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br />
1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86年第2期。以下凡该遗址考古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图片,未注 明出处的,皆出自该文,不再详注。<br />
2 张亚初:《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br />
3 晁福林在《商代易卦筮法初探》中解为丰卦,不知是否笔误,《考古与文物》 1997年第5期。<br />
4 肖楠:《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考古》1989年第1期。<br />
5 孔颖达解释为:“窒,塞也。惕,惧也。”<br />
6《汉书o地理志》说,荡阴县“有美里城,西伯所拘也”,汉代荡阴就是后世 的汤阴。<br />
7 王弼对“习”的解释是“谓便习之”,意为熟能生巧。孔颖达正义借鉴了《彖 辞传》,认为是重叠的险阻:“谓上下俱坎,是重叠有险,险之重叠,乃成险 之用也。”这种解释比王弼的更合理。<br />
8 王弼对“枕”字的注是“枝而不安之谓也”,即紧张得手足无措之状。<br />
9 王弼注“坎不盈”意为“险不尽矣”;“祗”意为“辞也”。<br />
10孔颖达正义对“行有尚”的解释是“以此行险,事可尊尚,故云’行有尚‘也”。 高亨认为,“维心”当作“维之”,意思是“捉得敌方俘虏,用绳缚之,杀之<br />
以享祀鬼神,故曰有孚维之享”。但商人用俘心献祭很常见,在艮卦九三爻 中有更详细的记录。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242页。<br />
11《左传o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br />
12 “级”,孔颖达的解释是“祭服也”,即祭祀时专用的服装。<br />
13 “说”,孔颖达解释为“喜说”,就是喜悦。<br />
14孔颖达对“有言不信”的解释是“若巧言能辞,人所不信”,这是把“言” 理解成花言巧语,难以取得别人信任。此说可备参考。<br />
15王弼对“硕果不食”的注:“处卦之终,独全不落,故果至于硕而不见食也。”<br />
16《左传o成公十一年》。苏国在温地,是现在的河南焦作一带,这里接近殷商 腹地,苏国可能在纣王时期比较受重视。<br />
17《易经o家人》。意为“王让周昌在殷都安置了家宅”。<br />
18《易经o粹》及《易经o涣》。意为“王让周昌在殷都安置了祖庙”。<br />
19《易经o晋》。孔颖达正义:“介者,大也。”<br />
第二十章 翦商与《易经》的世界观<br />
《易经》记载的猎俘和人祭完全超出了后人的想象,那么,周昌 为什么记录这些?难道他就是想要写一本日记或者回忆录?<br />
卦爻辞纷繁杂乱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周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 通过卦象排列组合的变化,他发现,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 是可以改变的。尤为重要的是,商朝的统治也是如此。<br />
在讲述这些之前,我们先要讲一讲《易经》最基本的原理:阴阳、 卦象、卦辞和爻辞。<br />
易卦占算传承自商人<br />
上古时代,人们曾发明一种用草或竹子的小棍来算数的方法:把 它们在地上摆放成不同的形状,用以代表不同的数字,然后进行计算, 有点类似后世的算盘。用来计数的竹棍,叫“策”或“筹”,比如, 流传下来的古语中就有“运筹”和“策划”等。<br />
当积累了一定的算数知识,古人发现,数字虽然有很多,但都可 以被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这恰好和日常生活里的“阴” “阳”观 念搭配:太阳晒到的地方是阳,晒不到的就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 然后,有天地、山水、男女、雌雄、上下……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 以分为阴性和阳性。<br />
这是早期人类发展出的一种简单归纳思维,甚至直到现代,有些 语言的名词还会分成阴阳两性,比如法语和俄语。而初步的算命理论 就是将用草棍运算出的数字归纳成阴或者阳,以代表世间不同的事物, 乃至命运的吉凶。<br />
用甲骨预测,称为“卜”;用草棍预测,则称为“筮”。“筮二 上 面的“竹”字头代表占算用的草(竹)棍,下面的“巫”字表示只有 沟通鬼神的巫师才有占算能力。<br />
据说,半人半神的伏羲最先画出“八卦”,然后,由周昌在被商纣 囚禁美里期间把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所谓:“其囚美里,盖益《易》 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但司马迁这里用的是“盖”字,表示不太确定。<br />
先说最古老的所谓伏羲“八卦”。有四对卦,分别是乾和坤,坎和离, 震和艮,巽和兑;各有代表图案,被称为“卦象”,由三根表示阴阳的“爻” 组成,一根直线代表阳爻,两段半截的线代表阴爻。<br />
乾三坤三<br />
坎笠离三<br />
震三艮三<br />
巽三兑三<br />
东周时的学者说,这是宇宙间的八大元素: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沼泽)o (《周易正义o说卦卷九》)至于伏羲或者周昌时代的人是不是这么理解的, 就不好说了。<br />
再来说六十四卦。卦象由两个八卦上下重叠组成,一共有六十四 种,都有六个爻。假如是两个八卦的乾叠加,就仍叫乾卦,以此类推。 但不一样的八卦互相叠加,就需要起新的卦名了,比如,震下坎上, 叫屯卦,卦象是h;坎下艮上,叫蒙卦,卦象是鬓。<br />
用草棍占算的阴阳八卦体系,和华北地区自龙山时代以来的甲骨 占卜体系,是分庭抗礼的关系,很难说哪一种出现得更早,因为甲骨 容易保存下来,但草棍占算不容易留下遗物。<br />
到了商朝的殷都时期,有些占卜师已经习惯了在甲骨上刻字,所 以他们也会把用草棍占算出来的数字刻到甲骨上。而三个数字组成的 刻辞在殷墟前期武丁王的时代就有了,比周昌要早二百年。它是三个 数字重叠,比如“六六六”,这三个偶数代表三个阴爻,便是八卦中 的坤卦。<br />
到殷商中后期,出现了六个数字的甲骨刻辞,时代也比周昌早一 些。比如,"六七,i九六对应“阴阳阴阳阴阴”,这便是《易经》 中的蹇卦。从这可见,六十四卦的基本原理并不是文王发明的。<br />
关于竹草棍如何被用于六十四卦算命,最早的记载来自春秋战国 之交的《易传系辞》:按照特定的流程,将五十根草棍用两只手拆 分若干次,最后剩在手里的数量就是得到的数字,它的奇、偶就是阴、 阳,这算第一个爻;如此反复演算六次,就得到六个爻,也就是一个 完整的卦。这种摆列阴阳爻的顺序,必须从下往上,不能颠倒。<br />
当然,《易传系辞》这个记载已经比周昌的时代晚了五百多年, 至于周昌到底是不是这么占算的,也无法确定。<br />
上面所述便是六十四卦卦象的来历,那么,六十四卦的卦名,诸 如乾、坤、屯、蒙等,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商代的甲骨文里没有 发现卦名,它们首次出现是在《易经》里。所以,也许的确是周文王 命名的,至少目前还没有反面的证据。<br />
比起古老的甲骨占卜,用草棍推演更容易,所以文王被囚禁在美 里监狱的时候,可以因陋就简进行六十四卦占算。而为了让这套占算 体系更适合自己的需要,他又总结和编写了卦辞和爻辞,由此形成了 《易经》的基本内容。<br />
但这还不是文王周昌青睐六十四卦体系的根本原因。<br />
文王写作卦辞和爻辞<br />
六十四卦的每个卦都有一条简短的解说词,这被称为“卦辞”; 相对的,卦里的每个爻也都有一条“爻辞”。概而言之,《易经》是由 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的。<br />
唐代给《周易》做注的孔颖达说,最早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后来 有人(不知道是谁)把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可以涵盖各种“天地变化, 人事吉凶”;再后来,周文王写了卦辞和爻辞,来解释每个爻和卦的 吉凶含义:<br />
盖伏牺(羲)之初,直仰观俯察,用阴阳两爻而画八卦,后 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然后天地变化,人事吉凶,莫不周备,缰 在爻卦之中矣。文王又于爻卦之下,系之以辞,明其爻卦之中吉 凶之义。(《周易正义o说卦卷九》)<br />
看来,孔颖达不同意《史记》说的“其囚羡里,盖益《易》之八卦为 六十四卦”。而现代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孔颖达的确是对的。<br />
孔颖达还说,卦辞和爻辞是周文王写的。在古代,这个说法也缺 乏直接证据,一直有学者质疑。而结合甲骨文等殷商考古成果,我们 会发现,孔颖达这么说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因为卦爻辞只会是在商 朝的环境中产生,不可能更晚。<br />
最早从《易经》的卦爻辞中探寻历史的学者,是顾颉刚。1929年, 他考证了几条卦爻辞中蕴藏的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撰成《周易卦 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发表。2比如,据顾劭刚推测,归妹卦和泰卦爻 辞的“帝乙归妹”,其中隐含的历史是:帝乙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 了周文王,但这位王室公主没能生育,最后,或是早逝,或是离婚回 了娘家,文王又续娶大姒。<br />
就这样,顾颉刚开启了从《易经》探寻晚商历史的先河。当然, 他对“帝乙归妹”的解释未必正确,毕竟当时商周力量对比悬殊,商 王不大可能把妹妹嫁给周族,所以这很可能是周人为夸耀自己而做的 吹嘘。但它的真实背景仍是晚商时代的商周关系。<br />
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里含有很多商代特有的事件,比如,捕捉俘虏 献祭;而从周朝建立开始,这些做法就消失了,后代的古人也就不再 记得这些事。<br />
这里再举个例子。《易经》的卦爻辞里经常出现“贞”字,比如 坤卦的卦辞“利牝马之贞”,后世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包 括孔颖达,也只能猜测它和“坚贞”有关,解释成:“贞,正也其 实,商代甲骨卜辞里就频繁地出现这个“贞”字,现代学者也早已确 定,它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师也被称为“贞人”。由此,《易 经》中的“贞”也就好解释了。比如,坤卦的“利牝马之贞”的意思 是说,占算结果对母马有利;相对的,否卦的“不利君子贞”的意思 则是说,占算结果对君子不利。看来,倘若没有发现甲骨文,我们对《易 经》中“贞”字的理解很可能还会一直错下去。<br />
《易经》的卦爻辞所记载的事件,有些肯定是只有周文王才经历 过的,所以,它们的价值非常独特。3从孔子时代以来,解读《易经》 的著作很多,但因为没有甲骨文知识的基础,所以搞错了很多基本概 念,这些“算命技术”自然也就成了无根之木。而用甲骨文和商代考 古知识研究《易经》的,高亨先生可谓开先河者,他的著作《周易古 经今注》就是只讨论文王的《易经》,而不涉及东周时人写的《易传》, 以避免让后世的误解逆行侵入商代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算是在 高亨先生开创的方法基础上的一种继续。4<br />
卦爻辞里有什么<br />
《易经》卦爻辞中,除了和商代的捕俘及人祭有关的内容,还包 含很多周族人的活动。这应该也是周文王比较关注的内容,否则他不 会一一记载下来。<br />
先来看第十三个卦,同人卦:<br />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br />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br />
六二:同人于宗,吝。<br />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br />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br />
九五:同人先号啖而后笑,大师克相遇。<br />
同人于郊,无悔。<br />
“离下乾上”,这是解释同人卦的卦象图案——3o它有六个爻, 下边三条是八卦的离(王),上边三条是八卦的乾(三)o<br />
按八卦的释义,离是火,乾是天,火在天的下面燃烧,就是《同 人》。但《同人》与天和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从卦爻辞里看不出来, 这里也就不再妄加揣测。<br />
“同人”的意思大概是集结(同)盟军(人)。它的卦辞是:“同 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意为,在原野集结起我方的盟军, 举行祭祀;利于渡过大河;结果对君子有利。<br />
从卦辞看,这很像是周文王晚年在准备灭商的工作:要集结起各 部族的盟军,用祭祀取得诸神的支持,团结盟军,顺利渡过黄河(这 样才能打到商朝腹地);这个卦象对“君子”有利,前景比较好。<br />
再来看六个爻的爻辞。<br />
每个爻辞前面有两个字的序号,其中的“九”代表奇数、阳爻; “六”代表偶数、阴爻。<br />
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最下面的第一个爻叫“初二 按阴阳,只 能有“初六”或“初九”两种;最后一个爻在最上面,叫“上”,分为“上 六”或“上九”。<br />
中间二、三、四、五爻的名称,则是表示阴阳的六或九放在前面, 序号放在后面,所以同人卦中间的四个爻依次是六二、九三、九四、 九五,顺序仍是从下往上。<br />
第一个爻(初九)的爻辞:“同人于门,无咎。”意思是,在大门 口集结盟军,没有灾祸。<br />
第二个爻(六二):“同人于宗,吝。”意思是,在宗庙集结盟军, 前途不太光明。<br />
第三个爻(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意思 是,在丛林里埋伏军队,登上高高的山顶眺望敌人,三年内无法 战胜敌军。5<br />
第四个爻(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意思是,登上了敌 人的城墙,没能攻打下来,但结果吉利。<br />
第五个爻(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意思是, 盟军先是号啕大哭,又变成大笑,会遭遇敌人的大部队。<br />
第六个爻(上九):“同人于郊,无悔。”意思是,在郊野里集结盟军, 没有什么后悔的。<br />
看来,同人卦皆与战争有关,但各爻的结果不太一样,有很顺利 的,也有很艰难和危险的。<br />
不过,《易经》的卦并非都是军国大事,有些卦看上去只是些偶 然的、彼此无关的日常小事,各爻之间也看不出,至少我们看不出有 什么明显的关联。这又是为什么?探寻这背后的原因,要从文王研究 “易”的目的开始。<br />
六十四卦为何成对?<br />
商王进行甲骨占卜时,会把需要预测的问题刻在甲骨上。这里, 我们用前述武丁关于妇好生育的一次占卜为例说明:一,武丁先刻下 了 “妇好这次生育是否顺利”的问题,这是“命辞”。二,然后,从 甲骨裂纹走向判断结果,这是“占辞”:“丁日或庚日生育的话会吉利”。 三,最后的结果也可能会补刻到甲骨上,这是“验辞”。比如,武丁 这次占卜的三十一天后,妇好生育了一个女儿,“验辞”便是:“甲寅娩, 不嘉。惟女。”<br />
甲骨文的这些刻辞不太复杂,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基本不涉及 事物的因果关系:先是给诸神献祭并询问问题;然后,诸神的回答就 会传递到甲骨的烫纹上;最后,占卜者将其解读出来。也就是说,这 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叙事:诸神的决定是因,表现到人间就是果,甲骨 占卜是读取这种因果关系的工具。至于人类有时候占卜错了,那也是 误读了神的旨意,错在人而不在神。<br />
但六十四卦则与此不同,它的原理更复杂。它认为,世间的一切 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 因果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换句话说, 对于每一个主题的卦,周文王都需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六个事件或现象 作为六条爻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发展链。而且,事物的因果 关系不会只有一种模式。在某种环境下,甲是乙的原因,而在另一种 环境下,则可能变成乙是甲的原因,甚至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孤 立事件,在另一种时空环境下也可能会发生联系。<br />
所以,文王在《易经》中梳理了他亲历和认知的各种事件,并试 图用不同的因果发展链来串联和解释它们。比如,有些相同的爻辞(事 件),比如“帝乙归妹”,就出现在了不同卦的不同爻位,这其实是文 王在设定不同的占算情境。因此,同一事件会具有不同的前因后果, 以及不同的含义和指向性。<br />
换言之,文王的爻辞虽都是发生过的或者预测要发生的具体事件, 但在他看来,这些事件未必是单线性的,它们完全可能按照不同的时 间顺序再次发生,从而使因果关系发生颠倒。<br />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可变的,六爻的不同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哪怕只变换一个爻,也会变成另一种卦象,这就是“易二变易无常。 由此,六十四卦就是文王对可能性做出的六十四种探索和六十四个模 型。或者说,文王是在用各种无常的可能性重新组织世界,重组头脑 中的各种认知。<br />
这样一种思路,可以从六十四卦的“组对”规律中发现一些痕迹。 六十四卦皆有卦名,且是成对组合,比如,“乾”和“坤”,“震”和“艮”,”同 人”和“大有”,“噬嗑”和“贲”……是谁给这些卦起的名字并编组 成对,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文王的可能性很大——考古发现的更早的 数字卦象并没有附带卦名,更没有成对出现的记载。<br />
其中,有些成对的卦名比较好懂,比如,“乾”和“坤”,“否”和“泰二 “损”和“益”,“即济”(已经渡河)和“未济”(尚未渡河),都是反 义词;有些却未必是反义词,比如,“井”和“困”,“小畜”和“履工 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对立关系;还有一些则更模糊,比如,“噬嗑” 和“贲二 更难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br />
我们先搁置对卦名的解释,来看卦象,看看它们的组对规律是什 么,以及是否一定会具有相反的关系。<br />
有人说,乾卦和坤卦最是简单明白,乾卦都是阳爻,坤卦都是阴 爻,看来,卦象组对的规律是每个位置的爻都阴阳相反,乾的第一个 爻是阳,所以坤的第一个爻是阴,以此类推……<br />
■hmm<br />
■mm ■一<br />
—■ ■■
1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86年第2期。以下凡该遗址考古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图片,未注 明出处的,皆出自该文,不再详注。<br />
2 张亚初:《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br />
3 晁福林在《商代易卦筮法初探》中解为丰卦,不知是否笔误,《考古与文物》 1997年第5期。<br />
4 肖楠:《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考古》1989年第1期。<br />
5 孔颖达解释为:“窒,塞也。惕,惧也。”<br />
6《汉书o地理志》说,荡阴县“有美里城,西伯所拘也”,汉代荡阴就是后世 的汤阴。<br />
7 王弼对“习”的解释是“谓便习之”,意为熟能生巧。孔颖达正义借鉴了《彖 辞传》,认为是重叠的险阻:“谓上下俱坎,是重叠有险,险之重叠,乃成险 之用也。”这种解释比王弼的更合理。<br />
8 王弼对“枕”字的注是“枝而不安之谓也”,即紧张得手足无措之状。<br />
9 王弼注“坎不盈”意为“险不尽矣”;“祗”意为“辞也”。<br />
10孔颖达正义对“行有尚”的解释是“以此行险,事可尊尚,故云’行有尚‘也”。 高亨认为,“维心”当作“维之”,意思是“捉得敌方俘虏,用绳缚之,杀之<br />
以享祀鬼神,故曰有孚维之享”。但商人用俘心献祭很常见,在艮卦九三爻 中有更详细的记录。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242页。<br />
11《左传o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br />
12 “级”,孔颖达的解释是“祭服也”,即祭祀时专用的服装。<br />
13 “说”,孔颖达解释为“喜说”,就是喜悦。<br />
14孔颖达对“有言不信”的解释是“若巧言能辞,人所不信”,这是把“言” 理解成花言巧语,难以取得别人信任。此说可备参考。<br />
15王弼对“硕果不食”的注:“处卦之终,独全不落,故果至于硕而不见食也。”<br />
16《左传o成公十一年》。苏国在温地,是现在的河南焦作一带,这里接近殷商 腹地,苏国可能在纣王时期比较受重视。<br />
17《易经o家人》。意为“王让周昌在殷都安置了家宅”。<br />
18《易经o粹》及《易经o涣》。意为“王让周昌在殷都安置了祖庙”。<br />
19《易经o晋》。孔颖达正义:“介者,大也。”<br />
第二十章 翦商与《易经》的世界观<br />
《易经》记载的猎俘和人祭完全超出了后人的想象,那么,周昌 为什么记录这些?难道他就是想要写一本日记或者回忆录?<br />
卦爻辞纷繁杂乱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周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 通过卦象排列组合的变化,他发现,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 是可以改变的。尤为重要的是,商朝的统治也是如此。<br />
在讲述这些之前,我们先要讲一讲《易经》最基本的原理:阴阳、 卦象、卦辞和爻辞。<br />
易卦占算传承自商人<br />
上古时代,人们曾发明一种用草或竹子的小棍来算数的方法:把 它们在地上摆放成不同的形状,用以代表不同的数字,然后进行计算, 有点类似后世的算盘。用来计数的竹棍,叫“策”或“筹”,比如, 流传下来的古语中就有“运筹”和“策划”等。<br />
当积累了一定的算数知识,古人发现,数字虽然有很多,但都可 以被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这恰好和日常生活里的“阴” “阳”观 念搭配:太阳晒到的地方是阳,晒不到的就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 然后,有天地、山水、男女、雌雄、上下……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 以分为阴性和阳性。<br />
这是早期人类发展出的一种简单归纳思维,甚至直到现代,有些 语言的名词还会分成阴阳两性,比如法语和俄语。而初步的算命理论 就是将用草棍运算出的数字归纳成阴或者阳,以代表世间不同的事物, 乃至命运的吉凶。<br />
用甲骨预测,称为“卜”;用草棍预测,则称为“筮”。“筮二 上 面的“竹”字头代表占算用的草(竹)棍,下面的“巫”字表示只有 沟通鬼神的巫师才有占算能力。<br />
据说,半人半神的伏羲最先画出“八卦”,然后,由周昌在被商纣 囚禁美里期间把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所谓:“其囚美里,盖益《易》 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但司马迁这里用的是“盖”字,表示不太确定。<br />
先说最古老的所谓伏羲“八卦”。有四对卦,分别是乾和坤,坎和离, 震和艮,巽和兑;各有代表图案,被称为“卦象”,由三根表示阴阳的“爻” 组成,一根直线代表阳爻,两段半截的线代表阴爻。<br />
乾三坤三<br />
坎笠离三<br />
震三艮三<br />
巽三兑三<br />
东周时的学者说,这是宇宙间的八大元素: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沼泽)o (《周易正义o说卦卷九》)至于伏羲或者周昌时代的人是不是这么理解的, 就不好说了。<br />
再来说六十四卦。卦象由两个八卦上下重叠组成,一共有六十四 种,都有六个爻。假如是两个八卦的乾叠加,就仍叫乾卦,以此类推。 但不一样的八卦互相叠加,就需要起新的卦名了,比如,震下坎上, 叫屯卦,卦象是h;坎下艮上,叫蒙卦,卦象是鬓。<br />
用草棍占算的阴阳八卦体系,和华北地区自龙山时代以来的甲骨 占卜体系,是分庭抗礼的关系,很难说哪一种出现得更早,因为甲骨 容易保存下来,但草棍占算不容易留下遗物。<br />
到了商朝的殷都时期,有些占卜师已经习惯了在甲骨上刻字,所 以他们也会把用草棍占算出来的数字刻到甲骨上。而三个数字组成的 刻辞在殷墟前期武丁王的时代就有了,比周昌要早二百年。它是三个 数字重叠,比如“六六六”,这三个偶数代表三个阴爻,便是八卦中 的坤卦。<br />
到殷商中后期,出现了六个数字的甲骨刻辞,时代也比周昌早一 些。比如,"六七,i九六对应“阴阳阴阳阴阴”,这便是《易经》 中的蹇卦。从这可见,六十四卦的基本原理并不是文王发明的。<br />
关于竹草棍如何被用于六十四卦算命,最早的记载来自春秋战国 之交的《易传系辞》:按照特定的流程,将五十根草棍用两只手拆 分若干次,最后剩在手里的数量就是得到的数字,它的奇、偶就是阴、 阳,这算第一个爻;如此反复演算六次,就得到六个爻,也就是一个 完整的卦。这种摆列阴阳爻的顺序,必须从下往上,不能颠倒。<br />
当然,《易传系辞》这个记载已经比周昌的时代晚了五百多年, 至于周昌到底是不是这么占算的,也无法确定。<br />
上面所述便是六十四卦卦象的来历,那么,六十四卦的卦名,诸 如乾、坤、屯、蒙等,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商代的甲骨文里没有 发现卦名,它们首次出现是在《易经》里。所以,也许的确是周文王 命名的,至少目前还没有反面的证据。<br />
比起古老的甲骨占卜,用草棍推演更容易,所以文王被囚禁在美 里监狱的时候,可以因陋就简进行六十四卦占算。而为了让这套占算 体系更适合自己的需要,他又总结和编写了卦辞和爻辞,由此形成了 《易经》的基本内容。<br />
但这还不是文王周昌青睐六十四卦体系的根本原因。<br />
文王写作卦辞和爻辞<br />
六十四卦的每个卦都有一条简短的解说词,这被称为“卦辞”; 相对的,卦里的每个爻也都有一条“爻辞”。概而言之,《易经》是由 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的。<br />
唐代给《周易》做注的孔颖达说,最早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后来 有人(不知道是谁)把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可以涵盖各种“天地变化, 人事吉凶”;再后来,周文王写了卦辞和爻辞,来解释每个爻和卦的 吉凶含义:<br />
盖伏牺(羲)之初,直仰观俯察,用阴阳两爻而画八卦,后 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然后天地变化,人事吉凶,莫不周备,缰 在爻卦之中矣。文王又于爻卦之下,系之以辞,明其爻卦之中吉 凶之义。(《周易正义o说卦卷九》)<br />
看来,孔颖达不同意《史记》说的“其囚羡里,盖益《易》之八卦为 六十四卦”。而现代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孔颖达的确是对的。<br />
孔颖达还说,卦辞和爻辞是周文王写的。在古代,这个说法也缺 乏直接证据,一直有学者质疑。而结合甲骨文等殷商考古成果,我们 会发现,孔颖达这么说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因为卦爻辞只会是在商 朝的环境中产生,不可能更晚。<br />
最早从《易经》的卦爻辞中探寻历史的学者,是顾颉刚。1929年, 他考证了几条卦爻辞中蕴藏的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撰成《周易卦 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发表。2比如,据顾劭刚推测,归妹卦和泰卦爻 辞的“帝乙归妹”,其中隐含的历史是:帝乙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 了周文王,但这位王室公主没能生育,最后,或是早逝,或是离婚回 了娘家,文王又续娶大姒。<br />
就这样,顾颉刚开启了从《易经》探寻晚商历史的先河。当然, 他对“帝乙归妹”的解释未必正确,毕竟当时商周力量对比悬殊,商 王不大可能把妹妹嫁给周族,所以这很可能是周人为夸耀自己而做的 吹嘘。但它的真实背景仍是晚商时代的商周关系。<br />
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里含有很多商代特有的事件,比如,捕捉俘虏 献祭;而从周朝建立开始,这些做法就消失了,后代的古人也就不再 记得这些事。<br />
这里再举个例子。《易经》的卦爻辞里经常出现“贞”字,比如 坤卦的卦辞“利牝马之贞”,后世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包 括孔颖达,也只能猜测它和“坚贞”有关,解释成:“贞,正也其 实,商代甲骨卜辞里就频繁地出现这个“贞”字,现代学者也早已确 定,它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师也被称为“贞人”。由此,《易 经》中的“贞”也就好解释了。比如,坤卦的“利牝马之贞”的意思 是说,占算结果对母马有利;相对的,否卦的“不利君子贞”的意思 则是说,占算结果对君子不利。看来,倘若没有发现甲骨文,我们对《易 经》中“贞”字的理解很可能还会一直错下去。<br />
《易经》的卦爻辞所记载的事件,有些肯定是只有周文王才经历 过的,所以,它们的价值非常独特。3从孔子时代以来,解读《易经》 的著作很多,但因为没有甲骨文知识的基础,所以搞错了很多基本概 念,这些“算命技术”自然也就成了无根之木。而用甲骨文和商代考 古知识研究《易经》的,高亨先生可谓开先河者,他的著作《周易古 经今注》就是只讨论文王的《易经》,而不涉及东周时人写的《易传》, 以避免让后世的误解逆行侵入商代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算是在 高亨先生开创的方法基础上的一种继续。4<br />
卦爻辞里有什么<br />
《易经》卦爻辞中,除了和商代的捕俘及人祭有关的内容,还包 含很多周族人的活动。这应该也是周文王比较关注的内容,否则他不 会一一记载下来。<br />
先来看第十三个卦,同人卦:<br />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br />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br />
六二:同人于宗,吝。<br />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br />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br />
九五:同人先号啖而后笑,大师克相遇。<br />
同人于郊,无悔。<br />
“离下乾上”,这是解释同人卦的卦象图案——3o它有六个爻, 下边三条是八卦的离(王),上边三条是八卦的乾(三)o<br />
按八卦的释义,离是火,乾是天,火在天的下面燃烧,就是《同 人》。但《同人》与天和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从卦爻辞里看不出来, 这里也就不再妄加揣测。<br />
“同人”的意思大概是集结(同)盟军(人)。它的卦辞是:“同 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意为,在原野集结起我方的盟军, 举行祭祀;利于渡过大河;结果对君子有利。<br />
从卦辞看,这很像是周文王晚年在准备灭商的工作:要集结起各 部族的盟军,用祭祀取得诸神的支持,团结盟军,顺利渡过黄河(这 样才能打到商朝腹地);这个卦象对“君子”有利,前景比较好。<br />
再来看六个爻的爻辞。<br />
每个爻辞前面有两个字的序号,其中的“九”代表奇数、阳爻; “六”代表偶数、阴爻。<br />
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最下面的第一个爻叫“初二 按阴阳,只 能有“初六”或“初九”两种;最后一个爻在最上面,叫“上”,分为“上 六”或“上九”。<br />
中间二、三、四、五爻的名称,则是表示阴阳的六或九放在前面, 序号放在后面,所以同人卦中间的四个爻依次是六二、九三、九四、 九五,顺序仍是从下往上。<br />
第一个爻(初九)的爻辞:“同人于门,无咎。”意思是,在大门 口集结盟军,没有灾祸。<br />
第二个爻(六二):“同人于宗,吝。”意思是,在宗庙集结盟军, 前途不太光明。<br />
第三个爻(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意思 是,在丛林里埋伏军队,登上高高的山顶眺望敌人,三年内无法 战胜敌军。5<br />
第四个爻(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意思是,登上了敌 人的城墙,没能攻打下来,但结果吉利。<br />
第五个爻(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意思是, 盟军先是号啕大哭,又变成大笑,会遭遇敌人的大部队。<br />
第六个爻(上九):“同人于郊,无悔。”意思是,在郊野里集结盟军, 没有什么后悔的。<br />
看来,同人卦皆与战争有关,但各爻的结果不太一样,有很顺利 的,也有很艰难和危险的。<br />
不过,《易经》的卦并非都是军国大事,有些卦看上去只是些偶 然的、彼此无关的日常小事,各爻之间也看不出,至少我们看不出有 什么明显的关联。这又是为什么?探寻这背后的原因,要从文王研究 “易”的目的开始。<br />
六十四卦为何成对?<br />
商王进行甲骨占卜时,会把需要预测的问题刻在甲骨上。这里, 我们用前述武丁关于妇好生育的一次占卜为例说明:一,武丁先刻下 了 “妇好这次生育是否顺利”的问题,这是“命辞”。二,然后,从 甲骨裂纹走向判断结果,这是“占辞”:“丁日或庚日生育的话会吉利”。 三,最后的结果也可能会补刻到甲骨上,这是“验辞”。比如,武丁 这次占卜的三十一天后,妇好生育了一个女儿,“验辞”便是:“甲寅娩, 不嘉。惟女。”<br />
甲骨文的这些刻辞不太复杂,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基本不涉及 事物的因果关系:先是给诸神献祭并询问问题;然后,诸神的回答就 会传递到甲骨的烫纹上;最后,占卜者将其解读出来。也就是说,这 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叙事:诸神的决定是因,表现到人间就是果,甲骨 占卜是读取这种因果关系的工具。至于人类有时候占卜错了,那也是 误读了神的旨意,错在人而不在神。<br />
但六十四卦则与此不同,它的原理更复杂。它认为,世间的一切 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 因果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换句话说, 对于每一个主题的卦,周文王都需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六个事件或现象 作为六条爻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发展链。而且,事物的因果 关系不会只有一种模式。在某种环境下,甲是乙的原因,而在另一种 环境下,则可能变成乙是甲的原因,甚至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孤 立事件,在另一种时空环境下也可能会发生联系。<br />
所以,文王在《易经》中梳理了他亲历和认知的各种事件,并试 图用不同的因果发展链来串联和解释它们。比如,有些相同的爻辞(事 件),比如“帝乙归妹”,就出现在了不同卦的不同爻位,这其实是文 王在设定不同的占算情境。因此,同一事件会具有不同的前因后果, 以及不同的含义和指向性。<br />
换言之,文王的爻辞虽都是发生过的或者预测要发生的具体事件, 但在他看来,这些事件未必是单线性的,它们完全可能按照不同的时 间顺序再次发生,从而使因果关系发生颠倒。<br />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可变的,六爻的不同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哪怕只变换一个爻,也会变成另一种卦象,这就是“易二变易无常。 由此,六十四卦就是文王对可能性做出的六十四种探索和六十四个模 型。或者说,文王是在用各种无常的可能性重新组织世界,重组头脑 中的各种认知。<br />
这样一种思路,可以从六十四卦的“组对”规律中发现一些痕迹。 六十四卦皆有卦名,且是成对组合,比如,“乾”和“坤”,“震”和“艮”,”同 人”和“大有”,“噬嗑”和“贲”……是谁给这些卦起的名字并编组 成对,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文王的可能性很大——考古发现的更早的 数字卦象并没有附带卦名,更没有成对出现的记载。<br />
其中,有些成对的卦名比较好懂,比如,“乾”和“坤”,“否”和“泰二 “损”和“益”,“即济”(已经渡河)和“未济”(尚未渡河),都是反 义词;有些却未必是反义词,比如,“井”和“困”,“小畜”和“履工 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对立关系;还有一些则更模糊,比如,“噬嗑” 和“贲二 更难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br />
我们先搁置对卦名的解释,来看卦象,看看它们的组对规律是什 么,以及是否一定会具有相反的关系。<br />
有人说,乾卦和坤卦最是简单明白,乾卦都是阳爻,坤卦都是阴 爻,看来,卦象组对的规律是每个位置的爻都阴阳相反,乾的第一个 爻是阳,所以坤的第一个爻是阴,以此类推……<br />
■hmm<br />
■mm ■一<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