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显然刘四端的意思是,或许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改换门庭了。<br />
他原本是想说点什么,但又深思过后,又觉得或许这似乎也不算什么坏事,至少家族的利益可以保存。<br />
事实上四大家族当中,玉田韩氏最先发迹。韩德让不仅成为辽国政治地位最高的大丞相兼齐国王,还被赐耶律姓,叫耶律隆运,纳入皇籍,成为第一个由汉人变成辽国契丹皇室贵族的存在。<br />
而昌平刘氏以文学著称,多以科举出身,官至节度使或观察使等,其中刘六符的父亲刘慎行担任北府宰相,深受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器重。所以四大家族论起排名,在辽国时期以玉田韩氏为首,昌平刘氏次之,医闾马氏和卢龙赵氏最末。历史上到金国和元朝时期,四大家族的地位就更加根深蒂固,世代都是北方权贵子弟。<br />
这与他们家族代代有人才出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就是因为五代十国开始,后晋建国就跟着后晋,石敬瑭当了儿皇帝,献出燕云十六州就跟着辽国,后来金国崛起就投降金国,蒙元崛起就投降蒙元,从未想过忠君爱国。<br />
如果是以前辽国强盛的时候,刘六符一定会呵斥刘四端,因为这很有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灾祸。但现在辽国江河日下,宋国崛起,那么改换门庭的事情,或许不是不可能了。<br />
毕竟谁赢他们就帮谁,是自古不变的道理。<br />
想到这里,刘六符沉吟片刻,才低声说道:“陛下遵循祖训,自是不能向敌人俯首。”<br />
“噢。”<br />
刘四端了然,就又问道:“那陛下是打算?”<br />
“待时机成熟,陛下当诱敌深入,与宋军决一死战。”<br />
刘六符轻声道。<br />
“陛下果然非同一般,想来我大辽能百战百胜矣。”<br />
刘四端说了一句,随后他与刘六符对视一眼,两兄弟忽然都笑了起来。<br />
既然这棵树已经摇摇欲坠,那么也许该换一棵树了。<br />
很快,十多日之后,宋军营帐内。<br />
已经是十一月上旬,天气愈发的寒冷,大雨过后没多久就开始刮更加冷厉的北风。<br />
幽燕地区往年这个时候有时会下大雪,事实上此时东北地区已经是被大雪覆盖,若非莽莽野山阻隔了北方的冷风,或许此时的幽燕同样如此。<br />
雪虽未下,却万物枯寂。旷野之上茫茫一片褐黄色,良乡城池周边宋军已经越来越过分,直接把整座城池都包围起来。<br />
范仲淹一大早的时候就巡视了几个营地,看到将士们都在按照他的吩咐,如一群地鼠一般不断地向良乡城掘土作业,就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的主帅营帐内。<br />
土木毕竟是个体力活,一个宋军士兵干一天也挖不了多少土,何况他们还要面对辽军的炮火骚扰,所以推进速度谈不上快,但同样也谈不上慢。<br />
依照目前的速度,范仲淹估计再过个七八天时间,他就能把壕沟挖到距离良乡城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到时候他就能在壕沟里组装火炮,然后在壕沟里架起大炮,轰击良乡城的城门。<br />
“相公。”<br />
河北路转运使韦焕之跟着范仲淹视察了营地之后,回到营帐里,向范仲淹说道:“咱们的进度还是很快,相信要不了几天就能攻下良乡了。”<br />
“嗯。”<br />
范仲淹点点头道:“应该七八天后就足矣。”<br />
韦焕之苦笑道:“就是感觉这样的打法也太慢了些,打个良乡怕是耗费了我们快一个月了,之后还有那么多城池,怕是要打好几年。”<br />
“没办法,要想减少伤亡,就只能稳步推进,这也是最好破灭辽国的办法。”<br />
范仲淹说道。<br />
之前他们半夜也尝试过偷偷把火炮带到阵前,偷袭城池。<br />
奈何半夜三更炮轰,别说准确打破城门,就连落到城墙上的炮弹数量都屈指可数。<br />
宋军的炮兵虽然准头向来都比辽军强得多,可没有夜视能力,就几乎不可能瞄准,完全就是瞎打,吓唬吓唬辽军而已。<br />
而一旦到了白天,良乡城上的火炮就会反击他们。在拥有一定射程优势的情况下,宋军也不敢顶着炮火进攻。<br />
所以要想真正减少伤亡破开城门,就必须要一步步挖掘作业,慢工出细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br />
“相公,好消息啊。”<br />
河北路提举御史司知司韩昉走了进来,拿着一叠公文笑道:“泥沽口传来消息,是狄相公的回报。”<br />
狄青如今也是枢密副使,由于大宋惯例是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都有枢相和副枢相的称呼,因此现在可以对狄青说一声狄相公了。<br />
“哦?”<br />
听到是狄青的消息,范仲淹连忙问道:“汉臣有什么喜事?”<br />
韩昉将公文放到了范仲淹桌上道:“狄相截断了榆关,让近十万辽军不能过,大量的辽国辎重、粮草、火药都堆砌在关外。”<br />
“厚厚厚”<br />
范仲淹发出了爽朗的笑容,拿过公文扫视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道:“看来我们是不用等好几年了,最多明年就能让辽国败亡燕云,遁走于关外去。”<br />
韦焕之笑道:“若是相公趁胜追击,不就能灭了辽国吗?”<br />
范仲淹脸色微变,没有搭理他的话。<br />
见范仲淹的样子,韦焕之顿时意识到说错话了。<br />
主要也是以前宋军都唯唯诺诺,如今忽然强得逆天让他们有些不习惯。<br />
一时间竟然说出这种大话出来。<br />
却偏偏忘记了范仲淹已经是位极人臣,担任政制院宰辅。<br />
同时这一仗打完,收复燕云肯定是极有可能。<br />
若是再把辽国灭亡的话,那大宋皇帝陛下该给他什么封赏?<br />
功高盖主势必出祸乱。<br />
所以韦焕之赶忙想要找补,就说道:“当然,如今辽国强盛,想要灭亡也绝非一朝一夕。”<br />
“嗯。”<br />
范仲淹这才缓和了语气,微微点头。<br />
便在此时,外面有传令兵急急忙忙进来道:“报,天使已到门外。”<br />
“哦?这么快来了?”<br />
范仲淹之前已经听到了朝廷信使飞马过来告诉他会派钦差卫队过来的事情。<br />
只是按理说钦差数日前才出发,没想到来得这么快。<br />
他急急忙忙起身,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才出了帐篷,率领一些河北路的文官和武将出去迎接。<br />
等他到营外的时候,就已经看到钦差卫队抵达。<br />
来人正是如今同知谏院,左谏议大夫王素,目前是谏台的二把手,也是改革派的主力军人物。<br />
王素下了马车后见到范仲淹,先向他行礼道:“下官见过范相公。”<br />
“嗯。”<br />
范仲淹微微点头。<br />
随后王素才取出赵祯的诏书宣读。<br />
范仲淹就拱手行礼,在王素朗读诏书的期间,保持着这个姿势。<br />
诏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勉力范仲淹,鼓励他继续加把劲,争取早日击败辽国。<br />
宣读诏书是在营前,周围很多将士都看着,可以说是非常高调。<br />
等到诏书宣读结束之后,范仲淹才拱手接过诏书说道:“臣谢陛下,身负皇恩,臣必当万死不辞。”<br />
“范相公,陛下和知院对你寄予厚望,还让你莫要让他们失望才是。”<br />
王素将诏书递到了范仲淹手里。<br />
“那是自然。”<br />
范仲淹应了一声,随后说道:“天使请入营。”<br />
随即钦差卫队进入了大营内。<br />
第373章 你有反间计,我也有反间计<br />
营帐内烧了很多炭火,温暖如春。<br />
范仲淹也遵循了赵骏说过的话,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特意开了几个窗户通风。<br />
众人依次进来落座,等大家都坐好之后,范仲淹才好奇问道:“仲仪,听说你四日前才离开汴梁,怎么来得这么快?”<br />
王素笑道:“相公还不知道吧,如今汴梁到河北路的新渠已经全线通航,汴梁到大名府仅需要一日时间。”<br />
大名府到开封府的直线路程其实也就一百七十公里,如果快马加鞭的话,一天时间就能抵达。<br />
不过古时候因为黄河天堑的缘故,所以会慢许多,走陆路的话,往往要三四天。<br />
现在新开通了运河渠道,即便船只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航行,日夜兼程的情况下,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可以说绰绰有余。<br />
范仲淹感慨道:“汉龙的话果然为真理,要想富先修路。路一旦通畅了,很多事情就能够迎刃而解了。”<br />
王素笑了笑道:“知院对相公可满是赞赏,这次朝野非议,若非知院鼎立支持,恐怕现在满朝官员都要上书攻讦相公了。”<br />
“嗯?”<br />
范仲淹皱起眉头道:“怎么回事?”<br />
“是最近汴梁有传闻。”<br />
钦差卫队的副使礼部侍郎朱允中说道:“说相公坐拥河北之军,旦有反志,则立即南下侵吞汴梁。”<br />
刹那间范仲淹就觉得毛骨悚然,一股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油然而生。<br />
之前他就已经很小心了,即便是韦焕之说要灭了辽国这件事情他都没有应茬,其实就是在特意降低自己的影响力。<br />
否则若是开口就说大话,扬言要灭了辽国,传到朝廷耳朵里,即便赵祯和赵骏他们信任他,可满朝文武官员,唾沫子怕是要吐到他的脸上,将他整个人都淹没。<br />
可就算是如此,朝野内也已经有了传闻。<br />
如果不出他所料的话,也许汴梁有谣言的时候,朝廷就已经有不少官员上书要把自己换回来之类的话。<br />
果然。<br />
就听到王素说道:“朝廷这几日不少官员都在上书弹劾相公,连欧阳永叔都上言,并且说即便不能换帅,至少也得派监军和两个副经略使来制衡。”<br />
范仲淹的脸色就沉下来,大宋的军制有部分继承了唐制,就是监军制度,由宦官充任监军。<br />
不过北宋前中期军队的话语权主要还是掌握在文官手里,监军的作用往往就是监视一下为主,倒也没有直接插手军务,直到北宋末年开始才有童贯之流成为军中主将。</p>
他原本是想说点什么,但又深思过后,又觉得或许这似乎也不算什么坏事,至少家族的利益可以保存。<br />
事实上四大家族当中,玉田韩氏最先发迹。韩德让不仅成为辽国政治地位最高的大丞相兼齐国王,还被赐耶律姓,叫耶律隆运,纳入皇籍,成为第一个由汉人变成辽国契丹皇室贵族的存在。<br />
而昌平刘氏以文学著称,多以科举出身,官至节度使或观察使等,其中刘六符的父亲刘慎行担任北府宰相,深受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器重。所以四大家族论起排名,在辽国时期以玉田韩氏为首,昌平刘氏次之,医闾马氏和卢龙赵氏最末。历史上到金国和元朝时期,四大家族的地位就更加根深蒂固,世代都是北方权贵子弟。<br />
这与他们家族代代有人才出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就是因为五代十国开始,后晋建国就跟着后晋,石敬瑭当了儿皇帝,献出燕云十六州就跟着辽国,后来金国崛起就投降金国,蒙元崛起就投降蒙元,从未想过忠君爱国。<br />
如果是以前辽国强盛的时候,刘六符一定会呵斥刘四端,因为这很有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灾祸。但现在辽国江河日下,宋国崛起,那么改换门庭的事情,或许不是不可能了。<br />
毕竟谁赢他们就帮谁,是自古不变的道理。<br />
想到这里,刘六符沉吟片刻,才低声说道:“陛下遵循祖训,自是不能向敌人俯首。”<br />
“噢。”<br />
刘四端了然,就又问道:“那陛下是打算?”<br />
“待时机成熟,陛下当诱敌深入,与宋军决一死战。”<br />
刘六符轻声道。<br />
“陛下果然非同一般,想来我大辽能百战百胜矣。”<br />
刘四端说了一句,随后他与刘六符对视一眼,两兄弟忽然都笑了起来。<br />
既然这棵树已经摇摇欲坠,那么也许该换一棵树了。<br />
很快,十多日之后,宋军营帐内。<br />
已经是十一月上旬,天气愈发的寒冷,大雨过后没多久就开始刮更加冷厉的北风。<br />
幽燕地区往年这个时候有时会下大雪,事实上此时东北地区已经是被大雪覆盖,若非莽莽野山阻隔了北方的冷风,或许此时的幽燕同样如此。<br />
雪虽未下,却万物枯寂。旷野之上茫茫一片褐黄色,良乡城池周边宋军已经越来越过分,直接把整座城池都包围起来。<br />
范仲淹一大早的时候就巡视了几个营地,看到将士们都在按照他的吩咐,如一群地鼠一般不断地向良乡城掘土作业,就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的主帅营帐内。<br />
土木毕竟是个体力活,一个宋军士兵干一天也挖不了多少土,何况他们还要面对辽军的炮火骚扰,所以推进速度谈不上快,但同样也谈不上慢。<br />
依照目前的速度,范仲淹估计再过个七八天时间,他就能把壕沟挖到距离良乡城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到时候他就能在壕沟里组装火炮,然后在壕沟里架起大炮,轰击良乡城的城门。<br />
“相公。”<br />
河北路转运使韦焕之跟着范仲淹视察了营地之后,回到营帐里,向范仲淹说道:“咱们的进度还是很快,相信要不了几天就能攻下良乡了。”<br />
“嗯。”<br />
范仲淹点点头道:“应该七八天后就足矣。”<br />
韦焕之苦笑道:“就是感觉这样的打法也太慢了些,打个良乡怕是耗费了我们快一个月了,之后还有那么多城池,怕是要打好几年。”<br />
“没办法,要想减少伤亡,就只能稳步推进,这也是最好破灭辽国的办法。”<br />
范仲淹说道。<br />
之前他们半夜也尝试过偷偷把火炮带到阵前,偷袭城池。<br />
奈何半夜三更炮轰,别说准确打破城门,就连落到城墙上的炮弹数量都屈指可数。<br />
宋军的炮兵虽然准头向来都比辽军强得多,可没有夜视能力,就几乎不可能瞄准,完全就是瞎打,吓唬吓唬辽军而已。<br />
而一旦到了白天,良乡城上的火炮就会反击他们。在拥有一定射程优势的情况下,宋军也不敢顶着炮火进攻。<br />
所以要想真正减少伤亡破开城门,就必须要一步步挖掘作业,慢工出细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br />
“相公,好消息啊。”<br />
河北路提举御史司知司韩昉走了进来,拿着一叠公文笑道:“泥沽口传来消息,是狄相公的回报。”<br />
狄青如今也是枢密副使,由于大宋惯例是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都有枢相和副枢相的称呼,因此现在可以对狄青说一声狄相公了。<br />
“哦?”<br />
听到是狄青的消息,范仲淹连忙问道:“汉臣有什么喜事?”<br />
韩昉将公文放到了范仲淹桌上道:“狄相截断了榆关,让近十万辽军不能过,大量的辽国辎重、粮草、火药都堆砌在关外。”<br />
“厚厚厚”<br />
范仲淹发出了爽朗的笑容,拿过公文扫视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道:“看来我们是不用等好几年了,最多明年就能让辽国败亡燕云,遁走于关外去。”<br />
韦焕之笑道:“若是相公趁胜追击,不就能灭了辽国吗?”<br />
范仲淹脸色微变,没有搭理他的话。<br />
见范仲淹的样子,韦焕之顿时意识到说错话了。<br />
主要也是以前宋军都唯唯诺诺,如今忽然强得逆天让他们有些不习惯。<br />
一时间竟然说出这种大话出来。<br />
却偏偏忘记了范仲淹已经是位极人臣,担任政制院宰辅。<br />
同时这一仗打完,收复燕云肯定是极有可能。<br />
若是再把辽国灭亡的话,那大宋皇帝陛下该给他什么封赏?<br />
功高盖主势必出祸乱。<br />
所以韦焕之赶忙想要找补,就说道:“当然,如今辽国强盛,想要灭亡也绝非一朝一夕。”<br />
“嗯。”<br />
范仲淹这才缓和了语气,微微点头。<br />
便在此时,外面有传令兵急急忙忙进来道:“报,天使已到门外。”<br />
“哦?这么快来了?”<br />
范仲淹之前已经听到了朝廷信使飞马过来告诉他会派钦差卫队过来的事情。<br />
只是按理说钦差数日前才出发,没想到来得这么快。<br />
他急急忙忙起身,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才出了帐篷,率领一些河北路的文官和武将出去迎接。<br />
等他到营外的时候,就已经看到钦差卫队抵达。<br />
来人正是如今同知谏院,左谏议大夫王素,目前是谏台的二把手,也是改革派的主力军人物。<br />
王素下了马车后见到范仲淹,先向他行礼道:“下官见过范相公。”<br />
“嗯。”<br />
范仲淹微微点头。<br />
随后王素才取出赵祯的诏书宣读。<br />
范仲淹就拱手行礼,在王素朗读诏书的期间,保持着这个姿势。<br />
诏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勉力范仲淹,鼓励他继续加把劲,争取早日击败辽国。<br />
宣读诏书是在营前,周围很多将士都看着,可以说是非常高调。<br />
等到诏书宣读结束之后,范仲淹才拱手接过诏书说道:“臣谢陛下,身负皇恩,臣必当万死不辞。”<br />
“范相公,陛下和知院对你寄予厚望,还让你莫要让他们失望才是。”<br />
王素将诏书递到了范仲淹手里。<br />
“那是自然。”<br />
范仲淹应了一声,随后说道:“天使请入营。”<br />
随即钦差卫队进入了大营内。<br />
第373章 你有反间计,我也有反间计<br />
营帐内烧了很多炭火,温暖如春。<br />
范仲淹也遵循了赵骏说过的话,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特意开了几个窗户通风。<br />
众人依次进来落座,等大家都坐好之后,范仲淹才好奇问道:“仲仪,听说你四日前才离开汴梁,怎么来得这么快?”<br />
王素笑道:“相公还不知道吧,如今汴梁到河北路的新渠已经全线通航,汴梁到大名府仅需要一日时间。”<br />
大名府到开封府的直线路程其实也就一百七十公里,如果快马加鞭的话,一天时间就能抵达。<br />
不过古时候因为黄河天堑的缘故,所以会慢许多,走陆路的话,往往要三四天。<br />
现在新开通了运河渠道,即便船只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航行,日夜兼程的情况下,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可以说绰绰有余。<br />
范仲淹感慨道:“汉龙的话果然为真理,要想富先修路。路一旦通畅了,很多事情就能够迎刃而解了。”<br />
王素笑了笑道:“知院对相公可满是赞赏,这次朝野非议,若非知院鼎立支持,恐怕现在满朝官员都要上书攻讦相公了。”<br />
“嗯?”<br />
范仲淹皱起眉头道:“怎么回事?”<br />
“是最近汴梁有传闻。”<br />
钦差卫队的副使礼部侍郎朱允中说道:“说相公坐拥河北之军,旦有反志,则立即南下侵吞汴梁。”<br />
刹那间范仲淹就觉得毛骨悚然,一股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油然而生。<br />
之前他就已经很小心了,即便是韦焕之说要灭了辽国这件事情他都没有应茬,其实就是在特意降低自己的影响力。<br />
否则若是开口就说大话,扬言要灭了辽国,传到朝廷耳朵里,即便赵祯和赵骏他们信任他,可满朝文武官员,唾沫子怕是要吐到他的脸上,将他整个人都淹没。<br />
可就算是如此,朝野内也已经有了传闻。<br />
如果不出他所料的话,也许汴梁有谣言的时候,朝廷就已经有不少官员上书要把自己换回来之类的话。<br />
果然。<br />
就听到王素说道:“朝廷这几日不少官员都在上书弹劾相公,连欧阳永叔都上言,并且说即便不能换帅,至少也得派监军和两个副经略使来制衡。”<br />
范仲淹的脸色就沉下来,大宋的军制有部分继承了唐制,就是监军制度,由宦官充任监军。<br />
不过北宋前中期军队的话语权主要还是掌握在文官手里,监军的作用往往就是监视一下为主,倒也没有直接插手军务,直到北宋末年开始才有童贯之流成为军中主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