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近行了跪礼,之后干脆便坐了下来。<br/><br/> “秀才你可知晓,出了件大事。”<br/><br/> 轩辕曜仍是阖着眼,“哦?”<br/><br/> “听闻今儿一大早,西市那边走水,烧了三家店铺了!”<br/><br/> 轩辕曜睁开眼,周俭昌与他一同经历大风大浪,怎么可能会为这种小事一惊一乍。<br/><br/> “京兆府立时派人去了,结果发现压根不是走水,是有人纵火。更为关键的是,其中一家客栈,就在昨日,住进来好几个蛮夷。”<br/><br/> “蛮夷?”轩辕曜挑眉,若是回纥突厥契丹等族人,如今一般会称之为胡人,并不会唤之以蛮夷,“是外藩的?”<br/><br/> “正是呢,听闻与那些胡人都稍有不同,怕是昆仑奴。一见了官府的人,吓得赶忙便跑,十有八、九,便是他们做的了。”周叔说的绘声绘色。<br/><br/> 轩辕曜若有所思,摇了摇头,“若是东瀛人,倒真的十有八、九,可若是昆仑奴,朕倒是不以为。恐怕这些人,是不堪奴役,从主人家偷跑出来的,见了官差才要跑。”<br/><br/> 他取了纸笺,草草写了几行字,唤了守让进来,“派人将这个送与沈临。”<br/><br/> 轩辕曜往后靠了靠,看了眼周俭昌,取出块桃符,工工整整地写上“德茂福盛,人寿长春”,又双手递给他,“喏,新年讨个彩头。”<br/><br/> 周俭昌接过,也从空荡的袖袋里取出个平安福,“我昨日去青龙寺求的,据说很是灵验。”<br/><br/> 轩辕曜一看,上头写着“长命百岁”,不由得笑出声来,“大家都吹捧朕,说朕万岁万岁,唯有你真心实意待朕。朕收下了,回头便压在枕头底下。”<br/><br/> “对了,近来你睡得可好么?”周俭昌关切道。<br/><br/> 轩辕曜自回宫后,便是个慈眉善目的菩萨样,也就是在周俭昌面前难得露出些孙熊的影子来,冷哼一声,“诸贺环伺,如何安睡?”<br/><br/> 周俭昌晓得他手段,隔墙不可能有耳,却也忍不住四下张望。<br/><br/> “前日年前最后一场大朝会,贺熙朝竟然在堂上提了个什么十三策还是十二策的,将朝政弊端梳理了一遍,又提出来河西边患,要屯垦屯兵。”<br/><br/> “这是作甚,想做节度使么?”彼时邓党为何能祸乱朝纲,甚至覆灭强盛至极的天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党人丁兴旺,且尽数在军旅之中,甚至当时有天下节度使,邓氏三分占其二的说法。<br/><br/> 烈祖开国之后,吸取前朝教训,改革府兵制度,使得朝廷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大大增强,同时也由于向回纥借兵之故,启朝在西域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br/><br/> 不得不说,贺熙朝提及之事,确实是朝廷大患,也一直悬在轩辕曜心头,预备待亲政后着手一一解决,想不到先被贺熙朝提了出来。<br/><br/> “贺鞅本就是大将军,天下军权尽在其手,何必多此一举?”周俭昌疑惑道。<br/><br/> 轩辕曜摇头,“这倒不是,他虽是大将军,可只能调动十六卫,各州之兵,还需三省宰相签押,以及朕的虎符。幸亏文圣皇后三省改制,就是天子也不能一手遮天,仍有宰相牵制。贺鞅为何屡屡受挫,便是三省宰相,他无法尽数收买之故。”<br/><br/> 中书省多为士族天下,门下省多寒门贵子,尚书省则兼而有之。开国勋贵如今多是富贵闲人,安享祖宗荫封,唯有张掖侯肃家一直为国守边至今。<br/><br/> “不过周叔你却未猜中,”轩辕曜勾唇一笑,“朝会上贺鞅却竭力反对,中书令赵暲、门下侍中顾璟均赞同,尚书左仆射叶明启从来与贺鞅同声共气,自然反对,于是赵暲便请朕决断。”<br/><br/> “陛下准了?”<br/><br/> 轩辕曜笑笑,“贺熙朝的意思朕懂,他想避开长安这趟浑水,加上他看灵煦在泗州数年颇有进益,恐怕也想去边塞建功立业。到底是朕的伴读,朕大方地给了他一个凉州刺史。贺鞅虽不悦,但贺熙朝本人坚持己见,也便罢了。”<br/><br/> “看来坊间说父子失和,也不是假的。”<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轩辕曜叹了声,“贺熙朝倒是不糊涂,无奈他爹被党羽撺掇着坏了脑子,如今整个贺家哪里是烈火烹油,简直就是被架在火上烤。”<br/><br/> 周俭昌知晓他与贺熙华的情谊,也跟着叹了声。<br/><br/> 轩辕曜敷衍地提笔写了“建功立业”一对桃符放在一边,准备回头赏了贺熙朝,“看在灵煦的面子上,朕都不能置贺党于死地,可问题是,到底是谁要置朕于死地,朕还未查得清楚。朕决定撂开贺党不管,先将此事查清为好。”<br/><br/> 周俭昌看着他笔下不停,又写了“政由将军,祭由寡人”,不禁讷讷道:“过于直白了些吧?”<br/><br/> “他一个粗人,识得几个字就不错了,不直白他看的懂么?”轩辕曜嗤笑一声,又写了个“福”,就在桃符里挑来拣去,将那些木刺的全放到一边,蹙眉选了个最光滑平整、纹路精美的,仔仔细细地写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br/><br/> “守让,这几个全都送到贺府去。”<br/><br/> 周俭昌顿觉皇帝仍是对贺熙华最为不同,连诗经都用上了。<br/><br/> 圣人怎么说来着?<br/><br/> 诗三百,思无邪。<br/><br/> 作者有话要说:<br/><br/>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小雅原来是个情诗讲新婚夫妇的2333333<br/><br/> 待他年的桃符梗又出现了哪个是给谁的显而易见了<br/><br/> 收到一个福字的老丈人表示没有牌面<br/><br/> 第73章第二章:心乱如麻<br/><br/> 与周俭昌一同守了岁,轩辕曜便再无法入睡,干脆一个人出了寝宫。<br/><br/> 因蓬莱殿他睡不太惯,便干脆迁至清思殿。清思殿与珠镜殿毗邻,珠镜殿原是他生母崔皇后的寝宫。<br/><br/> 崔皇后出自士族高门博陵崔氏。这博陵崔氏与赵氏一般,是士族中唯二不降等袭爵的勋贵,玄启朝开国五大铁帽子,便是颍川国公赵氏、陇西郡公独孤氏、博陵侯崔氏、广陵侯沈氏以及张掖侯肃氏,朝中人称二公三侯。崔皇后是开国博陵侯崔静笏与琅琊王府昭仪公主的嫡亲孙女,身份贵重,据闻当时指婚时,原本是要将崔皇后许给仍是太子的穆宗,可穆宗偏偏钟情于日夜相伴的一个宫女,不愿迎娶高门贵女,让心上人日子难过,便只娶了个太学祭酒的女儿,让彼时的文宗气得不轻。于是就便宜了后来的德宗、彼时的晋王,据说迎娶崔氏时,他曾指天画地,要永远待崔氏如珠如宝,后来穆宗英年早逝,士族勋贵便齐推德宗继位。<br/><br/> 他也兑现诺言,将珠镜殿赐给崔皇后,镜是指从殿中看去,太液池平静如镜,而珠则是指贝阙珠宫,珠联璧合。<br/><br/> 谁也想不到,最后却是镜花水月,玉碎珠沉……<br/><br/> 轩辕曜至今都记得,阿娘临死时靠在珠镜殿的窗边,痴痴地看着太液池的湖水,轻声道:“阿曜,娘去之后你不要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了却尘寰,这是好事……”<br/><br/> 无巧不成书,老博陵侯崔定之听闻爱女薨逝,竟气成了风疾,瘫了半边身子,于是只能由世子崔简出席丧仪。<br/><br/> 于是大行皇后的丧仪上,天子带着一身明黄的皇贵妃满面哀恸,太子殊无哀色,亲父缺席,亲兄含怨,历代皇后的身后之事,再无比这更不体面的了。<br/><br/> 轩辕曜不知不觉已走到了珠镜殿,无主子居住,宫人也颇为懈怠,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上竟落了一层浮灰,轻纱帐幔随风摇曳,说不出的鬼魅苍凉。轩辕晦走到崔后死前倚靠的轩<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