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阮晴歌回过神,笑着摇了摇头,“是阿娘叫荣焉吃苦了。若是……若是阿娘能多赚些银两,就能让荣焉多吃几次饱饭了。”<br/><br/> 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唤朱楼多有不便,林妈妈纵是好心照料,也养不回生下孩子后大伤的元气。<br/><br/> 头四年里,她一面养着荣焉,一面又要赚钱户口,操劳过甚,即便后来进了唤朱楼,日子好过了一些,容颜也不可挽回地快速变老,未及三十的她,竟已生出了白发。<br/><br/> 考虑她的容颜已老,不再适合做琴姬,林妈妈便将她调去做杂活,虽然累了一些,工钱却比普通的琴姬要多一些,也能勉强度日。<br/><br/> 荣焉正处在长个子的年纪,食量很大,为了节省开支,每天只靠着清汤寡水填饱肚子,营养不良,个子比同龄人矮上许多。<br/><br/> “阿娘,我吃的饱的,你不要担心我。”小荣焉乖巧地看着阮晴歌,“等我再长大一些,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到时候,我来养阿娘!”<br/><br/> 阮晴歌含着苦涩的笑意,摸了摸小荣焉的脑瓜,未置一词。<br/><br/> 赵文祝是扬州城出了名的严官,可自从身为人父后,心肠莫名软了很多,因为自家儿子的缘故,他对荣焉这种同龄孩子也十分照顾。<br/><br/> 第二日,赵府的小厮如约而至,把小荣焉带到了赵府。<br/><br/> “阿爹,这就是你给我们找来的书童吗?”<br/><br/> 两个长的一模一样的小少年站在荣焉面前,一左一右伸出手,戳了戳荣焉白嫩的包子脸,“你长的好可爱,叫什么名字?”<br/><br/> 小荣焉呆呆地站在原地,颇有些手足无措。眼前的两个少年长的虎头虎脑,又高又壮,万一做错事惹怒了,岂不是要挨打?!<br/><br/> 赵文祝看出小荣焉的窘迫与畏惧,轻轻咳了一声。<br/><br/> 赵州赵棠立马收回了手。站在右边的赵州一本正经地介绍道,“我叫赵州,他是我弟,叫赵棠,比我晚出生一个时辰,你呢?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br/><br/> “我……我叫荣焉,十岁了……”<br/><br/> “你十岁了?长的好小。”赵棠忍不住又戳了戳小荣焉的包子脸,“不要害怕,我和我阿哥都不吃人。府里的教书先生很有意思,等会儿你跟我们一起去书房就知道了,也不需要你做别的,跟我们一起读书,帮着先生磨墨就可以了。”<br/><br/> 小荣焉点点头。<br/><br/> 赵夫人远远看见小荣焉,只觉得这孩子生的灵秀,忍不住上前问赵文祝,“你这是拐了谁家的好孩子,来给咱们家泼猴儿当书童了?”<br/><br/> 赵文祝想了想,问道,“你可还记得三年前,在州主府邸看到的那个琴姬?”<br/><br/> 赵夫人沉思片刻,“是那个在后花院被人侮辱打骂的那个阮晴歌吗?”<br/><br/> “不错,正是她的孩子。”<br/><br/> “那我倒是记得,她七弦琴弹的很好。”赵夫人皱着眉头,“她那时便带着孩子四处讨生活了吗?倒也不容易。”<br/><br/> 赵夫人亦是慈悲心肠,知道荣焉母子的境遇后,对小荣焉也开始多加照拂。<br/><br/> 赵州赵棠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克己守礼,虽对荣焉的到来感到新奇,却也从未排斥。因为两人容貌相同,小荣焉常常分不清谁是谁,兄弟俩还特意做了个小木牌挂在腰上,一个写着州,一个写着棠。<br/><br/> 小荣焉抿着嘴没有说话。再去赵府的时候,腰上带了个大大的荷包,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小零嘴,逢人就给。<br/><br/> 其中属赵州赵棠吃的最多,赵文祝与赵夫人次之。小东西不贵重,赵府的人也不缺一口吃的,但是这种小孩气的行为举动,却叫人觉得十分贴心。<br/><br/> 赵府的书房很大,藏书内容涉猎广泛,小荣焉跟着赵州赵棠去了几次之后,就彻底沉迷其中出不来了。<br/><br/> 赵棠忍不住问道,“小阿焉这么喜欢看草药医书,是想将来去做个大夫,悬壶济世吗?”<br/><br/> “能这样……倒也不错。”小荣焉思考了片刻,认真道,“不过现在,我<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却是有些私心在里面的。”<br/><br/> “唉?小阿焉有什么私心?”赵州有些诧异。<br/><br/> 小荣焉翻出草药图册,指着那上面的画道,“我在想,若我能分辨出这些药材,等空闲了,就可以去扬州城郊外的山上去采药,转卖给药铺补贴家用,也可以让阿娘轻松一些。”<br/><br/> 赵棠摸了摸下巴,神情若有所思,当晚便将此事告诉了赵文祝。<br/><br/> “哦?他想学医?”赵文祝略一思索,拍板道,“这好办,明日可以让他在空闲时,跟随府里的赵大夫整理药材,赵大夫年事已高,一来可以帮他一把,二来也能让荣焉在整理中学到东西。”<br/><br/>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小荣焉一边儿跟着赵州赵棠读书,一边儿跟着赵大夫认学草药,眨眼就过去了半月。<br/><br/> 入秋后,阮晴歌变得嗜睡,身体每况愈下。<br/><br/> 中秋节时,各个烟花楼为了招揽生意吸引顾客,弄出的花样层出不穷,西家举办花魁盛世,东家就要弄个花车游行,唤朱楼只能算得上二流,勉强凑足了烟花,在当天夜里伴着皎洁圆月,点亮了秦淮河岸的夜空。<br/><br/> 忙碌整天的阮晴歌在回去后就彻底病倒了,小荣焉急得不行,翻出家中积蓄去请大夫。<br/><br/> 城中的大夫替阮晴歌把了脉,捋了捋山羊胡子,长长叹了口气。<br/><br/> 辛苦攒下的十几两银子花出去,却只得到了阮晴歌已油尽灯枯的结果。<br/><br/> 赵文祝得知此事,曾想施以援手,却被小荣焉婉拒了。<br/><br/> “我不能再白白拿您的好意了。连赵大夫都说,阿娘如今已是药石无医,请赵大人允我告假,我想侍奉阿娘床前,送她……走完最后一程。”<br/><br/> 赵文祝无奈地摇了摇头,批准了小荣焉的假条。<br/><br/> 第14章扬州卷二<br/><br/> 阮晴歌对这种结果似乎早有准备,她抬起手,对忙着煎药的荣焉道,“阿焉,过来。”<br/><br/> 荣焉放下了手中的破蒲扇,乖乖走到阮晴歌床边,“阿娘,怎么了?”<br/><br/> “家里柜中有一封信,你去取出来,交给巡城马,让他送去青州归云山。”<br/><br/> “青州……归云山?”小荣焉默默念叨着。待把药煮好后,端给了阮晴歌,饭也顾不上吃,跑到城东,托巡城马送信去了。<br/><br/> 天气越来越冷,小荣焉为了支撑家中吃穿用度,开始帮人抄书。书馆主人怜他年幼,母亲又病重,允许他把书籍带回家去抄写,赵州赵棠若是得了空闲,也经常跑到他家去帮着抄写。<br/><br/> 这两个锦衣玉食的小少爷,都十分贴心地从未对草坯房流露出半分异常神色,无论是好奇还是嫌弃。<br/><br/> 枯燥而乏累的生活持续到了十月中旬。<br/><br/> 阮晴歌总算有了些许好转,小荣焉搓了搓被冻僵的双手,抱着一摞抄好的书,送去了时风书馆。<br/><br/> 再下几场雨,天气就彻底冷了,得赶快弄些钱,给阿娘买一身暖和的棉衣。<br/><br/> 毕竟今年不如往年,阮晴歌的身体,受不得凉了。<br/><br/> 换到了三两银子,小荣焉颇为兴奋,一张小脸红扑扑,罕见地带着笑意。<br/><br/> 还没有到家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两个人的对话声。<br/><br/> 家里来客人了?小荣焉愣在门口,不知道该不该进去。<br/><br/> “孩子我可以带走,但是他不能有一个做妓女的母亲。”男人声音干脆冷漠,“你应该知道怎么做。”<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