是药品库房,另一半是一片空地。四周都摆着椅子,那种连在一起的橘色椅子,放眼望去,四周坐满了人。<br />
有中年女人抱着孩子,有老人脚前摆着筐,有中学生模样的女孩,还有猛烈咳嗽的男人。<br />
他们在等着看病,看到有人上来,都把目光转过来。<br />
这下不止于乔,陈一天也有点不自在。<br />
椅子围成一圈,缺口处摆着一个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个男人,年龄在60-70岁之间,正在给人把脉。<br />
他身后有个白净的中年女人,他说一句,女人就在本子上记一下。<br />
看来这就是他们要找的大夫。<br />
没有人招呼他们,大夫桌上摆着一个纸板,折成60度,做成会议室席卡的样子,写着黑字:“看病挂号三元”。</p>
第33章 摇摇摆摆摇向前-33<br />
陈奶奶做了个小手术,把年前发现的子宫肌瘤切除了。<br />
就是在于乔过年的那个医院。<br />
手术很简单, 不需要住院, 当天就可以回家。<br />
陈一天和于乔都请了假, 一左一右, 两大护法,掺着奶奶回家。<br />
于乔自告奋勇, 做了三个人的晚饭。<br />
米饭是早上吃剩下的, 放了三个鸡蛋, 又斜切了火腿肠段、胡萝卜丝、大头菜丝。<br />
刀功不咋地,但炒饭异常好吃。<br />
于乔耳濡目染,得了奶奶真传。<br />
再加上勇于下料, 油、盐都放得略重,盛在碗里红绿相间,油光金黄。<br />
三个人把炒饭吃的一粒不剩。<br />
照顾陈奶奶躺到床上, 陈一天说, 周末要带于乔去看中医。<br />
这件事,陈一天和奶奶商量过了, 于乔并无异议, 只是一直没有成行。<br />
这次去医院, 陈一天又找了大个子医生, 想请大个子医生帮忙约时间, 医生说不用约,人家每周一三五在医院返聘坐诊,其他时间都在药店, 周六全天在,周日休息。<br />
所以陈一天和于乔最好周六去,不用约。<br />
他劝陈一天放平心态:<br />
第一,地点在城乡结合部,药房也破旧,不像个能治大病的地方;<br />
第二,中医不是玄学,所以老中医本人也不会把话说满,权当作一个治疗选项。实在不行,再动刀子也不迟。<br />
※※※※※※※<br />
换乘了两辆很冷门的公交车,从起点坐到终点,下了车还要打三蹦子。<br />
于乔脱了冬衣,穿上单裤。<br />
裤子去年才买,还很新。只是她长高、长胖了,喇叭裤遮不到脚踝。<br />
俩人刚一下公交车,就有好几个三蹦子围了过来,问去哪,用不用车。<br />
虽然都是同省的东北口音,郊县和市内的人,说话还是有差别。<br />
这种差别,对口音敏感的人能发现,一直住在市内的人也能发现。于乔属于前者,陈一天属于后者。<br />
陈一天报了个地名,这地方不是他们常跑的线儿,好几个三蹦子没接茬儿,有一个挠挠头,咂了一下嘴,说:“十块钱,我去。”<br />
城郊的三轮车,也经历了技术革新。<br />
早几年还是人力车,现在改为烧汽油。但是车的样式没变,三个轮子,尺寸、粗细都跟自行车轮子一样。<br />
前面一个轮,后面两个轮。司机在前,乘客在后。<br />
乘客坐的地方,在两个后轮上方,用半透明的塑料布围成方型,顶棚也是塑料布。两侧或者一侧开门,门上装了最常见的插销,人坐进去以后,把插销把门固定住,以防路上门被晃开。<br />
于乔先上车,陈一天后上,两人并排坐的正座,隔着塑料布,能看见司机的背影。<br />
于乔坐下来,脚踝就露出更长一截,陈一天心想,该给小姑娘买条裤子了——嗯,等看了中医回来。<br />
北镇大市场。<br />
他们去的地方就叫这个名字,毫无诗意可言。<br />
北镇是沈阳远郊县的中心镇,三蹦子开过一段无人区,渐渐显现城镇的样子。<br />
北镇是区政府所在地,北镇大市场,真的有一个大市场,有一个三层的服装鞋帽商场,楼体外面挂着几个熟悉的品牌广告,居然有真维斯。<br />
真正的大市场与商场相邻,五金农具、服装鞋帽、日杂百货、水产鱼肉,规模不小,品类齐全,无所不包。<br />
他们下了三蹦子,原地转了一圈,就看见了“大市场药房”。<br />
地方真的不大,周六白天,来往的本地人也真的不少。<br />
“大市场药房”是蓝底白字,两侧分别是一家理发店和一家熟食店,招牌挂得毫无章法,高的高低的低。<br />
一个少年一个女孩走进店,先看到靠墙两排高高的货柜,两侧都有玻璃柜台,几个白大褂的售货员同时看向他们。<br />
有售货员冲他们说了句话,“需要什么药”或者“买点什么”之类,于乔没听清楚。<br />
还没张嘴,就被当作“外地人”在打量,于乔努力显得自然一点。<br />
两人径直走到药房深处,那里有一个窄窄的楼梯,通往二楼。陈一天走在前面,大个子医生告诉他,中医在楼上坐诊。<br />
楼梯拐了个直角弯,木制扶手斑驳,陈一天没停步,提醒于乔看好脚下。<br />
楼上有一半是药品库房,靠窗邻街。<br />
药品气味和二手烟味都特别浓,空气顿时有点呛。<br />
俩人迈上最后一级楼梯,有点不知所措。<br />
二楼的一半是药品库房,另一半是一片空地。四周都摆着椅子,那种连在一起的橘色椅子,放眼望去,四周坐满了人。<br />
有中年女人抱着孩子,有老人脚前摆着筐,有中学生模样的女孩,还有猛烈咳嗽的男人。<br />
他们在等着看病,看到有人上来,都把目光转过来。<br />
这下不止于乔,陈一天也有点不自在。<br />
椅子围成一圈,缺口处摆着一个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个男人,年龄在60-70岁之间,正在给人把脉。<br />
他身后有个白净的中年女人,他说一句,女人就在本子上记一下。<br />
看来这就是他们要找的大夫。<br />
没有人招呼他们,大夫桌上摆着一个纸板,折成60度,做成会议室席卡的样子,写着黑字:“看病挂号三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