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生艳羡之情呢?<br />
接见完各位下属后,贾璋在两位侍郎的指引下,前去正堂行香拜祭。<br />
在这之后,两位侍郎带着各司郎中、员外郎及其他属官正式拜见贾璋,顺便向贾璋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差事。<br />
不过,贾璋并没有让两位侍郎进行自我介绍。<br />
在贾璋刚入翰苑时,这两位侍郎就已经在工部当差了。<br />
不但如此,对方是乾元一朝的进士,还是贾璋在科场上的前辈。<br />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br />
说不定,过两年他们就会像景尚书一样致仕养老了。<br />
所以表面上,贾璋对这两位侍郎还是很尊重的,也无意为难他们。<br />
如果他们不倚老卖老的话,贾璋也不会亮出自己的獠牙。<br />
所以他轻笑道:“张侍郎、王侍郎,你们两位,一位是治河名家,一位是造船名家,我早就耳闻,就不用和我讲究这些虚礼儿了。”<br />
张、王两位侍郎松了一口气。<br />
说句心里话,贾璋为国朝找到了高产良种、活生民无数,这个天大的功德。<br />
所以,即便贾璋年轻,张、王两位侍郎对他也是服气的。<br />
但问题是,他们的年纪比贾璋他爹还要大一轮,着实是有点不不好意思站在贾璋面前自我介绍。<br />
贾璋免掉了他们的自我介绍。<br />
陈、王两侍郎心里还是很舒坦的。<br />
在工部有品级的官员一一拜见贾璋后,贾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衙署当差。<br />
又命正堂吏目把工部的文书搬到正堂来,拿来给他查阅。<br />
至于工部的下官、吏目,贾璋全都没敲打。<br />
他的认知很清晰。<br />
他是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一把手与权力中心。<br />
和在津海做经略时一样,不贤的官、奸滑的吏,罢黜就是。<br />
他完全不用怀有太多思虑,更没必要陪这些下属耍心眼。<br />
贾璋自认为,自己对待下官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亲、春风化雨。<br />
不过,工部除张、王二侍郎的官吏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br />
在绍治帝和杨宗祯面前,贾璋覆灭茜香的肃杀气与独断津海的凌厉气全都隐藏了起来。<br />
但在工部官吏前,贾璋那股雷厉风行、那股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却隐隐地表现了出来。<br />
如果贾璋没有这些气概,当初的他,也镇不住三大营的骄兵悍将,更压不住津海上下上百名官员。<br />
而这种气概,绝对会让这些生活平和的京官感到畏惧。<br />
于是,在贾璋翻阅文书时,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给事中纷纷过来向他表起了忠心。<br />
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br />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br />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br />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br />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br />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br />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br />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br />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br />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br />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br />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br />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br />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br />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br />
三大官署内的官员,也全都被绍治帝安排好了。<br />
其中, 津海都指挥使是原津海总兵姚云起, 津海布政使是绍治帝的潜邸心腹柳进。<br />
而津海按察使是杨门后进, 曾提醒贾璋提前归还国库欠债的师叔孔云。<br />
在这三个人选中,津海都指挥使与按察使都是贾璋推荐的。<br />
绍治帝觉得,贾璋推荐的人选很符合他的心意, 因此他采纳了贾璋的意见, 点选了姚云起接任津海都指挥使, 点选了孔云接任津海按察使。<br />
这件事,在绍治帝和贾璋心里, 只是一场很简单的君臣对话。<br />
但在外人看来, 这却是绍治帝十分倚重贾璋的证据!<br />
若不是这样, 陛下又怎会用贾茂行推荐的人呢?<br />
就连孔云都很感谢贾璋。<br />
他私下里没少说贾璋是道德君子,没少说贾璋最讲恩情义气了。<br />
他当初不过帮了贾璋一点点小忙,现在贾璋却这样涌泉相报。<br />
对于这件事,孔云又怎能不生出感动之心?<br />
在朝廷之中,绍治帝任命谁去津海继任, 远比绍治帝撤裁津海经略一事更引人注意。<br />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在贾璋离任后, 津海经略这个职位必然会被撤裁。<br />
因为,在金米良种试种、推广成功后, 在津海海港建成、海漕兴发后,津海经略这一类似于唐朝节度使的职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br />
而在绍治帝点选津海官员、朝廷大事风起云涌时, 工部上下官员也对贾璋这位新上任的冬官老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br />
平日里,贾尚书对他们这些下属的态度很和蔼可亲。<br />
但在审核、检阅公事时,贾璋的态度就会变得端肃起来。<br />
他一张玉面欺霜赛雪、凛若寒霜,让人见了就为之胆颤。<br />
不过贾璋好就好在他做事公私分明。<br />
只要把差事做好,贾璋就不会责怪他们这些下属。<br />
因此,工部当中,那些向来老老实实想要把事情办好,却苦于环境太差的官员,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br />
而那些潦草塞责、满腹空空的官员,只能一边在心中暗骂贾璋是周扒皮,一边恨恨地翻阅起贾璋在工部颁布的新规,捡起差事,勤勤恳恳地做起事来。<br />
他们这是生怕自己被贾璋抓到小辫子,最后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结局啊!<br />
工部的新规,是贾璋在工部内部颁布的、独属于工部的规章制度。<br />
在孔云前往津海赴任前,贾璋就编纂好了工部新规。<br />
在这之后,贾璋命人把张、王二位侍郎请到工部正堂议事。<br />
请两位侍郎坐下后,贾璋把吏目誊抄好的新规递给他们。<br />
“自古有言,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在公门内做事,不留痕是不行的。”<br />
“我在津海时,就要求属下官员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记录在案、集册留档。”<br />
“在这之后,一切权责都清晰明了,推诿的风气也就消散了。”<br />
“公门中人,也变得忠敏勤俭起来。”<br />
“而这一件事,只是我在津海尝试的几件变革之一。”<br />
“我心里想着,把我在津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工部来。不知道张大人和王大人怎么看这件事?”<br />
两位老大人细细读了贾璋编纂的新规,又与贾璋探讨了几句新规章、新制度的细节。<br />
解开了心中种种疑惑后,张、王二位侍郎都对贾璋的新规竖起了大拇指。<br />
司空大人想用新制度倒逼属官、吏员练达勤奋起来,从而提高工部的办事水平与办事效率。<br />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br />
张、王两位侍郎,当然不会对贾璋的新规提什么反对意见。<br />
当然,他们两人心里也清楚,他们答应得这么痛快,主要还是因为贾璋革新的刀锋没有没挥到他们头上。<br />
不论是隔日开会升堂,还是工作细则记录,亦或是工部独有的考评法,针对的都是工部的郎官、主事、吏员等基层官员,而不是他们两个年迈的老头子。<br />
正因如此,张、王两位侍郎才对贾璋的建议连连称是。<br />
他们这么做,一方面确实是觉得贾璋编纂的新规对工部有益处,他们反对,会觉得良心不安。<br />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配合贾璋工作的方式,卖贾璋一个顺水人情。<br />
他们两个,都上了年纪,迟早有一天要致仕归乡养老。<br />
哪怕是为了给儿孙多留一条路,他们也得与人为善。<br />
就算做不到与人为善,他们也不能得罪贾茂行这个眼见着前程远大的上官。<br />
面对贾璋颁布的新规,工部官员们有人忧,有人喜,种种情绪,不一而足。<br />
不过想想朝廷裁剪冗兵冗官冗吏的风向,再想想京中那么多等待朝廷出缺的人,那些为之忧愤的人就把他们的小心思给收起来了。<br />
贾璋是正堂尚书,是工部的权力中心。<br />
张、王两位侍郎虽有监督、建议之权,但他们的声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尚书大人。
接见完各位下属后,贾璋在两位侍郎的指引下,前去正堂行香拜祭。<br />
在这之后,两位侍郎带着各司郎中、员外郎及其他属官正式拜见贾璋,顺便向贾璋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差事。<br />
不过,贾璋并没有让两位侍郎进行自我介绍。<br />
在贾璋刚入翰苑时,这两位侍郎就已经在工部当差了。<br />
不但如此,对方是乾元一朝的进士,还是贾璋在科场上的前辈。<br />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br />
说不定,过两年他们就会像景尚书一样致仕养老了。<br />
所以表面上,贾璋对这两位侍郎还是很尊重的,也无意为难他们。<br />
如果他们不倚老卖老的话,贾璋也不会亮出自己的獠牙。<br />
所以他轻笑道:“张侍郎、王侍郎,你们两位,一位是治河名家,一位是造船名家,我早就耳闻,就不用和我讲究这些虚礼儿了。”<br />
张、王两位侍郎松了一口气。<br />
说句心里话,贾璋为国朝找到了高产良种、活生民无数,这个天大的功德。<br />
所以,即便贾璋年轻,张、王两位侍郎对他也是服气的。<br />
但问题是,他们的年纪比贾璋他爹还要大一轮,着实是有点不不好意思站在贾璋面前自我介绍。<br />
贾璋免掉了他们的自我介绍。<br />
陈、王两侍郎心里还是很舒坦的。<br />
在工部有品级的官员一一拜见贾璋后,贾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衙署当差。<br />
又命正堂吏目把工部的文书搬到正堂来,拿来给他查阅。<br />
至于工部的下官、吏目,贾璋全都没敲打。<br />
他的认知很清晰。<br />
他是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一把手与权力中心。<br />
和在津海做经略时一样,不贤的官、奸滑的吏,罢黜就是。<br />
他完全不用怀有太多思虑,更没必要陪这些下属耍心眼。<br />
贾璋自认为,自己对待下官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亲、春风化雨。<br />
不过,工部除张、王二侍郎的官吏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br />
在绍治帝和杨宗祯面前,贾璋覆灭茜香的肃杀气与独断津海的凌厉气全都隐藏了起来。<br />
但在工部官吏前,贾璋那股雷厉风行、那股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却隐隐地表现了出来。<br />
如果贾璋没有这些气概,当初的他,也镇不住三大营的骄兵悍将,更压不住津海上下上百名官员。<br />
而这种气概,绝对会让这些生活平和的京官感到畏惧。<br />
于是,在贾璋翻阅文书时,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给事中纷纷过来向他表起了忠心。<br />
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br />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br />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br />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br />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br />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br />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br />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br />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br />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br />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br />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br />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br />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br />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br />
三大官署内的官员,也全都被绍治帝安排好了。<br />
其中, 津海都指挥使是原津海总兵姚云起, 津海布政使是绍治帝的潜邸心腹柳进。<br />
而津海按察使是杨门后进, 曾提醒贾璋提前归还国库欠债的师叔孔云。<br />
在这三个人选中,津海都指挥使与按察使都是贾璋推荐的。<br />
绍治帝觉得,贾璋推荐的人选很符合他的心意, 因此他采纳了贾璋的意见, 点选了姚云起接任津海都指挥使, 点选了孔云接任津海按察使。<br />
这件事,在绍治帝和贾璋心里, 只是一场很简单的君臣对话。<br />
但在外人看来, 这却是绍治帝十分倚重贾璋的证据!<br />
若不是这样, 陛下又怎会用贾茂行推荐的人呢?<br />
就连孔云都很感谢贾璋。<br />
他私下里没少说贾璋是道德君子,没少说贾璋最讲恩情义气了。<br />
他当初不过帮了贾璋一点点小忙,现在贾璋却这样涌泉相报。<br />
对于这件事,孔云又怎能不生出感动之心?<br />
在朝廷之中,绍治帝任命谁去津海继任, 远比绍治帝撤裁津海经略一事更引人注意。<br />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在贾璋离任后, 津海经略这个职位必然会被撤裁。<br />
因为,在金米良种试种、推广成功后, 在津海海港建成、海漕兴发后,津海经略这一类似于唐朝节度使的职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br />
而在绍治帝点选津海官员、朝廷大事风起云涌时, 工部上下官员也对贾璋这位新上任的冬官老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br />
平日里,贾尚书对他们这些下属的态度很和蔼可亲。<br />
但在审核、检阅公事时,贾璋的态度就会变得端肃起来。<br />
他一张玉面欺霜赛雪、凛若寒霜,让人见了就为之胆颤。<br />
不过贾璋好就好在他做事公私分明。<br />
只要把差事做好,贾璋就不会责怪他们这些下属。<br />
因此,工部当中,那些向来老老实实想要把事情办好,却苦于环境太差的官员,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br />
而那些潦草塞责、满腹空空的官员,只能一边在心中暗骂贾璋是周扒皮,一边恨恨地翻阅起贾璋在工部颁布的新规,捡起差事,勤勤恳恳地做起事来。<br />
他们这是生怕自己被贾璋抓到小辫子,最后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结局啊!<br />
工部的新规,是贾璋在工部内部颁布的、独属于工部的规章制度。<br />
在孔云前往津海赴任前,贾璋就编纂好了工部新规。<br />
在这之后,贾璋命人把张、王二位侍郎请到工部正堂议事。<br />
请两位侍郎坐下后,贾璋把吏目誊抄好的新规递给他们。<br />
“自古有言,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在公门内做事,不留痕是不行的。”<br />
“我在津海时,就要求属下官员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记录在案、集册留档。”<br />
“在这之后,一切权责都清晰明了,推诿的风气也就消散了。”<br />
“公门中人,也变得忠敏勤俭起来。”<br />
“而这一件事,只是我在津海尝试的几件变革之一。”<br />
“我心里想着,把我在津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工部来。不知道张大人和王大人怎么看这件事?”<br />
两位老大人细细读了贾璋编纂的新规,又与贾璋探讨了几句新规章、新制度的细节。<br />
解开了心中种种疑惑后,张、王二位侍郎都对贾璋的新规竖起了大拇指。<br />
司空大人想用新制度倒逼属官、吏员练达勤奋起来,从而提高工部的办事水平与办事效率。<br />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br />
张、王两位侍郎,当然不会对贾璋的新规提什么反对意见。<br />
当然,他们两人心里也清楚,他们答应得这么痛快,主要还是因为贾璋革新的刀锋没有没挥到他们头上。<br />
不论是隔日开会升堂,还是工作细则记录,亦或是工部独有的考评法,针对的都是工部的郎官、主事、吏员等基层官员,而不是他们两个年迈的老头子。<br />
正因如此,张、王两位侍郎才对贾璋的建议连连称是。<br />
他们这么做,一方面确实是觉得贾璋编纂的新规对工部有益处,他们反对,会觉得良心不安。<br />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配合贾璋工作的方式,卖贾璋一个顺水人情。<br />
他们两个,都上了年纪,迟早有一天要致仕归乡养老。<br />
哪怕是为了给儿孙多留一条路,他们也得与人为善。<br />
就算做不到与人为善,他们也不能得罪贾茂行这个眼见着前程远大的上官。<br />
面对贾璋颁布的新规,工部官员们有人忧,有人喜,种种情绪,不一而足。<br />
不过想想朝廷裁剪冗兵冗官冗吏的风向,再想想京中那么多等待朝廷出缺的人,那些为之忧愤的人就把他们的小心思给收起来了。<br />
贾璋是正堂尚书,是工部的权力中心。<br />
张、王两位侍郎虽有监督、建议之权,但他们的声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尚书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