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她身边。<br/><br/> 两人才刚在绝境中互诉衷情,没想到一回来后就又要经历分别。<br/><br/> 胭脂又伤又病,她却不能陪在此时陪在胭脂身侧,这实在是让她愧疚不舍。<br/><br/> “少主,您也休息一下吧。”解语进屋见沈错仍只是坐在床边,担忧道,“您这两日辛苦了,接下来又还要去禹州。”<br/><br/> 沈错握着胭脂的手,摇了摇头。<br/><br/> “我有真气护体,便是几日不眠不休也无大碍。等姑姑与母亲商量好事宜,恐怕即可就要启程,我想再陪陪胭脂。”<br/><br/> 解语露出淡淡的笑容:“没想到有一日,少主也知晓情滋味了。”<br/><br/> 沈错转头看向她,也现出了笑容:“你这样说,仿佛过来人一般。”<br/><br/> 解语笑容微敛,沈错失笑着摇了摇头:“今日看到你的表现,我总算明白为何你与与闻识的关系不像幼时那般亲密了。”<br/><br/> “我是少主的侍女。”<br/><br/> “那又如何?我与姑姑一样并没有束缚自己侍女的想法。<br/><br/> 若你真与闻识情投意合,我一定是最为你俩开心的人。”<br/><br/> “我还是花弄影的侄女。”<br/><br/> “别说花弄影只是你的姑姑,便是你的母亲,她的罪过也不该由你来赎。更何况,你觉得我会在意那些吗?”<br/><br/> “我知道少主不会在意这些,只是当初的我在意而已。”<br/><br/> 沈错微一思索,了然地点头道:“是我太依赖你了,你自是放心不下。”<br/><br/> “这只是我的自负罢了。”<br/><br/> “那你现在可以放心了吧?”<br/><br/> 解语与沈错一同看向熟睡中的胭脂,轻笑道:“虽然也曾因此有过一些失落,但我现在确实放心了。”<br/><br/> 沈错第一次看到解语的这一面:“解语,我一定会把闻识平安带回来的。”<br/><br/> 解语露出信赖的笑容:“少主,我也一定会好好照顾胭脂,让她尽快康复的。”<br/><br/> 曾为主仆的二人即便分开数年依然有着绝佳的默契,对视一笑,余音尽在不言中。<br/><br/> 荀简叛乱,号称手下二十万精兵,又有已经失踪多年的兵神姚彦坐镇,竟在短短几天之内便连续攻克三州,直逼严州城外才缓下攻势,向朝廷递书说要隔江而治。<br/><br/> “真是大言不惭!”景城看完来信,气得狠狠扔到了地上,“盛世作乱有几人能有好下场?我大炎复国仅仅二十余载,正是国富民强之时,这帮乱贼便忘了先祖驰骋沙场的雄姿。区区江南文弱之地,竟也敢要求划江而治?”<br/><br/> 柳容止不似侄女那般激动,只垂着眼淡淡地道:“整个江南也没有二十万精兵,他荀简怕是把那些豪族豢养的鸡犬牛羊都算上了。”<br/><br/> 至于这么短时间里连下三州其实也十分简单,不过是那里的知府早就与荀简有了勾结而已。<br/><br/> 江南士族为了自身利益沆瀣一气,看来是誓要与朝廷作对到底了。<br/><br/> 历朝君主以中庸之道治国,若换成过往怕早已妥协,江南不会有此一乱却也埋下了祸根。<br/><br/> 可无论是柳容止还是皇上都不愿如此,他们从还只是地方藩王之时便发誓要扭转这一风气。<br/><br/> 如今建国二十余载,彼时柳氏破乱世定天下的余威犹在,加上国库充盈,兵强马壮,正是将这些有私心的士族一网打尽的好时机。<br/><br/> 朝廷每年都会派大量官船去海外,眼见着西方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却还在为区区小利明争暗斗,蝇营狗苟,柳容止便心有不安。<br/><br/> “只不知道那姚彦是否真的是姚将军,如果真的是他,那就太令人失望了!”<br/><br/> 当初西北之事本就有含糊不清之处,姚彦畏罪潜逃、生死不明,景城还颇为可惜过。<br/><br/> 可今日听闻他加入叛军一事,景城宁愿他早在几年前就死去了。<br/><br/> “不管此姚彦是否为彼姚彦,对我们来说都没有差别。”<br/><br/> 姚彦是柳容止一手提拔起来的,<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如果此事属实,她才该是最心痛失望的人,“江南近百年未遭多少战火,所以才能成为富庶之地。江南的兵与京营兵、漠北的兵不同,就算樵夫也难为无米之炊。”<br/><br/> 可柳容止此时看起来丝毫没有受影响,反而一直十分冷静地在分析。<br/><br/> “这些士族有一统天下的心气吗?就算叛乱也仍是这般瞻前顾后,不上不下的态度。<br/><br/> 他若不让人送这份信来我倒要顾虑一番,如今反而一点儿都不担忧了。”<br/><br/> 在这一点上,景城也有同感。<br/><br/> “战事方面有佘老将军坐镇,在攻城守地上无人能出其右,最是适合如今的战况,就算对手真的是姚彦,我们也无需惧怕。”<br/><br/> 柳容止微微皱起了眉头,“现在只看云破那边如何了。”<br/><br/> 第152章<br/><br/> 闻识等人固守鼓楼已经三日有余,正是因为那一晚她留了心。<br/><br/> 所以在禹州城内发生兵变的第一时间便组织起了人手进行抵抗,还顺利派出了锦衣卫让严州能早做准备。<br/><br/> 禹州乃直隶州,为三司设立之所,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以及都指挥使司都在此处。<br/><br/> 布政使姚元望大人乃皇上亲信,闻识来禹州后便一直在布政司办公,因是查案与按察使亦有不少合作。<br/><br/> 只有都指挥使荀简,唯一几次接触便是他为士族当调停人。<br/><br/> 荀简背景干净,还是林下书院出身,是前几年江南官员大清洗后缓慢上位的,本没有可怀疑之处。<br/><br/> 然而闻识来禹州后却发现,他与白云山庄在私底下有不少联系。<br/><br/> 不知该说幸还是不幸,闻识不好的预感在天亮以前便应验了。<br/><br/> 都指挥使荀简当夜打开城门,引兵进入禹州,直指承宣布政使司以及提刑按察使司。<br/><br/> 布政司与按察司掌管行政与司法,手下衙役、捕快的战力自是不能与都指挥使手下的军队相提并论。<br/><br/> 更何况是在这样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短兵相接只可能兵败如山。<br/><br/>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闻识的谨慎,锦衣卫更早侦查到了情况,并及时汇报给了闻识。<br/><br/> 在荀简率兵到达两司之前,两司仅有的兵力在布政使以及按察使的率领下顺利汇合,并在闻识的提议下转移到了鼓楼之中。<br/><br/> 禹州城中,也就唯有鼓楼有些易守难攻之势,加上他们手中有火器,或可压制坚守些许时日。<br/><br/> 闻识、霍梧桐等人自是身手不凡,若借着雨夜也不是不能趁乱逃走。<br/><br/> 可是两司的官员及其家人多的是老弱妇孺,她们与锦衣卫能逃,这些人又能到哪里去呢?<br/><br/> 所以闻识只派了几名锦衣卫去严州报信,自己却留了下来,与姚元望等人一同面敌。<br/><br/> 荀简并非有勇无谋之辈,见闻识等人火铳火力强劲,短时间内攻陷不下,立即转变策略,叛军不仅快速掌控了禹州,且迅速「攻」下了江南三州,对他们却只是围而不攻,想要将他们耗死在鼓楼之中。<br/><br/> 不得不说,荀简的策略非常有效,不过仅仅三天,闻识等人便已遇到了麻烦。<br/><br/> 两百多人匆忙转移到鼓楼之内,虽尽量带了一些干粮,但食物仍然极度缺乏。<br/><br/> 也幸亏连续几日大雨,闻识让人尽量多接雨水,才保证了饮用水的来源。<br/><br/> 荀简派人日夜骚扰进<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