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p> 而院子中央的石磨上还摆着一只熟悉的高粱罐子,正是柳金枝拿出来与全家人一块儿存钱的罐子。<br />
柳霄怔了一怔,“阿姐,为什么把咱们的罐子搬出来?”走过去将高粱坛子一抱,想要挪回原位,下一刻却忍不住瞪大眼睛,猛然回头。<br />
“阿姐,咱家——”遭贼了?<br />
话未说完,柳金枝告知他原委:“大部分钱被我拿去囤粮了。”<br />
柳霄更懵。<br />
如果柳金枝不是个普通百姓,他险些以为柳金枝要囤粮造反。<br />
但他们平平无奇的百姓家,囤什么粮?<br />
柳金枝给柳霄斟了一杯茶,将那日听到的事情说了一遍。<br />
柳霄眉头顿时拧起,冷静道:<br />
“第一批难民出现的时候,军巡辅没有接到命令,大概不会有什么动静。”<br />
“但如果人越来越多,按照往朝管理,军巡辅会开始禁止难民入城。”<br />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难民的人数一定超过我们可以救济的范围,阿姐这样做……”<br />
柳霄顿了顿,似乎怕这句话打击柳金枝,但他还是说出了后半句话:<br />
“怕是难以起到什么作用。”<br />
柳金枝自己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但她抿了抿唇,道:“我从没想过能救下所有人。”<br />
她抬眸扫视了一眼周围的粮食。<br />
“这些粮食若能救下一百人,是功德。能救下五十人,也是功德。”<br />
柳霄看着眼前的少女,眸色怔忪。<br />
在他的记忆里,阿姐从未说过这样的话。<br />
在带着柳家一块儿开食摊的那刻起,阿姐的愿望似乎就只有一个——<br />
从小食摊开到大酒楼。<br />
他们为了这个共同的愿望,一起努力,打拼,熬夜,存钱。<br />
高粱酒坛子记载着他们梦想成真的进度。<br />
上次他还掂量过,那只坛子已经变得沉甸甸的,就快满了。<br />
这代表他们其实还差一点点就能如愿开上大酒楼了。<br />
“阿姐,把这些钱全用了,你不会心疼吗?”柳霄问。<br />
“心疼。”柳金枝一笑,“但钱没了还能挣,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br />
上回她就是这么劝自己救下杜卫的。<br />
“更何况,我有手艺,什么时候都能东山再起。”<br />
柳金枝晃了晃自己的手,语气轻松。<br />
柳霄见此,表情也从怔忪渐渐转为严肃、认真,他用力点头,道:“我永远都是与阿姐站在一边的。阿姐要做,那我就帮阿姐一块儿做!”<br />
说完,他快些站起来,朝旁边走去。<br />
柳金枝疑惑问道:“霄哥儿,你干什么去?”<br />
“考了两日了,我还没沐浴过,我先去净身,然后就来帮阿姐做吃食。”柳霄回过头,也学柳金枝晃了晃自己的双手,“阿姐教我的手艺,我一点儿没忘。”<br />
清俊的少年认真又可爱。<br />
柳金枝忍不住勾唇笑了。<br />
*<br />
但难民涌来汴京的速度比学子说的更快,人数也更多。<br />
短短三天之内,汴京城已经抵达了五批难民。<br />
此时,军巡辅接收到命令后,把前五批难民都带到了城内稍有空余贫民巷,任由难民们搭草棚子住下。<br />
这种草棚子不防风、不御寒,唯一的作用大概就是遮遮雨。<br />
饶是如此,大批量的难民涌入,城内很快就连遮雨落地的地方都没了。<br />
为了不引发城内动乱,在勉强接收十批难民之后,军巡辅再度接到命令,配合汴京城驻京兵士一同驻守城门。<br />
东南西北多个出口架上行马,全部戒严,往来人口,但凡没有汴京身份玉碟,一律不准放行。<br />
可这也挡不住难民们北上逃亡的决心。<br />
既然不许进城,那难民们就在城外就近搭草棚子。<br />
一开始军巡辅不管,但有些难民拖家带口,长途奔袭,到了汴京城已经身无分文。<br />
为了果腹,已经有人开始头上插草,开始卖儿卖女。<br />
哭闹声、哀嚎声、病弱呻吟声整日不绝于耳。<br />
有官员家眷受不了,一状告到府衙里头。<br />
府衙也担心这些难民影响了出行官员,下次下令,将难民赶出五里。<br />
拉扯、推搡之间亦有数人丧命。<br />
此时,距离柳霄考完秋闱已过了十五日,离傅霁景失去消息已有二十多日了。<br />
也不知朝廷官员与官家是如何探讨的,在等待的这些时日里,朝廷暂时未拿出任何解决策略,连粮仓都尚未开放,城中的物价倒开始疯涨。<br />
有商人开始囤积居奇,作壁上观。<br />
可已经有难民饿死了。<br />
柳金枝意识到不能紧跟朝廷步伐救灾,干脆自作主张,带着小饭馆的人,租了辆驴车,到城外发馒头、施粥去!<br />
这日是九月七,白露,刚过中元节。<br />
若是以往,汴京城的百姓都要祭祖、拜月、赏灯、张灯,还会演唱目连戏,热闹非凡。<br />
但今年由于灾情影响,城内顶多就放了个灯。<br />
祈求祖先投胎转世、灵魂得以安息的水灯在金水桥被放下,沿着御河河水往外飘,穿过水洞严防的铁栅栏口,出现在柳金枝的眼中。<br />
她站在河边看了看这些灯,大多抄写了超度魂灵的经文。<br />
有《往生咒》、《地藏菩萨本愿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br />
当一只莲灯飘到水渠边时,正好被一只脏兮兮的手捞起。<br />
那是名妇人,怀中抱着个孩子,孩子不哭不闹,似是没了生息,妇人便捡了往生船塞进襁褓内,用干瘦的脸颊贴紧孩子,轻声地念着些什么。<br />
柳金枝看得眼热,赶忙转过头擦了擦眼眶,问:“准备好没有?”<br />
这回她出来,算是把饭馆能带上的伙计都带上了。<br />
郑鑫、刘彦几个搭棚子;阿芹、月牙、柳霄负责熬粥;杜卫<br />
负责生火;<br />
林勤、王忠勇、吴兴镛要维持现场秩序,以防难民们哄抢。<br />
阿芹擦了擦头上的汗,露出一个笑,道:“东家,水差不多烧开了,可以下米了,咱熬浓浓的一锅,让大家饱餐一顿。”<br />
岂料柳金枝摇摇头,道:“不,熬稀的,但别太稀,能不饿死人就行。”<br />
闻言,周边几个人都一愣。<br />
“为什么?”月牙嫩生生发问,“阿姐不是小气的人啊?”<br />
柳金枝用下巴点了点眼前乌泱泱一片,知道他们这里放粥,汴京城外大半的难民都过来了。<br />
一眼望过去,就像面前挤着千百只饿狼。<br />
“咱们准备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饱餐,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拖,拖到朝廷开仓赈灾为止。”<br />
柳金枝紧紧皱着眉。<br />
“更何况,浓粥会引发哄抢。到时若出了事故,反倒是害了他们。”<br />
这话很有道理。<br />
柳霄第一个赞同,道:“阿姐说得对,就熬稀的。”<br />
于是只往沸腾的锅里倒了一半的米。<br />
其他人因为自己做不到更多,心里不是滋味,只好把愧疚转化为力气,更加卖力熬粥。<br />
一盏茶之后,第一锅赈灾粥热腾腾出炉了。<br />
不需要多好吃,只要能饱腹,就够灾民们高兴许久。<br />
因为同时开了三口灶眼,很快第二锅、第三锅赈灾粥都熬好了。<br />
排队的灾民虽然躁动,但看粮食还够,又有郑鑫、刘彦几个人高马大的高个儿守着,也就都老老实实排队。<br />
柳金枝想要统计一下大体灾民数量,走出了赈灾棚。<br />
忽然,她注意到好像有一拨人正朝他们这边走来。<br />
为首的男子约莫四十岁光景,一身绯红官服,腰间系玉带,衬得他略微清瘦,气质儒雅温和。<br />
但他抬眸,眼窝深邃,眸光沉稳,步履虽缓,却沉稳有力,不顾他人劝说,目的明确朝赈灾棚走来。<br />
只是不知为何,柳金枝觉得这人容貌颇为眼熟,有种似曾相识的错觉。<br />
但不由得她细想,男子已经要走到她面前。<br />
此时身边人依旧在劝,道:“大人!大人!您不能来这里,难民汇集之地,若是出了事故,下官该如何交代呀?”<br />
“难民聚集于此已经半个月了,依旧没有解决办法,本官若再不来看,难不成任凭他们死在这里不成?”<br />
男子冷下脸。<br />
旁人无奈道:“大人……”<br />
“不用再说了,官家暂时不能放粮定然有难处,但本官府上尚有余粮,晚些时候你就带人去本官府上搬。”<br />
旁人愣了一愣,正要说“大人,令郎他说……”<br />
话未说完,前面安静排队的难民们终于注意到那身绯红官服,不由大喜过望,喊道:<br />
“有大人来看我们了!”<br />
“大人!”<br />
“大人!”<br />
……<br />
一瞬间,众人涌动,纷纷往绯红官服靠近。<br />
“大人,我们要粮食!”<br />
“这棚子遮不住秋雨,再过段时间入了冬,大家伙都要冻死了。”</p>
柳霄怔了一怔,“阿姐,为什么把咱们的罐子搬出来?”走过去将高粱坛子一抱,想要挪回原位,下一刻却忍不住瞪大眼睛,猛然回头。<br />
“阿姐,咱家——”遭贼了?<br />
话未说完,柳金枝告知他原委:“大部分钱被我拿去囤粮了。”<br />
柳霄更懵。<br />
如果柳金枝不是个普通百姓,他险些以为柳金枝要囤粮造反。<br />
但他们平平无奇的百姓家,囤什么粮?<br />
柳金枝给柳霄斟了一杯茶,将那日听到的事情说了一遍。<br />
柳霄眉头顿时拧起,冷静道:<br />
“第一批难民出现的时候,军巡辅没有接到命令,大概不会有什么动静。”<br />
“但如果人越来越多,按照往朝管理,军巡辅会开始禁止难民入城。”<br />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难民的人数一定超过我们可以救济的范围,阿姐这样做……”<br />
柳霄顿了顿,似乎怕这句话打击柳金枝,但他还是说出了后半句话:<br />
“怕是难以起到什么作用。”<br />
柳金枝自己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但她抿了抿唇,道:“我从没想过能救下所有人。”<br />
她抬眸扫视了一眼周围的粮食。<br />
“这些粮食若能救下一百人,是功德。能救下五十人,也是功德。”<br />
柳霄看着眼前的少女,眸色怔忪。<br />
在他的记忆里,阿姐从未说过这样的话。<br />
在带着柳家一块儿开食摊的那刻起,阿姐的愿望似乎就只有一个——<br />
从小食摊开到大酒楼。<br />
他们为了这个共同的愿望,一起努力,打拼,熬夜,存钱。<br />
高粱酒坛子记载着他们梦想成真的进度。<br />
上次他还掂量过,那只坛子已经变得沉甸甸的,就快满了。<br />
这代表他们其实还差一点点就能如愿开上大酒楼了。<br />
“阿姐,把这些钱全用了,你不会心疼吗?”柳霄问。<br />
“心疼。”柳金枝一笑,“但钱没了还能挣,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br />
上回她就是这么劝自己救下杜卫的。<br />
“更何况,我有手艺,什么时候都能东山再起。”<br />
柳金枝晃了晃自己的手,语气轻松。<br />
柳霄见此,表情也从怔忪渐渐转为严肃、认真,他用力点头,道:“我永远都是与阿姐站在一边的。阿姐要做,那我就帮阿姐一块儿做!”<br />
说完,他快些站起来,朝旁边走去。<br />
柳金枝疑惑问道:“霄哥儿,你干什么去?”<br />
“考了两日了,我还没沐浴过,我先去净身,然后就来帮阿姐做吃食。”柳霄回过头,也学柳金枝晃了晃自己的双手,“阿姐教我的手艺,我一点儿没忘。”<br />
清俊的少年认真又可爱。<br />
柳金枝忍不住勾唇笑了。<br />
*<br />
但难民涌来汴京的速度比学子说的更快,人数也更多。<br />
短短三天之内,汴京城已经抵达了五批难民。<br />
此时,军巡辅接收到命令后,把前五批难民都带到了城内稍有空余贫民巷,任由难民们搭草棚子住下。<br />
这种草棚子不防风、不御寒,唯一的作用大概就是遮遮雨。<br />
饶是如此,大批量的难民涌入,城内很快就连遮雨落地的地方都没了。<br />
为了不引发城内动乱,在勉强接收十批难民之后,军巡辅再度接到命令,配合汴京城驻京兵士一同驻守城门。<br />
东南西北多个出口架上行马,全部戒严,往来人口,但凡没有汴京身份玉碟,一律不准放行。<br />
可这也挡不住难民们北上逃亡的决心。<br />
既然不许进城,那难民们就在城外就近搭草棚子。<br />
一开始军巡辅不管,但有些难民拖家带口,长途奔袭,到了汴京城已经身无分文。<br />
为了果腹,已经有人开始头上插草,开始卖儿卖女。<br />
哭闹声、哀嚎声、病弱呻吟声整日不绝于耳。<br />
有官员家眷受不了,一状告到府衙里头。<br />
府衙也担心这些难民影响了出行官员,下次下令,将难民赶出五里。<br />
拉扯、推搡之间亦有数人丧命。<br />
此时,距离柳霄考完秋闱已过了十五日,离傅霁景失去消息已有二十多日了。<br />
也不知朝廷官员与官家是如何探讨的,在等待的这些时日里,朝廷暂时未拿出任何解决策略,连粮仓都尚未开放,城中的物价倒开始疯涨。<br />
有商人开始囤积居奇,作壁上观。<br />
可已经有难民饿死了。<br />
柳金枝意识到不能紧跟朝廷步伐救灾,干脆自作主张,带着小饭馆的人,租了辆驴车,到城外发馒头、施粥去!<br />
这日是九月七,白露,刚过中元节。<br />
若是以往,汴京城的百姓都要祭祖、拜月、赏灯、张灯,还会演唱目连戏,热闹非凡。<br />
但今年由于灾情影响,城内顶多就放了个灯。<br />
祈求祖先投胎转世、灵魂得以安息的水灯在金水桥被放下,沿着御河河水往外飘,穿过水洞严防的铁栅栏口,出现在柳金枝的眼中。<br />
她站在河边看了看这些灯,大多抄写了超度魂灵的经文。<br />
有《往生咒》、《地藏菩萨本愿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br />
当一只莲灯飘到水渠边时,正好被一只脏兮兮的手捞起。<br />
那是名妇人,怀中抱着个孩子,孩子不哭不闹,似是没了生息,妇人便捡了往生船塞进襁褓内,用干瘦的脸颊贴紧孩子,轻声地念着些什么。<br />
柳金枝看得眼热,赶忙转过头擦了擦眼眶,问:“准备好没有?”<br />
这回她出来,算是把饭馆能带上的伙计都带上了。<br />
郑鑫、刘彦几个搭棚子;阿芹、月牙、柳霄负责熬粥;杜卫<br />
负责生火;<br />
林勤、王忠勇、吴兴镛要维持现场秩序,以防难民们哄抢。<br />
阿芹擦了擦头上的汗,露出一个笑,道:“东家,水差不多烧开了,可以下米了,咱熬浓浓的一锅,让大家饱餐一顿。”<br />
岂料柳金枝摇摇头,道:“不,熬稀的,但别太稀,能不饿死人就行。”<br />
闻言,周边几个人都一愣。<br />
“为什么?”月牙嫩生生发问,“阿姐不是小气的人啊?”<br />
柳金枝用下巴点了点眼前乌泱泱一片,知道他们这里放粥,汴京城外大半的难民都过来了。<br />
一眼望过去,就像面前挤着千百只饿狼。<br />
“咱们准备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饱餐,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拖,拖到朝廷开仓赈灾为止。”<br />
柳金枝紧紧皱着眉。<br />
“更何况,浓粥会引发哄抢。到时若出了事故,反倒是害了他们。”<br />
这话很有道理。<br />
柳霄第一个赞同,道:“阿姐说得对,就熬稀的。”<br />
于是只往沸腾的锅里倒了一半的米。<br />
其他人因为自己做不到更多,心里不是滋味,只好把愧疚转化为力气,更加卖力熬粥。<br />
一盏茶之后,第一锅赈灾粥热腾腾出炉了。<br />
不需要多好吃,只要能饱腹,就够灾民们高兴许久。<br />
因为同时开了三口灶眼,很快第二锅、第三锅赈灾粥都熬好了。<br />
排队的灾民虽然躁动,但看粮食还够,又有郑鑫、刘彦几个人高马大的高个儿守着,也就都老老实实排队。<br />
柳金枝想要统计一下大体灾民数量,走出了赈灾棚。<br />
忽然,她注意到好像有一拨人正朝他们这边走来。<br />
为首的男子约莫四十岁光景,一身绯红官服,腰间系玉带,衬得他略微清瘦,气质儒雅温和。<br />
但他抬眸,眼窝深邃,眸光沉稳,步履虽缓,却沉稳有力,不顾他人劝说,目的明确朝赈灾棚走来。<br />
只是不知为何,柳金枝觉得这人容貌颇为眼熟,有种似曾相识的错觉。<br />
但不由得她细想,男子已经要走到她面前。<br />
此时身边人依旧在劝,道:“大人!大人!您不能来这里,难民汇集之地,若是出了事故,下官该如何交代呀?”<br />
“难民聚集于此已经半个月了,依旧没有解决办法,本官若再不来看,难不成任凭他们死在这里不成?”<br />
男子冷下脸。<br />
旁人无奈道:“大人……”<br />
“不用再说了,官家暂时不能放粮定然有难处,但本官府上尚有余粮,晚些时候你就带人去本官府上搬。”<br />
旁人愣了一愣,正要说“大人,令郎他说……”<br />
话未说完,前面安静排队的难民们终于注意到那身绯红官服,不由大喜过望,喊道:<br />
“有大人来看我们了!”<br />
“大人!”<br />
“大人!”<br />
……<br />
一瞬间,众人涌动,纷纷往绯红官服靠近。<br />
“大人,我们要粮食!”<br />
“这棚子遮不住秋雨,再过段时间入了冬,大家伙都要冻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