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n\t资源,是万事之基,是支撑一切文明进步的根本。<br /><br />纵观人类发展史,从刀耕火种到蒸汽轰鸣,皆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与利用。<br /><br />若无资源为依托,任何经济繁荣都只是空中楼阁,终究难以长久。<br /><br />华夏大地,并非资源贫瘠之地。<br /><br />恰恰相反,华夏地大物博、物产丰饶,自古便是令人艳羡的富庶之域。<br /><br />然而,也正因这片土地太过适宜人类生存与繁衍,自上古伊始,便有人烟聚居,刀耕火种<br /><br />人类的足迹早早遍布华夏的山川河谷,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土地与资源的持续开采与高强度利用。<br /><br />华夏拥有世界最为悠久的文明,也意味着,这片土地承受了最为漫长且深度的资源开采。<br /><br />许多原本丰盈的自然资源,已在千百年间被过度开垦,逐渐枯竭,甚至出现了生态系统难以恢复的局面。<br /><br />以黄土高原为例,今日贫瘠荒凉,并非其本来面貌。<br /><br />远古时期,那里曾是林木葱郁、水草丰茂的绿色海洋。<br /><br />但随着一代代人不断砍伐、开垦、耕种,土壤中的肥力被日复一日地掏空,植被无法自我修复,最终导致地力崩塌、山体裸露,沟壑纵横,满目疮痍。<br /><br />如今想在这些地区继续耕种,即便竭力播种,收成亦极为有限。<br /><br />更严重的是,这种土壤肥力的流失仍在持续深化,一年比一年更为严峻。<br /><br />若不加以根本性的干预,未来的农业前景,将愈发暗淡。<br /><br />朱允熥很清楚,唯有借助现代科技之力,研发真正高效的化学肥料,方能从根源上遏制土壤退化的趋势,恢复耕地的生机。<br /><br />但此事非朝夕之功,研发化肥、试验、推广,每一步都需时间与耐性。<br /><br />眼前之急,唯有依靠自然界赐予的现成之物。<br /><br />鸟粪岛上的古鸟粪,那是历经数百万年沉积形成的天然肥料,含氮量高、肥力持久。<br /><br />比人造化肥还要更好!<br /><br />将其运回,用作农田养地,虽不是一劳永逸的长远之策,却足可作为当前的重要补充。<br /><br />至于煤炭、铁矿、铜矿、黄金白银,乃至天然橡胶等关键战略资源,大明本土虽亦有蕴藏,但多藏于偏远山林或地质复杂之地,开采难度极高,成本庞大。<br /><br />再则,大明境内人烟稠密、农田广布,一旦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势必扰乱生态、影响百姓生计,代价难以承受。<br /><br />相比之下,海外许多地区尚属人迹罕至的荒原、无人区,资源丰富而开发成本低廉,且不易引发社会矛盾。<br /><br />因此,大明开拓海外资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br /><br />按照朱允熥的整体规划,虽然当下仍派遣大量勘探队,对大明境内各类矿产资源进行细致探查,并配合初步开发以满足部分现实所需,但在更长远的设想中,大明境内的大部分矿产的开采将逐步减少,乃至停止,仅保留持续性的勘探工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作。<br /><br />那些已经勘查确认的资源,将被有序封存、登记造册,视作国家战略储备,以备不时之需。<br /><br />而大明真正所需的大宗矿产,则尽量依赖从海外引进。<br /><br />凡是可以进口的,便优先进口。<br /><br />如此一来,既可保全境内山川土壤,减轻环境负担,又能避免因大规模矿产开发而对百姓生活造成干扰。<br /><br />毕竟,矿产开采所伴随的重金属污染,一旦蔓延开来,轻则水土受损,重则生灵涂炭,后果极其严重。<br /><br />要实现这样的战略,首要之务,便是大规模发展海运体系。<br /><br />而这首先取决于造船能力的提升。<br /><br />如今大明的造船业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br /><br />每一年建造的船只数量,几乎是前一年的数倍之多,增长速度之迅猛,令人瞠目结舌。<br /><br />曾几何时,金陵造船厂是大明最大的造船基地,技艺精湛,设备先进,人才济济。<br /><br />可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如今已有数个新兴船厂在规模上远超金陵的造船厂。<br /><br />毕竟,金陵地处内陆,虽临大江,却无海岸线。<br /><br />而海船体型巨大、吃水极深,建造过程对泊位、水道乃至物流需求皆极高,造船的工厂自然更适合设立于海滨。<br /><br />这并不是说,金陵造船厂的造船能力下降了。<br /><br />相反,现在金陵造船厂所造的船,也是以前的几倍。<br /><br />只是沿海的新型造船厂太强了,才将金陵造船厂给比下。<br /><br />仅有强大的海运能力还远远不够。<br /><br />海外货物到达海港之后,若无法迅速高效地运送至内地各省各地,亦是徒然。<br /><br />因此,陆路运输网络的建设亦同样不可或缺。<br /><br />公路的修建已取得长足进展,水泥道路纵横交错,连通南北。<br /><br />但即便马车得以多次改良,在尚未发明内燃机、无法大规模制造汽车的当下,其运输能力终究严重受限。<br /><br />在农耕时代,物资流通有限,交通需求相对低下,勉强还能应付。<br /><br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流量日益暴增,传统运输方式已是极度力不从心。<br /><br />在以往农业社会,将数百万石粮食自南而北转运,便需调动浩大的船队、车队,以及无数人力,才能勉强完成这一项巨大的工程。<br /><br />而今,光是煤炭一项,每年所需调运之量便已不是百万石的量级,而是以百万吨、千万吨,未来还会更多,达到亿吨级,十亿吨级!<br /><br />其余如铁矿、铜矿、机械零件、纺织品等更是浩如烟海。<br /><br />物资运输的需求,已较以往提升十倍、百倍,甚至千倍。<br /><br />若仍依赖马车,纵使有良驹千万匹,也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运力。<br /><br />可以说,交通运输体系的现代化,已成为大明迈入真正工业文明的关键一步。<br /><br />内燃机的研发,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br /><br />更何况,眼下连石油的开采与精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相关技术仍处在探索阶段。<br /><br />在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这一背景下,若想提升国内的交通运输效率,便唯有寄望于铁路建设。<br /><br />那条最早动工的铁路环线,如今已经初具雏形。<br /><br />虽尚未全线贯通,但若干关键路段已实现试运行,蒸汽列车时有穿梭,轰鸣声响彻原野,令人心潮澎湃。<br /><br />自金陵直达北平的主干铁路已正式开工,另有多条自沿海港口延伸向内陆的运输线也在同步建设中,沿线百姓无不引颈以盼,期盼铁路早日通车。<br /><br />对于这一新奇的巨型机器怪物,《大明日报》上早就做了无数的宣传与科普,让老百姓都对它满怀希望。<br /><br />有了第一条铁道线的建设经验,后续工程自然事半功倍。<br /><br />还有大量新的线路正在进行详尽的勘测与规划。<br /><br />大明未来的交通网络,已初露宏图。<br /><br />自发电机被发明,并逐步投入应用后,大明的科技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br /><br />电报机的普及,大幅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军政调度愈发迅捷高效。<br /><br />碳丝灯也被广泛用于照明。<br /><br />尽管这种灯泡的寿命,至多不过几百个小时,大多数时候,甚至只有四五十个小时左右。<br /><br />寿命耗尽之后,碳丝就会被烧毁,需要更换新的灯泡。<br /><br />但相比以前的蜡烛,仍然是巨大的进步。<br /><br />毕竟,蜡烛的照明时间更短。<br /><br />并且,灯泡的亮度,也不是蜡烛能比的。<br /><br />当然,因为生产成本较高,且灯泡需要不断更换,加上电力线路的限制,主要还是在大明科学院,以及一些重要官府衙门,还有金陵城的公共设施,如路灯上面使用。<br /><br />当金陵城的街道,被灯泡点亮的时候。<br /><br />不仅是老百姓,连许多官员都惊呆了。<br /><br />冶炼技术突飞猛进,钢铁厂所炼之钢,不仅坚韧度远胜以往,且随着铬、锰等新型金属元素的加入,其强度、耐腐蚀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br /><br />不少化学元素被陆续提纯、命名,相关知识体系日益完善。<br /><br />就在这一年,显微镜开始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迅速普及至科研机构和各大书院,成为解剖生物奥秘,揭露自然之谜的重要工具。<br /><br />同年,在朱允熥的亲自督导之下,大明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绘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br /><br />这也是唤醒朱允熥遗忘多年的前世记忆,他对着图表,用前世零散残存的知识补全与校正,最终绘出一张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的“元素周期表”。<br /><br />这张表,被誉为大明化学领域的镇国之宝,是推动大明科学体系体系化、系统化发展的“无上秘籍”!<br /><br />与此同时,军工领域也迎来重大突破。<br /><br />经过无数次试验与失败,大明军工厂终于以甘油为原料,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新类型的高威力炸药。<br /><br />这款甘油炸药,其爆炸威力远超旧日所用的黑火药,堪称颠覆性发明。<br /><br />只不过,初期的成品极不稳定,稍有不慎便可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能引发剧烈爆炸,极易造成惨重伤亡。<br /><br />但在朱允熥的严令之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不惧生死,毅然投身试验,进行科技攻关,哪怕面临随时被炸身亡的风险,也毫不退缩。<br /><br />从甘油炸药被研发出来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用三十余名科研人员的鲜血与牺牲为代价,最终稳定了甘油炸药的配方,成功制造出一款威力强大又相对安全的新型甘油炸药。<br /><br />新型炸药的可控性与储存性,远优于传统火药。<br /><br />这几乎宣告了黑火药时代的终结!<br /><br />也是在这一年,大明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凭借对光学与化学的深入掌握,成功利用暗箱、凸透镜与氯化银等材料,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br /><br />最初的成品,因工艺尚不成熟,曝光时间极长,仅能勉强用于拍摄完全静止的物体,一旦有丝毫晃动,画面便模糊不清。<br /><br />然而,即便如此,这一划时代的发明,依旧令无数人震惊不已。<br /><br />大明科学院深厚的科研底蕴很快显现出来。<br /><br />朱允熥得知此事后,当即下令投入更多的资金,扩大研究规模,调集更多技术人员参与改良试验。<br /><br />于是,一批又一批技艺精湛的匠人与博学之士投入其中,昼夜攻关。<br /><br />在无数次的实验与失败中,他们逐步改进感光材料与透镜构造,大幅缩短了曝光时间,照相机的实用性随之迅速提升。<br /><br />……<br /><br />层出不穷的新发明、新器物,如潮水般涌现,持续冲击着官员和百姓的认知观念。<br /><br />许多从未想象过的事物,转眼便已走入现实,甚至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br /><br />得益于朱允熥提前布署,对舆论进行了巧妙引导与充分宣传,这些科技成果在社会上并未遭到排斥,反而唤起了极大的兴趣与赞誉。<br /><br />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皆对这些“奇器”充满了惊奇与期待。<br /><br />当第一辆蒸汽火车喷吐着浓烟,从铁轨尽头轰然驶来,车轮与轨道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时,无数百姓自发聚集在铁路沿线,争相目睹这划时代的一幕。<br /><br />惊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有孩童奔走呼喊,也有老人热泪盈眶,仿佛在亲眼见证天地更易、万象更新的奇迹。<br /><br />某位感官员在奏章中写道:“科学一门成立,实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br /><br />“陛下身为科学之开创者,其功卓绝,盖尧舜而过之,三千年来,未有一人能如陛下般泽被天下。”<br /><br />“大明今日,正迈入亘古未有之新纪元!”<br /><br />是的,大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焕发出勃勃生机。<br /><br />朱允熥目睹这一切,亦是激动兴奋无比,心中雄心壮志勃发。<br /><br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惊天警讯骤然传来。<br /><br />农历七月十三日清晨,政务处分别收到山东巡抚巡按,河南巡抚巡按发来的紧急电报。<br /><br />电文中称:自七月初以来,黄河流域连日暴雨不歇,河南、山东乃至上游数省,皆陷于洪涝肆虐之中。<br /><br />黄河水位节节攀升,至十三日,归德府段大堤不堪重压,轰然溃决。<br /><br />滔天洪水一泄千里,顷刻间淹没归德府境内无数村落与良田,百姓死伤惨重,流离失所者难以计数。<br /><br />如今,洪水仍未结束,溃口之处正不断喷涌,洪流席卷一切,正迅速向下游蔓延,危及沿河数十个府县安危。<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