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长安归降
('\n\t自商南至长安,不过五百里之遥,更有绵长的丹水、灞水等河道可资利用。<br /><br />以圣战士之体力与战力,五百里行程,原不需十日之久。<br /><br />然而张大山依循宋慈所授之策,每攻克一座县城,便将城中留守的明军悉数遣散,从中挑选精壮之士收编。<br /><br />如此行事,难免延误了些时日。<br /><br />待他一路风尘仆仆抵达长安,已是二月二十日。<br /><br />而这短短十日,长安局势已然天翻地覆。<br /><br />二月十日,圣教骤然突袭商南。<br /><br />因事发仓促,且圣教兵力有限,消息终究未能完全封锁。<br /><br />圣教大军突入商南的刹那,便有人快马加鞭,将消息送往长安。<br /><br />两日后,此讯传至长安城中。<br /><br />陕西巡抚张福臻听闻圣教大军自南阳而出,并未显露出太多惊讶之色。<br /><br />彼时洛阳战局陷入胶着,朝廷举步维艰。<br /><br />在他想来,圣教的处境想必也不容乐观。<br /><br />既已困窘至此,总归要寻觅破局之法。<br /><br />对圣教而言,另辟战场,诱使洛阳战场的明军分兵,无疑是上上之策。<br /><br />细观圣教所处之势,其可选项实则寥寥。<br /><br />他们要么挥师陕西,要么自南阳叶县等地直入河南腹地。<br /><br />然而圣教的核心目标是与北方农民军联合,如此一来,深入河南腹地并非明智之举。<br /><br />陕西则大不相同,其北部本就是义军发源地之一,至今仍有多支义军活跃,彼此间联系紧密。<br /><br />若圣教能突破陕西防线,便可直接与北方义军取得联络。<br /><br />届时,圣教联合北方义军南下,洛阳防线的明军反倒会陷入危局。<br /><br />是以,圣教兵发陕西,他对此早有预料。<br /><br />他更笃定,圣教不可能倾巢而出。<br /><br />毕竟圣教十万大军出征南阳,这是众人有目共睹之事。<br /><br />整个南阳留守兵力不过万人,却还要防备东方的汝宁府、南方的湖广以及西方的陕西。<br /><br />除非圣教疯了,否则绝不可能抽调全部兵力攻打陕西。<br /><br />既不能尽遣兵力,依据圣教留守兵力估算,四千到五千人应当已是极限。<br /><br />而这四千到五千兵力,恰好与商南的留守明军数量相当。<br /><br />兵力对等之下,圣教想要拿下商南,谈何容易?<br /><br />在陕西巡抚张福臻看来,绝非易事。<br /><br />虽说圣教攻略南阳时战无不胜,但所经之战大多未遇顽强抵抗,多是因城内内乱方有机可乘。<br /><br />他深知圣教蛊惑人心的手段,早已提前设防。<br /><br />商南留守的明军皆非本地人,而是从陕北边关抽调而来的边军,他们的家眷并不在商南。<br /><br />若这些士兵胆敢背叛大明,呵呵,便要考虑亲族的后果。<br /><br />然而,他们终究低估了圣教的实力,也高估了明军的抵抗意志。<br /><br />尽管部分明军士兵因牵挂家人有所顾虑,但大多数人在见识到圣战士的强悍战力后,投降时毫无负担。<br /><br />打?<br /><br />打个屁啊!<br /><br />就我们这装备,这实力,怎么和人家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打。<br /><br />再说了,朝廷就算是想要追究,也得有这个时间才行。<br /><br />若是圣教拿下陕西!<br /><br />呵呵,我们可就是新朝的功臣,家族的荣耀了!<br /><br />叛徒?<br /><br />呵忒,你这反动分子竟敢污蔑我们光荣的圣教战士!<br /><br />绝大多数的士兵虽然没有读过几本书,但读书学到的只是知识,并不是智慧。<br /><br />生存之道,是从生活中总结而来。<br /><br />他们在思量后,果断投奔了圣教。<br /><br />然后<br /><br />局势的发展便彻底超出了陕西巡抚张福臻的预料。<br /><br />张大山自商南兵分五路,同时向陕南汉中、陕西中部的凤翔府以及陕西东部的潼关等地发起进攻。<br /><br />为确保行军速度,除张大山亲自率领的一路外,其余四路均以七百骑兵开道,三百骑兵带领众多明军降卒——哦,是英勇的圣教勇士紧随其后。<br /><br />就这样,圣教的战果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所到之处,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br /><br />身处长安的陕西巡抚张福臻,则很快焦头烂额。<br /><br />自二月十四日起,一日之内竟收到五封急报!<br /><br />商州、洛南、山阳等地陷落的消息接连传来。<br /><br />到了二月十八日,各地传来的陷落急报已有数十封之多!<br /><br />短短数日,陕西南部、东部,大半土地已落入圣教之手。<br /><br />然而,这并非最令张福臻困惑之处。<br /><br />真正让他摸不着头脑的,是圣教的兵力。<br /><br />各地急报对圣教兵力的描述五花八门,有的地方称圣教拥兵数千,有的地方又说只有数百骑兵。<br /><br />如此一来,他根本无法准确估算圣教的真实兵力,更别提制定应对之策了。<br /><br />就在他犹豫迟疑之际,张大山率领的四千士兵已逼近长安。<br /><br />尚未等张大山兵临城下,长安城内便已乱作一团。<br /><br />陕南数十座城池陷落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br /><br />有人传言圣教发兵十万,陕西必守不住。<br /><br />有人说圣教召唤了天兵天将,故而能一日连下数城。<br /><br />更有人称圣教教主乃天上神仙,能呼风唤雨、招雷引电,直接轰开了各地关隘。<br /><br />总之,各种说法甚嚣尘上,大半荒诞离奇、毫无逻辑。<br /><br />但这重要吗?<br /><br />并不重要。<br /><br />因为各地失守是不争的事实,圣教在陕西南部、东部攻无不克也是实情,圣教数千大军即将兵临长安,更是板上钉钉。<br /><br />最重要的是,长安城内仅有三千老弱残兵!<br /><br />虽说长安乃西北重镇,城池比洛阳更为高大,但来者可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圣教啊!<br /><br />随着张大山步步紧逼,长安城内的大明官员们也产生了严重分歧。<br /><br />有人认为,既受皇恩,自当以死报国,绝不能让长安落入敌手;<br /><br />有人觉得,陕西的兵马都已调往河南,根本无力抵挡圣教大军,不如趁早逃走,呸,趁早战略转移;<br /><br />还有人觉得,大明气数已尽,何必跟着一条道走到黑,圣教待遇优厚,不如投降,做个开国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功臣。<br /><br />三方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br /><br />而后,西安府同知李远成功说服长安守军将领,起兵诛杀了陕西巡抚张福臻,并向张大山递交了降书。<br /><br />陕西未来的线路之争,最终在一片赞同声中,和谐地落下帷幕。<br /><br />二月二十一日,晴空万里。<br /><br />长安城下,寒风裹挟着沙尘,在空荡荡的城门前打着旋儿。<br /><br />二十余位身着褪色补服的中层官员,局促地挤在斑驳的城门下。<br /><br />他们窃窃私语,眼神中满是慌乱与不安,官帽上黯淡的珠饰随着身体的晃动轻轻碰撞,发出细碎而压抑的声响。<br /><br />城门缓缓敞开,城外圣教军队军容严整,映入眼帘。<br /><br />玄色旗帜铺天盖地,如乌云蔽日,绣着“山”字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后方圣教的旗帜上,群星环绕着太阳,高高飘扬。<br /><br />士兵们身披铁甲,手持长枪,整齐列队,冰冷的目光似要将城门前这些瑟瑟发抖的官员看穿。<br /><br />人群之中,长安同知李远紧攥着手中的降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br /><br />他偷偷瞥了一眼身旁同僚们紧绷的面容,喉结上下滚动,却不敢发出半分声响。<br /><br />曾在城楼上威风八面的“大明”军旗,此刻已被扯下,残破地堆在墙角。<br /><br />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br /><br />张大山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而来。<br /><br />李远深吸一口气,与同僚们交换了一个眼神,硬着头皮迎上前去,将降书高高举起,声音颤抖着说道:“我等愿献城归降,望圣教开恩……”<br /><br />张大山来到李远身前,瞥了他一眼,而后望向城门大开的长安城,眼中难掩欣喜之色。<br /><br />成了!<br /><br />十日破长安!陕西大局已定!<br /><br />哈哈哈,教主不知会如何夸奖咱哩。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