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把头!你说的好穴,具体位置在哪?”<br /><br />我很兴奋,打算把头说完,我立刻拿上探针过去试试。<br /><br />没想到把头却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这一处好穴里头,葬的未必就是东家。”<br /><br />“不葬东家?”<br /><br />我一愣,忙问把头什么意思。<br /><br />就见他凝视着远处的山岳,缓声道:“不一定,我合计合计,挖挖看吧……”<br /><br />……<br /><br />清晨,天刚蒙蒙亮。<br /><br />我被一阵汽车引擎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才知道,是乌力吉准备回去了,为了保险起见,把头让他带上一部卫星电话,以保证碰到突发情况,双方间能有个照应。<br /><br />临走前,乌力吉取出一个小布包递给孟和,并叽里咕噜的讲了串蒙语。<br /><br />马纯良翻译说,孟和的姐姐知道我们要来这地方,就准备了一些护身符给我们。<br /><br />蒙古的护身符是用牛皮做的。<br /><br />虎口大小,裁剪成马蹄形状,上边绣着一个椭圆的云纹,看起来蛮别致的。<br /><br />不管有没有用,毕竟是人家的一片心意,我们就一人拿了一个。<br /><br />七点钟,大家吃饱喝足,便带齐装备爬上河床。<br /><br />走了将近二百米,马纯良抬手一指:“看,骨头!”<br /><br />我定睛看去,就见几米外一道不太高的断面中,掩埋着大量灰白色的骨头,骨架比较大,看起来应该是大型牲畜的。<br /><br />而再往前方细看,就能发现地表很多地方,也都有骨头露出来。<br /><br />南瓜兴奋道:“把头,咋干啊?”<br /><br />把头朝矮山望了望,琢磨了一下就说:“回纥的点子我也是第一次,料想殉坑的范围应该不会太大,你们直接用铲子挖坑,两米一个,先把殉坑的范围摸出来。”<br /><br />马纯良说的没错,无人区干活确实痛快。<br /><br />天高地阔,除了我们,周围全无任何生灵,根本不用担心被人发现。<br /><br />持续搞了大概一小时,殉坑情况摸清,直径大概三十米,大体上是圆形的。<br /><br />我一直惦记着把头的话,就凑上去小声问:“把头,你说那个不葬东家的好穴位置,具体在哪啊?要不你先告诉我,让我打几针看看呗?”<br /><br />把头摇了摇头说:“那地方,必须最后挖!”<br /><br />而后他指向殉坑北侧边缘,又叫我们从哪个地方开始,分散开朝着北方打网格。<br /><br />打探孔这事儿,由于南瓜和郝润都是我教的,所以他俩用的就是探针,而马纯良是老派土工,用的是洛阳铲。<br /><br />我心想,总听说内蒙土工多厉害,却一直还没见识过,于是我看向马纯良道:“马大哥,比比不?”<br /><br />他瞅了一眼我手里的探针,摇摇头笑道:“平川,你小子当我傻啊?我拿铲子,再快还能快的过扎子?”<br /><br />我一愣,指指探针道:“扎子?你说这个?”<br /><br />马纯良满不在乎的说:“对啊,这不就是扎子么?姚师爷发明的啊!”<br /><br />“……”<br /><br />当时我的想法是:净特么吹牛逼!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你咋不说姚师爷会上天?<br /><br />“别着急!”马纯良边接套管边道:“想比拼艺,等一会找着坑了,咱俩好好比比!”<br /><br />实际上,还真不能说他吹牛,探针虽然不是姚师爷发明的,但后来我才知道,姚师爷的确自创了一种名叫“扎子”的盗墓利器。<br /><br />和探针不一样,扎子是用多段钢筋拼接而成的,不需要换取土器,因为以姚师爷的水平,早都不用看土了,人家是闻。<br /><br />一扎子下去再拔出来,只需要闻闻尖头,地底下什么情况,姚师爷就了然于心了。<br /><br />这话说起来虽然轻巧,但想做到却是极难。<br /><br />尤其是埋藏比较深的古墓。<br /><br />因为想打到文化层,你得先经过少说两道土层,这时尖头上往往是土味、农药味、木炭味、腐烂味等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要从如此复杂的气味中精确辨认墓葬年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br /><br />几年后,我也学会了闻土,然而这种神乎其技的闻土功夫,我直到去进修时也没练成。<br /><br />本以为接下来要经历一番苦干,但只过了不到五分钟,郝润忽然道:“平川,你…你过来看看……”<br /><br />一听这话,我们立即从四面八方聚拢过去。<br /><br />就见郝润的取土器中除了沙土,还夹杂着好些腐烂的碎木屑,把头捏起一点闻了闻,完后直接说了一个字——挖!<br /><br />我想了想,默默退到马纯良身后,示意他先上,他也不墨迹,撸了撸袖子,抄起铲子就开干!<br /><br />戈壁滩属于砂质土壤,颗粒较大,质地也偏疏松,这种土质再用尖头铲就不合适了,要换成圆口铲或平口铲。<br /><br />大概十五分钟后,我脑门见汗。<br /><br />特娘的,真是硬功夫啊!<br /><br />坑不算深,也就一米出头,长宽分别是两米五和一米。<br /><br />工作量不算大,但马纯良的时间也忒短了点!<br /><br />我估计我就是铆足了劲儿干,也得少说半小时才行,于是我自我安慰道:男人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br /><br />这是个土坑墓,没有墓室,只有一具独木棺。<br /><br />所谓独木棺就是选一整块粗壮的圆木,从中间锯开,再将内部掏空做成的棺材。<br /><br />这种葬法还有个俗称,叫“树葬”。<br /><br />树葬多见于游牧民族,但却并非游牧民族独有,在南方的一些楚墓中,也曾发现过不少独木棺。<br /><br />由于埋得浅,这具木棺基本已经烂糟了,马纯良撬棍都没换,直接用铲角,没费多大劲就弄开了。<br /><br />棺材里只一具尸骨,看骨架是个男的。<br /><br />不过有点穷。<br /><br />马纯良翻了半天,就抠出来一枚镶玛瑙的银戒指、一把烂的不成样的短刀,还有几个粗陶罐,估计那枚银戒指能卖个三五十块钱。<br /><br />把头想了想便道:“继续,这次探孔只打两米深度,有发现就标记出来。”<br /><br />不知道把头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但我们地毯式的干到下午,确实在两米这个深度线上,发现了好多土坑墓,每发现一处,就在探孔旁堆一个明显的小土堆。<br /><br />而后整体一看,我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端倪。<br /><br />土坑墓总共一百六十九处,刨除零星落单的,大体上可以分成五个区域,也就是每二三十座聚在一起,而这些聚在一起的,基本都构成一个圆环形,中间或大或小,包围着一块几十到一二百平的空地。<br /><br />此外这五个区域,大体上也是这个排列规律,不过只围成了一个半圆。<br /><br />显而易见,这是一处家族式墓葬群。<br /><br />这些土坑墓中间的空地,以及这五处区域围成的半圆形中间,必定存在大坑!<br /><br />看了看时间,四点半。<br /><br />我兴奋道:“把头,咱先干一处呗?”<br /><br />把头看看众人,都是一脸期待,便笑着说道:“不累啊?不累那就干呗!”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