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开城善后
司马懿与杨修回到涪城,将刘封那番毫不留情的斥责与最后通牒原原本本地禀报给了曹昂。曹昂听罢,沉默良久,最后只是无力地挥了挥手,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
“罢了,事已至此,能保全宗族,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传令下去,按左将军的要求,准备明日……开城。”
最后两个字,曹昂说得异常艰难,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是夜,涪城内的曹军大营一片沉寂,没有了往日的操练声与巡更的梆子声,只有压抑的啜泣、无奈的叹息,以及军官们低声传达命令的响动。
火光映照着一张张茫然、悲戚或解脱的脸庞。有人默默擦拭着伴随自己征战多年的环首刀,有人将写着家书的木牍贴身藏好,也有人围坐在一起,相顾无言。
别看投降好像能保住性命,那是后世的视角。
以这个时代人的视角,投降等于是将性命寄托在了别人的手里,随时都有翻覆的可能。
别的不说,他们自家的主公曹操坑杀降卒的次数就举不胜数。
最高峰便是官渡之战,曹操一口气将六七万投降的袁绍军精锐士卒全部坑杀。
也正是因此,曹操没能在打赢官渡之战之后,获得实力上的飞升,毕竟最大的战果之一都让他自己给扔了。
试想若是能够将这六七万袁军最为精锐的士卒收容消化,日后河北哪里还需要再攻略整整六年之久?
刘封这一路发展上,政治经济上的功勋其实丝毫不亚于军事上的辉煌,只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名,被隐藏在了军功之下。
试想曹操也不是杀人魔王,喜好杀人,为什么会坐视这些精锐不用而选择直接坑杀呢?
如果曹操真是杀人狂魔,那当初又为什么顶着巨大的压力,硬生生保住那百万黄巾军呢?
而日后曹操抵定河北,鲸吞荆州时,也没有发生坑杀河北兵和荆州兵的事情。
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词——缺粮。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自家都已经到了粮尽的绝地了,哪里还养得起那六、七万的降兵?
养又养不起,放又不敢放,那可不就只剩下杀一条路了吗?
纵观曹操前半生,绝大部分坑杀降兵都是因为缺粮,这也使得曹操实力的增长始终比较缓慢,唯一一次巨大飞升,便是收容了百万黄巾。
也正是这一次的成功,给曹操奠定了争夺天下的基本盘,使得他数次身处绝境,依旧能有翻盘的机会。
刘封正是吸取了这一点,想尽办法筹措、储存粮食,这也使得他每一次军事上的大胜之后,始终有着足够的粮食来养活降兵,这就给了左幕军吸收消化降兵的时间和空间。
这才是左幕军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实力犹如滚雪球一般疯狂膨胀的根本原因。
或许是因为左幕军以及刘封的信誉较好,曹军中下层军官和士卒们虽然心中惴惴,心绪万千,但害怕、畏惧的情绪却是不多。
曹纯亲自巡视各营,看着这些即将卸甲缴械的儿郎,这位以治军严谨著称的儒将,眼角也不禁湿润。直到最后,他月也没说什么,只是拍了拍几个得力部下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翌日,清晨。
天色灰蒙蒙的,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苍天也在为这场不流血的征服垂泪。
涪城那扇沉重的城门,在刺耳的绞盘声中,被缓缓推开,露出了城内萧瑟的街道和列队等待的曹军官兵。
曹昂一身素服,未着甲胄,双手捧着象征军队指挥权的印信和兵符,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是同样身着便服的曹纯、曹休、李整、司马懿、杨修等文武官员。
再后面,则是按建制排列的曹军士卒,他们依令解除了武装,铠甲、兵器、军械都被整齐地集中在了涪城的武库、府库之中,如同沉默的金属丘陵。而那上万匹马匹则被留在了营地之中,由马夫看管照料。
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更添几分凄凉。
城外,左幕军早已列阵等候。
其军军容鼎盛,旌旗如林,刀枪在雨中闪烁着寒光,每一个军士的脸上都满是骄傲之色。
为了表示尊重和善意,刘封亲自主持接收事宜。这也是为了避免刺激曹昂等人,同时也彰显了左幕军的威仪与从容。
孙策一身银甲,骑在白色战马上,神情肃穆,目光扫过出降的曹军,脸上带着一丝莫名的神情,似乎是想起了昔日故事。
魏延、黄忠、凌统等将早已准备就绪,各自按刀立于阵前,眼神锐利地审视着曹军降卒,确保受降过程万无一失。
见到曹昂一行走出,刘封在孙策、孙翊、周峻等人的护卫之下策马迎上。
曹昂深吸一口气,上前几步,对着刘封躬身长揖,双手高举印信兵符,朗声道:“败军之将曹昂,率涪城全军,向大汉左将军请降!印信兵符在此,请将军查验!”
他的声音在雨中显得有些颤抖,但依旧保持着当朝大将军之子最后的体面。
刘封翻身下马,上前一步,亲手郑重地接过印信兵符,沉声道:“子脩深明大义,免去一场兵燹,保全了数万将士与城中百姓的性命,封亦感念于心。传我将令,受降之后,必依前诺,善待曹氏一族及所有归顺将士。”
说完,刘封转身将印信交给身后孙翊、周峻,然后对孙策点了点头。
孙策会意,举起手臂,向前一挥。
顿时,左幕军阵中响起低沉的号角声。
一队队早已准备好的左幕军士卒,迈着整齐的步伐,沉默而有序地开进涪城。他们迅速接管城防、府库、粮仓等要害之地,整个过程高效而严谨,显示出极强的组织纪律性。
城内的曹军士兵在左幕军军官的指引下,开始分批前往指定的营地集中,等待后续的整编或遣散安排。没有人喧哗,也没有人反抗,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雨滴落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曹昂、曹纯等人站在原地,看着属于自己的军队被如此迅速地消化接管,看着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城池易主,心中百感交集。
曹纯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发白,最终还是无力地松开。
司马懿低垂着眼睑,让人看不清他眼中的神色。
杨修则面色苍白,以往的傲气在此刻被现实彻底击碎。
刘封对曹昂道:“子脩,诸位将军、先生,我已在营中备下酒宴,为诸位压惊。诸位且随我来。”
这所谓的“压惊宴”,自然也是监视和控制的一种形式,是将曹军高层将校和谋士与中下层军官士卒分开的柔软手段。
曹昂等人心中明了,却也无力拒绝,只能默默点头,在左幕军士兵的“护送”下,向着城外左幕军大营走去。
雨,依旧在下。
涪城头,象征着“曹”字的大旗被缓缓降下,换上了烈烈飞扬的“左将军刘”字帅旗。
这座益州北部的重镇,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彻底落入了刘封的掌控之中。
城头的旗帜变换,宣告了曹氏于蜀中的影响力彻底被刘封拔除,也预示着新的格局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形成。
涪城既降,有了曹昂、李整的手令和书信,梓潼的李典也只有开城投降一条路可走。
接收涪城,不但宣告了意味着广汉郡重归益州治下,也意味着刘封彻底打通了蜀中北上的通道,整合了益州绝大部分的力量,并且获得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降卒。
他的目光,已经可以毫无阻碍地投向空虚孱弱的汉中。
而曹昂的投降,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无疑将在荆州的曹操心中,投下一块沉重的巨石。荆北的战局,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曹昂开城投降,左幕军彻底接管涪城,俘虏所部曹军之后,刘封开始了下一阶段的行动。
首先是在军事上的,按照预定的计划,于曹昂投降次日,以魏延、黄忠为首的一万余精锐,并周瑜所部两万余人开始南下,走涪水水道前往江陵。
至江陵后,他们将会视情况而决定后续行动。
其次,以贺齐所部为主力,北上进入汉中,替换汉中诸军。周泰等部水军将会被替换下来,重回水道。
刘封给贺齐的任务是总督蜀中北部的防务,并囤积粮草辎重,伺机夺取汉中。其首要任务是夺回白水关,其次是进窥白马塞。
在政务方面,刘封并没有将曹昂等人送往成都,而是先送去了江州。
曹昂等人毕竟是入主过成都的,而且还有刘璋在,再加上司马懿在成都城内放的那把火,显然不适合将他们安置在成都城内。
反倒是江州,地要隘,又有水道之便利,而且刘璋的影响力很小,无疑是极为合适的软禁地点。
除此以外,刘封还传令身在成都的广汉太守杨洪迅速上任。
广汉郡,地处蜀中腹心,北接汉中,东连巴郡,西邻蜀郡,本是水陆通衢,物阜民丰之地。可如今,放眼望去,竟是满目疮痍。
这一切,始于赵韪之乱。
当年赵韪举兵反叛刘璋,其主力一路便是沿涪水北上,意图经涪城转入金牛道,进攻成都。
叛军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
赵韪军军纪本来就差,再加上为了补充兵员和物资,他们到处强行征发青壮,抢夺粮秣,稍有抵抗便是屠城灭村。
许多原本人烟稠密的乡邑化为废墟,田间荒草丛生,白骨露于野。
赵韪军虽最终被击退,但广汉郡的元气已然大伤,民生凋敝。
可紧接着,疮痍未复,烽烟再起。
盘踞汉中的张鲁,趁蜀中内乱初平、虚弱不堪之际,命其弟张卫引兵南下,寇掠蜀地。
广汉郡位于蜀北,自然是首当其冲。
张卫的兵马虽多以宗教裹挟,军纪也好不到哪里去,且与蜀军多年交战,两边仇怨极深。
汉中军入蜀之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不仅抢夺粮食财物,更掳掠人口充作“鬼卒”或奴隶,使得许多家庭破碎,村落彻底死寂。白水关至涪城一带,几成鬼域,昔日商旅往来的通衢大道,变得人迹罕至,盗匪丛生。
两度兵燹,已将广汉郡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厄运并未终结。
曹氏支持张鲁,又窥探益州,出重兵以入蜀中。
整整八万大军,全要靠汉中和广汉来供养,这沉重的负担自然压迫的两郡喘不过气来。
汉中毕竟是张鲁的根基之地,还能得张鲁心疼保存,而广汉是新得之土,牺牲哪个自然不言而喻了。
接下来广汉可谓是被敲髓吸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秦家这等广汉名门都没法幸免,只能交出大部分粮食物资以求自保。
当务之急,是尽量恢复广汉的民生。
杨洪得到命令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广汉郡治雒城,而是迅速赶到涪城听取刘封的意见。
刘封给了杨洪三个建议,第一便是人力。
刘封给了杨洪一道命令,允许其抽调蜀军、降兵、劳役之中的广汉郡人返乡,重回故里,恢复聚落。
其次,他从贺齐所部抽调了三千人暂归杨洪调遣。
虽然曹昂已经投降,但这两年的战事依旧使得广汉郡内多出了不少盗匪。
这些盗匪多是叛军流民结伙而成,广汉东北又是山岭,给了他们不小的生存空间。
这些盗匪烧杀抢掠,已经尝到了破坏秩序的甜头,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刘封的一道命令而轻易投降。
因此,剿匪也是势在必行。
此时的广汉郡如同一个受到刀伤的病人,不但需要大量输血,同时也需要缝合伤口,减少出血。而这些盗匪,就是眼下最大的出血口。
最后,刘封让杨洪积极统计广汉如今的田地。
广汉受创虽然是一件祸事,可恰恰解决了刘封目前最为忧心的烦恼,那就是如何养活这十几万的降兵。
曹军嫡系降兵就在三、四万人之多,再加上张卫的道兵以及汉中郡兵,以及东州兵和蜀军,这可是十几万的降兵。
别以为东州兵和蜀军的降兵就能安置得了,事实上别说东州兵了,就是蜀军士卒在蜀中也是大半没田的,纯粹靠着当兵吃饭。
这意味着这些人的口粮全得由刘封负责,一旦没有安置的遣散,立刻就会变成最大的隐患。
(本章完)
司马懿与杨修回到涪城,将刘封那番毫不留情的斥责与最后通牒原原本本地禀报给了曹昂。曹昂听罢,沉默良久,最后只是无力地挥了挥手,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
“罢了,事已至此,能保全宗族,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传令下去,按左将军的要求,准备明日……开城。”
最后两个字,曹昂说得异常艰难,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是夜,涪城内的曹军大营一片沉寂,没有了往日的操练声与巡更的梆子声,只有压抑的啜泣、无奈的叹息,以及军官们低声传达命令的响动。
火光映照着一张张茫然、悲戚或解脱的脸庞。有人默默擦拭着伴随自己征战多年的环首刀,有人将写着家书的木牍贴身藏好,也有人围坐在一起,相顾无言。
别看投降好像能保住性命,那是后世的视角。
以这个时代人的视角,投降等于是将性命寄托在了别人的手里,随时都有翻覆的可能。
别的不说,他们自家的主公曹操坑杀降卒的次数就举不胜数。
最高峰便是官渡之战,曹操一口气将六七万投降的袁绍军精锐士卒全部坑杀。
也正是因此,曹操没能在打赢官渡之战之后,获得实力上的飞升,毕竟最大的战果之一都让他自己给扔了。
试想若是能够将这六七万袁军最为精锐的士卒收容消化,日后河北哪里还需要再攻略整整六年之久?
刘封这一路发展上,政治经济上的功勋其实丝毫不亚于军事上的辉煌,只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名,被隐藏在了军功之下。
试想曹操也不是杀人魔王,喜好杀人,为什么会坐视这些精锐不用而选择直接坑杀呢?
如果曹操真是杀人狂魔,那当初又为什么顶着巨大的压力,硬生生保住那百万黄巾军呢?
而日后曹操抵定河北,鲸吞荆州时,也没有发生坑杀河北兵和荆州兵的事情。
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词——缺粮。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自家都已经到了粮尽的绝地了,哪里还养得起那六、七万的降兵?
养又养不起,放又不敢放,那可不就只剩下杀一条路了吗?
纵观曹操前半生,绝大部分坑杀降兵都是因为缺粮,这也使得曹操实力的增长始终比较缓慢,唯一一次巨大飞升,便是收容了百万黄巾。
也正是这一次的成功,给曹操奠定了争夺天下的基本盘,使得他数次身处绝境,依旧能有翻盘的机会。
刘封正是吸取了这一点,想尽办法筹措、储存粮食,这也使得他每一次军事上的大胜之后,始终有着足够的粮食来养活降兵,这就给了左幕军吸收消化降兵的时间和空间。
这才是左幕军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实力犹如滚雪球一般疯狂膨胀的根本原因。
或许是因为左幕军以及刘封的信誉较好,曹军中下层军官和士卒们虽然心中惴惴,心绪万千,但害怕、畏惧的情绪却是不多。
曹纯亲自巡视各营,看着这些即将卸甲缴械的儿郎,这位以治军严谨著称的儒将,眼角也不禁湿润。直到最后,他月也没说什么,只是拍了拍几个得力部下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翌日,清晨。
天色灰蒙蒙的,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苍天也在为这场不流血的征服垂泪。
涪城那扇沉重的城门,在刺耳的绞盘声中,被缓缓推开,露出了城内萧瑟的街道和列队等待的曹军官兵。
曹昂一身素服,未着甲胄,双手捧着象征军队指挥权的印信和兵符,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是同样身着便服的曹纯、曹休、李整、司马懿、杨修等文武官员。
再后面,则是按建制排列的曹军士卒,他们依令解除了武装,铠甲、兵器、军械都被整齐地集中在了涪城的武库、府库之中,如同沉默的金属丘陵。而那上万匹马匹则被留在了营地之中,由马夫看管照料。
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更添几分凄凉。
城外,左幕军早已列阵等候。
其军军容鼎盛,旌旗如林,刀枪在雨中闪烁着寒光,每一个军士的脸上都满是骄傲之色。
为了表示尊重和善意,刘封亲自主持接收事宜。这也是为了避免刺激曹昂等人,同时也彰显了左幕军的威仪与从容。
孙策一身银甲,骑在白色战马上,神情肃穆,目光扫过出降的曹军,脸上带着一丝莫名的神情,似乎是想起了昔日故事。
魏延、黄忠、凌统等将早已准备就绪,各自按刀立于阵前,眼神锐利地审视着曹军降卒,确保受降过程万无一失。
见到曹昂一行走出,刘封在孙策、孙翊、周峻等人的护卫之下策马迎上。
曹昂深吸一口气,上前几步,对着刘封躬身长揖,双手高举印信兵符,朗声道:“败军之将曹昂,率涪城全军,向大汉左将军请降!印信兵符在此,请将军查验!”
他的声音在雨中显得有些颤抖,但依旧保持着当朝大将军之子最后的体面。
刘封翻身下马,上前一步,亲手郑重地接过印信兵符,沉声道:“子脩深明大义,免去一场兵燹,保全了数万将士与城中百姓的性命,封亦感念于心。传我将令,受降之后,必依前诺,善待曹氏一族及所有归顺将士。”
说完,刘封转身将印信交给身后孙翊、周峻,然后对孙策点了点头。
孙策会意,举起手臂,向前一挥。
顿时,左幕军阵中响起低沉的号角声。
一队队早已准备好的左幕军士卒,迈着整齐的步伐,沉默而有序地开进涪城。他们迅速接管城防、府库、粮仓等要害之地,整个过程高效而严谨,显示出极强的组织纪律性。
城内的曹军士兵在左幕军军官的指引下,开始分批前往指定的营地集中,等待后续的整编或遣散安排。没有人喧哗,也没有人反抗,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雨滴落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曹昂、曹纯等人站在原地,看着属于自己的军队被如此迅速地消化接管,看着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城池易主,心中百感交集。
曹纯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发白,最终还是无力地松开。
司马懿低垂着眼睑,让人看不清他眼中的神色。
杨修则面色苍白,以往的傲气在此刻被现实彻底击碎。
刘封对曹昂道:“子脩,诸位将军、先生,我已在营中备下酒宴,为诸位压惊。诸位且随我来。”
这所谓的“压惊宴”,自然也是监视和控制的一种形式,是将曹军高层将校和谋士与中下层军官士卒分开的柔软手段。
曹昂等人心中明了,却也无力拒绝,只能默默点头,在左幕军士兵的“护送”下,向着城外左幕军大营走去。
雨,依旧在下。
涪城头,象征着“曹”字的大旗被缓缓降下,换上了烈烈飞扬的“左将军刘”字帅旗。
这座益州北部的重镇,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彻底落入了刘封的掌控之中。
城头的旗帜变换,宣告了曹氏于蜀中的影响力彻底被刘封拔除,也预示着新的格局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形成。
涪城既降,有了曹昂、李整的手令和书信,梓潼的李典也只有开城投降一条路可走。
接收涪城,不但宣告了意味着广汉郡重归益州治下,也意味着刘封彻底打通了蜀中北上的通道,整合了益州绝大部分的力量,并且获得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降卒。
他的目光,已经可以毫无阻碍地投向空虚孱弱的汉中。
而曹昂的投降,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无疑将在荆州的曹操心中,投下一块沉重的巨石。荆北的战局,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曹昂开城投降,左幕军彻底接管涪城,俘虏所部曹军之后,刘封开始了下一阶段的行动。
首先是在军事上的,按照预定的计划,于曹昂投降次日,以魏延、黄忠为首的一万余精锐,并周瑜所部两万余人开始南下,走涪水水道前往江陵。
至江陵后,他们将会视情况而决定后续行动。
其次,以贺齐所部为主力,北上进入汉中,替换汉中诸军。周泰等部水军将会被替换下来,重回水道。
刘封给贺齐的任务是总督蜀中北部的防务,并囤积粮草辎重,伺机夺取汉中。其首要任务是夺回白水关,其次是进窥白马塞。
在政务方面,刘封并没有将曹昂等人送往成都,而是先送去了江州。
曹昂等人毕竟是入主过成都的,而且还有刘璋在,再加上司马懿在成都城内放的那把火,显然不适合将他们安置在成都城内。
反倒是江州,地要隘,又有水道之便利,而且刘璋的影响力很小,无疑是极为合适的软禁地点。
除此以外,刘封还传令身在成都的广汉太守杨洪迅速上任。
广汉郡,地处蜀中腹心,北接汉中,东连巴郡,西邻蜀郡,本是水陆通衢,物阜民丰之地。可如今,放眼望去,竟是满目疮痍。
这一切,始于赵韪之乱。
当年赵韪举兵反叛刘璋,其主力一路便是沿涪水北上,意图经涪城转入金牛道,进攻成都。
叛军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
赵韪军军纪本来就差,再加上为了补充兵员和物资,他们到处强行征发青壮,抢夺粮秣,稍有抵抗便是屠城灭村。
许多原本人烟稠密的乡邑化为废墟,田间荒草丛生,白骨露于野。
赵韪军虽最终被击退,但广汉郡的元气已然大伤,民生凋敝。
可紧接着,疮痍未复,烽烟再起。
盘踞汉中的张鲁,趁蜀中内乱初平、虚弱不堪之际,命其弟张卫引兵南下,寇掠蜀地。
广汉郡位于蜀北,自然是首当其冲。
张卫的兵马虽多以宗教裹挟,军纪也好不到哪里去,且与蜀军多年交战,两边仇怨极深。
汉中军入蜀之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不仅抢夺粮食财物,更掳掠人口充作“鬼卒”或奴隶,使得许多家庭破碎,村落彻底死寂。白水关至涪城一带,几成鬼域,昔日商旅往来的通衢大道,变得人迹罕至,盗匪丛生。
两度兵燹,已将广汉郡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厄运并未终结。
曹氏支持张鲁,又窥探益州,出重兵以入蜀中。
整整八万大军,全要靠汉中和广汉来供养,这沉重的负担自然压迫的两郡喘不过气来。
汉中毕竟是张鲁的根基之地,还能得张鲁心疼保存,而广汉是新得之土,牺牲哪个自然不言而喻了。
接下来广汉可谓是被敲髓吸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秦家这等广汉名门都没法幸免,只能交出大部分粮食物资以求自保。
当务之急,是尽量恢复广汉的民生。
杨洪得到命令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广汉郡治雒城,而是迅速赶到涪城听取刘封的意见。
刘封给了杨洪三个建议,第一便是人力。
刘封给了杨洪一道命令,允许其抽调蜀军、降兵、劳役之中的广汉郡人返乡,重回故里,恢复聚落。
其次,他从贺齐所部抽调了三千人暂归杨洪调遣。
虽然曹昂已经投降,但这两年的战事依旧使得广汉郡内多出了不少盗匪。
这些盗匪多是叛军流民结伙而成,广汉东北又是山岭,给了他们不小的生存空间。
这些盗匪烧杀抢掠,已经尝到了破坏秩序的甜头,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刘封的一道命令而轻易投降。
因此,剿匪也是势在必行。
此时的广汉郡如同一个受到刀伤的病人,不但需要大量输血,同时也需要缝合伤口,减少出血。而这些盗匪,就是眼下最大的出血口。
最后,刘封让杨洪积极统计广汉如今的田地。
广汉受创虽然是一件祸事,可恰恰解决了刘封目前最为忧心的烦恼,那就是如何养活这十几万的降兵。
曹军嫡系降兵就在三、四万人之多,再加上张卫的道兵以及汉中郡兵,以及东州兵和蜀军,这可是十几万的降兵。
别以为东州兵和蜀军的降兵就能安置得了,事实上别说东州兵了,就是蜀军士卒在蜀中也是大半没田的,纯粹靠着当兵吃饭。
这意味着这些人的口粮全得由刘封负责,一旦没有安置的遣散,立刻就会变成最大的隐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