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柔的眸光里。黑色的眼瞳里倒影着暖色灯光,灯光深处,唯有他一人而已。<br/><br/> 他仰起头,喘息着又去亲他。<br/><br/> 两道修长的人影在昏暗的胡同里纠缠相依,偶尔有行人路过,瞥上一眼便匆匆离开,心道也不知是哪家的少年郎如此鲁莽不知羞,竟然在巷子里就亲上了。<br/><br/> ……<br/><br/> 灯会结束时,已经接近亥时正。<br/><br/> 李凤歧一手提着花灯,一手与叶云亭相握,不紧不慢地回了都督府。<br/><br/> 大约是在胡同里厮磨太久,叶云亭的唇还有些红,被雪白的面色一显,便透出几分靡丽来。<br/><br/> 李凤歧的目光在他丰润的唇上停了停,待进了后院,趁着四下无人,附在他耳边悄声道:“我们回屋继续?”<br/><br/> “……”继续便继续,这人却偏要挂在嘴上,显得不正不经。<br/><br/> 叶云亭瞥他一眼,想将手抽回来,离他远些,结果他握得太紧,根本没抽动。<br/><br/> 于是最后他只能低低说了一声“好”。<br/><br/> 李凤歧便得逞地笑了。<br/><br/> ***<br/><br/> 十五之后,便正式出了年。<br/><br/> 停了几日的大雪又下了起来,天气也愈发寒冷,没有半点要回春的迹象。但好在北疆的流民如今基本都有了去处,是以天气虽然差了些,日子却还能过。<br/><br/> 但北疆之外的流民,却没有如此幸运了。<br/><br/> 断断续续的大雪与一日冷过一日的天气,叫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冻死路边的流民更是不计其数。<br/><br/> 叶云亭派往各地州府的人手已经将制衣坊办了起来,也招收了一批流民,但相比数量庞大的流民,却只是杯水车薪。<br/><br/> 收到加黎州制衣坊的回信时,叶云亭面露忧色:“加黎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官府仅开仓放了一次粮,之后再无动静。如今许多流民已经投靠了起义军,”<br/><br/> 涅阳的起义军越发势大,沈重予带兵镇压数次,却未曾将之拿下,如今正在僵持之中。<br/><br/> 叶云亭单是看着传来的消息就觉得匪夷所思:“李踪这是打算放任不管了?”<br/><br/> 但凡是还惦记着坐稳这把龙椅,李踪就不该如此放任。<br/><br/> “你看看这个。”李凤歧将一封信推给他,面上露出些许讽刺:“他不是不想管,恐怕是有心无力了。”<br/><br/> 叶云亭接过信,发现竟然是焦作送来的。<br/><br/> 正想是不是李凤歧的身世有眉目了,往下看去,却发现与赵家谋逆案有关。<br/><br/> 在他们离开上京之前,韩蝉便已经在给赵家翻案,李踪为了缓和同韩蝉的关系,不顾老臣反对,执意彻查当年赵家谋逆之事。<br/><br/> 时隔两月,此案终于有了进展,但却意料之外地牵连出了先皇的兄长、先太子李巽之死。<br/><br/> 第110章冲喜第110天先太子李巽<br/><br/> 先太子李巽,自小聪慧异常,三岁学文,五岁学武,六岁便被立为储君,十二岁上朝参政,及至二十岁,芝兰玉树,光风霁月,可为天下表率。是成宗皇帝最属意的继位人选。<br/><br/> 二十六年前,南地连月大雨,突发水患,成宗皇帝为了锻炼太子,也是为了安抚灾民,派遣先太子去南地治水。却没想到治水过程中突发瘟疫,太子不幸染病,还没来及等回到上京,就此撒手人寰。<br/><br/> 当时太子妃即将临盆,听闻噩耗后受惊早产,在分娩之时伺候的婢女不慎打翻了烛台,东宫走水,太子妃与腹中胎儿一并丧生火海。<br/><br/> 事发突然,太子一家三口先后出事,成宗皇帝大受打击,差点一病不起。后来好不容易救回来,身体也大不如前。为了不刺激成宗皇帝,朝臣后来都有意避免再提及先太子一家的事。是以这么多年来,许多人只知显宗皇帝,却不知显宗皇帝之前,还有个英年早逝的先太子。<br/><br/> 可如今赵家翻案,却将先太子之死又翻了出来。<br/><br/> 赵氏谋逆案由大理寺重<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审,大理寺几经查证后,确认当年赵家谋逆的罪名定的匆忙,甚至连认罪书都没有,证据不足,乃是一桩冤案。<br/><br/> 就在李踪下令张贴告示,替赵家平反之时,忽然有个老太监敲响了登闻鼓,状告先帝李乾毒杀兄长,冤杀忠臣,得位不正。<br/><br/> 赵家谋逆案乃是先皇还是太子时审理,如今赵家平反,坊间本就在议论此事,只是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先皇办了错案,错杀了忠臣。但自称是先太子贴身内侍的老太监,却在宫门前痛骂先帝,历数先帝罪状,为先太子鸣冤。<br/><br/> 等李踪得知消息派人去拿人时,那告状的老太监也并不挣扎,只是对着东边砰砰嗑了三个响头,血染青砖,厉声说“此去大约便无生路,苟且偷生这些年,也不过为了让殿下的冤屈大白天下,老奴微末之身,命如草芥,既不能为殿下伸冤,不如就此随殿下去了,到下头去继续伺候殿下”,<br/><br/> 话毕,忽然挣开了神策军的钳制,掏出一把匕首抹了脖子。<br/><br/> 喉口处喷洒的鲜血,染红了汉白玉台阶,鲜红的刺眼。<br/><br/> 当时有不少百姓听闻有人敲登闻鼓,都被引来看热闹,谁也没想到会见到这样惨烈的景象。<br/><br/> 老太监的尸身倒在台阶下,双目圆睁,死不瞑目。竟是以死明志了。<br/><br/> 皇家秘闻本就引人瞩目,更何况还牵涉到先帝夺位之争。在又掺和进一条人命后,此事一下子就在坊间传开了,甚至有不少人觉得,先帝恐怕是当真得位不正。<br/><br/> 成宗皇帝高寿,先帝在位不过五年,却是骄奢淫逸,奢靡无度,几乎掏空了国库。是以先帝的名声并不好。<br/><br/> 在老太监以死鸣冤之后,大部分人都信了那敲登闻鼓的老太监的说辞。<br/><br/> 先太子曾经的事迹又被翻了出来,不少读书人撰写诗词文章颂其英武功德,甚至还有激进人士联名写了状书,递到了京兆府、刑部,甚至大理寺,要求一个真相,让先太子安息。<br/><br/>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先帝李乾的名声跌到了谷底。讽刺他的诗词文章多不胜数,甚至还有人暗指今上登基与先帝肖似,莫不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都是得位不正。<br/><br/> 更有人提出了得位不正的佐证——天罚。<br/><br/> 百年不遇的大雪,便是上天降下的惩罚。<br/><br/> “是韩蝉在背后推波助澜,那老太监也是他安排的吧?”叶云亭摩挲着信纸。时机挑选的刚刚好好,事态又发展的如此之迅速,说没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他是不信的。<br/><br/> 而为赵家平反是韩蝉主导,他为赵家平反是障眼法,实则不过是借着赵家的冤案,牵扯出先太子之死。<br/><br/> “除了他也没别人了。”李凤歧神色不明,屈指在案上轻敲:“只不过李踪倒也没蠢到底,焦作说他暗中探查时,发现还有另一拨人也在查先太子的事,其中还牵涉到韩蝉的身份。”<br/><br/> 他怀疑那一波人是李踪的人手。<br/><br/> 如今坊间关于先帝得位不正的传言甚多,李踪一开始还想杀人封口,但大理寺抓了一批人之后,不仅没能成功震慑百姓,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怒气。甚至有大无畏之士效仿那老太监在宫门前自戕,死前悲呼“恶人窃国,忠良赴死”,引起更为广泛甚远的民怨。就连各州府的起义军也开始打着“匡正帝位”的名号,要为先太子伸冤。<br/><br/> 李踪这才不得不消停下来。<br/><br/> 只是如此也不能平息事态,焦作在信中提到,如今朝堂上<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