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n <p> div css="book_n fix" id=&ot;text&ot;</p><p> 【这个春天带来了很多好消息。这年春末,唐军在郭子仪的率领下,终于连打胜仗,收复了陕西大部分地区,朝廷也从灵武一路南迁,逐渐靠近长安。】</p><p> 【听到这个消息,杜甫冒死逃出长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凤翔见到了皇帝。当时已是初夏,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见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杜甫,皇帝大为感动,为了褒奖他的忠心,杜甫当即被授予了左拾遗的官职。】</p><p> 听到这里,李隆基十分激动。他大步上前、紧紧握住杜甫的手。</p><p> 目光描摹着杜甫如今还未沧桑的面庞,李隆基的眼里闪烁着感动的泪光:“爱卿,你受苦了!”</p><p> 听完水幕,杜甫亦有些动容。</p><p> 但望着如此激动的李隆基,杜甫的面色不知为何却有些尴尬,就连眼神都开始飘忽不定……</p><p> “圣仁!那系候你已经系太上皇啦!”远处正在被群殴的安禄山不忘发来“提示”。</p><p> 李隆基面色一僵,缓缓松开杜甫的手,恼怒转身:“就你多嘴!哥舒特进,让他把嘴闭上!”</p><p> 李隆基强颜欢笑,又回身拍了拍杜甫的手臂:“子美忠心,何必要等将来?今日晚些,朕必给你挑个合适的职位。”</p><p> 杜甫尴尬一笑,心里却说不出个什么滋味。</p><p> 【同年深秋,唐军和叛军在长安城西北约八公里的地方举行了决战,叛军大溃。胜利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一路北上、西进,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p><p> 【根据后世史学家的考证,两军于11月13日举行决战。11月15日,消息就传到了凤翔肃宗处。得到消息的肃宗立刻派出信使,令人前去蜀中邀请太上皇返京。凤翔与蜀郡相距一千多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这原本起码耗上十天,但信使竟然只用三天就赶到了蜀郡!】</p><p> 【12月8日,肃宗顺利重返长安,次年1月16日,太上皇李隆基也抵达了西京。当时身为皇帝的李亨亲自到京郊外迎接李隆基进城。当看到父亲的身影时,李亨立刻脱掉了身上的黄袍,穿上了象征臣子的紫袍。】</p><p> 【他拜倒在地,抱住太上皇的双腿,父子俩泪流满面、难以自抑。在众臣的注视中,李隆基亲自为李亨披上黄袍。次日清晨,李亨坚持为父亲护卫前驱……在两旁百姓的欢呼中,李隆基深切感慨:“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p><p> 听到这里,众人不由脸色古怪——</p><p> 是,当今太子的确是李亨。</p><p> 但朝中人人都知道,李隆基对李亨“颇不属意”。</p><p> 所谓“意有所爱恶,国忠探知其情,动契所欲”。</p><p> 李林甫和杨国忠在圣人的默许下处处为难太子,甚至构陷太子妃兄长,逼得太子主动与太子妃和离。人人都说,圣人有意废太子,就连太子自己也明白,那张龙椅看似近在咫尺,实际远在天涯。</p><p> 而且……</p><p> 众大臣几不可查地转头四顾,朝中但凡有名望的文臣武将都在这花园之中,但他们却独独没有看看到太子李亨的身影。</p><p> 这月兮把圣上与太子形容得父慈子孝,可他们怎么就这么不信呢?</p><p> 诸位大臣心中暗自忖度,面上却都平静无波。没人上前去恭维太子对圣人的“孝心”,更没人不长眼地去问李隆基怎么就成了“太上皇”。</p><p> 一时之间,亭内寂寂,众人望天望地。</p><p> 李隆基亦是想到了这茬。</p><p> 身为帝王,李隆基听到那句“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便有些想笑——太荒唐了!太虚伪了!哪个皇帝会傻到不当天子当上皇?</p><p> 在某一刻,他甚至大不敬得想到了高祖李渊。</p><p> 高祖在玄武门之变后面对“三请三让”的太宗,心里到底滋味如何,和如今听到这句“今为天子父,乃贵耳”的自己一样吗?</p><p> 而且他还没忘记月兮最开始说的那句“同年7月,玄宗退位,肃宗于灵武即位”。</p><p> 到底是玄宗退位,肃宗即位,还是……</p><p> 肃宗即位,玄宗被迫退位?</p><p> ……</p><p> 李隆基面无表情地听着水幕,内心怒火渐盛。</p><p> 他余光扫过亭外臣子,臣子们纷纷低头。</p><p> 李隆基冷笑着收回视线,却不期然对上了杜甫那双清亮如雪的眼睛。</p><p> 杜甫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回避圣人的目光,他只是静静望着李隆基,两颗黑亮的眼珠如同镜子般倒影着李隆基的身影。</p><p> 李隆基和他对视许久,蓦地一惊——</p><p> 等等!</p><p> 他之前仿佛、好像、似乎……也尊过一位太上皇?</p><p> 第13章 【纪实诗】杜甫兵车行</p><p> 想到睿宗李旦,李隆基面上不免带出一丝尴尬。</p><p> 他刚才光顾着代入“太上皇”的角色,却忘记了自己也曾做过那“监国太子”。</p><p> 当时太平公主</p> ', ' ')('\n <p>擅权,干预朝政,不仅明目张胆地要求宰相更易太子,就连在自己登基后都未曾收敛、意图联络御林军谋反。睿宗虽早早禅位于己,但朝政大权仍然在他这位太上皇手中,而他对太平多有偏心……</p><p> 不得已,李隆基被迫先发制人,诛杀太平。</p><p> 自此大权归己,皇权得固。</p><p> 角色一旦转换,李隆基瞬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自唐建国以来,已有两次禅位之事,高祖禅太宗,睿宗禅自己,两次禅位,莫不是青胜于蓝,令大唐更进一步……难不成是自己将来年老昏庸,太子被逼无奈才如此行事?/divdiv id=&ot;lerrect&ot;hr</p><p>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p><p> span传送门: | |</p><p> /div</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