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了众矢之的,迟早是会倒下的,不必如此担心。”<br/><br/> 祝英台笑了笑,点头道:“也是,多少我们知道了些前因后果,现在担忧也无用,到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br/><br/> 之后杨安再来问起他们去看到了什么,他们也都只道没听见什么,来的好像是那学生的家人。毕竟若是真叫书院里都知道这事竟牵扯到这样庞大的家族,恐怕学生们更会惶恐不安,反倒害了周先生。<br/><br/> 罢课的事这才算是彻底过去,松先生在书院中的生活更是如水一般的平静,至今无人见到她或她带来的仆人与谁接触过。<br/><br/> 祝英台都要开始相信,这松先生是单纯为了教书育人而来到书院的了。<br/><br/> 不过谁也没想到,突破口最后竟是向来极少与书院中人接触的马文才发现的。<br/><br/> 第12章宋先生(上)<br/><br/> 当初刚进书院时,马文才就特地找了一位善书画的先生学字。这位先生姓宋,平日里看起来落魄得很,一身衣服总是皱巴巴的,头发也梳不齐整。除了偶尔出门讲课,他总是缩在自己屋里,要么写字画画,要么喝得酩酊大醉。<br/><br/> 那日下学以后,马文才去宋先生的住处拿字帖。他一进门就发现屋子里竟然一反常态的整齐干净,书房长案上留着一张字条。纸条本是对折合上的,只是开门时带起的风将它吹开,露出上面几行清秀的小楷。<br/><br/> 虽然宋先生立刻皱着眉将那字条揉成一团扔了,马文才却仍是一眼认出那字迹,正是松先生所写。<br/><br/> 马文才装作什么都看到的样子,拿了字帖便快步离开。跟在后面的三七还奇怪,直道公子慢点。<br/><br/> 回到不厌居,祝英台和梁山伯正在院子里闲聊着等晚饭,见他进来,随口问了句:“逸华今天怎么回得有些迟?”<br/><br/> 马文才憋了一路,这时哪还忍不住,三步并作两步凑到他们旁边,露出个怪笑,道:“你们可知道我刚刚瞧见了什么?”<br/><br/> 梁、祝二人看他眼冒精光,也忍不住发笑。祝英台问:“去宋先生那儿能瞧见什么?还能有女人不成?”<br/><br/> “差不多!”马文才一拍大腿,给他一个赞赏的目光,道:“我看见宋先生的屋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案几上还有松先生留的字条!”<br/><br/> “松先生?”梁、祝异口同声道。<br/><br/> “千真万确!”马文才猛点头,道:“前阵子松先生不是批我们作的诗吗?我那时还道松先生写得一手簪花小楷,印象极深,绝不会认错的。”<br/><br/> 马文才当然印象深刻,松先生给别人批诗就批几个字,给他却批了一整页。用典生硬,韵律全无,结构颠倒,也就立意上有些可取之处。他被梁、祝二人笑话了一整晚。<br/><br/> 那两人果然也想起这一出,又哄笑了一阵,这才琢磨起这件事来。<br/><br/> 宋先生的屋子被打扫干净与松先生字迹的纸条间其实并不一定有关系,但宋先生在书院里的确孤僻,往日里马文才也不是没去过他屋子,但也从没见谁打扫过。若说这只是个巧合,那也太巧了。<br/><br/> “松先生,宋先生,松、宋?”祝英台喃喃自语,猛地一拍脑袋,喊道:“我怎么到现在才想到!”<br/><br/> “想到了什么?”梁山伯和马文才都一脸迷茫地看向他。<br/><br/> “这松先生和宋先生应该都姓宋,松先生不过是用了化名罢了。”祝英台道,心里也感叹,这么明显的事情他竟一直没有往这方面想过。<br/><br/> “难不成这宋先生也是世家子?”梁山伯有点接受不了,迟疑道:“若是宋家的人,怎么、怎么过得这么……”<br/><br/> “邋遢落魄。”马文才接口道:“不过要是说宋家善诗文的女子,我似乎有点印象。”<br/><br/> “是啊,宋家第四子,出嫁前便广有才名,嫁了齐家一个无官无衔的嫡子,之后似乎便再未听到什么消息了。”祝英台回想片刻,道:“若这位松先生是宋家那位女儿,那宋先生我也大约能猜到是谁了。”<br/><br/> 马<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文才傻乎乎地问道:“是谁?也是宋家的人吗?”<br/><br/> 祝英台以一种朽木不可雕的眼神看向马文才,道:“那是自然。我倒是知道,宋家有一幼子,人称‘墨痴’,在书画上可称是天纵奇才,却不通人情世故。因与父亲发生矛盾,便独自外出周游,无人知道踪迹。”<br/><br/> 马文才点点头,“看来,这宋先生就是那行踪不明的宋家幼子。”同为世家子女,他与祝英台对所有世家情况的了解程度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br/><br/> 梁山伯又有疑惑,道:“若我们的推测无误,那松先生、齐夫人来书院找宋先生是为了什么?”<br/><br/> “或许是劝他回宋家吧。”马文才道:“世家怎可能叫儿子流落在外呢。”<br/><br/> 大约是因为知道了宋先生的身份,马文才再看到他时,倒突然开始觉得挺有趣的。一个世家子能把自己做弄得像乞儿一般,在这世上恐怕只此一人了吧。<br/><br/> 很快,梁山伯和祝英台便发现,马文才去找宋先生的频率高了许多,甚至偶尔会同宋先生一道用饭。<br/><br/> 终于,祝英台忍不了了,没了马文才在吃饭时闲聊,他觉得吃饭都没什么滋味。于是,在马文才又一次和宋先生用了饭回来后,他拦住了马文才。<br/><br/> “逸华,文才,你最近为何总是去找那松先生?”祝英台抿着嘴看他。<br/><br/> 马文才有些莫名:“我去向他请教书法啊。”<br/><br/> “我知道,只是你最近去得太过频繁了些,还同他一起用饭。”<br/><br/> “哦,那是我最近同他聊得多些,他倒挺有趣的。”说着,马文才还轻笑了下。<br/><br/> 祝英台只觉得心里烦躁极了,又不知该怎么说,便道:“聊便聊了,为何不回不厌居里来,我最近都没怎么同你说过话了。”<br/><br/> 马文才回想了一下,自己呆在不厌居的时间是稍少了些,但他最迟用完夕食便一定会回来,每日照常同梁、祝二人锻炼,在书房读书。他笑道:“哪里有信斋说的这样。”<br/><br/> 祝英台还是不露笑脸,叹了口气道:“罢了,逸华在书院中找到知己,欢喜是应该的,忘了我们金兰兄弟又如何呢。”<br/><br/> 马文才这才晓得祝英台在不高兴什么,心道果然是女子,心思就是敏感。他安 we_i 道:“我虽与宋先生聊得多些,但他哪里能和你们相比。何况你有山伯相伴,不缺我一个。”<br/><br/> 祝英台看他一脸真挚,心里莫名好受了些。他想说我就是缺你一个,但又觉得自己未免太过做小儿女态。他露出个浅笑,道:“逸华往后还是多回不厌居吧。”<br/><br/> 平日里,祝英台总是他们三人中最成熟的一个,遇事稳重,思虑周全,行事说话都颇有章法。难得见他显露出这样的情绪,马文才觉得心中软绵绵的。<br/><br/> 不过既然祝英台都明白说了,马文才便真的不再同宋先生一起吃饭,只是平日课上或偶尔无课的闲暇时会继续同他请教、说话。祝英台也恢复了正常。<br/><br/> 梁山伯作为旁观者倒是看得明白:祝英台虽然嘴上爱戏弄马文才,但对他的关心也是远超旁人;而马文才虽然好像对谁都是同样的有礼有节,却也唯独对祝英台<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