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是个对圣上有养育之恩的人,没想到有如此功夫。自己这个大夏第一高手,到了他面前也只是个孩子罢了。当天夜里,她求国父收她为徒。<br/><br/> 国父欣然应允,只有一个要求,他说:“兴儿,我教你武功,不要你征战沙场,不用你为国捐躯,只要你可以保护好灯盏。”<br/><br/> 兴儿听后笑了,欢欢喜喜地答应了。<br/><br/> 她没有告诉国父,圣上命她随国父来军营的前一天夜里,圣上曾吩咐她:“兴儿,朕不用你打探军机,不用你监军督纪,朕只要你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保护好国父,不容许任何人伤害他。”<br/><br/> 她想,这一对父子,当真情深意重。<br/><br/> 整整一年,她都随着国父住在军营,看着国父一点点的拉拢人心,看着国父为了圣上的江山而努力。<br/><br/> 多少个夜里,年轻的国父躲在营帐里大口大口的吐,那是他晚宴时同将领们喝了太多他喝不惯的烈酒。<br/><br/> 多少个清晨,年轻的国父站在营帐外大力的吹着号,那是他为让熟睡的将领士兵们快些起床同去操练。<br/><br/> 多少个午后,年轻的国父仍立在练兵场上扎着马步,那是他亲自陪同所有士兵一同操练……<br/><br/> 也是整整一年,国父再没有进过宫。<br/><br/> 但宫里的消息没有断过,国父上的折子后总有圣上的回复。写了些什么她并不知道,国父不给她看,但是她知道,一定是好消息。因为国父看过之后,笑的那样开心,就连睡觉也要把那些折子抱在怀里。<br/><br/> 这一年来,国父最快乐的莫过于正月十五那一天。<br/><br/> 那天国父带着一众将领上街去看花灯,兴儿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去了十几个人,只有她和国父两个人是看花灯,余下的将领,都在看花姑娘……<br/><br/> 虽然如此,依旧是喜气洋洋的一晚。<br/><br/> 百姓们都恨高兴,他们纷纷夸奖着当今圣上,英明仁慈。<br/><br/> 也是那一天,圣上亲上城楼上,放了一支极美丽的焰火,明明灭灭,照亮了大夏国最年轻最俊美的君王。<br/><br/> 那时候国父就在城楼下看着,笑的欢喜至极。这一晚,他买了很多酒回军营,拉着将领和士兵们一起喝,直到喝醉回到军帐后,依旧在拉着兴儿的胳膊说:“你看你看!我的灯盏长大了!我的灯盏长大了!”<br/><br/> 若不是有那样的一天,兴儿几乎忘记了,眼前的将军只有十九岁,还是个尚未行冠礼的孩子,还要再有半年才足二十岁。<br/><br/> ☆、第十三章<br/><br/> 这一年秋天,彦成进宫了。<br/><br/> 康定三年的秋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br/><br/> 到很多年以后,夏宫不再是夏宫,只是一个行宫时候,那里的宫人仍然不能忘记那个秋天。年老的宫人会给新来的宫人讲起那年的故事,他们说:“那年的秋天,树叶黄的早,风刮的很厉害……”<br/><br/> 国父梁彦成率左右先锋呼延兴儿、张玉昆以及六军将领,在御书房外的长廊上,跪了三天三夜。<br/><br/> 第一天的时候,只有国父和左先锋两个人来,他们是来请战的。<br/><br/> 圣上像是早料到国父会来似的,吩咐门口的守卫说:“若国父求见,只说朕不见!”<br/><br/> 那日,国父跪在门外,那左先锋随之跪倒。右先锋真是个漂亮的姑娘,还记得她是叫兴儿,呼延兴儿。<br/><br/> 圣上究竟仁慈,出外见国父,喃喃地喊他:“爹爹……爹爹……”<br/><br/> 国父见圣上出来,低头便拜,道:“臣请战!”<br/><br/> 圣上问他:“爹爹可知各地藩王打的什么旗号?”<br/><br/> 国父点了点头,答:“清君侧!”<br/><br/> 圣上又说:“那爹爹必然知道他们要清的是谁!”<br/><br/> 国父答道:“知道!”<br/><br/> 圣上好像很生气,问他:“是谁!”从没见圣上发过那么大的火,那时候就连圣上的眼睛里都是火。但国父一点都不怕,说:“我!”<br/><br/> “既然知道还多<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说什么!朕不允!”说完,圣上便进了御书房。<br/><br/> 第二日,右先锋张玉昆率六军将领至,在国父和左先锋身边跪倒,请战。<br/><br/> 其间,许多大臣都来劝,有劝将军的、也有劝圣上的。圣上亦怒,责问众将:“你们这是逼宫么!”国父率众将只答一句:“臣等请战!”及至第三天夜里,圣上下旨命国父梁彦成率兵出征,讨伐作乱藩王。<br/><br/> 那一年,咱大夏史上最大一次内乱爆发了。<br/><br/> 要清君侧的是列位藩王,去镇压藩王的正是他们要清的君侧。<br/><br/> 老宫人给新来的小宫人讲完这段往事后,总要深深地叹口气。小宫人问他:“伯伯,您为何叹气?”<br/><br/> 老宫人不答,只摇摇头,便吩咐小宫人们去干活了。<br/><br/> 等新来的宫人都散尽了以后,年老的宫人才会独自拾起扫把,将当日国父跪过的那个长廊,扫的干干净净。<br/><br/> 那一次内乱,在夏史上只是淡淡地一笔带过,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次内乱来得到底有多么凶险。<br/><br/> 这场战已打了将近一年,远在夏宫中的灯盏看着彦成传回的军情,微微一笑,恍如启明的眼中盈满了如月柔光。<br/><br/> 爹爹,你只报喜不报忧,是为了让我安心么?我早知道,既派你前往镇乱,便必定大胜而归,这些我都不在乎,也不挂心!我挂心的只是你的安危,为何你却只字不提自身的安危?<br/><br/> ☆、第十四章<br/><br/> “国父,圣上来信了。”<br/><br/> 彦成皱皱眉,头也不抬地斥道:“没规矩!那叫下旨。”<br/><br/> 那举着信的小兵年纪不大,听主帅发怒立时便没了主意,委委屈屈地咬住了唇,似要落泪一般。兴儿在旁看了颇为不忍,毕竟这事并非小士兵的错,过去接过他手中的信,柔声道:“莫怕,你也知这几日正是此战关键时刻,国父难免有些着急。平日里国父怎么待你,你是清楚的,就快别委屈了。下去罢!”<br/><br/> 待小士兵出去后,兴儿才将信拿到彦成面前,彦成伸手拨开,说了句日后再看,仍将头埋进战报之中。兴儿也不恼,又把信推过去,劝道:“快看看吧!你不为了他,也该为了大夏看看!”<br/><br/> “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实不愿看灯盏的信,每每看了总是分心。”<br/><br/> 彦成叹了口气,仍是接过兴儿递过来的信,细细读过,又是一叹。<br/><br/> 整整六张信笺,只反反复复地写着‘爹爹,朕想你啦!’和‘爹爹,你定要囫囵着回来,朕等着你呐’。<br/><br/> 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写满六张,用还都是灯盏年幼便练下的蝇头楷。<br/><br/> 看罢,满心的欢喜是溢于言表的,他的灯盏果然是想着他的。尤其是那句囫囵着回来,让他蓦然想起四年前的北城门。他清楚地记着,满眼碧绿间一抹纯白,那是穿着白袍的灯盏来送他出征。那时灯盏穿着白袍,系着浅绿丝绦,那袍子边角上的翠竹,是他亲手画的花样,再请绣娘绣上的。<br/><br/> 听兴儿说,那件衣裳,灯盏在宫里也常穿。有人同他说穿这衣裳不合礼数,他便摆开皇帝架子,那时候便没人敢说了。<br/><br/> “呵,圣上这是和国父撒娇呢!”<br/><br/> 兴儿凑到彦成耳边声音轻软,她爱煞了这年轻俊美的国父看过圣上来信后,既欢喜又恼怒的窘迫模样。<br/><br/> 彦成有些着恼地别开头,愤愤地骂道:“竟干缺德事儿!活该你是个嫁不出去的!”<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