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老鼠的儿子未必能打洞
('\n\t郑明旭地请求响彻空旷的田间。<br /><br />他的想法很简单。<br /><br />老鼠生的儿子,未必就能打洞。<br /><br />朱元璋目光扫过周围陪同的大臣们,面色平静如常。<br /><br />他再次确认道:“这就是你的意见?”<br /><br />需要确定郑明旭说的,是他自己对于治国理念的理解,还是背后某些势力借郑明旭说给自己听的。<br /><br />郑明旭最终抬起了头。<br /><br />他对上那审视的目光,坚定地颔了颔首。<br /><br />“这皆是臣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据实相告。”<br /><br />朱元璋并未言语,而是再度扫视了一圈身边的官员们。<br /><br />所有人都垂着头,没人敢在此刻与朱元璋对视。<br /><br />户籍制啊,这是建国之初便定下的规矩。<br /><br />在所有人的印象里,几乎没有人认为大明会对此做出任何变动。<br /><br />郑明旭再次开口道:“皇上,农夫之子不一定非得耕地劳作,他们也能够进入朝堂成为大臣,为皇上分忧,为江山社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br /><br />这番话真正触动了朱元璋内心深处的想法。<br /><br />身为帝王者往往带有反骨,尤其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更是如此。<br /><br />他不希望看见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很乐意看到百姓都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br /><br />让普通农民出身的人,也有机会走上仕途,为老朱家及天下百姓做贡献,这也是朱元璋希望看见的。<br /><br />为何只有书香门第的人,才有资格做官?<br /><br />田间民夫的儿子就没有资格入仕吗?<br /><br />实际上,正是这个想法,才使得像冯宏朗这样的人能够披红袍入朝,直至升任正二品工部尚书的重要职位。<br /><br />朱元璋想要借此机会,告诉全天下的书生以及那些所谓的世家一个道理。<br /><br />他所提拔起来的匠人,不仅足以胜任官位,而且表现比他们更优秀。<br /><br />想到这里,有关是否应该修改现行户籍法的问题,也开始在朱元璋脑海中盘旋开来……<br /><br />假如确实需要改变现状的话,那么应该如何稳妥地推进这项,同时保证大明整体稳定呢?<br /><br />“少师对此事有何见解?”<br /><br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反倒是饶有兴趣地征询起缪良哲的意见来。<br /><br />缪良哲沉吟片刻,并未急于表态,只是对着朱元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然后领着他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去。<br /><br />朱元璋并不显得焦急。<br /><br />他跟缪良哲都曾经历过那段仿佛没有尽头的动乱岁月,在很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br /><br />二人行走在尚未收割完毕的稻田之间,周围辛勤的乡亲们,见到朱元璋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农活,前去打扰的意思。<br /><br />仅是远远投来几瞥,之后便又专心于手里的。<br /><br />赶紧把这些作物收回家,再交由官府转呈给朱元璋。<br /><br />缪良哲缓缓地前行了一段路。<br /><br />然后,他才徐徐开口:“皇上认为,现在我大明稻谷收成怎样?”<br /><br />“天壤之别。”<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朱元璋给出了明确的回答。<br /><br />正是这样的变化,让缪良哲成为了当朝文官之首。<br /><br />尽管他的权力并不显赫,职务仍然局限于上林苑监一职。<br /><br />但在文渊阁中的几位高官,对缪良哲的话也会格外在意。<br /><br />接着缪良哲又说:“确实是大不相同。令臣不禁感叹,恍如梦中景象般令人难以置信。”<br /><br />朱元璋露出笑容:“咱也是这般感受。”<br /><br />的确像是置身梦境一样。<br /><br />甚至比他当年从一个穷苦人成为皇帝更加不可思议。<br /><br />闻言缪良哲笑了笑:“治国方略臣或许并不擅长,但是却深信即使现有的作物收成,难以进一步增加,也总有办法找到更高效的增产途径,这也是臣今后想要全力以赴的方向。”<br /><br />朱元璋赞同:“少师永远是我大明上林苑监的主事。今夕何夕,天下百姓都应当铭记您所做贡献。将来即使我驾崩,也希望与少师相邻长眠。”<br /><br />话间,皇恩浩荡被授予给了这位老者。<br /><br />缪良哲谦逊致谢继续说:“既然农业至此,臣觉得国事也当这般。臣虽已晚年,不过臣的几徒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我相信他们未来必将超越我。”<br /><br />话落,只见他卷起衣袖,步入了一旁已完成秋收的空旷地里。<br /><br />此刻他仿佛不再是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br /><br />而是一个躬亲力行,在田间忙碌捡拾落谷的老农。<br /><br />周围农户看见这场景,虽感到些许惊讶却无人出声打扰。<br /><br />想来几斤粮食而已,并不算什么大事。<br /><br />倘若能让皇上亲尝自己种的稻谷,不失为一件美事。<br /><br />站在土埂上的朱元璋,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br /><br />过往一生,从未遵循固有规则行走。<br /><br />然后他也脱下了脚上的靴子,在刘建安满是惊慌的目光中,径直迈入这片土地里,与缪良哲共同收集着地上散落的稻谷。<br /><br />皇上带着一群官员,在应天城外的田野里劳作了大半天。<br /><br />成果颇丰。<br /><br />除去泥土和杂质后,竟然收集到了十几斤稻谷。<br /><br />百姓们认为这些稻谷是皇上捡到的,必然带有龙气,万万不能放入自家粮仓。<br /><br />经过几次谦让之后。<br /><br />最后由应天府知府出面,自掏腰包用10两银子,买下了这十多斤稻谷。<br /><br />民众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期盼着皇上跟知府大人,能够经常来此拾取遗落在地里的稻谷。<br /><br />而朱元璋也同样感到满意。<br /><br />百姓一如既往的朴实善良,这让朱元璋觉得过去近30年的治理方式是正确的。<br /><br />满载成果地回到宫中。<br /><br />却没注意到那位花了一个多月伙食费,才换回十几斤带壳稻谷的郑明旭,正苦恼回家该如何向夫人解释,是如何用白银换回这么多外壳未去的大米。<br /><br />在向围聚于村头的所有村民保证,未来生活将会更加美好、每家每户的粮食将日益丰富之后。<br /><br />朱元璋在一众人的热烈掌声中,返回皇宫。<br /><br />逐渐抵达应天城时,远处便能听见轻微的鸣笛声。<br /><br />对于常住于此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声响已经习以为常。<br /><br />要么是从太平府通过火车运来的矿产资源,要么是在江上频繁实验中的蒸汽船发出的声音。<br /><br />就连城市东北方向钟山之上的密林深处,也能偶尔听到低沉的汽鸣声。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