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380章 北方大治<br />
在步步为营一统天下的同时,田泽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治下的民生也在飞速的增长着。<br />
除了司隶、冀州南部作为二级战区,受限于战事的原因,更加侧重于军备,以防被中原诸侯袭扰外,其余各地都掀起大生产的热潮。<br />
乱世初定,乃是发展的最好良机。<br />
资源的重新分配、人口的频繁流动、市场的旺盛需求,社会的思潮活跃、民众的支持认同。<br />
最关键的是有田泽这么一位目光长远、雷厉风行的掌权者。<br />
将发展的一切阻碍都尽数碾碎,不留半分妥协,一切推倒重来。<br />
同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政治制度,营造了公正开放的发展环境。<br />
东北平原,诸子百家和受封赏地的各大世家都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大开发。<br />
因为田泽的监管,他们彼此间没有了相互掣肘的胆子,堵死了迟缓他人发展这条路后,就只能拼命的提高自己的发展速度。<br />
为此,他们不惜谋求合作、寻求共赢,而这也正是田泽想要看到的。<br />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唯有合作交融,才能爆发出更强的力量。<br />
老九州的发展,因为底子比较好,更侧重于查漏补缺、完善提升。<br />
而新得的并州、冀州等地,却是开天辟地、从头再造。<br />
有了大量的既有经验,尽管起步晚了些,但对于当地发展而言,也算是有得有失。<br />
尚未形成既得利者和明显的贫富之分,当地百姓依旧多是赤贫之人,使得田泽新推行的政策和工程极其顺畅的贯彻了下去。<br />
并不像老九州一般,存在着一定的阻力。<br />
在察觉到其中问题后,田泽再一次坚信了自己的选择。<br />
农为根本,即使田泽一直以来都在大力发展工厂、畜牧业,却依旧始终没有放松分毫对于农业的关注。<br />
并州之地也便罢了,并不过于适合耕种。<br />
田泽以四大盆地和一些适宜种植的区域为核心开发耕地,足够保障整个州的百姓以及军队食用,并有所结余以保万一就可以了。<br />
对于治下的各州各郡,除了地形地势确实不合适耕种,田泽基本都会确保至少能够自给自足。<br />
毕竟从其他州郡定期调取粮草只是理想状态。<br />
运输粮食是有消耗的,而且还会浪费诸多人力,田泽没那么多的功夫,修水渠的人手都不够。<br />
并州四大盆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土壤还算肥沃,又有河流经过,完全足以养得起并州并不算多的人口。<br />
尤其是其集中的耕地,特别适合田泽施展灵雨术。<br />
因此尽管只是初步经营了一年多,但粮产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治下所需。<br />
要知道,这所需之中可还包含并州驻扎的大量兵马,一旦田泽拿下了西凉,将兵力转移,并州甚至还能有充足的余量支持他州。<br />
而冀州就更加了不得了。<br />
这里本就是千里沃野,耕田水利都是现成的,自古至今都是产粮大州。<br />
农业基础比之田泽治下老九州中的一些甚至还要强。<br />
即便在有世家掣肘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成为天下粮仓,在田泽重塑之后,粮食产量更是恐怖。<br />
此前经历了不少战乱,被袁绍有意的破坏了不少。<br />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田泽麾下堪比幽州、辽州和东北平原的又一大粮仓。而最令田泽欣慰的是,在陈宫、国渊等人的筹划努力下,各地的水网建设都进展的十分顺利。<br />
而且按照自己的规划,已经完成了本区域小水网节点,粗粗算来,今年的粮食收成增长两成应该问题不大。<br />
有了充足的粮食,接下来就可以解放更多的青壮人力,加快余下的工程进度。<br />
行走于田地沃土之间,一旁陪同的张昭眼中满是自豪,同时不由得再次劝说道。<br />
“陛下,虽说已经与陛下交谈多次,但昭还是想要重申一遍自己的建议。”<br />
“谋国者,当行王道、顺大势。”<br />
“如今,取天下于陛下而言,已是顺水推舟之事,何必急于一时。”<br />
“只要再有三年安稳发展的时间,水网初步修缮完毕、东北平原初步得以开拓、北方草原畜牧纺织业得以发展,我大齐之国力定会暴增。”<br />
“一如昔日强秦修郑国渠一般,彻底奠定一统天下的根基,再无惧任何。”<br />
“届时,陛下便是想要兴兵百万也是轻而易举。”<br />
“与之相对,中原诸侯如今看似兵锋正盛,能与我等抗衡,但实际上却是竭泽而渔,不可持久。三年之后,必生内乱,届时,天下自可顺利一统。”<br />
听到张昭之言,田泽微微一笑。<br />
他又如何不明白张昭所想。<br />
中原诸侯如今看似铁板一块,但那是因为他一手掌控的局势所逼。<br />
便是后世三国鼎立,吴蜀之间也没少摩擦,更何况是五路诸侯联盟了。<br />
“子布,你之所言,我非常清楚。但是……”田泽将目光眺望远方。<br />
“时不我待,有些事情,急不得,却也慢不得。”<br />
“朕虽然也想以万民为重,放下刀戈。待中原诸侯疲惫而兴兵,但那太慢了。”<br />
“尤其是巴蜀之地,地势极其险要,若不能一战而定,旷日持久的打下去,需要耗费的时间太多了。”<br />
“朕,等不了。”<br />
在他这个位置,考虑问题已经不再是那么单纯了,须得兼顾各方。<br />
在战争与发展之间,必然要寻求一个平衡之点,从而谋求时效与人口的最大化。<br />
毕竟他的目光可不只是眼下这一亩三分地。<br />
遥远的西方,还有更多的国家等待着他去征服。<br />
在保留元气的基础上尽快结束国内的内斗,从而西进,这才是他想要的。<br />
张昭清楚田泽的野望之大,但还是劝谏道:“陛下,西进与一统天下并不冲突。”<br />
“这些年是我等发展的关键时期,暴增数倍的人口、扩充近倍的疆域都亟需安置稳定。”<br />
田泽微微一笑:“所以,就更需要你和公台等人多费些心力了。”<br />
“一统天下和发展也并不冲突。适当的战事,于内部反而是有利的,否则的话,只怕我们治下已经有不少内斗的苗头了吧。”<br />
听到田泽的话,张昭微微沉默。<br />
(本章完)</p>
在步步为营一统天下的同时,田泽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治下的民生也在飞速的增长着。<br />
除了司隶、冀州南部作为二级战区,受限于战事的原因,更加侧重于军备,以防被中原诸侯袭扰外,其余各地都掀起大生产的热潮。<br />
乱世初定,乃是发展的最好良机。<br />
资源的重新分配、人口的频繁流动、市场的旺盛需求,社会的思潮活跃、民众的支持认同。<br />
最关键的是有田泽这么一位目光长远、雷厉风行的掌权者。<br />
将发展的一切阻碍都尽数碾碎,不留半分妥协,一切推倒重来。<br />
同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政治制度,营造了公正开放的发展环境。<br />
东北平原,诸子百家和受封赏地的各大世家都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大开发。<br />
因为田泽的监管,他们彼此间没有了相互掣肘的胆子,堵死了迟缓他人发展这条路后,就只能拼命的提高自己的发展速度。<br />
为此,他们不惜谋求合作、寻求共赢,而这也正是田泽想要看到的。<br />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唯有合作交融,才能爆发出更强的力量。<br />
老九州的发展,因为底子比较好,更侧重于查漏补缺、完善提升。<br />
而新得的并州、冀州等地,却是开天辟地、从头再造。<br />
有了大量的既有经验,尽管起步晚了些,但对于当地发展而言,也算是有得有失。<br />
尚未形成既得利者和明显的贫富之分,当地百姓依旧多是赤贫之人,使得田泽新推行的政策和工程极其顺畅的贯彻了下去。<br />
并不像老九州一般,存在着一定的阻力。<br />
在察觉到其中问题后,田泽再一次坚信了自己的选择。<br />
农为根本,即使田泽一直以来都在大力发展工厂、畜牧业,却依旧始终没有放松分毫对于农业的关注。<br />
并州之地也便罢了,并不过于适合耕种。<br />
田泽以四大盆地和一些适宜种植的区域为核心开发耕地,足够保障整个州的百姓以及军队食用,并有所结余以保万一就可以了。<br />
对于治下的各州各郡,除了地形地势确实不合适耕种,田泽基本都会确保至少能够自给自足。<br />
毕竟从其他州郡定期调取粮草只是理想状态。<br />
运输粮食是有消耗的,而且还会浪费诸多人力,田泽没那么多的功夫,修水渠的人手都不够。<br />
并州四大盆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土壤还算肥沃,又有河流经过,完全足以养得起并州并不算多的人口。<br />
尤其是其集中的耕地,特别适合田泽施展灵雨术。<br />
因此尽管只是初步经营了一年多,但粮产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治下所需。<br />
要知道,这所需之中可还包含并州驻扎的大量兵马,一旦田泽拿下了西凉,将兵力转移,并州甚至还能有充足的余量支持他州。<br />
而冀州就更加了不得了。<br />
这里本就是千里沃野,耕田水利都是现成的,自古至今都是产粮大州。<br />
农业基础比之田泽治下老九州中的一些甚至还要强。<br />
即便在有世家掣肘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成为天下粮仓,在田泽重塑之后,粮食产量更是恐怖。<br />
此前经历了不少战乱,被袁绍有意的破坏了不少。<br />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田泽麾下堪比幽州、辽州和东北平原的又一大粮仓。而最令田泽欣慰的是,在陈宫、国渊等人的筹划努力下,各地的水网建设都进展的十分顺利。<br />
而且按照自己的规划,已经完成了本区域小水网节点,粗粗算来,今年的粮食收成增长两成应该问题不大。<br />
有了充足的粮食,接下来就可以解放更多的青壮人力,加快余下的工程进度。<br />
行走于田地沃土之间,一旁陪同的张昭眼中满是自豪,同时不由得再次劝说道。<br />
“陛下,虽说已经与陛下交谈多次,但昭还是想要重申一遍自己的建议。”<br />
“谋国者,当行王道、顺大势。”<br />
“如今,取天下于陛下而言,已是顺水推舟之事,何必急于一时。”<br />
“只要再有三年安稳发展的时间,水网初步修缮完毕、东北平原初步得以开拓、北方草原畜牧纺织业得以发展,我大齐之国力定会暴增。”<br />
“一如昔日强秦修郑国渠一般,彻底奠定一统天下的根基,再无惧任何。”<br />
“届时,陛下便是想要兴兵百万也是轻而易举。”<br />
“与之相对,中原诸侯如今看似兵锋正盛,能与我等抗衡,但实际上却是竭泽而渔,不可持久。三年之后,必生内乱,届时,天下自可顺利一统。”<br />
听到张昭之言,田泽微微一笑。<br />
他又如何不明白张昭所想。<br />
中原诸侯如今看似铁板一块,但那是因为他一手掌控的局势所逼。<br />
便是后世三国鼎立,吴蜀之间也没少摩擦,更何况是五路诸侯联盟了。<br />
“子布,你之所言,我非常清楚。但是……”田泽将目光眺望远方。<br />
“时不我待,有些事情,急不得,却也慢不得。”<br />
“朕虽然也想以万民为重,放下刀戈。待中原诸侯疲惫而兴兵,但那太慢了。”<br />
“尤其是巴蜀之地,地势极其险要,若不能一战而定,旷日持久的打下去,需要耗费的时间太多了。”<br />
“朕,等不了。”<br />
在他这个位置,考虑问题已经不再是那么单纯了,须得兼顾各方。<br />
在战争与发展之间,必然要寻求一个平衡之点,从而谋求时效与人口的最大化。<br />
毕竟他的目光可不只是眼下这一亩三分地。<br />
遥远的西方,还有更多的国家等待着他去征服。<br />
在保留元气的基础上尽快结束国内的内斗,从而西进,这才是他想要的。<br />
张昭清楚田泽的野望之大,但还是劝谏道:“陛下,西进与一统天下并不冲突。”<br />
“这些年是我等发展的关键时期,暴增数倍的人口、扩充近倍的疆域都亟需安置稳定。”<br />
田泽微微一笑:“所以,就更需要你和公台等人多费些心力了。”<br />
“一统天下和发展也并不冲突。适当的战事,于内部反而是有利的,否则的话,只怕我们治下已经有不少内斗的苗头了吧。”<br />
听到田泽的话,张昭微微沉默。<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