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n\t真硬!<br /><br />一锤子下去,就跟凿在石头上一样。<br /><br />我心里顿时有点小失望。<br /><br />之前说过,到了汉代,墓砖的烧制技术达到成熟,砖室墓渐渐取代了土坑墓。<br /><br />但墓砖的形制,分空心和实心。<br /><br />西汉时期,墓砖多为空心砖,一般是箱形和屋脊形两种。<br /><br />实心砖也有,但太少见了。<br /><br />这是生产力的限制导致的,因为相比于实心砖,空心砖更容易烧制。<br /><br />直到西汉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制砖技艺的进一步提升,实心砖开始增多,东汉时期则开始广泛应用。<br /><br />这就说明,我脚底下这个,九成概率是个东汉墓。<br /><br />唉<br /><br />西汉变东汉,收入少一半。<br /><br />真特娘倒霉催的……<br /><br />火星飞溅,砖石摧崩。<br /><br />一声声凿击灌顶的铿鸣,响彻在盗洞之中。<br /><br />这是纯纯的野路子行径。<br /><br />但没办法。<br /><br />毕竟我手上工具不全,只能先凿碎一块,然后再一点点往旁边拆。<br /><br />“嗯?怎么还有一层?”<br /><br />脚下券顶的弧度和坡度都不大,且纵向十分平直,说明是墓道而非墓室。<br /><br />但当我拆掉两块墓砖后,却发现,下方居然不是黑黝黝的洞口,而是又一层墓砖砌筑的墓道券顶。<br /><br />这是怎么回事?<br /><br />虽说两汉时期墓砖的演变相对明显,但券顶的砌筑工艺是相同的。<br /><br />多是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这两种。<br /><br />其中纵联是主流。<br /><br />即将条砖沿墓道的方向纵向排列,砖块之间相互交错咬合,从而使券顶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br /><br />这种砌筑方式稳定性强,经过土层挤压后,能无视热胀冷缩,只要不碰上大型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滑坡之类的,即便千百年过去,也始终坚固无比,因此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br /><br />但甭管怎么砌,汉代墓道大多都是单层券顶。<br /><br />这怎么又出现一层?<br /><br />真是奇怪?<br /><br />“雾草……”<br /><br />“难不成……?”<br /><br />我立即放下刨锤,拿起一块墓砖仔细查看上头的纹饰。<br /><br />常见的菱格纹。<br /><br />不过形制相对简洁单一,没有类似网格、折尺、同心圆之类杂七杂八的搭配。<br /><br />愣了两秒,我脑子里忽然涌现出一个新的猜测,心脏又开始砰砰跳。<br /><br />“别介别介,可别介啊……”<br /><br />我立即抓起刨锤猛凿,同时在心里疯狂祈祷。<br /><br />东汉就东汉,能给我出几个肉墩子也行啊!<br /><br />汉代!汉代!汉代!<br /><br />嗯!<br /><br />见了膏泥土,必定是汉墓!<br /><br />咵啦——<br /><br />第二层券顶被凿穿。<br /><br />黢黑的孔洞映入眼帘。<br /><br />密封性非常好,凉风嗖嗖的往里头灌。<br /><br />手电光晃了一下,不是很高,也就两米左右。<br /><br />我心里忐忑至极,一点点将洞口扩到四十公分大小。<br /><br />不能再大了,否则容易堵不上。<br /><br />通风的空档,我继续用荆条加固膏泥层,嘴里神神叨叨的说:“建新哥保佑、冯抄手保佑、小诚的列祖列宗保佑……”<br /><br />“平川,你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嘀嘀咕咕说啥呢?”<br /><br />“昂?”<br /><br />一抬头,郝润趴在盗洞上方,露着个小脑袋。<br /><br />“没有,没说啥!”<br /><br />看了下手表,已经通风十五分钟,快两点了。<br /><br />我摘掉口罩对郝润说:“我要下去了,记着观察膏泥层,如果荆条动了,就立刻拽绳子大声喊。”<br /><br />手台就买了俩,只能用这种笨方法。<br /><br />这就是当年。<br /><br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完全是在拿命去拼。<br /><br />如果换了现在,只要见到膏泥,我无论如何也会准备齐全再……<br /><br />不,不对。<br /><br />什么特么的膏泥?<br /><br />我已经洗心革面了,除了搓澡泥、火山泥,现在我什么泥都不会见到!<br /><br />“知道了平川,你……你小心!”郝润紧张的声音从盗洞上方传来。<br /><br />我说放心,一小会就出来。<br /><br />说完我还对着郝润漏出一个笑脸,也不知道她看没看请。<br /><br />噗通!<br /><br />纵身跳进墓道。<br /><br />我扶着头灯,缓缓朝两侧望去。<br /><br />看清墙壁的刹那,我只觉心里咯噔一下!<br /><br />墓砖四顺一丁、墓室壁自下而上逐渐内拢、墓道整体还呈现台阶式收缩的状态。<br /><br />看到这些个特点,我整个人都不好了。<br /><br />妈的,南北朝的!<br /><br />这个时期政权割据,不是在干仗就是在干仗的路上,以至于古墓几乎都是清汤寡水的薄葬墓。<br /><br />其实仔细看墓砖时,我就有了这个猜测。<br /><br />因为汉代墓砖的花纹,虽不像后世那么种类繁多,却很注重组合,仅一个菱格纹,就有N多种组合方式。<br /><br />再加上南北朝墓葬多选山腰,所以我那时预感就不好。<br /><br />但南北朝不流行青膏泥啊?<br /><br />所以没下来之前,我还有一丝希望。<br /><br />可现在一看到这些……<br /><br />完蛋艹!<br /><br />虽说以上提到的这些墓葬特点,汉代都已经出现了,但并没有发展成主流,一个汉墓中出现一两处正常,可如果是凑到一起……<br /><br />那得是南北朝才有的情况。<br /><br />至于青膏泥,南北朝的确不流行,但不流行,不代表没有,这就是墓葬形制的演变,一样东西从出现到彻底消亡,会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来就不存在清晰的临界点。<br /><br />总之还是那句话:<br /><br />古墓没有定式,每个墓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不进来,你永远也猜不到,里头究竟是什么样的。<br /><br />这个东西就跟现如今流行的“线下”一样,只有见面,才能揭晓答案。<br /><br />唉,没招。<br /><br />来都来了,干吧……<br /><br />毕竟没干过南北朝的,就当开眼了。<br /><br />而且南北朝墓葬不流行封门石,见东家应该不至于费太大劲……<br /><br />墓道是下沉式的长斜坡墓道,大概十六七米,下来的地方偏入口这头,我走了几步,忽然觉得头顶一空。<br /><br />抬头看去,居然是一方天井!<br /><br />天井上做了地仗层(类似合土,但材料简单),并绘制了鲜艳的壁画。<br /><br />但和之前的明代大坑相比,这里是典型的制式壁画。<br /><br />其中上栏为四神图和云气纹,象征引魂升天;<br /><br />中栏为墓主人的出行图,彰显墓主人显赫的身份地位,人物不少,旌旗仪仗林林总总,墓主人端坐在一座华美的马车上,看着像是个大官;<br /><br />下栏则为武士和门吏,用以彰显威严,阻挡邪恶力量的入侵。<br /><br />虽是制式壁画,但很精美。<br /><br />尤其是四神图中的龙虎,细节做得十分到位,堪称活灵活现,生动至极。<br /><br />我扶着头灯一通乱看。<br /><br />一点点的,希望又回来了!<br /><br />有天井,这就说明规格高。<br /><br />如果是北魏的,那出点青瓷、金玉器或是永安土字五铢、精美陶俑什么的,那也能卖不少钱!<br /><br />经过墓道中间时,又出现了第二座天井。<br /><br />壁画内容大差不差。<br /><br />只不过上栏变成了星象和飞天羽人,中栏变成了宴饮乐舞图,下栏变成神禽瑞兽。<br /><br />这代表墓主人在黄泉路上溜达一圈,已经到了阴间,又继续开始他的奢靡生活了。<br /><br />我心里一阵激动,当即加快脚步。<br /><br />奢靡好啊!<br /><br />奢靡陪葬品多啊!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
网游竞技相关阅读More+

一生孤苦战鬼神,你管这叫天命之子?

佚名

末世直播召唤黑粉后,惊动了国家

佚名

我的末日列车

中世纪的兔子

扮演关公当晚,黄鼠狼找上了我

佚名

觉醒后,假千金凭实力成团宠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