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少时我无需为钱财烦恼,而如今我吃够苦头了,我明白金银俗物有多重要。它们或许买不来一切,但想要活得像一个人,这是必不可缺的。”<br />
崔迎之不躲不避,直直迎着她冷静锐利的坚定目光,有些出神。<br />
不是谁都像她一样好运的。<br />
崔路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br />
诚然,能够遇见沈三秋是她的幸运。<br />
可纵观她这前半生,这份自苦痛之源生长出的好运,究竟又算的了什么呢?<br />
世上的苦命人实在太多了,为了求得一丝宽慰而撕裂伤口去比较,无异于舍本逐末。<br />
崔迎之长叹一声,没有再说点儿什么。她站起身,正准备离开,却又被叫住。<br />
“还有一件事。”<br />
……<br />
崔迎之回到自己的住处。<br />
她没有进屋,只是顺道坐在院中的秋千上晃了会儿,幼时还觉得尺寸不合的秋千此时正好容纳她一人坐下。<br />
屈慈听见声响,却久不见人进屋,于是推门而出,便瞧见她无所事事地望着天,神情放空,不知在想些什么。<br />
他走近几步,没掩盖动静,引得崔迎之目光落在他身上。<br />
“怎么不进去。”<br />
崔迎之随口应了一句,有其他话想说,但又觉得一直抬着头说话太废脖子,于是她扯了扯走到自己身旁的屈慈的衣角。屈慈立马理解了她的意思,顺从地在旁边蹲下,抬首望她。<br />
她这才取出搁在一旁的木匣子,放到腿上,问屈慈:“你对江融做什么了。她好害怕你。”<br />
屈慈眨了眨眼,作出一副思考状,面不改色道:“之前屈家倒台,愿意走的人都走了,剩下了十几号人无处可去,总不能继续做这些勾当。我就把他们打包送去镖局了。”<br />
“还记得我们从下洛离开的时候遇见的风来镖局那一伙人吗?江融牵线搭桥办的这件事。”<br />
“我平素几乎不与她联络。唯一的交集就是交换关于你的踪迹的线索,除此之外再没别的干系。我也不是很清楚她为什么害怕我。”<br />
屈慈最后得出结论:“可能是因为她胆子小吧。”<br />
崔迎之用一种“你好自为之”的眼神看他,并没有戳破这敷衍得不能再敷衍的说辞,也不打算追究。她打开木匣,露出匣内断成两截的漆黑长刃。<br />
是沈三秋的断剑。<br />
“胆子小的江融不敢把东西送回到你手上,就直接还给我了,并托我转述,说她真的已经尽力了。”崔迎之挑眉,用一种打趣的口吻,说:“所以你是不是该解释一下,我师傅的剑为什么会在这个跟你没什么联系的人的手里?”<br />
屈慈把她膝上的木匣子安置到一旁,伏上崔迎之的膝头,将其取而代之:“因为我跟你分开太久了,看什么一分为二的东西都不顺眼,所以想把它修好。”<br />
崔迎之一边听着他解释,一边下意识把玩屈慈盖满自己膝头的墨发。<br />
光滑的手感,像绸缎,发丝穿插着滑过指缝,留下微凉的余韵。<br />
“这是你师傅的东西,我不敢乱来,找了很多铁匠,但是所有人都说没见过类似质地的剑身,没有人敢拍胸脯保证能妥善修好。”<br />
“前阵子有传闻说曲城附近有能人,我便送过来了。能人还没找到,中途又听闻了你在北地的消息,我急着赶过去,只好把东西留下了让人继续找。”<br />
玩弄发丝的手被另一只手扣住了,指节穿过指缝,十指紧扣,截然不同的两只手与墨发一道死死纠缠在一起。<br />
崔迎之挣不开,用另一只手揉了揉屈慈的发顶,笑他:“那你上街岂不是都见不得人家两口子并肩一块儿走,得要把人拆开才顺心。”<br />
“我哪儿来的心思关心街上谁和谁走在一块儿,光顾着想你了。”屈慈蹭了蹭崔迎之的小腹,语调漫不经心。<br />
崔迎之突然想起来重逢那一日,在细雨迷蒙的街道上,行人如梭间窥见的那只提着鸟笼的手。<br />
她真诚地建议屈慈:“其实多看两眼也行。”<br />
“在客栈重新遇见之前,其实我在街上遇见过你。毕竟煤球真的很显眼。”只是那个时候人太多,她没有看清屈慈的脸。就算看清了,她那个时候也记不得屈慈。<br />
但是屈慈肯定能认出她。<br />
尽管兜兜转转他们还是重逢了。<br />
但是哪怕只是提前半刻钟呢。<br />
崔迎之想。<br />
哪怕只是提前半刻钟也好,因为没有重遇的每一个瞬息,屈慈好像都倍受折磨。<br />
她一点儿也不想屈慈受折磨。<br />
屈慈枕在崔迎之膝头,与垂首看他的崔迎之目光相接,橙红的天色与漂泊的云映在他的瞳孔里,皆为崔迎之作配。<br />
他说:<br />
“没有必要。”<br />
“因为我们不会再分开了。”<br />
第52章 宁作我(五) 走进月色中。<br />
两人并没有停留在崔府太多时日, 这里本也没有再多的人需要去见。<br />
随意定下了离开的时间,趁着天色正好,春光溶溶, 崔迎之与江融作别后, 同屈慈再度启程。<br />
江融站在府前遥望二人远去,身影隐入人烟, 正欲转身, 带着蓑笠的身影如幽魂般无声无息悄然出现在她的身后,问:“不把我交出去吗?”</p>
崔迎之不躲不避,直直迎着她冷静锐利的坚定目光,有些出神。<br />
不是谁都像她一样好运的。<br />
崔路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br />
诚然,能够遇见沈三秋是她的幸运。<br />
可纵观她这前半生,这份自苦痛之源生长出的好运,究竟又算的了什么呢?<br />
世上的苦命人实在太多了,为了求得一丝宽慰而撕裂伤口去比较,无异于舍本逐末。<br />
崔迎之长叹一声,没有再说点儿什么。她站起身,正准备离开,却又被叫住。<br />
“还有一件事。”<br />
……<br />
崔迎之回到自己的住处。<br />
她没有进屋,只是顺道坐在院中的秋千上晃了会儿,幼时还觉得尺寸不合的秋千此时正好容纳她一人坐下。<br />
屈慈听见声响,却久不见人进屋,于是推门而出,便瞧见她无所事事地望着天,神情放空,不知在想些什么。<br />
他走近几步,没掩盖动静,引得崔迎之目光落在他身上。<br />
“怎么不进去。”<br />
崔迎之随口应了一句,有其他话想说,但又觉得一直抬着头说话太废脖子,于是她扯了扯走到自己身旁的屈慈的衣角。屈慈立马理解了她的意思,顺从地在旁边蹲下,抬首望她。<br />
她这才取出搁在一旁的木匣子,放到腿上,问屈慈:“你对江融做什么了。她好害怕你。”<br />
屈慈眨了眨眼,作出一副思考状,面不改色道:“之前屈家倒台,愿意走的人都走了,剩下了十几号人无处可去,总不能继续做这些勾当。我就把他们打包送去镖局了。”<br />
“还记得我们从下洛离开的时候遇见的风来镖局那一伙人吗?江融牵线搭桥办的这件事。”<br />
“我平素几乎不与她联络。唯一的交集就是交换关于你的踪迹的线索,除此之外再没别的干系。我也不是很清楚她为什么害怕我。”<br />
屈慈最后得出结论:“可能是因为她胆子小吧。”<br />
崔迎之用一种“你好自为之”的眼神看他,并没有戳破这敷衍得不能再敷衍的说辞,也不打算追究。她打开木匣,露出匣内断成两截的漆黑长刃。<br />
是沈三秋的断剑。<br />
“胆子小的江融不敢把东西送回到你手上,就直接还给我了,并托我转述,说她真的已经尽力了。”崔迎之挑眉,用一种打趣的口吻,说:“所以你是不是该解释一下,我师傅的剑为什么会在这个跟你没什么联系的人的手里?”<br />
屈慈把她膝上的木匣子安置到一旁,伏上崔迎之的膝头,将其取而代之:“因为我跟你分开太久了,看什么一分为二的东西都不顺眼,所以想把它修好。”<br />
崔迎之一边听着他解释,一边下意识把玩屈慈盖满自己膝头的墨发。<br />
光滑的手感,像绸缎,发丝穿插着滑过指缝,留下微凉的余韵。<br />
“这是你师傅的东西,我不敢乱来,找了很多铁匠,但是所有人都说没见过类似质地的剑身,没有人敢拍胸脯保证能妥善修好。”<br />
“前阵子有传闻说曲城附近有能人,我便送过来了。能人还没找到,中途又听闻了你在北地的消息,我急着赶过去,只好把东西留下了让人继续找。”<br />
玩弄发丝的手被另一只手扣住了,指节穿过指缝,十指紧扣,截然不同的两只手与墨发一道死死纠缠在一起。<br />
崔迎之挣不开,用另一只手揉了揉屈慈的发顶,笑他:“那你上街岂不是都见不得人家两口子并肩一块儿走,得要把人拆开才顺心。”<br />
“我哪儿来的心思关心街上谁和谁走在一块儿,光顾着想你了。”屈慈蹭了蹭崔迎之的小腹,语调漫不经心。<br />
崔迎之突然想起来重逢那一日,在细雨迷蒙的街道上,行人如梭间窥见的那只提着鸟笼的手。<br />
她真诚地建议屈慈:“其实多看两眼也行。”<br />
“在客栈重新遇见之前,其实我在街上遇见过你。毕竟煤球真的很显眼。”只是那个时候人太多,她没有看清屈慈的脸。就算看清了,她那个时候也记不得屈慈。<br />
但是屈慈肯定能认出她。<br />
尽管兜兜转转他们还是重逢了。<br />
但是哪怕只是提前半刻钟呢。<br />
崔迎之想。<br />
哪怕只是提前半刻钟也好,因为没有重遇的每一个瞬息,屈慈好像都倍受折磨。<br />
她一点儿也不想屈慈受折磨。<br />
屈慈枕在崔迎之膝头,与垂首看他的崔迎之目光相接,橙红的天色与漂泊的云映在他的瞳孔里,皆为崔迎之作配。<br />
他说:<br />
“没有必要。”<br />
“因为我们不会再分开了。”<br />
第52章 宁作我(五) 走进月色中。<br />
两人并没有停留在崔府太多时日, 这里本也没有再多的人需要去见。<br />
随意定下了离开的时间,趁着天色正好,春光溶溶, 崔迎之与江融作别后, 同屈慈再度启程。<br />
江融站在府前遥望二人远去,身影隐入人烟, 正欲转身, 带着蓑笠的身影如幽魂般无声无息悄然出现在她的身后,问:“不把我交出去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