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哪个更不想?不想让我受到伤害,不想让我妈受到伤害, 哪个更不想?”<br />
陈一天眨眨眼睛:“……有区别么?”他被工作折磨得未老先衰,脑子跟不上了。<br />
“没有区别么?那是你另有最不想伤害的人?”<br />
在某一时刻,于乔和于香何其相像。<br />
她的眼睛盯着你时,眼尾明明是收了,却抛开一个上挑的弧度,引人遐想。<br />
于乔十五岁,时间关系,两人共处时间大大减少。<br />
年龄关系、经历关系,陈一天不能再当她是无性别的小孩。<br />
他始终如一、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又谨小慎微地与她保持距离。<br />
这是于乔第一次用这么强硬的语气,她怀着朦胧的心思,东突西撞,老也说不到点子上。<br />
一问一答几个来回,于乔觉得自己所言和心中所想背道而驰,急得眼睛都红了。<br />
此刻的于乔,让陈一天有点怕。此前有那么几个时刻,他也对于乔心生恐惧,于是他瞅准机会切断话题。<br />
“不想走?”<br />
“反正我不走。”脑子打了结,说出的话也是硬的。<br />
“为什么不想走?”<br />
是啊,为什么不想走,当年被于香丢下,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br />
气候、语言、饮食、人际关系,全部是陌生的。<br />
她无知无畏地一一适应下来。<br />
这对十一岁的女孩来说,是难以言说的艰辛。<br />
幼年失恃,母亲奔波劳碌,父亲不知所踪,她只有收敛孩子心性,与无血缘关系的奶奶和小天哥哥相濡以沫。<br />
为什么不想走?是对苦难的留恋吗?<br />
这算什么理由呢。<br />
满眼可见法国梧桐,四季可听江涛拍岸,冗长的夏日里,穿梭于胡同深巷,上学路上随便进一家早餐店,唆一碗鸭血粉……<br />
从逻辑上讲,这才是于乔该过的生活。<br />
回到南方,回到妈妈身边。<br />
于香虽然是个顶不着调的妈,可她终归是于乔的至亲,是于乔在这世上为数不多的有血缘关系的人。<br />
是于乔的庇佑,也是于乔的牵念。<br />
母女团圆后,当妈的以小营生维持家计,做女儿的早出晚归完成学业……<br />
在异乡温和度日,细碎时光中,一个老去,一个长大,这是于乔归位后,可预见的未来。<br />
可于乔就是不想走。<br />
她并非自虐般留恋苦难,于乔能想到的理由只有一个,她是习惯了。<br />
她习惯了秋裤、羊毛裤、外裤的冬季装扮,习惯戴着耳包、拃着膀子走在咔哧咔哧的雪路上,习惯了矿中食堂的小白菜豆腐汤,习惯了那条与黑水<br />
河相伴的土路,习惯了沈阳春天肆虐的风沙,习惯夏日入夜的凉爽,习惯了吃鸡架,吃炸串儿,习惯了小店里的韩式石锅拌饭……<br />
她习惯了身边的人。<br />
青梅竹马的富家子包括,宽肩膀、胸围惊人、大嗓门儿的朋友孙灵君。<br />
矿中宿舍里,她从下铺搬到上铺,床单上再也没有泥脚印子。<br />
她不再是小碎催,终于有力量支配学妹关灯、锁门,下晚自习后,不必噤若寒蝉、蹑手蹑脚地脱衣上床——她混成了学姐。<br />
在于乔眼里,苍蝇一样盘旋在矿中的社会青年也不是十足的恶棍。<br />
他们皆因种种原因,过早辍学,比如李远航,林小诗那次意外到访,反倒加深了彼此的印象,成就了二人另类的朋友关系。<br />
最重要的人,还是奶奶和陈一天。<br />
她喜欢吃奶奶做的饭,喜欢陪奶奶去浴池、去买菜、去楼下纳凉。<br />
她愿意一辈子过这样细碎的日子。<br />
她喜欢陈一天。<br />
※※※※※※※<br />
将近中午,到达北镇。<br />
王大夫桌上竖了牌子:今天下午不接诊。<br />
他为了接待陈一天和于乔,把下午的工作都推了。<br />
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中医医术精湛的人,尤其是年长的老中医,总给人一种容光焕发之感。<br />
王大夫奔70岁的人,完全没有老态,面色红润,目光迥迥,心思缜密,举手投足倒像个年轻人。<br />
陈一天提出请他吃午饭,他摆了摆手说:“现在还不用你请。”然后把微低下头,眼睛从眼镜上方瞟着陈一天说:“你知道你大爷我一天赚多少钱<br />
吗?”<br />
陈一天还真不知道。这家小诊所开了十几年,在北镇地界是有名的。<br />
王大夫中医西医都通,年轻时做过骨科手术,给人接骨也是一把好手。<br />
来找他看病的人,心脏病、糖尿病、皮肤褥疮、失眠异症、男科、妇科无所不有。<br />
他也会看人下药,一眼望去家境好的,就开些贵的药。提着锄头找上门的,就给开个财力所能及的方子。<br />
最近几次给于乔开药,王大夫都没收钱。<br />
屋里没别人,王大夫边起身脱白大褂,边对陈一天说:“我一天就能挣五千。”<br />
于乔和陈一天对视一眼。<br />
王大夫对他俩的反应很满意:“所以说,还能让你请我吃饭吗?!”<br />
吃饭地点是王大夫选的。<br />
北镇新开的一家海鲜自助。他说这几年生活好了,北镇也向大城市看齐,很多人不再吃香肠、肘子、猪蹄子,也奔着高雅点的食物去了。<br />
这家海鲜自助就是冲着这个消费趋势去的。78元一位,在北镇算得上高消费。</p>
陈一天眨眨眼睛:“……有区别么?”他被工作折磨得未老先衰,脑子跟不上了。<br />
“没有区别么?那是你另有最不想伤害的人?”<br />
在某一时刻,于乔和于香何其相像。<br />
她的眼睛盯着你时,眼尾明明是收了,却抛开一个上挑的弧度,引人遐想。<br />
于乔十五岁,时间关系,两人共处时间大大减少。<br />
年龄关系、经历关系,陈一天不能再当她是无性别的小孩。<br />
他始终如一、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又谨小慎微地与她保持距离。<br />
这是于乔第一次用这么强硬的语气,她怀着朦胧的心思,东突西撞,老也说不到点子上。<br />
一问一答几个来回,于乔觉得自己所言和心中所想背道而驰,急得眼睛都红了。<br />
此刻的于乔,让陈一天有点怕。此前有那么几个时刻,他也对于乔心生恐惧,于是他瞅准机会切断话题。<br />
“不想走?”<br />
“反正我不走。”脑子打了结,说出的话也是硬的。<br />
“为什么不想走?”<br />
是啊,为什么不想走,当年被于香丢下,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br />
气候、语言、饮食、人际关系,全部是陌生的。<br />
她无知无畏地一一适应下来。<br />
这对十一岁的女孩来说,是难以言说的艰辛。<br />
幼年失恃,母亲奔波劳碌,父亲不知所踪,她只有收敛孩子心性,与无血缘关系的奶奶和小天哥哥相濡以沫。<br />
为什么不想走?是对苦难的留恋吗?<br />
这算什么理由呢。<br />
满眼可见法国梧桐,四季可听江涛拍岸,冗长的夏日里,穿梭于胡同深巷,上学路上随便进一家早餐店,唆一碗鸭血粉……<br />
从逻辑上讲,这才是于乔该过的生活。<br />
回到南方,回到妈妈身边。<br />
于香虽然是个顶不着调的妈,可她终归是于乔的至亲,是于乔在这世上为数不多的有血缘关系的人。<br />
是于乔的庇佑,也是于乔的牵念。<br />
母女团圆后,当妈的以小营生维持家计,做女儿的早出晚归完成学业……<br />
在异乡温和度日,细碎时光中,一个老去,一个长大,这是于乔归位后,可预见的未来。<br />
可于乔就是不想走。<br />
她并非自虐般留恋苦难,于乔能想到的理由只有一个,她是习惯了。<br />
她习惯了秋裤、羊毛裤、外裤的冬季装扮,习惯戴着耳包、拃着膀子走在咔哧咔哧的雪路上,习惯了矿中食堂的小白菜豆腐汤,习惯了那条与黑水<br />
河相伴的土路,习惯了沈阳春天肆虐的风沙,习惯夏日入夜的凉爽,习惯了吃鸡架,吃炸串儿,习惯了小店里的韩式石锅拌饭……<br />
她习惯了身边的人。<br />
青梅竹马的富家子包括,宽肩膀、胸围惊人、大嗓门儿的朋友孙灵君。<br />
矿中宿舍里,她从下铺搬到上铺,床单上再也没有泥脚印子。<br />
她不再是小碎催,终于有力量支配学妹关灯、锁门,下晚自习后,不必噤若寒蝉、蹑手蹑脚地脱衣上床——她混成了学姐。<br />
在于乔眼里,苍蝇一样盘旋在矿中的社会青年也不是十足的恶棍。<br />
他们皆因种种原因,过早辍学,比如李远航,林小诗那次意外到访,反倒加深了彼此的印象,成就了二人另类的朋友关系。<br />
最重要的人,还是奶奶和陈一天。<br />
她喜欢吃奶奶做的饭,喜欢陪奶奶去浴池、去买菜、去楼下纳凉。<br />
她愿意一辈子过这样细碎的日子。<br />
她喜欢陈一天。<br />
※※※※※※※<br />
将近中午,到达北镇。<br />
王大夫桌上竖了牌子:今天下午不接诊。<br />
他为了接待陈一天和于乔,把下午的工作都推了。<br />
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中医医术精湛的人,尤其是年长的老中医,总给人一种容光焕发之感。<br />
王大夫奔70岁的人,完全没有老态,面色红润,目光迥迥,心思缜密,举手投足倒像个年轻人。<br />
陈一天提出请他吃午饭,他摆了摆手说:“现在还不用你请。”然后把微低下头,眼睛从眼镜上方瞟着陈一天说:“你知道你大爷我一天赚多少钱<br />
吗?”<br />
陈一天还真不知道。这家小诊所开了十几年,在北镇地界是有名的。<br />
王大夫中医西医都通,年轻时做过骨科手术,给人接骨也是一把好手。<br />
来找他看病的人,心脏病、糖尿病、皮肤褥疮、失眠异症、男科、妇科无所不有。<br />
他也会看人下药,一眼望去家境好的,就开些贵的药。提着锄头找上门的,就给开个财力所能及的方子。<br />
最近几次给于乔开药,王大夫都没收钱。<br />
屋里没别人,王大夫边起身脱白大褂,边对陈一天说:“我一天就能挣五千。”<br />
于乔和陈一天对视一眼。<br />
王大夫对他俩的反应很满意:“所以说,还能让你请我吃饭吗?!”<br />
吃饭地点是王大夫选的。<br />
北镇新开的一家海鲜自助。他说这几年生活好了,北镇也向大城市看齐,很多人不再吃香肠、肘子、猪蹄子,也奔着高雅点的食物去了。<br />
这家海鲜自助就是冲着这个消费趋势去的。78元一位,在北镇算得上高消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