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丧事喜办?贪官还是倒霉蛋!
('\n\t朱允熥得报之后,神情陡变,震惊之余,心头更涌起一股莫名的沉重。<br /><br />他毫不迟疑,立即召集朝中重臣于养心殿议事。<br /><br />“陛下!”王佐率先出列,拱手奏道,“此事虽急,却尚不至于惊慌。”<br /><br />“无上皇在位之时,黄河亦曾多次溃堤,朝廷皆有应对之策。”<br /><br />他顿了顿,继续道:“洪武年间,也即大明十一年、十四年、十七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皆有黄河决口之患。”<br /><br />“彼时朝廷及时施政,豁免灾区田租税赋,亦调集赈粮,设立粥厂,安置灾民,使灾区迅速稳定。”<br /><br />“如今亦可循此先例处置。”<br /><br />“况且,今日我大明国库充盈,粮仓之中积粮如山,单救一地灾情,实非难事。”<br /><br />王佐语气笃定而稳重,一旁几位老成持重的重臣亦点头附和。<br /><br />“此外,黄河在归德府境内溃堤,归德府知府难辞其咎,可降旨即刻将其逮捕,按失职罪斩首示众,以安灾民之心。”<br /><br />朱允熥却并没立即回应。<br /><br />“想不到,祖父在位期间,黄河竟屡次决堤……”他低声自语。<br /><br />这一点,朱允熥倒是不太清楚,因为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br /><br />在他的记忆深处,身为穿越者的朱允熥清楚记得,在后世,黄河已数十年未曾发生过溃堤之灾。<br /><br />原因并不复杂。<br /><br />后世华夏在黄河流域兴建了数量庞大的水利工程。<br /><br />从干流到支流,从上游到中下游,层层设防,环环相扣。<br /><br />数十座水库与调蓄系统交织成网,将黄河之水稳稳掌控于人工之中。<br /><br />这些水利工程的总蓄水量,相当于黄河整整两年的流量!<br /><br />换而言之,哪怕将整条黄河的水全部截断,依然能储存两年之久。<br /><br />拥有如此惊人的调控能力,自然无惧暴雨洪涝。<br /><br />黄河之水早已不再桀骜,反而如温顺之龙。<br /><br />驯服在庞大的水利体系之中,供应北方农田灌溉、城镇用水。<br /><br />与之相比,后世在长江上虽然也修建了葛洲坝、三峡大坝等超级水利工程,但由于长江的水流量实在太大了,这些水利工程的总蓄水能力,仅相当于长江全年流量的十分之一而已。<br /><br />从这一点来看,后世国家对黄河的掌控,几乎是对长江的二十倍以上!<br /><br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代,早已彻底将这条昔日号称“天灾之河”的黄河,牢牢地锁在铁笼之中,使其再不可能掀起滔天巨浪。<br /><br />故而,后世只有长江有洪水,黄河发洪水,闻所未闻!<br /><br />更何况,在后世,黄河年年缺水,水量紧张已成常态,许多支流甚至出现季节性断流。<br /><br />既无充沛水源,哪来的惊涛骇浪?<br /><br />哪来的滔天大水?<br /><br />即便黄河流域的某个地方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一般也只是因为短时间内排水不及形成内涝,局部城市短时受淹。<br /><br />黄河决堤之事,已成为遥远的过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去式,不可能再重演。<br /><br />想到此处,朱允熥心中一阵沉郁。<br /><br />这是时代的差距,也是大明必须跨越的鸿沟。<br /><br />他不能容许这片土地继续被灾难反复摧残,不能容许百姓年年受难,生灵涂炭。<br /><br />朱允熥缓缓抬头,扫视殿中众臣:“黄河溃堤频繁,几乎每隔几年溃堤一次,甚至是年年溃堤。”<br /><br />“且不说田地被淹,光是溃堤后淹死的百姓,就不计其数。”<br /><br />“朕的治下,绝不许有百姓沦落至如此困境。”<br /><br />“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都好好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将黄河驯服,使其永不溃堤。”<br /><br />朱允熥心中十分清楚,虽说长江的水量远胜于黄河,几乎是其数十倍,但若论溃堤带来的灾害之烈,黄河却远远胜过长江。<br /><br />历史上的花园口决堤,便是最惨痛的例证。<br /><br />其波及范围之广、死亡人口之巨,堪称空前绝后,举国震动,世代铭记。<br /><br />其中的关键,并不全在水量,而在于地势。<br /><br />长江中下游虽名为平原,实则多为丘陵起伏的地带,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为百姓提供了天然的避难高地。<br /><br />洪水虽至,但百姓往往能够迅速逃至高处丘陵之上,自保性命。<br /><br />至于真正的低洼之地,如湖垸、洼地,那些完全平坦、毫无遮挡的区域,其实多属湖泊湿地,是后世因人口增长、土地紧张而围湖造田的产物。<br /><br />在大明这个时代,类似湖区虽偶有零星开垦,但鲜有人居。<br /><br />百姓心知此地乃水泽国度,汛期一来就会被淹,即便耕种也只是搏一季收成,断不敢在那里筑屋安居。<br /><br />洪水来袭,这些湖区虽首当其冲,被水吞没也不足为奇,可此类损失,反倒难以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灾情。<br /><br />因为其本身便非朝廷认可的正式田亩,亦不在赋税征收之列。<br /><br />后世长江流域水灾频发,是因大规模围湖造田之后,大批人口涌入垸区定居,将原来的湖区,变成了田地耕种区乃至城市等人口聚居,方才在洪水来袭时人田俱失,损失惨烈无比。<br /><br />现今大明在长江中下游也有部分湖垸存在,但数量有限,且多无大规模聚居,即便被淹,影响亦属可控。<br /><br />黄河则不同。<br /><br />中下游流域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地势平坦如掌,毫无可供百姓避难之处。<br /><br />黄河一旦决口,洪水如猛兽般倾泻而下,所经之地尽成泽国。<br /><br />田地无从保全,百姓更无立足之所。<br /><br />人、畜、村落,在滔天巨浪之下往往顷刻湮灭,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悲惨至极。<br /><br />想到这里,朱允熥的眉头不由得再次紧蹙,心头沉甸甸的。<br /><br />正当他欲再言时,忽听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电报站的传令官满面风尘地奔入殿中,口中高声道:<br /><br />“启禀陛下!河南急电!此番黄河溃堤,百姓原本危在旦夕,然赖有电报机传讯之利,沿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岸各县得以及时预警,遣民转移,大批百姓逃出生天,死伤大为减少!”<br /><br />他一边跪下呈报,一边激动万分地继续说道:<br /><br />“此皆赖陛下亲自倡导、主持发明电报之功!”<br /><br />“电报之利,拯救万民于水火,实乃千古未有之伟业!臣……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br /><br />大明当前铺设的电缆线路,主要集中于京师直通各省省城,以及各大军镇、要塞驻地,意在保障朝廷与省级行政机构、军方指挥机关之间的高效联络。<br /><br />自别失八里纳入大明版图后,朝廷将其设为新置行省,再加之老朱亲自率军驻扎于此,备战西征,故此地亦优先架设了电缆线路,设置了电报站。<br /><br />至于一般的府县,情形则大为不同。<br /><br />应天府辖下的各县因地处京畿,相对极为重要,且经济也最先发展,境内工厂众多,往往一县的经济产值,就抵得上外省几个府,故而也已全面铺设电缆并配备电报机。<br /><br />但其他地方,绝大多数府县尚未接入电报系统。<br /><br />不过,也有例外。<br /><br />毕竟,从京师通往各省的电缆线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量府县。<br /><br />在这些沿线之地,既然有些电缆经过,往往会顺势设立电报站。<br /><br />一方面,这是顺手为之的手,并不增加什么成本。<br /><br />另一方面,也便于信号的中转与维护。<br /><br />此次黄河决堤,水势来得极其汹涌,挟裹着大量泥沙,犹如猛兽出笼,短时间内便淹没大片良田。<br /><br />溃口附近的百姓几乎毫无逃生之机,瞬间被洪水吞没。<br /><br />至于距离稍远者,若依以往惯例,靠人力传递汛情,等消息辗转传来之时,洪水也已奔涌而至,再逃亦是徒劳。<br /><br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一望无垠,想要逃至高地避难,动辄需奔行十数里,实在困难重重。<br /><br />往昔溃堤后之所以极度惨烈,便在于此。<br /><br />但这一次不同。<br /><br />这次决堤的黄河河段,恰有数个府县正好是电缆线路所经之地,均设有电报站。<br /><br />溃堤消息一经确认,便第一时间由当地电报站向周边的府县发送急报。<br /><br />周边各府县得讯后,立刻组织民众撤离,提前转移至相对安全的地方。<br /><br />许多原本处于险境之人因此转危为安,挽救了无数生命!<br /><br />传令官禀报这个消息,殿内文武百官闻讯,皆为之一喜。<br /><br />继而众臣齐齐跪地,高声齐贺:<br /><br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br /><br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br /><br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br /><br />……<br /><br />满殿尽是如雷的恭贺之声,大臣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br /><br />大殿内一时再不复之前的沉重,反而个个皆是喜气洋洋。<br /><br />但朱允熥面上,却不见半分喜色,眸光沉沉,神情反而愈加凝重。<br /><br />他缓缓握起拳头,掌心隐隐发白,似是心头有怒意凝聚。”<br /><br />须臾,他终是缓缓吐出一口气,道:<br /><br />“朕……不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喜欢丧事喜办!”<br /><br />语调虽轻,却宛如寒风入骨,令满殿群臣如坠冰窟,神色剧变,纷纷低头不语,心头惴惴。<br /><br />电报虽救人无数,但那些未及逃生、被洪水吞噬的百姓呢?<br /><br />灾情严重,他们却在这里庆功贺喜,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了。<br /><br />在朱允熥看来,若是在民间抚慰百姓之时,讲几句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哪怕是在《大明日报》上刊发一篇“丧事喜办”的社论,赞颂朝廷救灾有方、彰显朝廷政绩,官员的大公无私,以此凝聚人心、安抚民意,那也尚在情理之中。<br /><br />但眼下,这里是金銮殿,是朝堂之上,是帝国处理国策大事、制定应对之策的最高议事场合。<br /><br />此时此刻,不认真剖析灾情,不细究成因与对策,却只顾着在皇帝面前歌功颂德,阿谀奉承,这便已然本末倒置,失了分寸。<br /><br />不过,这些人虽有失态之嫌,朱允熥却也并未深责。<br /><br />人之本性,在惊惧与庆幸交织之际,就是容易流于情绪化。<br /><br />借机奉承上位者,更是许多官员深植于骨子里的思想。<br /><br />朱允熥未再多言,直接将话题揭过,道:<br /><br />“朕方才问,可有彻底解决黄河水患之策?诸位爱卿尽管直言,毋需避讳。”<br /><br />殿中沉默片刻。<br /><br />仍然是王佐率先出列,拱手奏道:<br /><br />“启禀陛下,黄河泛滥,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大患。”<br /><br />“各朝治河之法,大抵无非两策:疏导河道,修筑堤防。”<br /><br />“此法虽非尽善尽美,仍有借鉴之处。”<br /><br />“眼下当务之急,首在安置灾民、赈济受困之人。”<br /><br />“其次,是整饬吏治,惩治贪官污吏,尤其是那些对治河失职渎职、尸位素餐之人,以安抚百心,抚平人心。”<br /><br />“如归德府知府等人,对黄河溃堤,负有重大责任,自当斩首示众,以谢百姓。”<br /><br />“而后再调动工匠人手,集结物资,沿黄河重修堤坝,加高加固大堤,并疏浚主干河道。”<br /><br />“如今大明国力空前强盛,人力、财力、技术皆远胜往昔,修筑一道较以往牢固十倍黄河的长堤,并非难事。”<br /><br />“臣不敢言可保千年无患,但只要大堤修好,河道疏通,加以规制整顿,再辅以严密管理,黄河决口之祸,绝不至频频再现。”<br /><br />朱允熥静静听完,道:<br /><br />“归德府知府可先行拘押,待彻查后再行定罪。”<br /><br />“黄河决堤,他究竟有几分过失,是否有贪赃枉法、失职渎职,需查实后再行定夺。”<br /><br />“朕既不愿冤枉一位清官,也绝不放纵一个奸佞。”<br /><br />他的话音落下,殿中诸臣顿时面面相觑,神情之间多了几分微妙。<br /><br />或讶然,或迟疑,或若有所思。<br /><br />毕竟,在这朝堂之上,“借灾问责”,本就是官场的惯例。<br /><br />事实上,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尽管黄河在归德府境内决口,但是否真的因为是归德府知府治河不力,是否因他私吞了治河的银两,实则未必见得。<br /><br />或许,这位知府还是个兢兢业业、两袖清风的清官。<br /><br />只不过,他运气不好,命运就偏偏选中了他的辖区,让那滔滔黄河撕裂堤防,吞噬良田,祸及黎民。<br /><br />既然如此,无论他是否真有罪,先取他项上人头,以平民愤!<br /><br />杀一人,换来万民心安,消解百姓的怨气,也算他为国为民,舍身成仁。<br /><br />毕竟,受灾的百姓的怒火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而他,恰好成了那祭坛上的祭品。<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