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p> 柳金枝也是同样。<br />
顺便还能让顾客们感受到他们柳氏饭馆的诚意和手艺,是一举多得的事情。<br />
阿芹对柳金枝很崇拜,言听计从。<br />
一听说要去拿竹子,就迫不及待的跑了过去,没过多久就哼哧哼哧地拖出来两麻袋竹筒,满头大汗道:<br />
“师父,竹筒有好多,但是大小、厚度都不一样,随便用哪个都可以吗?”<br />
这就是教学的第一点。<br />
柳金枝摇头,道:“当然不是,食物也有自己的脾性。如果用了不合脾性的东西,这会伤了食物的味道。”<br />
“就拿竹筒饭的竹筒来打比方吧,一般要用新鲜的粉竹或者是山竹,这样在蒸饭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竹子的清香进入每一颗饭粒。”<br />
“另外米也是有讲究的,需要用山兰稻,也就是香米来配,口感才能够又有嚼劲,又清香扑鼻。”<br />
“现在你去拿山竹和香米来。”<br />
阿芹听的两眼发亮,只觉得柳金枝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知识点,很想拿个小本子全部记下来。<br />
但她又舍不得做过柳金枝接下来的教学,于是赶紧拿好了山竹和香米,站到灶台前。<br />
“师父,接下来怎么做?”阿芹问。<br />
柳金枝道:“你看好。”<br />
她拿起竹子,在清水里洗干净,再一一摆放在灶台上晾干。<br />
在把香米也细细淘洗过一遍后,她也不急着将香米塞进竹筒中,而是把米放进一个干净的盆里,往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竹箸搅拌均匀。<br />
然后取来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用菜刀切成碎,也跟着一块丢进盆里,再度搅拌。<br />
这样一来,香米、盐巴和瘦猪肉就完全混合了。<br />
到了这一步,柳金枝才道:“现在可以把这些东西塞进竹筒里了。”又转过头对阿芹说,“去取一个烧烤架来。”<br />
阿芹点头去了,用手脚麻利的把烧烤架架在灶眼上。<br />
柳金枝自己也没歇着,转过头去取了一些芭蕉叶,把这些芭蕉叶塞在竹筒的开口,一片,两片,三片,塞到柳金枝确保竹筒里的饭不会落出来,才肯停手。<br />
“把火钳递给我。”柳金枝伸手。<br />
阿芹勤奋照做,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认真的盯着柳金枝的每个动作,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学欲,似乎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br />
柳金枝见她这么勤奋好学,一边操作一边细心解释道:<br />
“我们要用火钳把这些竹筒一个接一个夹到烧烤架上。”<br />
“在烤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火候。”<br />
“大火容易烤焦,小火容易不熟,还是中火为好。”<br />
柳金枝夹了一个竹筒当做示范。<br />
“你瞧竹筒的表面有一层膜,当火烤到这层膜的时候,它就会发生卷曲。”<br />
“但是新鲜的竹筒水分多,一时之间不会烤焦,里面的饭和肉也不会熟。”<br />
“所以要想知道里面的饭的生熟情况,就观察竹筒的表面。”<br />
“什么时候竹筒的膜被烤焦了,那里面的饭和肉就熟了。”<br />
阿芹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又看柳金枝一个人操持偌大的膳房十分辛苦,就自告奋勇道:”师父,你去坐着休息吧,这些粗活我来干。等竹筒的表层被烤焦了,我再来告诉你。”<br />
柳金枝见她积极的模样,心中颇感宽慰,也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些老师傅喜欢收小弟子了。<br />
每当自己传授经验时,不管这种经验有没有用,都能收获小弟子一双亮亮的星星眼,以及无敌崇拜的“哇哦”,是个人都会觉得情绪价值被拉满。<br />
更何况阿芹还那么积极,膳房里的杂活儿她都抢着干,实在是给柳金枝省了很多事情。<br />
所以柳金枝也不和阿芹客气,爽快地放开手,站在一旁指导阿芹把剩余的竹筒一个接一个放上烧烤架。<br />
看着阿芹虽然忙,但满脸带笑的样子。<br />
柳金枝有预感。<br />
阿芹以后一定能在美食这个领域闪闪发光。<br />
毕竟当一个人在自己所热爱的行业孜孜不倦地钻研下去时,她未来一定能迎来光明,区别只是早一些,和晚一些。<br />
饭馆里头热热闹闹。<br />
过了春闱,潘琅寰终于没借口把潘安玉按在家里读书了,所以潘家兄弟加上应天爵——项志轩等人都来祝贺,顺便帮柳金枝撑撑场子。<br />
柳金枝自然不能白白辜负他们这番美意,于是找到应天爵,请应天爵带着他那帮兄弟们在门口排队,做出一副饭馆爆火的假象。<br />
应天爵自然拍着胸脯应下。<br />
这种现代网红营销手段古代还缺,外人一瞧见这个新开的小饭馆排队排得老长,里头座无虚席,还以为这家店子手艺高超。<br />
于是不消半个时辰,柳氏小饭馆再度吸引了一波新客。<br />
大家就着单子牌面七嘴八舌的点菜。<br />
因为阿芹还没找到好的店小二,杜卫又要时不时出去送菜,报菜名的事儿就只能请亲友顶上。<br />
潘琅寰、应天爵和项志轩自不必说,他们仨一个是位高权重的掌权人,一个是汴京帮闲,一个是文弱书生,都无法胜任。<br />
只有潘安玉,不仅对菜名熟悉,还积极的不得了。<br />
“您要什么?好嘞!一碗馉饳!”<br />
“来来来,客官里面儿请!”<br />
“得令,您听我给您报哈,一碗蝌蚪粉……”<br />
潘安玉忙的不亦乐乎。<br />
几个人的视线随着潘安玉一会儿跑到左,一会儿跑到右,脚不沾地。<br />
潘琅寰见潘安玉没一会儿就累出了满头大汗,本来还想让潘安玉休息休息。<br />
只是他一看潘安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这话不由咽进了肚子里。<br />
项志轩感叹道:“潘相公,其实潘兄他是真<br />
的很喜欢做菜,您瞧他,报起菜名的时候,比念书顺溜多了。”<br />
应天爵也点头,道:“我听过潘兄念书,一篇《论语》从头到尾念得磕磕绊绊的,被逼急了,就一边念一边哭,哪儿像现在这么高兴。”<br />
潘琅寰神情复杂。<br />
他承认这俩人说得对,在饭馆里待着,潘安玉看起来是开心多了。<br />
但是潘琅寰冷下脸道:“安玉他迟早要自己当家的,不去读书,只会做菜算个什么?能养活自己吗?”<br />
话一说出口,应天爵和项志轩就忍不住扭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又指了指爆火的柳氏饭馆。<br />
这意思很明显。<br />
“但他也没有柳娘子的手艺!”潘琅寰皱眉。<br />
“没有手艺就学啊,潘相公,您一开始从老爷子手里接手生意,打理潘家的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得心应手啊。”<br />
项志轩笑道。<br />
“是啊,说真的,潘家有您一个也就够了,您和潘兄弟的年岁相差也不大,何必那么发愁潘兄弟的未来呢?”<br />
应天爵也帮着劝。<br />
“干脆这样,您给潘兄弟开个饭馆,让潘兄弟主理。是赚是赔,就看他自个儿。要是万一将来做大了,也能有个安身之本不是?”<br />
潘琅寰还是没松口,但望向潘安玉快乐的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的背影,眸光还是没有像往常一样锋利。<br />
“再说吧。”<br />
潘琅寰摆摆手。<br />
项志轩与应天爵两个对视一眼。<br />
应天爵悄悄笑道:“真该让柳娘子来劝他,保准儿一劝一个好。”<br />
项志轩煞有其事地点头。<br />
正说着,膳房里陆陆续续端上来食客们点的饭食,还有一份额外赠送的竹筒饭。<br />
潘琅寰、项志轩和应天爵三人也得到了一份儿,算是给他们来捧场的犒劳。<br />
见了吃食,三人也就把刚才的话题带过了。<br />
应天爵笑道:“我听说云南那边倒是流行这样的吃食,把个饭塞在竹筒里烤熟。但也只听过,没吃过,这会子倒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br />
项志轩拿过来一个,问:“说多不如吃一口,来,试试。”<br />
就拿起旁边的竹箸,把竹筒口的芭蕉叶轻轻一挑!<br />
瞬间,一股浓郁的饭香,混杂着肉香和竹子的清香一块儿飘入鼻中。<br />
引得应天爵眼前发亮,连声道:“我就知道柳妹子的手艺不会出错!”<br />
也不顾烫,连忙伸手抓了一个敲开,把里头的饭倒出来。<br />
不知这竹筒饭的米饭是怎么做的,居然颗颗分明,呈现圆润饱满的形状。中间掺杂着一两块小碎猪肉,叫人食指大动。<br />
应天爵可不讲究那么多,直接扒了一口,瞬间觉得这米饭香弹软糯有嚼劲,猪肉切的细碎,却保留了肉香,和盐巴、米饭、竹香混杂在一起,恨不得把舌头鲜得掉下来。<br />
其余二人虽然吃相文雅些,但也是速度极快,一个竹筒其实也不大,三个大男人没一会儿就吃完了。<br />
潘琅寰深呼一口气,犹觉不足地唤道:“安玉,再去给我点一份儿。”<br />
潘安玉却不满地皱皱眉:“哥,我现在是工作时间,你得管我叫小二。”</p>
顺便还能让顾客们感受到他们柳氏饭馆的诚意和手艺,是一举多得的事情。<br />
阿芹对柳金枝很崇拜,言听计从。<br />
一听说要去拿竹子,就迫不及待的跑了过去,没过多久就哼哧哼哧地拖出来两麻袋竹筒,满头大汗道:<br />
“师父,竹筒有好多,但是大小、厚度都不一样,随便用哪个都可以吗?”<br />
这就是教学的第一点。<br />
柳金枝摇头,道:“当然不是,食物也有自己的脾性。如果用了不合脾性的东西,这会伤了食物的味道。”<br />
“就拿竹筒饭的竹筒来打比方吧,一般要用新鲜的粉竹或者是山竹,这样在蒸饭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竹子的清香进入每一颗饭粒。”<br />
“另外米也是有讲究的,需要用山兰稻,也就是香米来配,口感才能够又有嚼劲,又清香扑鼻。”<br />
“现在你去拿山竹和香米来。”<br />
阿芹听的两眼发亮,只觉得柳金枝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知识点,很想拿个小本子全部记下来。<br />
但她又舍不得做过柳金枝接下来的教学,于是赶紧拿好了山竹和香米,站到灶台前。<br />
“师父,接下来怎么做?”阿芹问。<br />
柳金枝道:“你看好。”<br />
她拿起竹子,在清水里洗干净,再一一摆放在灶台上晾干。<br />
在把香米也细细淘洗过一遍后,她也不急着将香米塞进竹筒中,而是把米放进一个干净的盆里,往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竹箸搅拌均匀。<br />
然后取来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用菜刀切成碎,也跟着一块丢进盆里,再度搅拌。<br />
这样一来,香米、盐巴和瘦猪肉就完全混合了。<br />
到了这一步,柳金枝才道:“现在可以把这些东西塞进竹筒里了。”又转过头对阿芹说,“去取一个烧烤架来。”<br />
阿芹点头去了,用手脚麻利的把烧烤架架在灶眼上。<br />
柳金枝自己也没歇着,转过头去取了一些芭蕉叶,把这些芭蕉叶塞在竹筒的开口,一片,两片,三片,塞到柳金枝确保竹筒里的饭不会落出来,才肯停手。<br />
“把火钳递给我。”柳金枝伸手。<br />
阿芹勤奋照做,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认真的盯着柳金枝的每个动作,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学欲,似乎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br />
柳金枝见她这么勤奋好学,一边操作一边细心解释道:<br />
“我们要用火钳把这些竹筒一个接一个夹到烧烤架上。”<br />
“在烤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火候。”<br />
“大火容易烤焦,小火容易不熟,还是中火为好。”<br />
柳金枝夹了一个竹筒当做示范。<br />
“你瞧竹筒的表面有一层膜,当火烤到这层膜的时候,它就会发生卷曲。”<br />
“但是新鲜的竹筒水分多,一时之间不会烤焦,里面的饭和肉也不会熟。”<br />
“所以要想知道里面的饭的生熟情况,就观察竹筒的表面。”<br />
“什么时候竹筒的膜被烤焦了,那里面的饭和肉就熟了。”<br />
阿芹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又看柳金枝一个人操持偌大的膳房十分辛苦,就自告奋勇道:”师父,你去坐着休息吧,这些粗活我来干。等竹筒的表层被烤焦了,我再来告诉你。”<br />
柳金枝见她积极的模样,心中颇感宽慰,也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些老师傅喜欢收小弟子了。<br />
每当自己传授经验时,不管这种经验有没有用,都能收获小弟子一双亮亮的星星眼,以及无敌崇拜的“哇哦”,是个人都会觉得情绪价值被拉满。<br />
更何况阿芹还那么积极,膳房里的杂活儿她都抢着干,实在是给柳金枝省了很多事情。<br />
所以柳金枝也不和阿芹客气,爽快地放开手,站在一旁指导阿芹把剩余的竹筒一个接一个放上烧烤架。<br />
看着阿芹虽然忙,但满脸带笑的样子。<br />
柳金枝有预感。<br />
阿芹以后一定能在美食这个领域闪闪发光。<br />
毕竟当一个人在自己所热爱的行业孜孜不倦地钻研下去时,她未来一定能迎来光明,区别只是早一些,和晚一些。<br />
饭馆里头热热闹闹。<br />
过了春闱,潘琅寰终于没借口把潘安玉按在家里读书了,所以潘家兄弟加上应天爵——项志轩等人都来祝贺,顺便帮柳金枝撑撑场子。<br />
柳金枝自然不能白白辜负他们这番美意,于是找到应天爵,请应天爵带着他那帮兄弟们在门口排队,做出一副饭馆爆火的假象。<br />
应天爵自然拍着胸脯应下。<br />
这种现代网红营销手段古代还缺,外人一瞧见这个新开的小饭馆排队排得老长,里头座无虚席,还以为这家店子手艺高超。<br />
于是不消半个时辰,柳氏小饭馆再度吸引了一波新客。<br />
大家就着单子牌面七嘴八舌的点菜。<br />
因为阿芹还没找到好的店小二,杜卫又要时不时出去送菜,报菜名的事儿就只能请亲友顶上。<br />
潘琅寰、应天爵和项志轩自不必说,他们仨一个是位高权重的掌权人,一个是汴京帮闲,一个是文弱书生,都无法胜任。<br />
只有潘安玉,不仅对菜名熟悉,还积极的不得了。<br />
“您要什么?好嘞!一碗馉饳!”<br />
“来来来,客官里面儿请!”<br />
“得令,您听我给您报哈,一碗蝌蚪粉……”<br />
潘安玉忙的不亦乐乎。<br />
几个人的视线随着潘安玉一会儿跑到左,一会儿跑到右,脚不沾地。<br />
潘琅寰见潘安玉没一会儿就累出了满头大汗,本来还想让潘安玉休息休息。<br />
只是他一看潘安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这话不由咽进了肚子里。<br />
项志轩感叹道:“潘相公,其实潘兄他是真<br />
的很喜欢做菜,您瞧他,报起菜名的时候,比念书顺溜多了。”<br />
应天爵也点头,道:“我听过潘兄念书,一篇《论语》从头到尾念得磕磕绊绊的,被逼急了,就一边念一边哭,哪儿像现在这么高兴。”<br />
潘琅寰神情复杂。<br />
他承认这俩人说得对,在饭馆里待着,潘安玉看起来是开心多了。<br />
但是潘琅寰冷下脸道:“安玉他迟早要自己当家的,不去读书,只会做菜算个什么?能养活自己吗?”<br />
话一说出口,应天爵和项志轩就忍不住扭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又指了指爆火的柳氏饭馆。<br />
这意思很明显。<br />
“但他也没有柳娘子的手艺!”潘琅寰皱眉。<br />
“没有手艺就学啊,潘相公,您一开始从老爷子手里接手生意,打理潘家的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得心应手啊。”<br />
项志轩笑道。<br />
“是啊,说真的,潘家有您一个也就够了,您和潘兄弟的年岁相差也不大,何必那么发愁潘兄弟的未来呢?”<br />
应天爵也帮着劝。<br />
“干脆这样,您给潘兄弟开个饭馆,让潘兄弟主理。是赚是赔,就看他自个儿。要是万一将来做大了,也能有个安身之本不是?”<br />
潘琅寰还是没松口,但望向潘安玉快乐的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的背影,眸光还是没有像往常一样锋利。<br />
“再说吧。”<br />
潘琅寰摆摆手。<br />
项志轩与应天爵两个对视一眼。<br />
应天爵悄悄笑道:“真该让柳娘子来劝他,保准儿一劝一个好。”<br />
项志轩煞有其事地点头。<br />
正说着,膳房里陆陆续续端上来食客们点的饭食,还有一份额外赠送的竹筒饭。<br />
潘琅寰、项志轩和应天爵三人也得到了一份儿,算是给他们来捧场的犒劳。<br />
见了吃食,三人也就把刚才的话题带过了。<br />
应天爵笑道:“我听说云南那边倒是流行这样的吃食,把个饭塞在竹筒里烤熟。但也只听过,没吃过,这会子倒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br />
项志轩拿过来一个,问:“说多不如吃一口,来,试试。”<br />
就拿起旁边的竹箸,把竹筒口的芭蕉叶轻轻一挑!<br />
瞬间,一股浓郁的饭香,混杂着肉香和竹子的清香一块儿飘入鼻中。<br />
引得应天爵眼前发亮,连声道:“我就知道柳妹子的手艺不会出错!”<br />
也不顾烫,连忙伸手抓了一个敲开,把里头的饭倒出来。<br />
不知这竹筒饭的米饭是怎么做的,居然颗颗分明,呈现圆润饱满的形状。中间掺杂着一两块小碎猪肉,叫人食指大动。<br />
应天爵可不讲究那么多,直接扒了一口,瞬间觉得这米饭香弹软糯有嚼劲,猪肉切的细碎,却保留了肉香,和盐巴、米饭、竹香混杂在一起,恨不得把舌头鲜得掉下来。<br />
其余二人虽然吃相文雅些,但也是速度极快,一个竹筒其实也不大,三个大男人没一会儿就吃完了。<br />
潘琅寰深呼一口气,犹觉不足地唤道:“安玉,再去给我点一份儿。”<br />
潘安玉却不满地皱皱眉:“哥,我现在是工作时间,你得管我叫小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