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烧尽余信
('\n\t赤鹭渡东营北侧的“替名碑”第二批字还没刻完,张青松就将西南七郡三年来所有“死亡兵员转编补位案”一并调出,逐卷拆封。<br /><br />这些档案本该早就封存,因战后伤亡太重,急需重建边防,许多归档工作在边线草草应付过场。<br /><br />再加之当时大半文吏死伤,新补上任者接手即批,毫无交叉验证。<br /><br />于是才出现了整整三千余人的“疑似转编重复兵”。<br /><br />更严重的是,部分地方还因“编制急缺”,把这些本不该再活的人—编进了内陆。<br /><br />归辛树在青泽郡外的“涧柳关”查到一支驻守“预备兵屯”,人数二百一十人,全挂“补编内卫”,驻扎五年,无功无过。<br /><br />但在查阅其巡营记录、换岗记录、战时演习登记时发现,这支队伍从未上过前线,平时不出门、不演练、不参与换防,完全以“轮岗调息”为由拒绝出战。<br /><br />夜刃营从其粮食拨付中查出问题—每月粮拨不减,每季口数不变,但所申补给种类与常规内卫不符。<br /><br />更细查后发现,其中竟有九十七人无法提供三年前入营证明,且“推荐人”同为一人,且那人早已病亡。<br /><br />归辛树调出这九十七人卷宗,现场拆开,当众对核。<br /><br />结果惊人。<br /><br />这九十七人,有六十余人来自“统一编造兵源”,即某一时期某一批“补位兵”统一以“战死编制”身份填补,未做任何实际服役,仅以演练、读律、修务、工役等名义常驻。<br /><br />他们没有战伤,没有调动,甚至没有个人记录。<br /><br />他们是—无形兵。<br /><br />不在军报上,不在边防图里,但确确实实吃着军粮、穿着军服、领着军饷。<br /><br />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随时能被拉上战线的“即插兵”。<br /><br />战线上哪处缺了人,只需把这批人一套“旧名”一套“调令”,往上一贴,就成了“老兵归位”。<br /><br />张青松当晚赶至涧柳关,当场审讯队长,问他:“你知不知道你这支队伍里有一半人不是‘我们的人’?”<br /><br />那人沉默片刻,低声说:<br /><br />“我知道!”<br /><br />“他们不是敌人!”<br /><br />“他们只是没地方去!”<br /><br />“我想,给他们一个活的地方!”<br /><br />“他们愿意穿甲、操练、吃苦—我就给他们一份兵籍!”<br /><br />“你说他们偷命,可他们比那些逃兵还要守!”<br /><br />“你说他们假名,可他们每人背得出三套兵律、四份调令!”<br /><br />“他们不是坏人!”<br /><br />“他们是想成为我们的人!”<br /><br />张青松没动,只冷冷一句:<br /><br />“他们不是你的人!”<br /><br />“你更没有资格替秦国给他们名!”<br /><br />“你现在说他们‘不是敌人’!”<br /><br />“那你就已经把他们当成了‘我们’!”<br /><br />“你今天信了他们,明天就得用你的命去证明你没错!”<br /><br />“你能不能用你的命赔?”<br /><br />那队长说不出话了。<br /><br />张青松当即命令—<br /><br />“全营封闭,逐人清查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凡入籍三年内无记录者,一律视作虚编,冻结军饷,交军监审问!”<br /><br />“此处营地列为‘代编营’!”<br /><br />“标注两字:伪兵!”<br /><br />秦浩听完报告后,缓缓抬头,只问一句:<br /><br />“谁给的推荐信?”<br /><br />归辛树回:“是原青泽兵监曹然!”<br /><br />秦浩沉默了半炷香。<br /><br />“召他来!”<br /><br />那夜,曹然到赤鹭渡。<br /><br />他是老兵,五十二岁,面上带伤,腿微跛,背不直,但腰杆挺得死直。<br /><br />张青松先问他:“你是不是故意放人?”<br /><br />他不否认:“是!”<br /><br />“你是不是明知道他们是假身份?”<br /><br />“知道!”<br /><br />“你是不是想让他们活着把我们这段边防顶住?”<br /><br />“是!”<br /><br />“你现在怕不怕你信错了?”<br /><br />“怕!”<br /><br />“但你还想让他们留下,对吗?”<br /><br />曹然没说话。<br /><br />秦浩走上前,一步步走近,最后站在他面前,低声说:<br /><br />“你怕他们死,是怕将来没人替你们守!”<br /><br />“你怕我们杀他们,是怕我们把你们这些老兵也不信了!”<br /><br />“可我现在告诉你!”<br /><br />“你能活着坐在这,是你自己命里撑下来的!”<br /><br />“不是他们演得像你!”<br /><br />“他们活得再像你,也不是你!”<br /><br />“你不能把自己的命,给他们用!”<br /><br />“你更不能把你们留下来的血,借他们的身去说—他们也流过!”<br /><br />“他们没流过!”<br /><br />“你知道他们不是你们!”<br /><br />“他们自己也知道!”<br /><br />“那你还让他们留下,就是拿我们这群活人去把你们的功,分给死人穿的衣服!”<br /><br />“那我今天不杀他们!”<br /><br />“我就等着哪一天,我们打了仗,他们穿着你这身皮—转头把我们埋了!”<br /><br />曹然哑口。<br /><br />秦浩看着他,最后只道一句:<br /><br />“你是老兵!”<br /><br />“你信人,我不怪你!”<br /><br />“但我现在要你信我!”<br /><br />“这仗不是打谁活下来!”<br /><br />“是打谁能活得像自己!”<br /><br />“那些人—活得不是他们!”<br /><br />“是我们!”<br /><br />“那他们现在死,就该死在‘不是他们自己的命’上!”<br /><br />“不是为人可怜!”<br /><br />“是为人不该活成我们!”<br /><br />赤鹭渡西南方向,过涧柳关,再行四十里,便是旧“贺牙哨营”。<br /><br />此处原为秦军第五前哨营地,五年前战后撤销,地图标注为“已废哨所”。<br /><br />按照兵部卷宗规定,此类废哨一律不得再设人手驻守,营地器械、军械、书简、营房由后勤部销毁后回归军仓。<br /><br />但近期夜刃营在山路搜查时,却意外从一名运木匠人身上查到一份手抄草图。<br /><br />图上记有营地三口旧井的位置、水道走向、藏物之处,甚至连山后一段“崩塌道”都有细致描绘。<br /><br />最关键的是,地图右下角写了一行字:<br /><br />“六人每日轮换,书不交人!”<br /><br />归辛树将此物送来后,张青松命人连夜调档。<br /><br />经核查,贺牙哨营确已撤销,其物资确有回收记录,可就在那笔“物资结算账”上,有一条铁罐、兵线、枕兵石、油布的运送回执,落款却没有编号。<br /><br />这是典型的“回了东西,没回人”。<br /><br />归辛树次日亲往贺牙旧地。<br /><br />哨营残破不堪,外墙半倒,营门残碑横断,若非提前掌握图纸,根本不会有人相信这里还有人驻守。<br /><br />夜刃营潜入之后,于营内三角形粮仓底部找到一层浮木,揭开后是向下的梯井,通道幽深。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