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泥水平衡
<p> 第484章 泥水平衡<br />
机械狗和天基动能武器拿出来没有问题。<br />
毕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造的出来。<br />
但其他的不行。<br />
因为他们真的能造出来。<br />
他们能造。<br />
m帝和老大哥八成也能造。<br />
所以是绝对不能拿的。<br />
“那么就只能搞理论了,最好还是超前的理论。”李暮暗暗思索。<br />
过了许久。<br />
他的眼睛忽然一亮,心道:<br />
“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可以搞人工智能啊!”<br />
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中期<br />
早期基础是43年沃伦·麦卡洛可和沃尔特·皮茨发表的神经网络论文,提出了第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神经元如何工作。<br />
后来艾伦·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br />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图灵测试”作为衡量机器智能的标准,直到后世都在被使用。<br />
不过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领域和概念。<br />
人工智能这个名词,还是在56年的达特毛斯会议上才被明确提出和定义。<br />
“反正现在运算速度1000w次每秒的计算机已经不是秘密了,是时候再给m帝和老大哥一点震撼了!”李暮想道。<br />
当下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br />
主要集中在符号主义方法、机械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和认知模拟等几个方面。<br />
拿符号主义方法举例。<br />
其特点是通过符号逻辑和规则模拟人类推理。<br />
但复杂的推理,需要大量的计算。<br />
而当前国外计算机的内存极小,还是以kb为单位。<br />
运算速度就更不用提,估计才突破100w次每秒,离1000w次每秒还遥遥无期。<br />
在这种情况下。<br />
只要夏国承诺来了以后02型计算机随便用,肯定有受不了诱惑的要过来。<br />
如果再把03型个人计算机拿出来。<br />
那恐怕这些人都不用考虑,立马就会润过来。<br />
“不过仅仅是人工智能还不够,最好还能和其他领域联动一下。”李暮开始计划。<br />
而这就很简单了。<br />
人工智能能够撬动的领域,实在太多太多。<br />
……<br />
铁道技术研究所。<br />
临近春节。<br />
研究人员们却依旧奋战在自己的战线上,没有一丝的怠慢。<br />
在拿到了方案后。<br />
全所上下,包括茅以身在内,已经熬了近1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早日将盾构机拿出来。<br />
而现阶段的成果,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努力。<br />
会议室内。<br />
盾构机研制团队,正在总结最近的研究情况。<br />
根据李暮所给的方案。<br />
他们已经基本完成刀盘、土舱、推进系统、管片拼装系统、外壳、密封系统、液压系统、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的理论探索,进入试验阶段。<br />
但问题,也依旧存在。<br />
比如地质适应性,不同地层对盾构机的设计要求差异巨大。<br />
比如刀盘和刀具的设计问题——<br />
刀盘需要承受巨大的切削力和扭矩,同时保证高效掘进。刀具在硬岩、砂卵石等复杂地层中容易磨损。<br />
又比如地层中的水土压力问题等等<br />
……<br />
茅以身先让年轻的研究员发言,然后再让老研究员们发言。<br />
他准备先从地层中的水土压力问题入手,由易到难,一一解决问题。<br />
不过一轮下来。<br />
众人的意见是有,但却缺少建设性的思路。<br />
听到最后。<br />
他不免长叹了一口气。<br />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问题,一直是他们无法解决的难点。<br />
如果不解决。<br />
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开挖面失稳、地面变形沉降等等方面的问题。<br />
最关键的,是会影响效率。<br />
按照李暮的方案预计。<br />
他们造出的盾构机,挖掘速度至少都应该在15米每天。<br />
然而实际上的挖掘速度却堪堪达到10米每天。<br />
虽说比起传统的施工方式,已经有了2倍近3倍地提升。<br />
但这显然不够。<br />
想到这里。<br />
茅以身便拿起手边已经被翻得发皱的笔记,准备再从李暮的方案中寻找思路。<br />
但就在这时。<br />
他突然发现一道目光定定地看着自己。<br />
似是察觉到自己被发现。<br />
后者飞快地收回目光。<br />
“高家林同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茅以身直接点名道。<br />
闻言,会议室的所有人立刻将目光投向了坐在最后的少年,满是善意。<br />
对于这个李暮“塞”进来的大学生。<br />
他们一开始是有些瞧不上的。<br />
毕竟要是有实力的话,何必走这种歪门邪道进研究所。<br />
但后来知道他还是个学生,而且刚刚读大一的时候。<br />
所有人立马就换了个态度。<br />
大一不稀奇,稀奇的是竟然能得到李暮的看重,直接加入盾构机这种国家级的研究项目。<br />
高家林深吸一口气,站起来,道:<br />
“我之前有幸得到李顾问的指点,听他提到过一点这方面的问题。”<br />
“其实要稳定开挖面、控制底层变形并不困难。”<br />
“只需要通过向开挖面注入泥浆,利用泥浆的压力和物理特性来平衡底层中的水土压力就行……”<br />
他的吐字清晰而有力。<br />
直到最后一句话说完。<br />
下面立刻响起了一阵掌声。<br />
想法虽稚嫩。<br />
但理论上却有不错的可行性。<br />
其中还结合了一些他们提到的想法,可谓是相当出彩。<br />
茅以身也是高兴地鼓着掌,道:<br />
“说得不错,高家林同学你很有天赋啊!”<br />
“您过奖了,都是李顾问的指点,还有研究所大家这段时间的教导的功劳。而且理论还并不完善。”高家林脸红了红。<br />
闻言,茅以身笑道:<br />
“已经很不错了,你是机械系出身,能在这种地质问题上有这样的见解,已经非常不错了。”<br />
听到他的夸奖。<br />
高家林下意识地还想谦虚。<br />
就在这时。<br />
一道声音突兀地响起,赞同道:<br />
“茅院长说得不错,你能有这个见解很难得了,不要太过谦虚嘛。”<br />
高家林听到这音色十分熟悉,连忙转身看去,惊喜道:<br />
“李顾问!”<br />
众人也纷纷扭过头,惊讶地看着忽然出现的李暮。<br />
“李顾问,您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说一声,让我们准备准备。”茅以身迎上前道。<br />
李暮调侃道:<br />
“有什么好准备的,这些繁文缛节没必要搞。而且我是来参与研究的,按道理说要归您的领导才对。”<br />
“我就是仗着年纪大当个领导而已,研究的事还是得要您帮忙才行。”茅以身哈哈笑道。<br />
别看李暮只是个顾问。<br />
但他可是听钱五师说过,其地位绝对是夏国首屈一指的存在。<br />
不仅在上面的所有领导面前都挂过号,还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接见。<br />
也就是年纪太轻。<br />
否则就是直接去干国家科学院的院长都绝对够格。<br />
李暮摆了摆手,道:<br />
“不说笑了,说正事。”<br />
“我刚刚听了一嘴,你们是在讨论如何解决稳定开挖地面的问题?”<br />
“要是不嫌弃的话,我倒是可以再补充拓展一下刚刚高家林同学的说法。”<br />
他刚刚说完。<br />
茅以身便赶忙将他拉到了台上,道:<br />
“不嫌弃,怎么可能嫌弃,您来说,我去下面坐着。”<br />
话都还没说完。<br />
他的人就已经在下面坐好。<br />
还拿出纸笔,一副准备做笔记的样子。<br />
其余的研究人员也是有样学样,赶忙坐好记录的准备。<br />
一时之间。<br />
刚刚还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会议室,安静得像是大学课堂一般。<br />
只不过站在上面的是一个年轻的老师。<br />
而坐在下面的,是一群四五十岁的专家和教授们。<br />
“李顾问太,太厉害了!”第一次见到这幅场景的高家林不禁瞪大了眼睛,露出不可思议之色。<br />
要知道那可是茅以身啊!<br />
国科院的学部委员,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br />
这样厉害的一个人。<br />
竟然和他一样,像是学生一般地坐在那里听讲!<br />
……<br />
李暮好笑地看着高家林。<br />
从其眼中露出的震惊,不难猜出他在想什么。<br />
不过这种事没必要解释。<br />
他直接拿起粉笔,开始讲解泥水平衡技术,道:<br />
“其实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泥浆压力动态平衡地层压力。”<br />
“在泥浆注入开挖面的时候,会形成一层泥膜。”<br />
“这样一来,泥浆的压力与地层中的水土压力会保持动态平衡,防止开挖面失稳……”<br />
随着他的讲解开始。<br />
下面响起“唰唰唰~”的笔记声。<br />
高家林也很快回过神来,马上投入到记录当中。<br />
……<br />
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br />
李暮和铁道技术研究所的众人,详细地分析了一下泥水平衡的基本原理。<br />
以及泥浆-渣土混合与运输、泥浆的配比与调控等问题。<br />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泥水平衡下盾构机的理想工作流程。<br />
通过泥浆注入,形成泥膜并平衡地层压力。<br />
再使用盾构机刀盘切削地层,使得渣土与泥浆混合。<br />
再利用逆水管道,将泥浆-渣土混合物派出隧道。<br />
派出的泥浆还可以在经过处理设备分离渣土后,继续循环使用。<br />
最后是在盾构机的尾部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衬砌,用于支撑和加固隧道结构。<br />
待他说完之后。<br />
会议室内沉寂了片刻。<br />
旋即爆发出热烈地掌声。<br />
众人一边鼓掌,一边道:<br />
“不愧是李顾问,太厉害了!”<br />
“是啊,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竟然就被这么解决了!”<br />
“要是李顾问能够经常过来指导我们就好了!”<br />
……<br />
听着所里大家的赞许和期望。<br />
茅以身用希冀的目光看向前面。<br />
他非常清楚。<br />
如果李暮能够帮忙,对于他们的研究,绝对大有裨益。<br />
泥水平衡不是结束。<br />
只是开始。<br />
盾构机想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br />
念及此处,他当即高声道:<br />
“李顾问确实是咱们国家首屈一指的学者,帮了我们的大忙。”<br />
“不过大家可不能太贪心,李顾问事务繁忙,能来一次就很好了。”<br />
“方案是李顾问写得,泥水平衡的问题也是李顾问解决的,要是都这样做,要我们干什么。”<br />
茅以身一边说。<br />
一边观察着李暮的表情。<br />
这番看似是在给众人解释。<br />
实则是在暗搓搓地引起众人的好奇。<br />
果然。<br />
很快就有一个专家道:<br />
“原来是这样,所长说得有道理,咱们确实不能想着都要李顾问来解决问题。”<br />
他的话让会议室内的大部人不由得点了点头。<br />
但紧接着。<br />
又有一个教授道:<br />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偶尔一次也成嘛。”<br />
话音落下,所有人都露出赞同的眼神。<br />
有些话他们不好意思明说。<br />
李暮一次的指导,能顶得到他们十天半个月不止地研究。<br />
如果遇到什么难题。<br />
这个时间可能还会成倍地增长。<br />
——现成的解决办法摆在面前,为什么不要呢?<br />
李暮眼看着众人将话题往自己身上说,无奈地看了看茅以身。<br />
这种小手段,他自然看得穿。<br />
不过后者显然是料定了他肯定不会拒绝。<br />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br />
他还是很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盾构机的。<br />
毕竟只有交通足够便利,国家才能够迅速地发展,社会也能够更快地富裕。<br />
李暮抬起手,道:<br />
“我知道大家的意思,以后我会争取多过来看一看,尽量帮助解决一些问题,直到盾构机出来为止。”<br />
“只是争取吗?”下面的众人略微有些失望。<br />
但听到这话的茅以身,却是相当满意。<br />
毕竟之前李暮可是明确表示不会插手。<br />
现在肯偶尔来一次,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了。<br />
再说,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br />
只要关系处好,人还能跑?<br />
……<br />
在会议结束后。<br />
众人各自散去,继续开始研究。<br />
解决了泥水平衡。<br />
还有其他的问题。<br />
在盾构机没有成功之后。<br />
他们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心思,都要放在研究上。<br />
这也是这个年代科研工作者们的常态。<br />
只不过看到这一幕的李暮,在随着茅以身来到他的办公室后。<br />
忍不住揶揄道:<br />
“茅所长,我看贵所的同志们眼睛上的黑眼圈有点重啊,是不是晚上没休息好啊?”<br />
一边说。<br />
他一边走到办公室里贴着的宣传海报前。<br />
上面用毛笔写着一份作息守则。<br />
——由国科院提案,秦云亲自审批,上级领导亲自点头。<br />
茅以身见状,却没有说话,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br />
“大家也是想尽快将盾构机拿出来。”<br />
“您或许不知道,在西南的山区,有很多的施工队,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施工。”<br />
“之前五道口技术学院的刘辉献教授从西南回来,就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br />
他没有讲话说完。<br />
但后面的话,已然不言而喻。<br />
为了建设祖国,建设家园。<br />
施工队不会退缩,也不愿意退缩。<br />
然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继续施工。<br />
在技术落后和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干。<br />
哪怕有着工程师的指导。<br />
事故依旧不可避免!<br />
“抱歉。”李暮望着神色黯然的茅以身,道歉道。<br />
茅以身摇了摇头,道:<br />
“李顾问,您没有错,这是我们国家必须要经历地一步。”<br />
“我们已经熬过了战乱,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br />
“现在苦一点累一点,根本没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有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愿景!”<br />
他的每一个字,掷地有声。<br />
或许一开始,他确实是想借这件事跟李暮求求情,让他过来多帮帮忙。<br />
但此时想起那些牺牲的同志。<br />
茅以身的眼眶微微泛红,眼中满是血丝,流露出深深的哀恸之色。<br />
“就算您这么说,我也还是要提醒您要注意一下休息,否则我是要跟上面告状的。”李暮正色道。<br />
闻言,茅以身微微愕然。<br />
就在他出神的这会儿。<br />
李暮走到他的办公桌前,从公文包中掏出纸笔。<br />
瞧见茅以身还没反应过来。<br />
他开口道:<br />
“我今天还挺空的,要是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一并提出来。”<br />
“对了,还要麻烦您把高家林叫来。”<br />
“这孩子天赋不错,不过经验还不足,我多教一教,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br />
他一边是说着。<br />
一边打开了聊天页面。<br />
然后飞快地阅览起各种工程机械资料。<br />
……<br />
从凿岩机开始,到风钻、挖掘机、起重机……<br />
再到一些超越时代的机械设备。<br />
比如液压破碎锤和激光测量仪等。<br />
李暮都在和茅以身的谈话中,简单地提了提。<br />
不过他多是阐述原理和设计思路。<br />
至于方案,暂时没有拿出来,而是让茅以身先叫人成立研制组研究。<br />
毕竟直接给的话,起不到锻炼的效果。<br />
……<br />
一直忙到深夜。<br />
高家林用来记录的笔记本都写完了两本。<br />
李暮才起身准备离开。<br />
见状,茅以身连忙放下手中的笔记,起身相送。<br />
一边走,他一边道:<br />
“倘若有一天这些设备研制出来,很多危险都能够得到避免,我代他们谢谢您。”<br />
“当不得,我只是提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成还是要看你们。”李暮摇摇头,道。<br />
他其实还是有些愧疚的。<br />
如果将精力完全放在工程机械的研制上,只需要半年就能让穿山挖隧道的条件大大改善。<br />
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br />
茅以身看着李暮神色,笑了笑道:<br />
“已经很好了,没有你的话,恐怕我们找方向都要上很长的时间。”<br />
“而且你本来时间紧张,能来帮忙就很不容易了。”<br />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们铁道技术研究所也不是吃干饭了,等着瞧,迟早给你个惊喜!”<br />
他确实有一些小心思,希望李暮能够在工程机械的研制上多帮帮忙。<br />
可同时也十分清楚。<br />
李暮在做的,一定是对国家十分重要的研究项目。<br />
或许是战斗机,或许是坦克,或许是潜艇。<br />
不管是什么。<br />
相比于工程机械,目前都要重要得多。<br />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现在。<br />
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保卫祖国的武器!<br />
……<br />
离开铁道技术研究所。<br />
李暮坐在车上。<br />
趁着坐车的功夫。<br />
他顺带继续完善工程机械的研制方案。<br />
首先,是液压破碎锤。<br />
这是一种高效破碎岩石的工具,能够有效减少爆破的需求。<br />
在他们还普遍采用炸药进行爆破的现在。<br />
无疑能够大大地降低施工的危险性。<br />
然后是激光测量仪。<br />
其主要用于精确测量和导向,确保隧道的开挖路径和断面符合设计要求。<br />
技术条件倒是不复杂。<br />
不过通常需要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生成测量报告和施工指导。<br />
“这么看来,04型个人计算机的研制要抓点紧,有了04型,才好卖03型!”李暮心中暗道。<br />
要和计算机连接。<br />
其他方面先不考虑。<br />
成本就是个问题。<br />
10w几一台的计算机,不可能全面装备给施工队。<br />
唯一的办法。<br />
只有将研究所和学校淘汰下来的拿过去用。<br />
“或许可以研制一台专用计算机,提高在高精度和特定公众环境中适用性的同时也能适当地控制一下成本。”李暮想到。<br />
大多数情况下,激光测量仪既可以连接通用计算机,也可以连接专用计算机。<br />
前者的灵活性、兼容性和成本效益都还算不错。<br />
但这是在后世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br />
现在肯定还是专用计算机更为划算。<br />
定制化硬件能够为测量数据处理和实时化控制提供优化。<br />
预装的测量和控制软件,也能高效处理激光测量数据,生成精确的报告。<br />
同时在恶劣的环境下,具备防尘、防水、抗振动等特性,不用担心运行的稳定性出现问题。<br />
……<br />
坐车回到家的功夫。<br />
李暮基本在心中拟好了计划。<br />
这几天多熬熬夜,应该用不多久就能将方案给茅以身和吴有望送过去。<br />
一边想着。<br />
他一边走下车。<br />
就在准备上楼的时候。<br />
一道人影忽然在特楼门口的警卫室走了出来,道:<br />
“是李顾问吗?”<br />
听到声音。<br />
李暮回过头,看向这个忽然出现的老者,道:<br />
“您是?”<br />
“我是文化委员会的沈杨炳,久仰了李顾问!”老者走上前,用力地握了握李暮的手。<br />
他一双饱含智慧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仿佛在看某种珍奇的宝物。<br />
闻言,李暮一惊,道:<br />
“您怎么在这里等我?”<br />
文化委员会的领导搁警卫室猫着等他回来,属实有点令他感到意外。<br />
而且沈杨炳,又名矛盾。<br />
在夏国文学界,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br />
“哈哈,本来想通过关秘书拜访的,可时间紧迫,我就只好亲自上门了。”沈杨炳道。<br />
(本章完)</p>
机械狗和天基动能武器拿出来没有问题。<br />
毕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造的出来。<br />
但其他的不行。<br />
因为他们真的能造出来。<br />
他们能造。<br />
m帝和老大哥八成也能造。<br />
所以是绝对不能拿的。<br />
“那么就只能搞理论了,最好还是超前的理论。”李暮暗暗思索。<br />
过了许久。<br />
他的眼睛忽然一亮,心道:<br />
“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可以搞人工智能啊!”<br />
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中期<br />
早期基础是43年沃伦·麦卡洛可和沃尔特·皮茨发表的神经网络论文,提出了第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神经元如何工作。<br />
后来艾伦·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br />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图灵测试”作为衡量机器智能的标准,直到后世都在被使用。<br />
不过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领域和概念。<br />
人工智能这个名词,还是在56年的达特毛斯会议上才被明确提出和定义。<br />
“反正现在运算速度1000w次每秒的计算机已经不是秘密了,是时候再给m帝和老大哥一点震撼了!”李暮想道。<br />
当下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br />
主要集中在符号主义方法、机械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和认知模拟等几个方面。<br />
拿符号主义方法举例。<br />
其特点是通过符号逻辑和规则模拟人类推理。<br />
但复杂的推理,需要大量的计算。<br />
而当前国外计算机的内存极小,还是以kb为单位。<br />
运算速度就更不用提,估计才突破100w次每秒,离1000w次每秒还遥遥无期。<br />
在这种情况下。<br />
只要夏国承诺来了以后02型计算机随便用,肯定有受不了诱惑的要过来。<br />
如果再把03型个人计算机拿出来。<br />
那恐怕这些人都不用考虑,立马就会润过来。<br />
“不过仅仅是人工智能还不够,最好还能和其他领域联动一下。”李暮开始计划。<br />
而这就很简单了。<br />
人工智能能够撬动的领域,实在太多太多。<br />
……<br />
铁道技术研究所。<br />
临近春节。<br />
研究人员们却依旧奋战在自己的战线上,没有一丝的怠慢。<br />
在拿到了方案后。<br />
全所上下,包括茅以身在内,已经熬了近1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早日将盾构机拿出来。<br />
而现阶段的成果,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努力。<br />
会议室内。<br />
盾构机研制团队,正在总结最近的研究情况。<br />
根据李暮所给的方案。<br />
他们已经基本完成刀盘、土舱、推进系统、管片拼装系统、外壳、密封系统、液压系统、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的理论探索,进入试验阶段。<br />
但问题,也依旧存在。<br />
比如地质适应性,不同地层对盾构机的设计要求差异巨大。<br />
比如刀盘和刀具的设计问题——<br />
刀盘需要承受巨大的切削力和扭矩,同时保证高效掘进。刀具在硬岩、砂卵石等复杂地层中容易磨损。<br />
又比如地层中的水土压力问题等等<br />
……<br />
茅以身先让年轻的研究员发言,然后再让老研究员们发言。<br />
他准备先从地层中的水土压力问题入手,由易到难,一一解决问题。<br />
不过一轮下来。<br />
众人的意见是有,但却缺少建设性的思路。<br />
听到最后。<br />
他不免长叹了一口气。<br />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问题,一直是他们无法解决的难点。<br />
如果不解决。<br />
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开挖面失稳、地面变形沉降等等方面的问题。<br />
最关键的,是会影响效率。<br />
按照李暮的方案预计。<br />
他们造出的盾构机,挖掘速度至少都应该在15米每天。<br />
然而实际上的挖掘速度却堪堪达到10米每天。<br />
虽说比起传统的施工方式,已经有了2倍近3倍地提升。<br />
但这显然不够。<br />
想到这里。<br />
茅以身便拿起手边已经被翻得发皱的笔记,准备再从李暮的方案中寻找思路。<br />
但就在这时。<br />
他突然发现一道目光定定地看着自己。<br />
似是察觉到自己被发现。<br />
后者飞快地收回目光。<br />
“高家林同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茅以身直接点名道。<br />
闻言,会议室的所有人立刻将目光投向了坐在最后的少年,满是善意。<br />
对于这个李暮“塞”进来的大学生。<br />
他们一开始是有些瞧不上的。<br />
毕竟要是有实力的话,何必走这种歪门邪道进研究所。<br />
但后来知道他还是个学生,而且刚刚读大一的时候。<br />
所有人立马就换了个态度。<br />
大一不稀奇,稀奇的是竟然能得到李暮的看重,直接加入盾构机这种国家级的研究项目。<br />
高家林深吸一口气,站起来,道:<br />
“我之前有幸得到李顾问的指点,听他提到过一点这方面的问题。”<br />
“其实要稳定开挖面、控制底层变形并不困难。”<br />
“只需要通过向开挖面注入泥浆,利用泥浆的压力和物理特性来平衡底层中的水土压力就行……”<br />
他的吐字清晰而有力。<br />
直到最后一句话说完。<br />
下面立刻响起了一阵掌声。<br />
想法虽稚嫩。<br />
但理论上却有不错的可行性。<br />
其中还结合了一些他们提到的想法,可谓是相当出彩。<br />
茅以身也是高兴地鼓着掌,道:<br />
“说得不错,高家林同学你很有天赋啊!”<br />
“您过奖了,都是李顾问的指点,还有研究所大家这段时间的教导的功劳。而且理论还并不完善。”高家林脸红了红。<br />
闻言,茅以身笑道:<br />
“已经很不错了,你是机械系出身,能在这种地质问题上有这样的见解,已经非常不错了。”<br />
听到他的夸奖。<br />
高家林下意识地还想谦虚。<br />
就在这时。<br />
一道声音突兀地响起,赞同道:<br />
“茅院长说得不错,你能有这个见解很难得了,不要太过谦虚嘛。”<br />
高家林听到这音色十分熟悉,连忙转身看去,惊喜道:<br />
“李顾问!”<br />
众人也纷纷扭过头,惊讶地看着忽然出现的李暮。<br />
“李顾问,您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说一声,让我们准备准备。”茅以身迎上前道。<br />
李暮调侃道:<br />
“有什么好准备的,这些繁文缛节没必要搞。而且我是来参与研究的,按道理说要归您的领导才对。”<br />
“我就是仗着年纪大当个领导而已,研究的事还是得要您帮忙才行。”茅以身哈哈笑道。<br />
别看李暮只是个顾问。<br />
但他可是听钱五师说过,其地位绝对是夏国首屈一指的存在。<br />
不仅在上面的所有领导面前都挂过号,还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接见。<br />
也就是年纪太轻。<br />
否则就是直接去干国家科学院的院长都绝对够格。<br />
李暮摆了摆手,道:<br />
“不说笑了,说正事。”<br />
“我刚刚听了一嘴,你们是在讨论如何解决稳定开挖地面的问题?”<br />
“要是不嫌弃的话,我倒是可以再补充拓展一下刚刚高家林同学的说法。”<br />
他刚刚说完。<br />
茅以身便赶忙将他拉到了台上,道:<br />
“不嫌弃,怎么可能嫌弃,您来说,我去下面坐着。”<br />
话都还没说完。<br />
他的人就已经在下面坐好。<br />
还拿出纸笔,一副准备做笔记的样子。<br />
其余的研究人员也是有样学样,赶忙坐好记录的准备。<br />
一时之间。<br />
刚刚还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会议室,安静得像是大学课堂一般。<br />
只不过站在上面的是一个年轻的老师。<br />
而坐在下面的,是一群四五十岁的专家和教授们。<br />
“李顾问太,太厉害了!”第一次见到这幅场景的高家林不禁瞪大了眼睛,露出不可思议之色。<br />
要知道那可是茅以身啊!<br />
国科院的学部委员,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br />
这样厉害的一个人。<br />
竟然和他一样,像是学生一般地坐在那里听讲!<br />
……<br />
李暮好笑地看着高家林。<br />
从其眼中露出的震惊,不难猜出他在想什么。<br />
不过这种事没必要解释。<br />
他直接拿起粉笔,开始讲解泥水平衡技术,道:<br />
“其实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泥浆压力动态平衡地层压力。”<br />
“在泥浆注入开挖面的时候,会形成一层泥膜。”<br />
“这样一来,泥浆的压力与地层中的水土压力会保持动态平衡,防止开挖面失稳……”<br />
随着他的讲解开始。<br />
下面响起“唰唰唰~”的笔记声。<br />
高家林也很快回过神来,马上投入到记录当中。<br />
……<br />
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br />
李暮和铁道技术研究所的众人,详细地分析了一下泥水平衡的基本原理。<br />
以及泥浆-渣土混合与运输、泥浆的配比与调控等问题。<br />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泥水平衡下盾构机的理想工作流程。<br />
通过泥浆注入,形成泥膜并平衡地层压力。<br />
再使用盾构机刀盘切削地层,使得渣土与泥浆混合。<br />
再利用逆水管道,将泥浆-渣土混合物派出隧道。<br />
派出的泥浆还可以在经过处理设备分离渣土后,继续循环使用。<br />
最后是在盾构机的尾部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衬砌,用于支撑和加固隧道结构。<br />
待他说完之后。<br />
会议室内沉寂了片刻。<br />
旋即爆发出热烈地掌声。<br />
众人一边鼓掌,一边道:<br />
“不愧是李顾问,太厉害了!”<br />
“是啊,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竟然就被这么解决了!”<br />
“要是李顾问能够经常过来指导我们就好了!”<br />
……<br />
听着所里大家的赞许和期望。<br />
茅以身用希冀的目光看向前面。<br />
他非常清楚。<br />
如果李暮能够帮忙,对于他们的研究,绝对大有裨益。<br />
泥水平衡不是结束。<br />
只是开始。<br />
盾构机想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br />
念及此处,他当即高声道:<br />
“李顾问确实是咱们国家首屈一指的学者,帮了我们的大忙。”<br />
“不过大家可不能太贪心,李顾问事务繁忙,能来一次就很好了。”<br />
“方案是李顾问写得,泥水平衡的问题也是李顾问解决的,要是都这样做,要我们干什么。”<br />
茅以身一边说。<br />
一边观察着李暮的表情。<br />
这番看似是在给众人解释。<br />
实则是在暗搓搓地引起众人的好奇。<br />
果然。<br />
很快就有一个专家道:<br />
“原来是这样,所长说得有道理,咱们确实不能想着都要李顾问来解决问题。”<br />
他的话让会议室内的大部人不由得点了点头。<br />
但紧接着。<br />
又有一个教授道:<br />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偶尔一次也成嘛。”<br />
话音落下,所有人都露出赞同的眼神。<br />
有些话他们不好意思明说。<br />
李暮一次的指导,能顶得到他们十天半个月不止地研究。<br />
如果遇到什么难题。<br />
这个时间可能还会成倍地增长。<br />
——现成的解决办法摆在面前,为什么不要呢?<br />
李暮眼看着众人将话题往自己身上说,无奈地看了看茅以身。<br />
这种小手段,他自然看得穿。<br />
不过后者显然是料定了他肯定不会拒绝。<br />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br />
他还是很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盾构机的。<br />
毕竟只有交通足够便利,国家才能够迅速地发展,社会也能够更快地富裕。<br />
李暮抬起手,道:<br />
“我知道大家的意思,以后我会争取多过来看一看,尽量帮助解决一些问题,直到盾构机出来为止。”<br />
“只是争取吗?”下面的众人略微有些失望。<br />
但听到这话的茅以身,却是相当满意。<br />
毕竟之前李暮可是明确表示不会插手。<br />
现在肯偶尔来一次,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了。<br />
再说,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br />
只要关系处好,人还能跑?<br />
……<br />
在会议结束后。<br />
众人各自散去,继续开始研究。<br />
解决了泥水平衡。<br />
还有其他的问题。<br />
在盾构机没有成功之后。<br />
他们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心思,都要放在研究上。<br />
这也是这个年代科研工作者们的常态。<br />
只不过看到这一幕的李暮,在随着茅以身来到他的办公室后。<br />
忍不住揶揄道:<br />
“茅所长,我看贵所的同志们眼睛上的黑眼圈有点重啊,是不是晚上没休息好啊?”<br />
一边说。<br />
他一边走到办公室里贴着的宣传海报前。<br />
上面用毛笔写着一份作息守则。<br />
——由国科院提案,秦云亲自审批,上级领导亲自点头。<br />
茅以身见状,却没有说话,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br />
“大家也是想尽快将盾构机拿出来。”<br />
“您或许不知道,在西南的山区,有很多的施工队,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施工。”<br />
“之前五道口技术学院的刘辉献教授从西南回来,就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br />
他没有讲话说完。<br />
但后面的话,已然不言而喻。<br />
为了建设祖国,建设家园。<br />
施工队不会退缩,也不愿意退缩。<br />
然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继续施工。<br />
在技术落后和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干。<br />
哪怕有着工程师的指导。<br />
事故依旧不可避免!<br />
“抱歉。”李暮望着神色黯然的茅以身,道歉道。<br />
茅以身摇了摇头,道:<br />
“李顾问,您没有错,这是我们国家必须要经历地一步。”<br />
“我们已经熬过了战乱,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br />
“现在苦一点累一点,根本没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有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愿景!”<br />
他的每一个字,掷地有声。<br />
或许一开始,他确实是想借这件事跟李暮求求情,让他过来多帮帮忙。<br />
但此时想起那些牺牲的同志。<br />
茅以身的眼眶微微泛红,眼中满是血丝,流露出深深的哀恸之色。<br />
“就算您这么说,我也还是要提醒您要注意一下休息,否则我是要跟上面告状的。”李暮正色道。<br />
闻言,茅以身微微愕然。<br />
就在他出神的这会儿。<br />
李暮走到他的办公桌前,从公文包中掏出纸笔。<br />
瞧见茅以身还没反应过来。<br />
他开口道:<br />
“我今天还挺空的,要是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一并提出来。”<br />
“对了,还要麻烦您把高家林叫来。”<br />
“这孩子天赋不错,不过经验还不足,我多教一教,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br />
他一边是说着。<br />
一边打开了聊天页面。<br />
然后飞快地阅览起各种工程机械资料。<br />
……<br />
从凿岩机开始,到风钻、挖掘机、起重机……<br />
再到一些超越时代的机械设备。<br />
比如液压破碎锤和激光测量仪等。<br />
李暮都在和茅以身的谈话中,简单地提了提。<br />
不过他多是阐述原理和设计思路。<br />
至于方案,暂时没有拿出来,而是让茅以身先叫人成立研制组研究。<br />
毕竟直接给的话,起不到锻炼的效果。<br />
……<br />
一直忙到深夜。<br />
高家林用来记录的笔记本都写完了两本。<br />
李暮才起身准备离开。<br />
见状,茅以身连忙放下手中的笔记,起身相送。<br />
一边走,他一边道:<br />
“倘若有一天这些设备研制出来,很多危险都能够得到避免,我代他们谢谢您。”<br />
“当不得,我只是提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成还是要看你们。”李暮摇摇头,道。<br />
他其实还是有些愧疚的。<br />
如果将精力完全放在工程机械的研制上,只需要半年就能让穿山挖隧道的条件大大改善。<br />
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br />
茅以身看着李暮神色,笑了笑道:<br />
“已经很好了,没有你的话,恐怕我们找方向都要上很长的时间。”<br />
“而且你本来时间紧张,能来帮忙就很不容易了。”<br />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们铁道技术研究所也不是吃干饭了,等着瞧,迟早给你个惊喜!”<br />
他确实有一些小心思,希望李暮能够在工程机械的研制上多帮帮忙。<br />
可同时也十分清楚。<br />
李暮在做的,一定是对国家十分重要的研究项目。<br />
或许是战斗机,或许是坦克,或许是潜艇。<br />
不管是什么。<br />
相比于工程机械,目前都要重要得多。<br />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现在。<br />
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保卫祖国的武器!<br />
……<br />
离开铁道技术研究所。<br />
李暮坐在车上。<br />
趁着坐车的功夫。<br />
他顺带继续完善工程机械的研制方案。<br />
首先,是液压破碎锤。<br />
这是一种高效破碎岩石的工具,能够有效减少爆破的需求。<br />
在他们还普遍采用炸药进行爆破的现在。<br />
无疑能够大大地降低施工的危险性。<br />
然后是激光测量仪。<br />
其主要用于精确测量和导向,确保隧道的开挖路径和断面符合设计要求。<br />
技术条件倒是不复杂。<br />
不过通常需要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生成测量报告和施工指导。<br />
“这么看来,04型个人计算机的研制要抓点紧,有了04型,才好卖03型!”李暮心中暗道。<br />
要和计算机连接。<br />
其他方面先不考虑。<br />
成本就是个问题。<br />
10w几一台的计算机,不可能全面装备给施工队。<br />
唯一的办法。<br />
只有将研究所和学校淘汰下来的拿过去用。<br />
“或许可以研制一台专用计算机,提高在高精度和特定公众环境中适用性的同时也能适当地控制一下成本。”李暮想到。<br />
大多数情况下,激光测量仪既可以连接通用计算机,也可以连接专用计算机。<br />
前者的灵活性、兼容性和成本效益都还算不错。<br />
但这是在后世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br />
现在肯定还是专用计算机更为划算。<br />
定制化硬件能够为测量数据处理和实时化控制提供优化。<br />
预装的测量和控制软件,也能高效处理激光测量数据,生成精确的报告。<br />
同时在恶劣的环境下,具备防尘、防水、抗振动等特性,不用担心运行的稳定性出现问题。<br />
……<br />
坐车回到家的功夫。<br />
李暮基本在心中拟好了计划。<br />
这几天多熬熬夜,应该用不多久就能将方案给茅以身和吴有望送过去。<br />
一边想着。<br />
他一边走下车。<br />
就在准备上楼的时候。<br />
一道人影忽然在特楼门口的警卫室走了出来,道:<br />
“是李顾问吗?”<br />
听到声音。<br />
李暮回过头,看向这个忽然出现的老者,道:<br />
“您是?”<br />
“我是文化委员会的沈杨炳,久仰了李顾问!”老者走上前,用力地握了握李暮的手。<br />
他一双饱含智慧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仿佛在看某种珍奇的宝物。<br />
闻言,李暮一惊,道:<br />
“您怎么在这里等我?”<br />
文化委员会的领导搁警卫室猫着等他回来,属实有点令他感到意外。<br />
而且沈杨炳,又名矛盾。<br />
在夏国文学界,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br />
“哈哈,本来想通过关秘书拜访的,可时间紧迫,我就只好亲自上门了。”沈杨炳道。<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