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长安,兴庆宫。九月初四。<br />
安禄山兵败身死,河南河北收复的消息传递至长安后,宰相、长安留守李岘。按照李瑄的吩咐,将这则消息传递给刘单。<br />
刘单又将此“捷报”递给名义上的内侍高官吏高力士。<br />
同样的兴庆宫,已在李隆基眼中失去颜色。<br />
春天无兰,夏天无荷,秋天无菊,冬天无梅。<br />
那盛开的牡丹,也不再雍容华贵。<br />
美酒无味,他厌烦任何丝竹。<br />
往日亲近的梨园弟子,也只能自顾悲吹。<br />
李隆基渴望自由,和于自己“一墙之隔”的太真观。<br />
有时候做梦,也比兴庆宫的一切美好。<br />
这位有野心的老人,也不免蠢蠢欲动。<br />
但苗晋卿的遭遇,使得他无力无奈。<br />
为什么变成这样?<br />
这个问题他已经问了一万遍,但始终没有答案。<br />
或许他知道答案,不愿意承认。<br />
他自己折磨自己,使得满头银发,越来越苍老。<br />
“圣人……圣人,好消息啊!”<br />
就在李隆基对镜悲发的时候,老兄弟高力士兴高采烈地进入南熏殿中。<br />
这一刻,高力士不再苍老,奔跑的时候宛若少年。<br />
“何事?”<br />
李隆基激动地坐起来,他还以为李瑄英年早逝了。<br />
如果那样的话……<br />
“安禄山已死,叛军三十万,在秦王的威压下土崩瓦解。现河北、河南已经光复。秦王向圣人传递捷报!”<br />
高力士来到李隆基面前,递上捷书。<br />
一时间,李隆基面容上略有失望,并没有接过捷书。<br />
安禄山范阳起兵,直下东都后,李隆基对他恨之入骨,发誓擒拿安贼后将其凌迟处死。<br />
可现在听安禄山被李瑄平定,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br />
一股寒意,遍布他全身。<br />
“圣人何故?”<br />
高力士不解,他以为安禄山死,圣人怎么都能高兴高兴。<br />
“平定叛乱,他众望所归了。对我来说是好消息吗?”<br />
李隆基怏怏不乐。<br />
他担心李瑄回来的时候,就携此威势,对他进行逼宫禅让。<br />
天下苍生和自己的皇位,他更关心后者。<br />
高力士也陡然反应过来,朝堂虽大,但从三省六部到军队,李瑄已经完成更换。<br />
忠于李隆基的老臣被压制地死死的,更何况这些老臣并不一定是李隆基的死忠,而是怨恨李瑄将他们排除权力的中心。<br />
为什么一些老臣不敢骂李林甫和杨国忠,却敢骂李瑄?<br />
因为骂李林甫,攻击杨国忠的大臣,许多会被害死,家破人亡,最起码会被贬官。<br />
而李瑄从来不会因此去对付政敌。<br />
只有犯罪,才会被刑罚、处死。<br />
当初长安流行的谚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形容李瑄气量大。<br />
哪怕李瑄攫取权力,依旧没有对政敌大开杀戒,只是把他们排斥到权力边缘。<br />
“力士,还有没有办法了?”<br />
李隆基掩面痛哭。<br />
历史上的李隆基当太上皇都想着夺权李亨,更何况现在还是皇帝。<br />
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失去权力。<br />
哪怕李瑄以“演武”的方式,警告过李隆基。<br />
“秦王权势滔天,边军皆不听我们的。禁军已经变为天策府的卫士,徒之奈何?圣人年迈,当颐养天年,享尽天伦之乐。”<br />
高力士苦口婆心向李隆基劝说道,他害怕圣人玩得太过火,连现在的地位也会失去。<br />
李七郎何等聪明。<br />
几乎能防的,全部防了。<br />
昔日宦官有权力,但现在宦官一无是处。<br />
李瑄不信宦官。<br />
他身边甚至一个宦官都没有。<br />
现在李瑄最信任的机构为“秘书监”,他改变秘书监的性质,吸纳一批翰林学士、进士、集贤学士、史者、书令史官吏入秘书监,为李瑄处理琐碎事务,起草文书。<br />
高力士认为,仅靠老臣,根本无法成事。<br />
索性享受余生欢乐。<br />
“连玉环娘子都不让我见,这是颐养天年吗?”<br />
李隆基突然发怒,质问高力士:“是不是李瑄让你监视我?”<br />
“老臣一无所有,心唯圣人。”<br />
高力士赶紧叩头拜道。<br />
他对李隆基的忠心,至死不变。如果有机会,他会不顾一切为李隆基争取。<br />
可眼前没有机会。<br />
而且失败承受的因果太大。<br />
别的不说,兴庆宫总管刘单这一道坎都过不去。<br />
老臣之中,都是一群平庸之辈!<br />
苗晋卿、陈希烈、张均张垍兄弟、苏震、魏方进、崔器、裴士淹、房琯等等,都是一些文弱之人,谁也不堪大器。<br />
地方太守中或许有心向圣人者,但一郡之力,又能做什么呢?<br />
最多阳奉阴违,给李瑄使使绊子。<br />
李隆基看到高力士诚惶诚恐的模样,心有感触,立刻将他扶起。<br />
他不能再失去高力士了。<br />
两人又互慰几句,李隆基让高力士去宣布对秦王的奖励。<br />
现在李瑄执掌国玺,李隆基奖励只是形势上的。<br />
在官职上,李瑄已经升无可升,仅在皇帝、太子这两位“君”之下。<br />
高力士虽不想李隆基胡搞八搞,但宦官中有人不甘寂寞。<br />
此名宦官为鱼朝恩,年仅三十多岁。<br />
他入内侍省十几年,本来地位不如一众常侍,但在李隆基出逃长安这两天,许多宦官都跑了,唯他侍奉在李隆基身边。<br />
等回到兴庆宫后,李隆基觉得鱼朝恩是忠臣,故留在他的身边。<br />
下午,李隆基就食,鱼朝恩侍奉,他陡然放下犀角筷子,看着金银玉盘中的食物,生闷气道:“美酒佳肴不如之前百一,这还是天子的生活吗?李七郎一定在明堂之中吃着山珍海味。”<br />
“秦王不为人臣,让圣人受委屈。”<br />
鱼朝恩说话的时候,眼泪欲落。<br />
“怕以后连这样的菜肴都吃不上。”<br />
李隆基梗咽说道。<br />
最主要的是他失去了钟鸣鼎食的排场,不像是天子。<br />
“圣人一定不能妥协,您御宇五十载,今叛乱平定,天下太平。百姓都思念你呢!您登勤政务本楼的时候,百姓皆向您跪拜啊!”<br />
鱼朝恩是不甘寂寞的人,和高力士不同,他想方设法地让李隆基重新掌握权力。<br />
他想成为下一个高力士。<br />
“天下百姓心向我又有何用?军权旁落,谁敌李瑄?”<br />
听到百姓爱戴他,李隆基眼有光明。<br />
片刻后,眼神又暗淡下去。<br />
很难找到可以行得通的方法。<br />
“今之军队,满朝文武,皆摄于李瑄淫威。将之除去,圣人振臂一呼,就能重掌权势。郭子仪、李光弼这些都是忠臣,您再赦免边军将领,他们会为圣人效力!”<br />
鱼朝恩见机会来临,向李隆基建议道。<br />
鱼朝恩有揣测人心的本领,他明白一些军队将领、太守,只是忠于朝廷。<br />
李瑄掌握军政大权,便听命李瑄。<br />
李隆基重夺权力,也会重新投入李隆基怀抱。<br />
而那些李瑄一手提拔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军,可通过赦免、奖励的方式拉拢,包括朝堂上的李岘、裴遵庆、刘宴、路嗣恭等大臣,等以后再清算。<br />
就像李瑄封王大典上口口声声说的一样,忠于社稷,忠于百姓。<br />
“你是糊弄朕吗?谁不知李瑄万人敌?没有军队,如何杀他?”<br />
李隆基眉头一皱。<br />
李瑄死了,他自然开心,问题是他们一无所有。<br />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请允许臣向宫外传递消息,由忠臣携带死士,刺杀李瑄。非在战场上有盔甲被身,猝不及防,李瑄必将饮恨。”<br />
鱼朝恩向李隆基说道。<br />
宫中虽然被严密封锁,但兴庆宫的宫人数以千计。<br />
鱼朝恩已经联系好一名可以出宫的膳食局人员,能将圣人的书信带出去。<br />
“臣知此行有风险,然这也圣人掌握权柄的唯一机会。”<br />
见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样子,鱼朝恩再次劝说道。<br />
都知道刺杀不光彩,风险很大。<br />
但以李隆基当前的情况,唯有刺杀李瑄。<br />
“恐为荆轲、豫让所累。”<br />
李隆基怕出现在雪上加霜的事情。<br />
“古代专诸和要离帮助他们的主人成就大事,天下危难的时候,定会有义士出现。”鱼朝恩信誓旦旦回答道。<br />
他宦官贱命一条,要拉着九五至尊的李隆基去赌。<br />
此时的李隆基陷入不甘的执念中,他沉思熟虑后,咬牙同意道:“可行!”<br />
此事瞒着高力士进行,李隆基绞尽脑汁去想象甘愿赴死的忠臣。<br />
首先要见到李瑄,需要有一定地位,再将死士带到李瑄身边。<br />
一旦走漏风声,于他而言非常不利。<br />
最终,李隆基选择有名望的大臣,兼他的女婿张垍。<br />
张垍是张说的儿子,名望自是不必多说。<br />
关键是李隆基认为张垍是自己人。<br />
哪有女婿坑老泰山的?<br />
其他苗晋卿、苏震、房琯等虽表现出忠臣模样,但李隆基还是有些信不过。他写密旨给张垍,让他选择死士,去刺杀李瑄。<br />
事成之后,拜他为相,封他为王。<br />
一天后,这封密旨被送去张垍府邸。<br />
“让我去杀李瑄?”<br />
张垍惊吓。<br />
他和李瑄合作过、对抗过,他们兄弟有自己的主张,一直以中立为主。<br />
李林甫、李瑄、杨国忠三人当权的时候,张垍张均都能通过不痛不痒的反对增加自己的威望,又保住自己的地位。<br />
正是因为张垍张均一直左右逢源,此次李瑄只是给张垍张均闲职,让李隆基以为二人对他忠心耿耿,甘愿赴死。<br />
“即便李瑄能被杀死,愤怒的禁军也会把我们的家人杀光。”<br />
张垍越想越惊恐。<br />
死士想到李瑄身边,必然由他带领。<br />
图穷匕见后,不论成功与否,他必死。<br />
天策禁军不敢入兴庆宫,屠了张府还是轻而易举的。<br />
之前李隆基逃出长安的时候,没带上张垍张均兄弟,使二人天一亮就追了出去。<br />
只是到达城南数十里的山寺后,他们因家眷在长安,不肯前行,就跑回长安。<br />
这表明张垍属于比较顾家的人。<br />
坐在书房,一宿没睡,第二日清晨,张垍拍案而起:“圣人异想天开,再勇猛的死士难道还能强过猛虎不成?成功的概率也不会超过一成?”<br />
“如果靠在秦王这座大山上,我或许会重新得到权势!”<br />
张垍想通以后,不想身死族灭,立刻令亲信奴仆将李隆基的密诏送到李适之手中。<br />
以前他和李适之关系还不错,希望李适之将来能帮他说句好话。这密诏是投名状。<br />
李适之看了密诏后,沉静半晌,又原封不动地令人送到洛阳。<br />
七郎平定叛乱,他很欣慰。<br />
距离至高的权力,也仅有一步之遥。<br />
长安百姓没有李隆基的忧愁,他们得知安禄山被杀死后,纷纷到达街头庆祝,载歌载舞,称赞秦王的赫赫武功。<br />
安禄山雄据潼关,不可一世。<br />
然秦王仅仅几个月间,就将其横扫。<br />
天下终于太平,百姓们认为在秦王的治理下,一定会再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况。<br />
文人士子也十分开心,今年虽未有科举,但有消息传出,明年将进行新的科举制度,录取人数前所未有。<br />
叛乱覆灭,再没有什么能阻碍明年科举的进行。<br />
有人欢喜有人愁,对抗李瑄的阶级,一直存在。<br />
他们一想到强势无比的李瑄,就头皮发麻,无法想到对策。<br />
……<br />
洛阳。<br />
自九月中旬开始,李瑄着手安置云集在洛阳城周边的二十万大军和十万俘虏。<br />
这些大军中,一大半出自安西、北庭、朔方、陇右、河西、河东、剑南。<br />
其余为郡兵、县卒,乡勇,新兵,还有一些防御使,团练使麾下的义兵。<br />
“封尚书,兵部职方司、武库司、车驾司、武选司,不可尽全。吾欲增加诸司职责,并新置退卒司。专门掌管因伤、因业和不复壮年的退伍士卒,以及对军籍士卒的伤亡和抚恤。凝聚军中实力,你看如何?”<br />
李瑄召兵部尚书封常清的时候,向他说道。<br />
现有三个尚书在洛阳。<br />
分别是兵部尚书封常清、吏部尚书裴遵庆、工部尚书崔光远。<br />
另外,户部侍郎刘眺、刑部侍郎王玙被李瑄召至洛阳。<br />
他们带着属吏,制定河北河南的恢复策略。<br />
“秦王体恤士卒,军队得知,必战意倍增。”<br />
封常清表示赞同。<br />
自古的抚恤,往往难以落实。<br />
另外,当今募兵制度下,士卒一般服役十年,就可以退伍回家乡。<br />
升职的士卒,或遇到战事,服役的年限更长。<br />
然久在边疆,不知乡事,士卒回家以后的安置问题也往往不尽如人意。<br />
既然宣扬军魂,就应该落实退伍事宜。<br />
“此次除贱为良,除了分配百姓的土地,一定会得到众多良田,这些良田划归官府,先由百姓租种。以后可以划分给无地的退伍士卒。如果在家乡有田地,则以绢钱安置。具体的方案和抚恤数额,由兵部考量拟定。我会昭告天下。”<br />
李瑄点头,将差事交给兵部。<br />
从招募兵马到退伍,一定要有程序,且长久可持续。<br />
“遵命!”<br />
封常清领命。<br />
李瑄和封常清一起,又开始对洛阳城外的兵马进行调配。<br />
虽然有含嘉仓在,但战事已平,兵马都聚集在洛阳,显得不合理。<br />
李瑄封车光倩为北海都督,治北海郡(今山东潍坊),驻扎在齐鲁大地。<br />
授车光倩为柱国,封北海郡公。<br />
北海都督府,设三军,分为泰山军,驻扎在泰山,有骑兵两千,步兵三千。<br />
北海军,驻扎在北海郡,有骑兵一千,步兵四千。<br />
蓬莱军,为水师,共八千士卒。驻扎在东莱郡即墨(今青岛)。<br />
要求招募的兵卒皆精通水性,并在即墨建造码头,制造可渡海的楼船。<br />
李瑄将会派遣官吏,调遣江南大匠辅助车光倩。<br />
李瑄会将如何训练水兵的方法告诉车光倩,希望他能帮助大唐训练一支水师。<br />
海贼可不止吴令光,沿海地带从不缺少。<br />
有楼船和神臂弩,定可以让海贼无所遁形。<br />
也关系到大唐未来的走向。<br />
郭子仪为太原都督,李瑄召集这个老将,与其一番谈论后,授他为上柱国,封晋国公,和李光弼同等地位。<br />
太原军拥兵四万五千,分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军五军。<br />
军之长吏,为将军。今后会标榜身份。<br />
其中天兵军依旧是太原强军,拥有一万五千人,其中骑兵一万。<br />
其余四军合起来骑兵只有一万五。<br />
以后不会再有防御性质的守捉,只有打探敌人动向的戍堡。<br />
太原军将来也可以作为出征东北的主要力量。<br />
李瑄改南阳太守王难得为灵武都督,统领原本的朔方军。授上柱国,封卫国公。<br />
灵武都督有五万兵马,其中骑兵三万。李瑄削去三受降城驻扎的兵马和安北都护府的兵马。<br />
不论是灵武,还是太原,都有一部分愿意参军的新军在内。<br />
李瑄任命浑瑊为荥阳都督,掌嵩山、崤山、颍水、泗水四军,共兵马两万人,其中五千骑兵,除了军官以外,多为新兵构成。主要是控制除泰山以东的河南道地区。<br />
授浑瑊为柱国,灵武郡公。<br />
李瑄任命车神塞为凤翔都督,辅佐禁军控制关中,授上柱国,封郑国公。<br />
凤翔都督府共三万人,掌岐山、华山、渭水、蓝田、洛川六军。<br />
至此,车神塞和车光倩父子同为都督,引得佳话。<br />
李瑄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br />
他不需要监军制度,因为监军必然会对将领形成约束,成为失败的因素。<br />
李瑄要用一套规则,使将领们不造反的同时,又能保持强悍的战斗力。<br />
撤掉李广琛的上党都督,改为河东都督,封柱国,上党郡公。<br />
河东都督府治所在蒲津渡,领兵两万五千,分平阳、上党、蒲津、太行、井陉五军,驻扎在晋地。<br />
这个多山的地区,李瑄当过钦差,知其官吏玩忽职守,非常难以管理。<br />
至于年老多病的哥舒翰,主动向李瑄辞职,在洛阳养老。<br />
李瑄没有亏待他,提拔他的儿子歌舒曜为天策卫将军。<br />
另一个儿子歌舒晃为岐山都督。<br />
知道他的儿子不是省油的灯,得放在身边安排一番。<br />
哥舒翰对此很激动,能成为天策卫的将领,他即便是死,也可瞑目。<br />
李瑄任命李嗣业为安西都督,领三万兵马,分为安西五镇。并授予他上柱国,齐国公。<br />
任命马璘为北庭都督,领两万兵马回北庭,为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授柱国,安乡郡公。<br />
李瑄充分考虑士卒的家乡因素,不论是西域,还是朔方,以士卒的家为先。<br />
即便是河西陇右的士卒,李瑄尽量安排他们在中原、关中,回家探亲时更方便。<br />
这一来二去,洛阳的兵马所剩无几,某些地方还需要再招募。<br />
长安招募的五万新兵,除了自愿归乡的,还有三万留下,分配到各地。<br />
值得一提的是,李瑄的天策卫扩张为两万人。<br />
除了补全战死者,新入天策者,都是各军的勇士,善骑善射。<br />
听到天策卫招募后,踊跃报名。<br />
但李瑄也清楚,有的地方他还没完全控制,比如剑南。<br />
剑南都督崔圆还掌控着剑南军,关键是此人是庸将,李瑄很不放心。<br />
此番任命以后,安西都督李嗣业、北庭都督马璘、敦煌都督郭虚己、武威都督李朱师、柏海都督南霁云、青海都督段秀实、凤翔都督车神塞、灵武都督王难得、太原都督郭子仪、范阳都督李光弼、平卢都督王思礼、河东都督李广琛、荥阳都督浑瑊、北海都督车光倩、剑南都督崔圆。<br />
一共十五个。<br />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柘枝城都督府,不计算在内。<br />
同时,李瑄以剿灭“叛贼”为名义派下淮南、江南、岭南、山南、黔中的十万兵马,会组成十个都督府。将来每个都督府兵力不大于两万。<br />
其中一个都督府把剑南都督代替。<br />
这些主要吸纳地方郡兵为主。<br />
郡县的治安,以后由更专业的捕快代替,以县卒辅助,不会设郡兵。<br />
将来为二十四都督府,加上柘枝都督的布局。<br />
中央军方面,以两万天策卫,两千羽林军、两千龙武军、两千飞龙禁军、四千金吾卫为主。<br />
不存在什么北衙、南衙,飞骑、彍骑之类。<br />
金吾卫负责两京守卫。<br />
其他军负责仪仗、祭祀等,并且强化训练,以备战场。<br />
而天策卫主动随大军出击征伐。<br />
(本章完)</p>
安禄山兵败身死,河南河北收复的消息传递至长安后,宰相、长安留守李岘。按照李瑄的吩咐,将这则消息传递给刘单。<br />
刘单又将此“捷报”递给名义上的内侍高官吏高力士。<br />
同样的兴庆宫,已在李隆基眼中失去颜色。<br />
春天无兰,夏天无荷,秋天无菊,冬天无梅。<br />
那盛开的牡丹,也不再雍容华贵。<br />
美酒无味,他厌烦任何丝竹。<br />
往日亲近的梨园弟子,也只能自顾悲吹。<br />
李隆基渴望自由,和于自己“一墙之隔”的太真观。<br />
有时候做梦,也比兴庆宫的一切美好。<br />
这位有野心的老人,也不免蠢蠢欲动。<br />
但苗晋卿的遭遇,使得他无力无奈。<br />
为什么变成这样?<br />
这个问题他已经问了一万遍,但始终没有答案。<br />
或许他知道答案,不愿意承认。<br />
他自己折磨自己,使得满头银发,越来越苍老。<br />
“圣人……圣人,好消息啊!”<br />
就在李隆基对镜悲发的时候,老兄弟高力士兴高采烈地进入南熏殿中。<br />
这一刻,高力士不再苍老,奔跑的时候宛若少年。<br />
“何事?”<br />
李隆基激动地坐起来,他还以为李瑄英年早逝了。<br />
如果那样的话……<br />
“安禄山已死,叛军三十万,在秦王的威压下土崩瓦解。现河北、河南已经光复。秦王向圣人传递捷报!”<br />
高力士来到李隆基面前,递上捷书。<br />
一时间,李隆基面容上略有失望,并没有接过捷书。<br />
安禄山范阳起兵,直下东都后,李隆基对他恨之入骨,发誓擒拿安贼后将其凌迟处死。<br />
可现在听安禄山被李瑄平定,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br />
一股寒意,遍布他全身。<br />
“圣人何故?”<br />
高力士不解,他以为安禄山死,圣人怎么都能高兴高兴。<br />
“平定叛乱,他众望所归了。对我来说是好消息吗?”<br />
李隆基怏怏不乐。<br />
他担心李瑄回来的时候,就携此威势,对他进行逼宫禅让。<br />
天下苍生和自己的皇位,他更关心后者。<br />
高力士也陡然反应过来,朝堂虽大,但从三省六部到军队,李瑄已经完成更换。<br />
忠于李隆基的老臣被压制地死死的,更何况这些老臣并不一定是李隆基的死忠,而是怨恨李瑄将他们排除权力的中心。<br />
为什么一些老臣不敢骂李林甫和杨国忠,却敢骂李瑄?<br />
因为骂李林甫,攻击杨国忠的大臣,许多会被害死,家破人亡,最起码会被贬官。<br />
而李瑄从来不会因此去对付政敌。<br />
只有犯罪,才会被刑罚、处死。<br />
当初长安流行的谚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形容李瑄气量大。<br />
哪怕李瑄攫取权力,依旧没有对政敌大开杀戒,只是把他们排斥到权力边缘。<br />
“力士,还有没有办法了?”<br />
李隆基掩面痛哭。<br />
历史上的李隆基当太上皇都想着夺权李亨,更何况现在还是皇帝。<br />
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失去权力。<br />
哪怕李瑄以“演武”的方式,警告过李隆基。<br />
“秦王权势滔天,边军皆不听我们的。禁军已经变为天策府的卫士,徒之奈何?圣人年迈,当颐养天年,享尽天伦之乐。”<br />
高力士苦口婆心向李隆基劝说道,他害怕圣人玩得太过火,连现在的地位也会失去。<br />
李七郎何等聪明。<br />
几乎能防的,全部防了。<br />
昔日宦官有权力,但现在宦官一无是处。<br />
李瑄不信宦官。<br />
他身边甚至一个宦官都没有。<br />
现在李瑄最信任的机构为“秘书监”,他改变秘书监的性质,吸纳一批翰林学士、进士、集贤学士、史者、书令史官吏入秘书监,为李瑄处理琐碎事务,起草文书。<br />
高力士认为,仅靠老臣,根本无法成事。<br />
索性享受余生欢乐。<br />
“连玉环娘子都不让我见,这是颐养天年吗?”<br />
李隆基突然发怒,质问高力士:“是不是李瑄让你监视我?”<br />
“老臣一无所有,心唯圣人。”<br />
高力士赶紧叩头拜道。<br />
他对李隆基的忠心,至死不变。如果有机会,他会不顾一切为李隆基争取。<br />
可眼前没有机会。<br />
而且失败承受的因果太大。<br />
别的不说,兴庆宫总管刘单这一道坎都过不去。<br />
老臣之中,都是一群平庸之辈!<br />
苗晋卿、陈希烈、张均张垍兄弟、苏震、魏方进、崔器、裴士淹、房琯等等,都是一些文弱之人,谁也不堪大器。<br />
地方太守中或许有心向圣人者,但一郡之力,又能做什么呢?<br />
最多阳奉阴违,给李瑄使使绊子。<br />
李隆基看到高力士诚惶诚恐的模样,心有感触,立刻将他扶起。<br />
他不能再失去高力士了。<br />
两人又互慰几句,李隆基让高力士去宣布对秦王的奖励。<br />
现在李瑄执掌国玺,李隆基奖励只是形势上的。<br />
在官职上,李瑄已经升无可升,仅在皇帝、太子这两位“君”之下。<br />
高力士虽不想李隆基胡搞八搞,但宦官中有人不甘寂寞。<br />
此名宦官为鱼朝恩,年仅三十多岁。<br />
他入内侍省十几年,本来地位不如一众常侍,但在李隆基出逃长安这两天,许多宦官都跑了,唯他侍奉在李隆基身边。<br />
等回到兴庆宫后,李隆基觉得鱼朝恩是忠臣,故留在他的身边。<br />
下午,李隆基就食,鱼朝恩侍奉,他陡然放下犀角筷子,看着金银玉盘中的食物,生闷气道:“美酒佳肴不如之前百一,这还是天子的生活吗?李七郎一定在明堂之中吃着山珍海味。”<br />
“秦王不为人臣,让圣人受委屈。”<br />
鱼朝恩说话的时候,眼泪欲落。<br />
“怕以后连这样的菜肴都吃不上。”<br />
李隆基梗咽说道。<br />
最主要的是他失去了钟鸣鼎食的排场,不像是天子。<br />
“圣人一定不能妥协,您御宇五十载,今叛乱平定,天下太平。百姓都思念你呢!您登勤政务本楼的时候,百姓皆向您跪拜啊!”<br />
鱼朝恩是不甘寂寞的人,和高力士不同,他想方设法地让李隆基重新掌握权力。<br />
他想成为下一个高力士。<br />
“天下百姓心向我又有何用?军权旁落,谁敌李瑄?”<br />
听到百姓爱戴他,李隆基眼有光明。<br />
片刻后,眼神又暗淡下去。<br />
很难找到可以行得通的方法。<br />
“今之军队,满朝文武,皆摄于李瑄淫威。将之除去,圣人振臂一呼,就能重掌权势。郭子仪、李光弼这些都是忠臣,您再赦免边军将领,他们会为圣人效力!”<br />
鱼朝恩见机会来临,向李隆基建议道。<br />
鱼朝恩有揣测人心的本领,他明白一些军队将领、太守,只是忠于朝廷。<br />
李瑄掌握军政大权,便听命李瑄。<br />
李隆基重夺权力,也会重新投入李隆基怀抱。<br />
而那些李瑄一手提拔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军,可通过赦免、奖励的方式拉拢,包括朝堂上的李岘、裴遵庆、刘宴、路嗣恭等大臣,等以后再清算。<br />
就像李瑄封王大典上口口声声说的一样,忠于社稷,忠于百姓。<br />
“你是糊弄朕吗?谁不知李瑄万人敌?没有军队,如何杀他?”<br />
李隆基眉头一皱。<br />
李瑄死了,他自然开心,问题是他们一无所有。<br />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请允许臣向宫外传递消息,由忠臣携带死士,刺杀李瑄。非在战场上有盔甲被身,猝不及防,李瑄必将饮恨。”<br />
鱼朝恩向李隆基说道。<br />
宫中虽然被严密封锁,但兴庆宫的宫人数以千计。<br />
鱼朝恩已经联系好一名可以出宫的膳食局人员,能将圣人的书信带出去。<br />
“臣知此行有风险,然这也圣人掌握权柄的唯一机会。”<br />
见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样子,鱼朝恩再次劝说道。<br />
都知道刺杀不光彩,风险很大。<br />
但以李隆基当前的情况,唯有刺杀李瑄。<br />
“恐为荆轲、豫让所累。”<br />
李隆基怕出现在雪上加霜的事情。<br />
“古代专诸和要离帮助他们的主人成就大事,天下危难的时候,定会有义士出现。”鱼朝恩信誓旦旦回答道。<br />
他宦官贱命一条,要拉着九五至尊的李隆基去赌。<br />
此时的李隆基陷入不甘的执念中,他沉思熟虑后,咬牙同意道:“可行!”<br />
此事瞒着高力士进行,李隆基绞尽脑汁去想象甘愿赴死的忠臣。<br />
首先要见到李瑄,需要有一定地位,再将死士带到李瑄身边。<br />
一旦走漏风声,于他而言非常不利。<br />
最终,李隆基选择有名望的大臣,兼他的女婿张垍。<br />
张垍是张说的儿子,名望自是不必多说。<br />
关键是李隆基认为张垍是自己人。<br />
哪有女婿坑老泰山的?<br />
其他苗晋卿、苏震、房琯等虽表现出忠臣模样,但李隆基还是有些信不过。他写密旨给张垍,让他选择死士,去刺杀李瑄。<br />
事成之后,拜他为相,封他为王。<br />
一天后,这封密旨被送去张垍府邸。<br />
“让我去杀李瑄?”<br />
张垍惊吓。<br />
他和李瑄合作过、对抗过,他们兄弟有自己的主张,一直以中立为主。<br />
李林甫、李瑄、杨国忠三人当权的时候,张垍张均都能通过不痛不痒的反对增加自己的威望,又保住自己的地位。<br />
正是因为张垍张均一直左右逢源,此次李瑄只是给张垍张均闲职,让李隆基以为二人对他忠心耿耿,甘愿赴死。<br />
“即便李瑄能被杀死,愤怒的禁军也会把我们的家人杀光。”<br />
张垍越想越惊恐。<br />
死士想到李瑄身边,必然由他带领。<br />
图穷匕见后,不论成功与否,他必死。<br />
天策禁军不敢入兴庆宫,屠了张府还是轻而易举的。<br />
之前李隆基逃出长安的时候,没带上张垍张均兄弟,使二人天一亮就追了出去。<br />
只是到达城南数十里的山寺后,他们因家眷在长安,不肯前行,就跑回长安。<br />
这表明张垍属于比较顾家的人。<br />
坐在书房,一宿没睡,第二日清晨,张垍拍案而起:“圣人异想天开,再勇猛的死士难道还能强过猛虎不成?成功的概率也不会超过一成?”<br />
“如果靠在秦王这座大山上,我或许会重新得到权势!”<br />
张垍想通以后,不想身死族灭,立刻令亲信奴仆将李隆基的密诏送到李适之手中。<br />
以前他和李适之关系还不错,希望李适之将来能帮他说句好话。这密诏是投名状。<br />
李适之看了密诏后,沉静半晌,又原封不动地令人送到洛阳。<br />
七郎平定叛乱,他很欣慰。<br />
距离至高的权力,也仅有一步之遥。<br />
长安百姓没有李隆基的忧愁,他们得知安禄山被杀死后,纷纷到达街头庆祝,载歌载舞,称赞秦王的赫赫武功。<br />
安禄山雄据潼关,不可一世。<br />
然秦王仅仅几个月间,就将其横扫。<br />
天下终于太平,百姓们认为在秦王的治理下,一定会再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况。<br />
文人士子也十分开心,今年虽未有科举,但有消息传出,明年将进行新的科举制度,录取人数前所未有。<br />
叛乱覆灭,再没有什么能阻碍明年科举的进行。<br />
有人欢喜有人愁,对抗李瑄的阶级,一直存在。<br />
他们一想到强势无比的李瑄,就头皮发麻,无法想到对策。<br />
……<br />
洛阳。<br />
自九月中旬开始,李瑄着手安置云集在洛阳城周边的二十万大军和十万俘虏。<br />
这些大军中,一大半出自安西、北庭、朔方、陇右、河西、河东、剑南。<br />
其余为郡兵、县卒,乡勇,新兵,还有一些防御使,团练使麾下的义兵。<br />
“封尚书,兵部职方司、武库司、车驾司、武选司,不可尽全。吾欲增加诸司职责,并新置退卒司。专门掌管因伤、因业和不复壮年的退伍士卒,以及对军籍士卒的伤亡和抚恤。凝聚军中实力,你看如何?”<br />
李瑄召兵部尚书封常清的时候,向他说道。<br />
现有三个尚书在洛阳。<br />
分别是兵部尚书封常清、吏部尚书裴遵庆、工部尚书崔光远。<br />
另外,户部侍郎刘眺、刑部侍郎王玙被李瑄召至洛阳。<br />
他们带着属吏,制定河北河南的恢复策略。<br />
“秦王体恤士卒,军队得知,必战意倍增。”<br />
封常清表示赞同。<br />
自古的抚恤,往往难以落实。<br />
另外,当今募兵制度下,士卒一般服役十年,就可以退伍回家乡。<br />
升职的士卒,或遇到战事,服役的年限更长。<br />
然久在边疆,不知乡事,士卒回家以后的安置问题也往往不尽如人意。<br />
既然宣扬军魂,就应该落实退伍事宜。<br />
“此次除贱为良,除了分配百姓的土地,一定会得到众多良田,这些良田划归官府,先由百姓租种。以后可以划分给无地的退伍士卒。如果在家乡有田地,则以绢钱安置。具体的方案和抚恤数额,由兵部考量拟定。我会昭告天下。”<br />
李瑄点头,将差事交给兵部。<br />
从招募兵马到退伍,一定要有程序,且长久可持续。<br />
“遵命!”<br />
封常清领命。<br />
李瑄和封常清一起,又开始对洛阳城外的兵马进行调配。<br />
虽然有含嘉仓在,但战事已平,兵马都聚集在洛阳,显得不合理。<br />
李瑄封车光倩为北海都督,治北海郡(今山东潍坊),驻扎在齐鲁大地。<br />
授车光倩为柱国,封北海郡公。<br />
北海都督府,设三军,分为泰山军,驻扎在泰山,有骑兵两千,步兵三千。<br />
北海军,驻扎在北海郡,有骑兵一千,步兵四千。<br />
蓬莱军,为水师,共八千士卒。驻扎在东莱郡即墨(今青岛)。<br />
要求招募的兵卒皆精通水性,并在即墨建造码头,制造可渡海的楼船。<br />
李瑄将会派遣官吏,调遣江南大匠辅助车光倩。<br />
李瑄会将如何训练水兵的方法告诉车光倩,希望他能帮助大唐训练一支水师。<br />
海贼可不止吴令光,沿海地带从不缺少。<br />
有楼船和神臂弩,定可以让海贼无所遁形。<br />
也关系到大唐未来的走向。<br />
郭子仪为太原都督,李瑄召集这个老将,与其一番谈论后,授他为上柱国,封晋国公,和李光弼同等地位。<br />
太原军拥兵四万五千,分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军五军。<br />
军之长吏,为将军。今后会标榜身份。<br />
其中天兵军依旧是太原强军,拥有一万五千人,其中骑兵一万。<br />
其余四军合起来骑兵只有一万五。<br />
以后不会再有防御性质的守捉,只有打探敌人动向的戍堡。<br />
太原军将来也可以作为出征东北的主要力量。<br />
李瑄改南阳太守王难得为灵武都督,统领原本的朔方军。授上柱国,封卫国公。<br />
灵武都督有五万兵马,其中骑兵三万。李瑄削去三受降城驻扎的兵马和安北都护府的兵马。<br />
不论是灵武,还是太原,都有一部分愿意参军的新军在内。<br />
李瑄任命浑瑊为荥阳都督,掌嵩山、崤山、颍水、泗水四军,共兵马两万人,其中五千骑兵,除了军官以外,多为新兵构成。主要是控制除泰山以东的河南道地区。<br />
授浑瑊为柱国,灵武郡公。<br />
李瑄任命车神塞为凤翔都督,辅佐禁军控制关中,授上柱国,封郑国公。<br />
凤翔都督府共三万人,掌岐山、华山、渭水、蓝田、洛川六军。<br />
至此,车神塞和车光倩父子同为都督,引得佳话。<br />
李瑄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br />
他不需要监军制度,因为监军必然会对将领形成约束,成为失败的因素。<br />
李瑄要用一套规则,使将领们不造反的同时,又能保持强悍的战斗力。<br />
撤掉李广琛的上党都督,改为河东都督,封柱国,上党郡公。<br />
河东都督府治所在蒲津渡,领兵两万五千,分平阳、上党、蒲津、太行、井陉五军,驻扎在晋地。<br />
这个多山的地区,李瑄当过钦差,知其官吏玩忽职守,非常难以管理。<br />
至于年老多病的哥舒翰,主动向李瑄辞职,在洛阳养老。<br />
李瑄没有亏待他,提拔他的儿子歌舒曜为天策卫将军。<br />
另一个儿子歌舒晃为岐山都督。<br />
知道他的儿子不是省油的灯,得放在身边安排一番。<br />
哥舒翰对此很激动,能成为天策卫的将领,他即便是死,也可瞑目。<br />
李瑄任命李嗣业为安西都督,领三万兵马,分为安西五镇。并授予他上柱国,齐国公。<br />
任命马璘为北庭都督,领两万兵马回北庭,为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授柱国,安乡郡公。<br />
李瑄充分考虑士卒的家乡因素,不论是西域,还是朔方,以士卒的家为先。<br />
即便是河西陇右的士卒,李瑄尽量安排他们在中原、关中,回家探亲时更方便。<br />
这一来二去,洛阳的兵马所剩无几,某些地方还需要再招募。<br />
长安招募的五万新兵,除了自愿归乡的,还有三万留下,分配到各地。<br />
值得一提的是,李瑄的天策卫扩张为两万人。<br />
除了补全战死者,新入天策者,都是各军的勇士,善骑善射。<br />
听到天策卫招募后,踊跃报名。<br />
但李瑄也清楚,有的地方他还没完全控制,比如剑南。<br />
剑南都督崔圆还掌控着剑南军,关键是此人是庸将,李瑄很不放心。<br />
此番任命以后,安西都督李嗣业、北庭都督马璘、敦煌都督郭虚己、武威都督李朱师、柏海都督南霁云、青海都督段秀实、凤翔都督车神塞、灵武都督王难得、太原都督郭子仪、范阳都督李光弼、平卢都督王思礼、河东都督李广琛、荥阳都督浑瑊、北海都督车光倩、剑南都督崔圆。<br />
一共十五个。<br />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柘枝城都督府,不计算在内。<br />
同时,李瑄以剿灭“叛贼”为名义派下淮南、江南、岭南、山南、黔中的十万兵马,会组成十个都督府。将来每个都督府兵力不大于两万。<br />
其中一个都督府把剑南都督代替。<br />
这些主要吸纳地方郡兵为主。<br />
郡县的治安,以后由更专业的捕快代替,以县卒辅助,不会设郡兵。<br />
将来为二十四都督府,加上柘枝都督的布局。<br />
中央军方面,以两万天策卫,两千羽林军、两千龙武军、两千飞龙禁军、四千金吾卫为主。<br />
不存在什么北衙、南衙,飞骑、彍骑之类。<br />
金吾卫负责两京守卫。<br />
其他军负责仪仗、祭祀等,并且强化训练,以备战场。<br />
而天策卫主动随大军出击征伐。<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