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能不去想,想我本可以做些什么,本可以阻止这事的发生。”他的声音越来越高,他抬起头望向祝英台,眼中是浓浓的自责。<br/><br/> “你当然可以不这么想!”祝英台蹲下身,眼睛紧紧盯着他,道:“哪怕你提前做了什么,若是他打定主意离开,你也拦不住。哪怕你能拦住,你没有这么做也是我的错,是我不让你同他一起吃饭,是我拦着你不让你与他多接触,若是这里有谁有错,那便是我,也唯有我!”<br/><br/> “信斋!你怎么能这么说?这和你有什么关系!”马文才急了,但祝英台仍旧那样坚定地看着他,看得他 x_io_ng 口发酸,眼底一热,眼圈犯了红。他赶忙转过头,眨眨眼睛,笑道:“行了,你们就放一万个心吧。走,用饭去、用饭去。”<br/><br/> 院子里的气氛霎时轻松了起来,只是言谈间所有人都有意避开了与宋先生有关的事。<br/><br/> 天色渐暗,几人也没心情出去爬山,关上门坐在院中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br/><br/> 咄咄咄得敲门声响起,三七打开门,进来一位姑娘。<br/><br/> 那姑娘微笑着,一脸和善,道:“叨扰了,婢是松先生身边的侍女芃儿,这位可是马文才马公子的书童?夫人想请马公子、祝公子、梁公子一叙,不知可方便?”<br/><br/> 三七愣了愣,道:“我去通报一声,你且等一会儿。”<br/><br/> 那姑娘道了声谢,便在影壁下站定。<br/><br/> 马文才几人隐约能听见两人的声音,相互看了眼彼此,知道这是为宋先生的事来的。<br/><br/> 虽然周先生吩咐过这事不要声张,但松先生一旦发现宋先生不在住处,必然会打听消息。以世家的手段,找到不厌居来也不难。<br/><br/> 他们也不啰嗦,跟着芃儿往松先生那儿去。<br/><br/> 松先生住的地方也算是毓秀院里最偏的了,四周也有许多树木环绕。除非走到跟前,不然很难瞧见屋里屋外的动静。<br/><br/> 几人走进去时,松先生靠在一张榻上,柳眉轻蹙,面带忧色。她站起身来,对几人点头示意,让他们坐在提前准备好的墩子上。<br/><br/> 松先生语气倒还平静,道:“这个时辰还请诸位过来,妾实在是打扰了。只是好叫你们知道,书院里那位宋先生其实是妾亲弟。妾不久前才晓得阿弟离开了书院,离开前只到过你们住的不厌居,妾别无他法,只得请你们过来,想知道他离开前可留下什么消息?你们可知道他去哪儿了?”<br/><br/> 马文才撇撇嘴,没好气地道:“你是他亲阿姐都不知道,我们怎么知道。”<br/><br/> 松先生毫不在意他的态度,依旧好声好气地道:“马公子,妾晓得你与阿弟也算是亦师亦友,你觉得妾不关心阿弟也是自然。只是阿弟自小离家,家中父母兄弟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后来是妾先找到了他,那时他过得极不好,妾便一直看顾着他。妾找你,只是希望他不要再落入那等境地了。”<br/><br/> 马文才哼了一声,道:“若真是如此,他何必要走。”<br/><br/> 祝英台暗中捏了他一下,打起圆场,道:“松先生见谅,逸华为宋先生担心,一时出言无状还请见谅。”<br/><br/> 松先生轻笑一声,道:“马公子,宋家与你们马家或祝家并没有什么区别。妾感激你对阿弟的爱护,只是也请你体谅我们身为血脉亲人的担忧。任你们二人谁家也不可能有叫主家嫡子流落在外的道理。”<br/><br/> 祝英台接道:“齐夫人,若是要问宋先生的去向,我们的确毫不知情。宋先生到不厌居时,我们还在正谊院内听课,你差人一问便知。”<br/><br/> 松先生点点头,道:“既然如此,劳烦几位跑一趟了。只盼你们若有了消息,还请莫忘了同妾说一声。”她起身,郑重地行了个礼,几人都来不及避开。<br/><br/> 马文才回了个礼,闷闷地道:“齐夫人何必如此,我们若是晓得宋先生的行踪,怎会不告诉他亲人。”<br/><br/> 他不想再多留,也不管是不是失礼,径直离开。其他人也只好赶忙追上。<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祝英台看他情绪又低落下来,心里气急了,从来没觉得这些进退有度、举止从容的大家闺秀这么讨厌过!比总是和马文才聊天吃饭的宋先生讨厌得多!<br/><br/> 马文才回到不厌居,又跑进书房研究起从宋先生屋子里收捡的稿纸。<br/><br/> 梁山伯晓得马文才不大高兴,叹口气默默回到自己房里。几个书童也不敢做声,轻手轻脚去干活。<br/><br/> 祝英台默默走进书房,将蜡烛剪得亮一些,在马文才身侧坐下,安静看着。<br/><br/> 不得不承认,宋先生能被称为“墨痴”,的确是在文墨上极有天赋。<br/><br/> 祝英台自小便跟随当世有名的文人读书,其中便有在书法上极有造诣的大师。学字、练字的十几年间,他可以说见识过不少好字,却仍会为宋先生的字惊叹。即便是平日信手所作,也是纤秾合度、收放自如。<br/><br/> 马文才一张接着一张翻找着,祝英台跟在后面一张一张铺平收好,书房里一时间只听见纸张摩擦的刷刷声。<br/><br/> 忽然,马文才在一幅画上停住了,皱眉看了半晌。<br/><br/> 第14章宋先生(下)<br/><br/> 祝英台凑过去,这是一幅山水画,看不出画的是江河或湖泊,水面周围远近错落着一些山峰山脉。虽然仅是一副半成品,但一眼看去就会让人觉得心头一片旷达。是张好画。<br/><br/> 马文才仔仔细细、从上到下看了个遍,猛地站起来,喊道:“信斋!我晓得了!”拿着画往书房外冲去。<br/><br/> 祝英台拉住他,好笑道:“逸华,我在这。”<br/><br/> 马文才愣了下,连忙将画递给他,指着其中一座山道:“你看这里,你看看,是不是一间佛寺?”<br/><br/> 祝英台将那画放在烛光下细看,果然,那座山的半山腰上,正有间佛寺掩藏在密林之中。<br/><br/> 他道:“确是佛寺,这又有何意味?”<br/><br/> “我晓得了!”马文才露出个笑,道:“我晓得宋先生会去哪里了,他要去寺庙。”<br/><br/> 祝英台问:“你怎么认定,他画了佛寺便是要去佛寺?”<br/><br/> 马文才指着剩下一堆稿纸,道:“你瞧瞧他写的、画的其他东西,可有与佛教有关的?我收起来的时候就看过一遍,除了这张,一张都没有。”<br/><br/> 祝英台已看过大半,剩下的他大略翻了翻,的确没有。<br/><br/> 马文才又道:“我与宋先生一道吃过几次饭,他从未斋戒。同他闲聊时,也从没听他提起过信佛。”<br/><br/> “若是这样,他更不应该会去佛寺了。”祝英台不解。<br/><br/> 马文才摇摇头,道:“你看他其他书画中,笔触潦草、皆是烦躁,唯有这幅画里一派安定,而这话连墨都没干透,可见是新作的。他为何偏偏在作这幅画时心境平和?那是因为他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法子,自然不再焦躁。”<br/><br/> “出家?”祝英台惊到,亦觉得有道理,“出家了便六根清净,断绝尘缘,彻底与宋家无任何干系了。”<br/><br/> 马文才点头,道:“信斋,你觉得如何?”<br/><br/> “确实有几分道理,”祝英台道,接着分析,“若是这书院附近的佛寺,我记得在钱唐县东有个西陵湖,湖西岸有座广宁寺,那是离书<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