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忙碌且平凡的日子,但也不是没有好事情的,比如朱棣现在被允许回文华殿中了,这意味着他将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己的班底。<br/><br/> 当然,日子也不是平顺到底的,有些个大臣们许是闲得慌,许是不满太子的管辖,渐渐地在朝堂上拌起嘴来,每日里总要生出来才罢休。<br/><br/> 朱棣虽平日里看着不管事儿,不过是不愿平白惹起康熙的猜忌罢了,随着他的情报网的完善,想要获取信息自然也有很多的渠道,因此,朱棣对于朝中的事情亦是 x_io_ng 中有数。<br/><br/> 有些个大臣以为太子软弱可欺的,被朱棣狠狠地教训了一通,便也收敛了。<br/><br/> 在这平凡而又乏味的日子中,朱棣终于等到了水师重组的日子。<br/><br/> 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br/><br/> 明太祖因至正年间与陈友谅的水师交锋占尽下风而注重水师,明成祖因当年靖难之时于火器上受到的苦楚而重视火器。<br/><br/> 吃一堑,长一智,某些教训,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br/><br/> 朱棣本人是优秀的骑兵将领,相较而言不那么擅长水师,但他手下的三宝太监当年却是出色的航海家。<br/><br/> 朱棣回想着永乐年间郑和的船队带回的诸多国家的使团,那些迥异的习俗全新的风格……若他不是皇帝,少不得也要跟着出去见识见识。<br/><br/> “太子,这……”<br/><br/> 福建广东督抚便是此番水师的招募者,看着朱棣绘出的舰船框架,几不能语。<br/><br/> 要知道,当时的大清可不是那么注重水师,如何就能够提供这么多的白银用以打造一支精锐水师?更遑论配有如此多的炮。<br/><br/> 朱棣微微侧首,眸光流转间尽是高华睥睨,“只有最精良的装备,才配得上最优秀的水师!这个你们自然无需操心,孤既允了,自会做到。只是,你们务必把关,挑选最有潜质的人。”<br/><br/> “奴才遵旨。”<br/><br/> 考虑完水师事宜,自然还需要考虑陆地上作战的兵。<br/><br/> 康熙虽然允了他重建水师之事,那也不过是因着大清的皇帝对水师不甚重视。<br/><br/> 相较而言,若是将主意打上那些步兵骑兵以及神机营,怕是康熙便要起疑了。<br/><br/> 朱棣蹙了蹙眉,虽不甘心,但只得暂时作罢。<br/><br/> 冬十月,康熙归来后分封诸皇子。封皇三子胤祉为诚亲王,皇四子胤禛为雍亲王,皇五子胤祺为恒亲王,皇七子胤佑为淳郡王,皇十子胤蓪为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为贝勒。<br/><br/> 独独没有皇八子的赦封令,也不知那八面玲珑之人会做何感想。<br/><br/> 就在这时,正在毓庆宫批改着康熙特意留下的奏折的朱棣突然想到,他似乎,也有些时日没去看朱高煦了。<br/><br/> 身为囚徒,也不知,他过得好不好,下人是否有所怠慢。<br/><br/> 第十五章(修)<br/><br/> 朱棣担心朱高煦,倒不完全是担心他过得好不好。<br/><br/> 他与三个儿子感情也说不上多深厚,长子朱高炽很得朱元璋的看重,但因为过于文弱且身有残疾素来不得朱棣喜欢。次子朱高煦倒是更像朱棣一些,模样齐整,打仗也很有一手,在靖难中立了不少功劳,前期颇得朱棣喜爱,但后期与朱高炽争夺储位之时太过猖獗,逐渐被朱棣所戒备,失了圣心。三子朱高燧就更不用说了,永乐七年就因“时时谮太子”“行事不法”被老爹狠狠教训了一顿,连冠服都被褫了,永乐二十一年,据说在老爹生病的时候下毒,要不是太子朱高炽求情,差点就直接被废了。<br/><br/> 总的来说,朱棣最初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但朱高煦实在太能惹事儿,所以后来更看重宽厚稳重的朱高炽。<br/><br/> 朱棣不明白,当初在他跟前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怎的在他撒手归西之后尽做蠢事,洪熙年间到宣德年间,天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想要造反。<br/><br/> 难得摊上朱高炽这个好好兄长,很难得的没有对他进<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行任何处罚,谁知朱高炽艰难地在太子位上待了二十年,结果好不容易登基了,当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就撒手归西。<br/><br/> 朱瞻基登基了,朱高煦造反了。<br/><br/> 自此汉王在成祖心中的“聪明”形象消失殆尽了。<br/><br/> 朱棣现在对朱高煦的印象:很能找事儿。<br/><br/> 尽管现在被关起来了,但谁知道他会不会自己再找些事儿出来。要知道,康熙可没有宣德帝朱瞻基的仁厚和耐心,虽然他自诩“仁帝”,但这“仁”的范围可不包括他不安分的儿子们!<br/><br/> 他可不希望自己家再出一次“叫花朱”事件,即找来很多煤炭,放在缸上,把炭烧红,处死人的一种方法。<br/><br/> 朱高煦是他们家以这种方式谢幕的首例,对此,朱棣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br/><br/> 太丢人了!<br/><br/> 于是,为了以防儿子再闹什么事儿,朱棣时不时地就向康熙申请去看望这位仁兄,时间的间隔把握的正正好,不会让人有别的想法。但饶是如此,两三次下来,康熙也对此表示了不满。<br/><br/> 他老人家心里头不舒服了!<br/><br/> 按理来说,一个儿子关心另一个儿子,只要这两人不是在结党谋私,康熙都应该是非常欢迎的。<br/><br/> 大阿哥党与太子党从很早以前开始就一直水火不容,就算他们两个现在冰释前嫌,愿意结盟,也要看底下的人答不答应。<br/><br/> 可就是这样,明知如此,康熙仍是觉得心里头老大不快,好像儿子们相互交流,却把他排除在外似的。<br/><br/> 于是,当朱棣再次前来向康熙请示,请求去看望大阿哥的时候,康熙的回答是,准了,但是,朕和你一起去!<br/><br/> 望着朱棣有些奇怪地望过来的眼神,康熙莫名地感到有点儿心虚,邃加了一句:朕也想老大了。<br/><br/> 说完之后,却感觉萦绕在两人之间的气氛愈发奇怪。<br/><br/> 两个人彼此的想法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但不管心中怎么想,面上他们还是一派和谐地去了直郡王府。<br/><br/> 路上并不像往日般顺利,朱棣凭借着自己天生敏锐的直觉,感到有人在不断地窥探他们。<br/><br/> 被什么人当成了猎物,这个认知让朱棣的心里相当的不爽快,那一瞬间,倾泻而出的杀意连康熙也能够察觉到。<br/><br/> 康熙掀开车帘,微眯着眼,身子前倾,向在前头骑着马的朱棣问道:“可有何异常状况?”<br/><br/> “无事,只是这民间,不那么太平啊。”<br/><br/> 康熙看着一个身体瘦弱的女孩子眼见着左右没人注意,便从摊头抢了一个包子,撒起脚丫子就跑,身后的大人记得跳脚,却怎么也追不上,心头颇有些怒火:“如今行那不法之事,不服管教的刁民却是处处都有,朕……”<br/><br/> 朱棣顺着康熙视线的方向斜眼一瞥,不甚在意地道:“若是人人有饭吃,想来他们也不至于如此,并非所有人生来便爱偷窃。”<br/><br/> “可即便如此,他们违反法规却是不争的事实!”<br/><br/> 那是因为,在你们满清皇帝的心中,满族的利益高于一切。<br/><br/> 即使嘴上高喊着满汉一家,即使你们也重视百姓生计,可你们给与汉人百姓的一切,都建立在满人富足的基础上。<br/><br/> 看着每年由官员们精心修改呈上的奏折,你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还有比你们想象之外的更多更多的人正在挨饿受冻!<br/><br/> 朱棣不由又多看了康熙两眼,或许面前<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