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甲第一的传胪便是了。哀家以为,就依各位阅卷官的,他们都是当世大儒或是能吏重臣,自然不会走眼,总比哀家一介女流、你一介武夫强些。”<br/><br/> 贺太后看了看卷面上的记号,将最多人推举的三篇挑出来,“就这么定吧,要哀家用印么?”<br/><br/> 贺鞅无奈,只得领旨出宫。<br/><br/> 离辰时尚差一刻,太极殿外新科进士们站的满满当当,又有乐部奏韶乐,诸王诸开国侯立于丹陛之上,文武各官按品级立在丹墀内。<br/><br/> 到了辰时,礼部鸿胪寺官携黄榜准时而至,待太后与摄政大将军仪仗进入大殿后,文武百官与新科进士行三跪九叩礼,鸿胪寺官方出列宣制曰:“承明十二年三月三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br/><br/> 所有人都屏息,生怕在此时听见自己的名字。<br/><br/> “李吾归,周纪,吴知行……第三甲共一百六十三名。”<br/><br/> 听闻自己名字的面如土色,还得叩拜谢恩。第三甲并不出班,只在原地叩首。已有宦官前来引路,自二甲开始,便依次出班,在御道旁跪下,就这么一路往前跪,到了第一甲那三人,便可传至丹墀之下。<br/><br/> “第二甲钱循等七十二名,赐进士及第,钱循、叶胥朝,柳存序,杜维贤……”<br/><br/> 孙熊一路听着,听到了不少人的名字,意外地发觉就连王庐都榜上有名,看来文圣皇后当年改制科举,确实收效颇佳,不仅避免以貌取人,竟连仇人都剔除不了。<br/><br/> 越往后听,孙熊发觉有不少人都在偷眼看自己,这才后知后觉地领悟到,场上当前只剩五人,一甲那三名必然就在他们之中。<br/><br/> “王臣任,陈如希。”鸿胪寺官念了这么多名字,早已口干舌燥,但想到念完剩下三人便功德圆满,不由得又振奋了起来。<br/><br/> 孙熊垂首不语,心中又是恍惚又是惊喜,轩辕皇室极其重视教导皇子,从开蒙起,便命当世大儒为太傅,故而自己能中举,一早便知。只是能中一甲,却是有些意料之外,想来与其余闭门读书的举子相比,在泗州那一遭,让自己不论法典还是策论均显得出挑了。<br/><br/>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名赵之灿、赵之灿、赵之灿!”鸿胪寺官连唱三遍名,同时有宦官引着依旧满脸端肃的赵之灿往丹墀而去。<br/><br/> 孙熊松了口气,心道看来不是榜眼就是状元,此番重回京师也不算难堪。<br/><br/> 而其余众人此刻心头浮现的都是一个念头——孙熊已经连中两元,若还是状元,那便是玄启朝开国以来,第二个连中三元之人。<br/><br/> “第二名马不疑、马不疑、马不疑!”一沉稳青年也被引着入内,仍在原位的同进士们隐隐有些骚动。<br/><br/> 孙熊直了直身子,昂然正视前方,一双重瞳亮得惊人。<br/><br/> “第一名,”鸿胪寺官激动得有些破音,“孙熊,孙熊,孙熊!”<br/><br/> 此刻殿内王侯贵胄们也是神情各异,贺党众人知晓诗会之事,想起这三元及第的状元不能为己所用,难免遗憾;勋贵士族均在盘算自家女儿年纪,想着如何认下这东床快婿;清流士人则有些雀跃,只因听闻这孙熊是个不畏强权的寒门贵子;知晓内情的沈临下意识地看了贺氏兄弟一眼,只见贺熙朝蹙眉,贺熙华面如止水。<br/><br/> “不错,出了个三元及第的魁首,正说明我朝文风之盛。”贺太后正与诸王议论,却突然发觉大殿之内先是一片喧哗,紧接着鸦雀无声。<br/><br/> 她抬眼看过去,那少年逆着光悠然自得地从殿外走来,对她三拜九叩。<br/><br/> “儿臣给母后请安,母后万福。”<br/><br/> 第66章第十二章:名分已定<br/><br/> 贺太后立时起身,仔细端详阶下那人,她已有两年未见皇帝,只觉那人比皇帝要高些瘦些,眉宇间倒是皇帝的模子,可想到这两年皇帝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有些拿不准。<br/><br/> 她几乎已经认定了阶下这人便是皇帝,可一旁的贺鞅却冷声开口道:“你可知假冒君上乃是<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死罪?”<br/><br/> 此话一出,不少人都倒抽了一口凉气,毕竟长相相似之人并非没有,若这人真的是假的,与皇帝未免也太像了吧?尤其是当年曾每日觐见皇帝的阁老重臣,此时均觉得眼前这青年与皇帝起码有八、九分相似,就算是假冒的,也定然有亲缘,否则绝无可能如此相类,更有如此气度。可若是真的,大将军却拒不承认,岂不是有动摇国本之嫌?<br/><br/> “大将军,老夫以为这正是陛下。”第一个发话的便是广陵侯沈勋,语气已隐约有些不悦。<br/><br/> “臣失仪,”博陵侯崔简上前一步,仔细端详孙熊,看了许久,眼中闪过一丝宽慰,对贺太后道,“臣斗胆直视天颜,确认状元正是天子无疑。”<br/><br/> 孙熊对他稍一欠身,“舅舅。”<br/><br/> 贺太后虽心情复杂,但仍是欣喜多于不快,正要对孙熊说些什么,就听有贺党中人道,“按理说天子应在云中,先前也曾从云中发出诏书,又如何成了泗州士子?事关国祚,这其中的关节,难道不应细究么?”<br/><br/> 孙熊本就不曾奢望会顺利归位,正想要开口,就听群臣最后一列有人出班跪下,“回禀太后娘娘、回禀大将军,臣贺熙华有罪。”<br/><br/> 孙熊呼吸乱了一拍,却并未回头看他,目光依旧定定地看着身前玉阶。<br/><br/> “御驾前往云中之时,突然遇到刺客,数十名护卫拼死相护,陛下才化险为夷。其后臣得到家父密信,说陛下白鱼龙服至泗州,命臣接驾。随后陛下便托身于泗州衙门体察民情,泗州养济院弊案、大脖瘟、黄河改道诸事,均由陛下亲力亲为、亲自定策。不独独有臣,当时的钦差沈大人也可作证。”<br/><br/> 沈临忙不迭道:“小贺大人说的极是,臣有陛下当时的手书为证。”<br/><br/> 贺鞅如鹰隼一般的目光扫向贺熙华,恨不能将这不懂事的侄子活剥了,贺熙朝已从最初的震惊中回味过来,阴沉着脸不语。<br/><br/> “大将军,”一直并未做声的颍川国公、中书令赵暲从怀中取出一封表章,“这是犬子递上的折子,先前陛下途径扬州往金陵赴乡试时,他也曾接过驾。对了,黄河改道时,陛下亲口命他护住大明寺一尊观音像,并亲自抄写经书供奉,大明寺主持可作人证,大明寺的经书可做物证。”<br/><br/> 众口一词,其中还有小贺,哪怕是贺鞅再有什么荒唐的想法也只能放置一边,目光灼灼地看向孙熊。<br/><br/> “太后娘娘,大将军,”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贺鞘跪伏在地,“我朝科举制度森严,绝无舞弊之可能。陛下力挫天下才子,以天子之尊蟾宫折桂,更是本朝为数不多的三元及第,足见陛下才学韬略。此乃社稷之福,天下之福!”<br/><br/> “朕今日才领会大将军一番苦心。”孙熊适时道,“昔有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今有大将军流朕于泗州,能与大将军成就这千古美谈,是朕之幸。朕幼时顽劣,如今却脱胎换骨,尽是大将军之功,请大将军受朕一拜!”<br/><br/> 说罢,孙熊又满含热泪地看向贺太后,“儿臣这一路深感民生之多艰,也几陷于绝境,可儿一直记得幼时为先帝守灵时,母后的教诲。”<br/><br/> 贺太后眸光一闪,彼时唯有她与皇帝二人,便悠悠道,“转眼已是十余年前之事了。皇帝纯孝,哀毁过甚,哀家对皇儿道,若是你父皇在天有灵,怕也不愿见皇儿如此哀恸……”<br/><br/> 孙熊微微侧头,“果真如此么?儿臣记不真切了。”<br/><br/> 贺鞅当然晓得皇帝乃是<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