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兵战于外心战于内,丞相此计高明!身份尴尬,反曹是他唯一出路!
<p> 五日后,长安城。<br />
二十万大军,陆陆续续进抵长安城东。<br />
此时,曹操已利用九万兵马,以长安为中心,构建了一道防线。<br />
其中六万兵马驻扎于长安城内,以阻挡汉军对他这座秦国帝都的进攻。<br />
另外三万兵马则驻军于长安城北,渭水南岸。<br />
这三万军团,一方面是为与长安城形成犄角之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守住渭水渡头,确保长安水运粮道不断。<br />
刘备进抵长安后,便针锋相对,从渭水向南连营七里,对长安及城北犄角大营,形成了威逼之势。<br />
春末之际,两军于长安一线,形成了对峙之势。<br />
汉营,皇帐内。<br />
一座长安沙盘已筑好于大帐之内。<br />
刘备负手而立,听取着法正对长安城防的讲解,与众臣商讨着攻破长安之策。<br />
“看曹操这架式,应该是舍不得放弃长安,要赌上全军死守不退。”<br />
“可惜,长安城地处平原,四面无险可守,以他区区九万兵马,又岂是守得住的?”<br />
“臣以为,我们当利用我兵多优势,分兵扫荡渭水两岸诸城,将长安变成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br />
“同时我们还要分出骑兵,劫袭秦军渭水粮道,以断绝曹操来自于陇西及益州的粮草补给。”<br />
“伪秦兵少而我军兵多,曹操纵然知晓我军意图,在这关中平原之上,定然也不敢,也无力分兵抵挡。”<br />
“以此战略,不出三月,长安必破!”<br />
法正以竹棍指着沙盘,将自己破长安的方略,详详细细的道了出来。<br />
刘备微微点头,众臣也皆是表示赞同。<br />
毕竟长安已不同于潼关蒲坂关。<br />
潼关有山险,蒲坂关有黄河之险,秦军只要占据这两地,就能将你大军堵在东边无计可施。<br />
哪怕你有百万大军,你也施展不开,无用武之地。<br />
长安不就同了。<br />
这是一座位于关中大平原上的城池,四周无险可守,一马平川。<br />
汉军完全可以主力在长安与秦军主力对峙,却分出数路精锐步骑,扫荡长安南北诸城,肆意劫袭你渭水粮道。<br />
你曹操根本无力可挡。<br />
你分重兵去救,留守长安城的兵就得减少,长安就有可能守不住。<br />
若分兵少,非但救不了,还等于去送人头。<br />
失去了地利的优势后,秦国在国力上的差距,在此已是尽显无疑。<br />
“孝直的方略朕以为可行!”<br />
刘备点头首肯,目光转向萧方:<br />
“丞相,孝直的这道方略,你以为如何?”<br />
萧方微微一笑,点头道:<br />
“臣也以为,孝直的方略可行,陛下可即刻下旨实施。”<br />
“不过…”<br />
话锋一转,萧方羽扇却又一指长安城:<br />
“我们也可以双管齐下,或许用不着耗上三五个月,长安城就能不攻自破。”<br />
不攻自破!<br />
这四个字听的刘备精神为之一振,立时从萧方的话中,听出了某种深意。<br />
萧方定然另有奇策。<br />
“怎么个不攻自破,还请丞相明言?”刘备满眼期许,迫不及待的问道。<br />
众臣好奇的目光,亦是齐聚向了萧方。<br />
“陛下不要忘了,我们兵临长安城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br />
“此刻长安城必已是人心震恐,对伪秦,对曹操丧失信心,想要另谋出路者,当不计其数。”<br />
“倘若陛下能对这个人示恩笼络,便能在长安城内,凝聚起一股相当可观的反秦力量。”<br />
“这一股力量若是运用得当,未必不能里应外合,助我们提前拿下长安!”<br />
萧方羽扇一指长安沙盘,不紧不慢的将这一道计策道出。<br />
帐中一片沸腾,众人神情惊喜,仿佛醍醐灌顶一般。<br />
“丞相此计,乃是一道攻心之计!”<br />
“自古用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丞相计策远胜臣的方略啊!”<br />
法正向着萧方一揖,是由衷的佩服。<br />
刘备哈哈一笑,大赞道:<br />
“好好好,朕就知道,景略你必定有奇策。”<br />
“那朕就双管齐下,用孝直之计削长安之外,用丞相之计谋长安之内!”<br />
破长安的大计就此定下,接下来之事,就是选定可以笼络招抚的人选。<br />
萧方便将事先拟定好的名单拿了出来。<br />
这份名单上的人,多为关东人氏,有的是在曹操退往关中之时,就已在关中任职,也有的是不少当年追随曹操退往关中的曹家旧部。<br />
这些人当中,除了荀氏这种大半族人皆追随曹操西退关中之外,大部分只是个人身在秦国,而家族则留在了大汉境内。<br />
他们的族人之中,不乏在大汉为官,甚至居于高位者也不在少数。<br />
且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并非曹操在东郡起家时的元从之臣,多数都是在曹操扩张的途中,半道加入了曹营。<br />
家族身在大汉,又非曹操死忠元功之臣,现下又面临着秦国势危,倾覆在即这种大厦将倾的局面。<br />
如此形势之下,这类人自然是最容易被招抚,选择弃曹投汉。<br />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刘晔。<br />
除了家族在关东,半道投奔曹操之外,此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刘氏后裔。<br />
这样一个身份,若处于秦强汉弱的大势下,倒也不影响他在秦国的地位。<br />
不仅不影响,反而这个身份是加分项,能得到曹家更多的重用。<br />
一位汉室宗亲,刘氏后裔,都愿意为我曹家效忠,为我们尽心竭力出谋划策,这不更显示出我曹氏代刘的正统性吗?<br />
事实上,原本历史中的刘晔,在曹魏确实也是混的风声水起,深得曹操父子的重用。<br />
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br />
汉强秦弱!<br />
这种形势下,刘晔汉室宗亲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势必会引起曹操的警惕防范,不可能再如历史上那般信任。<br />
情报也证明,曹操自刘备称帝之后,对刘晔的态度渐渐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面上依旧封以高官,实则军国大事皆不令其参与,等于是将其逐出了秦国的决策层。<br />
刘晔这个在官渡一役中,为曹操进献霹雳车,立下功劳的谋臣,对此能不心怀怨言吗?<br />
刘晔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曹操的猜疑防范下为官,能不如芒在背吗?<br />
这样的人,当老刘这个同姓皇帝,招抚笼络的亲笔书信一到,能不为之心动吗?<br />
刘备对萧方献上的这个名单,自然是尽皆认同,并在萧方的建议下,亲自修书一封,招抚刘晔这位同宗。<br />
至于名单上其他人,也尽皆派人潜入长安,予以招抚笼络。<br />
“陛下,臣以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之人,我们必须要将其招抚过来才是!”<br />
一直不作声的马谡,忽然间大声进言。(本章完)</p>
二十万大军,陆陆续续进抵长安城东。<br />
此时,曹操已利用九万兵马,以长安为中心,构建了一道防线。<br />
其中六万兵马驻扎于长安城内,以阻挡汉军对他这座秦国帝都的进攻。<br />
另外三万兵马则驻军于长安城北,渭水南岸。<br />
这三万军团,一方面是为与长安城形成犄角之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守住渭水渡头,确保长安水运粮道不断。<br />
刘备进抵长安后,便针锋相对,从渭水向南连营七里,对长安及城北犄角大营,形成了威逼之势。<br />
春末之际,两军于长安一线,形成了对峙之势。<br />
汉营,皇帐内。<br />
一座长安沙盘已筑好于大帐之内。<br />
刘备负手而立,听取着法正对长安城防的讲解,与众臣商讨着攻破长安之策。<br />
“看曹操这架式,应该是舍不得放弃长安,要赌上全军死守不退。”<br />
“可惜,长安城地处平原,四面无险可守,以他区区九万兵马,又岂是守得住的?”<br />
“臣以为,我们当利用我兵多优势,分兵扫荡渭水两岸诸城,将长安变成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br />
“同时我们还要分出骑兵,劫袭秦军渭水粮道,以断绝曹操来自于陇西及益州的粮草补给。”<br />
“伪秦兵少而我军兵多,曹操纵然知晓我军意图,在这关中平原之上,定然也不敢,也无力分兵抵挡。”<br />
“以此战略,不出三月,长安必破!”<br />
法正以竹棍指着沙盘,将自己破长安的方略,详详细细的道了出来。<br />
刘备微微点头,众臣也皆是表示赞同。<br />
毕竟长安已不同于潼关蒲坂关。<br />
潼关有山险,蒲坂关有黄河之险,秦军只要占据这两地,就能将你大军堵在东边无计可施。<br />
哪怕你有百万大军,你也施展不开,无用武之地。<br />
长安不就同了。<br />
这是一座位于关中大平原上的城池,四周无险可守,一马平川。<br />
汉军完全可以主力在长安与秦军主力对峙,却分出数路精锐步骑,扫荡长安南北诸城,肆意劫袭你渭水粮道。<br />
你曹操根本无力可挡。<br />
你分重兵去救,留守长安城的兵就得减少,长安就有可能守不住。<br />
若分兵少,非但救不了,还等于去送人头。<br />
失去了地利的优势后,秦国在国力上的差距,在此已是尽显无疑。<br />
“孝直的方略朕以为可行!”<br />
刘备点头首肯,目光转向萧方:<br />
“丞相,孝直的这道方略,你以为如何?”<br />
萧方微微一笑,点头道:<br />
“臣也以为,孝直的方略可行,陛下可即刻下旨实施。”<br />
“不过…”<br />
话锋一转,萧方羽扇却又一指长安城:<br />
“我们也可以双管齐下,或许用不着耗上三五个月,长安城就能不攻自破。”<br />
不攻自破!<br />
这四个字听的刘备精神为之一振,立时从萧方的话中,听出了某种深意。<br />
萧方定然另有奇策。<br />
“怎么个不攻自破,还请丞相明言?”刘备满眼期许,迫不及待的问道。<br />
众臣好奇的目光,亦是齐聚向了萧方。<br />
“陛下不要忘了,我们兵临长安城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br />
“此刻长安城必已是人心震恐,对伪秦,对曹操丧失信心,想要另谋出路者,当不计其数。”<br />
“倘若陛下能对这个人示恩笼络,便能在长安城内,凝聚起一股相当可观的反秦力量。”<br />
“这一股力量若是运用得当,未必不能里应外合,助我们提前拿下长安!”<br />
萧方羽扇一指长安沙盘,不紧不慢的将这一道计策道出。<br />
帐中一片沸腾,众人神情惊喜,仿佛醍醐灌顶一般。<br />
“丞相此计,乃是一道攻心之计!”<br />
“自古用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丞相计策远胜臣的方略啊!”<br />
法正向着萧方一揖,是由衷的佩服。<br />
刘备哈哈一笑,大赞道:<br />
“好好好,朕就知道,景略你必定有奇策。”<br />
“那朕就双管齐下,用孝直之计削长安之外,用丞相之计谋长安之内!”<br />
破长安的大计就此定下,接下来之事,就是选定可以笼络招抚的人选。<br />
萧方便将事先拟定好的名单拿了出来。<br />
这份名单上的人,多为关东人氏,有的是在曹操退往关中之时,就已在关中任职,也有的是不少当年追随曹操退往关中的曹家旧部。<br />
这些人当中,除了荀氏这种大半族人皆追随曹操西退关中之外,大部分只是个人身在秦国,而家族则留在了大汉境内。<br />
他们的族人之中,不乏在大汉为官,甚至居于高位者也不在少数。<br />
且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并非曹操在东郡起家时的元从之臣,多数都是在曹操扩张的途中,半道加入了曹营。<br />
家族身在大汉,又非曹操死忠元功之臣,现下又面临着秦国势危,倾覆在即这种大厦将倾的局面。<br />
如此形势之下,这类人自然是最容易被招抚,选择弃曹投汉。<br />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刘晔。<br />
除了家族在关东,半道投奔曹操之外,此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刘氏后裔。<br />
这样一个身份,若处于秦强汉弱的大势下,倒也不影响他在秦国的地位。<br />
不仅不影响,反而这个身份是加分项,能得到曹家更多的重用。<br />
一位汉室宗亲,刘氏后裔,都愿意为我曹家效忠,为我们尽心竭力出谋划策,这不更显示出我曹氏代刘的正统性吗?<br />
事实上,原本历史中的刘晔,在曹魏确实也是混的风声水起,深得曹操父子的重用。<br />
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br />
汉强秦弱!<br />
这种形势下,刘晔汉室宗亲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势必会引起曹操的警惕防范,不可能再如历史上那般信任。<br />
情报也证明,曹操自刘备称帝之后,对刘晔的态度渐渐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面上依旧封以高官,实则军国大事皆不令其参与,等于是将其逐出了秦国的决策层。<br />
刘晔这个在官渡一役中,为曹操进献霹雳车,立下功劳的谋臣,对此能不心怀怨言吗?<br />
刘晔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曹操的猜疑防范下为官,能不如芒在背吗?<br />
这样的人,当老刘这个同姓皇帝,招抚笼络的亲笔书信一到,能不为之心动吗?<br />
刘备对萧方献上的这个名单,自然是尽皆认同,并在萧方的建议下,亲自修书一封,招抚刘晔这位同宗。<br />
至于名单上其他人,也尽皆派人潜入长安,予以招抚笼络。<br />
“陛下,臣以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之人,我们必须要将其招抚过来才是!”<br />
一直不作声的马谡,忽然间大声进言。(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