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乾 坤<br />
    其实不然。乾和坤这一对卦的卦象比较特殊,不代表普遍规律。 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只有四对是这种情况:同位之爻,阴阳 相反。<br />
    还有一种可能性。六十四卦的卦象是两个八卦上下重叠而成,那 是不是这两个八卦互换位置就构成一对相反的卦呢?<br />
    也不是。比如,屯卦言,卦象是震三在下,坎三在上;和它成对 的是蒙卦集,但卦象并非坎三在下,震三在上,而是坎三在下,艮三 在上。<br />
    从这也可见,六十四卦的意义未必跟组成它的两个八卦有关系。<br />
    至于六十四卦的成对原则到底是什么,我们这里随便选个例子。 比如,无妄和大畜这一对卦:<br />
    无妄 大言<br />
    可以看到,这两个卦象,并不是同一个位置的爻必须阴阳相反, 也不是上下两个八卦位置互换,而是六个爻呈现“颠倒”关系:无妄 卦的第一个爻(最下面的),和大畜卦的最后一个爻(最上面的)相同; 无妄卦的第二个爻,和大畜卦的倒数第二个爻相同……<br />
    六十四卦里面,有二十八对都是这种“颠倒成对”原则。但也有 极少数例外。就像上面说过的乾卦,它的六个阳爻形成上下对称,如 果把它们上下颠倒一遍,还是完全同样的卦象。这就没办法了,只好 让它和六个阴爻的坤卦结成一对,不然,六个阴爻的坤卦,上下颠倒 之后也还是自己,所以它俩正好结对。<br />
    这种因为自身对称而只能“相反成对”的卦,除了乾和坤,还有 三对:<br />
    坎 离 颐 大过 中孚 小过<br />
    总结一下,在《易经》中,每卦六个爻都是自下而上的顺序,而 六十四卦组对的原则总体上是六爻“颠倒成对”;只有八个上下对称 和无法颠倒的卦,才按“相反成对”的原则组成四对。<br />
    研究《易经》的美国学者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 )很重 视“颠倒成对”原则。他推测说,《易经》中每一对卦的内容都基本 相似,比如,对于泰卦中的“帝乙归妹”,夏含夷认为,泰卦以及与 泰卦成对的否卦,都和这桩婚姻有关。但这种推论还缺少证据,至 于每一对卦探讨的内容都是什么,多数还难以解释。6<br />
    其实,不必急于追索每一卦的具体含义,而是应当先明白卦象“颠 倒成对&quot;原则的本质是什么。综合前述,本书认为,它是文王发现的 世间规律,或者说,一种被称为“易”的思维方式:世间的一切都不 是永恒和持续不变的,它们都可以有另一种相反的存在形式,一切也 都可以颠倒重来一遍。<br />
    否,颠倒重来就是泰;损,颠倒重来就是益……一切事件的发 展过程,都可以“倒放” 一遍,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意味着,一切 皆有可能。<br />
    翦商,可占<br />
    按文王《易经》的“颠倒成对”原则,世间一切既有的事实都能 用相反的方式再现一遍。商族曾经很弱小,就像爻辞里的“丧牛于易”, 但他们后来却建立了强大的商朝;然而,这个过程同样是可逆的,目 前强大的商朝也终将灭亡。<br />
    这种思维方式可谓石破天惊。当时的人还没有走出神权时代,普 遍认为世间一切都被天界的鬼神主宰: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和诸神献 祭,从而得到天界的福佑,因此和商朝作对,就意味着违反鬼神世界 的意志,不可能成功。<br />
    然而在美里的地牢里,周昌的身体虽无法逃离,但他推演的 六十四卦组对原则却自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便是:“翦 商”是有可能的。<br />
    虽然当初,是上帝指示和支持商人灭夏建商的,但上帝的心意 也是可以更改的,它不可能永远充当商人的守护神,周族也可以获 得上帝的垂青,并在它的保佑之下灭掉商朝,取而代之。<br />
    在当时,这个想法实在是大逆不道,文王更不敢明白地将其写出 来,哪怕当他获释回到周邦之后,也要秘而不宣,故而《易经》中的 多数内容只能用含糊其辞的隐语来表达。<br />
    来看坤卦六三爻:<br />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br />
    六三爻的第一句是“含章可贞”,这“含章”二字,历来没有合理的 解释。高亨认为,“含”为“戡”之借字,“章”为“商”之借字,“含 章”就是“戡商”,也就是“翦商7所以坤卦六三爻的意思是,翦 商之事是可以占算的;如果继续忠于商王,不会有成果,会有终结。<br />
    这个推测颇为合理。而且,用“含章”表示“翦商”,未必全是 古文字的通假借用,可能也是为了保密。<br />
    有类似含义的,是讼卦的六三爻:<br />
    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br />
    高亨认为,“食旧德”就是背叛商王昔日的恩德,8也就是开启翦商之谋。 占卜的结果是有灾害(“贞厉”),但最终会吉利(“终吉”);反之,也 就是如果继续忠于商王(“或从王事”),则不会有成果(“无成”)。这 和坤卦六三爻相同。<br />
    《易经》中还有一处“含章”,出自垢卦九五爻:<br />
    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br />
    “以杞包瓜”的意义难解,但其重点是“瓜”;“含章”,传统解释是瓜 上有花纹;“有陨自天”,是说这只瓜从天上落下来摔碎了。按照高亨 的解释,垢卦九五爻是个隐喻,意思是说商朝就像是一只有花纹的瓜, 不堪一击,落地即碎。9<br />
    在六十四卦中,肯定有某个卦象代表的是商朝的崛起;而与它对 立的卦,则代表了商朝的灭亡。因此,只要把这些卦找出来,研究各 爻的原理,也即每个爻可能代表什么具体事件或条件(文王会因此代 入不同的事物进行推演),就有可能找到灭亡商朝的密码。<br />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初步理解为什么说《易经》的卦爻辞内含各 种各样的事件,甚至难以理解的只言片语了 :这是文王在对自己认知 的各种事件进行排列和重组,用不同的卦象(阴阳爻组合)来检验它 们的吉凶,以便总结出这个世界更深层的运行规律。而限于当时的环 境,他必须刻意地使与翦商有关的各种信息变得很隐晦,外人会很难 理解,所以我们也就不用对所有卦爻辞都强求解释了。<br />
    《易经》并非文王专门编写的算命教材,而更像是他自己的练习簿, 所以内容驳杂,有大量的私人琐事。从萌生翦商之念始,文王就反复 将其代入和推算,并随时验证、修订和增补,希望总结出一套最精确 的占算方法,而最终目的,当然就是在消灭商朝的战争里运用这套预 测技术。<br />
    有了对《易经》的上述理解,我们接着来看最前面的乾、坤两卦。<br />
    古人对乾与坤是这么解释的:乾为天,阳之代表;坤为地,阴之 代表。其实,这一对卦可能还代表了文王最关心的两个事物:商和周。 商是强大的主宰,周是弱小的藩属,但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它们会 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br />
    元亨,利贞。<br />
    初九:潜龙,勿用。<br />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br />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br />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br />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br />
    上九:亢龙有悔。<br />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br />
    乾卦里集中出现的意象是龙。从夏朝-二里头文化以来,龙都是 王者的象征。初九爻的“潜龙勿用”是说,龙弱小,潜伏于水下,无 所作为。这说的是商族崛起之前的状态,后面的龙则已经活跃在天地 之间:“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九二爻和九五爻都有“利见大人”, 可能是隐喻周昌或者周族两次见到商王并受到重视。九三爻曰:“君 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可能说的是周族人兢兢业业地侍 奉商朝的状态,也可能是说商朝先王奋发有为时的状态。到上九爻的 “亢龙有悔”,则已经可能是在说商朝虽已强大到极致,但其根基不稳 固,埋藏着衰亡的隐患。<br />
    和《易经》的其他卦不同,乾、坤两卦在六条爻辞后,还分别有 一条“用九”和“用六”,这可能是因为文王对这两卦格外重视,所 以各增加了一句总结。《乾》卦的“用九”是“见群龙无首,吉”,这 可能是说文王在殷都生活期间结识各种商朝上层人物,发现他们之间 矛盾很深,周族可以找到内应,最终倾覆商朝。在这里,“吉”当是 文王对翦商事业的判断,而非商朝的国运。<br />
    再来看坤卦:<br />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 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br />
    初六:履霜,坚冰至。<br />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br />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br />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br />
    六五:黄裳,元吉。<br />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br />
    用六:利永贞。<br />
    坤卦的卦辞中出现了 “牝马”(母马),但不知其具体代表何事;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应该是说君子(周昌)去往殷都, 开始时遭遇各种不幸,但也结识了可以利用之人;而“西南得朋,东 北丧朋”,则是说在西南方得到盟友,东北方则丧失盟友。殷都在周 原的东北方,这可能是预示商周之间终将反目。卦辞的最终判断是“安, 贞吉”。<br />
    六三爻的“含章”(翦商),前文已述,这里不再赘述;六四爻的“括 囊”,字面意思是把口袋(囊)扎起来,这可能是比喻翦商之谋需要 严格保密;上六爻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则可能是预言周与商最 后的决战,隐喻商朝(龙)将喋血原野;最后的用六爻“利永贞”是 结论,说明翦商事业大有前途。<br />
    当然,乾、坤两卦的卦爻辞中也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比如,”或 跃在渊”与“黄裳,元吉”,很可能是文王有意为之的隐语。类似现 象在《易经》里有很多,已经无法亦不必强行求解。<br />
    不过,文王并没有活到商朝灭亡,所以他的推算和验证持续到了 临死之前。至于文王是先萌生翦商冲动,再从易卦体系寻求支持,还 是在研究易卦组对原则时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翦商之念,这已经很难判 断。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羡里的牢狱生活已经让文王深切地体会 到当一名人牲(孚)的滋味;而在以往,当被要求带领族人捕猎羌人 缴纳给崇侯时,他不太可能有如此深刻的切肤之痛。<br />
    从猎俘者变成俘,本身就是“易”,而变易的旅程一旦开启,就 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年过半百的文王深谙世界的不确定性,把 人生剩余的时光大都投入了对《易经》的推算,但同时,他也没有 忽视商人最正统的甲骨占卜技术。这两套体系和世界观,文王都不 敢偏废。<br />
    注释<br />
    1 参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30页。<br />
    2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燕京学报》1929年第6期。收入《顾颉<br />
    刚古史论文集》卷11,中华书局,2010年。<br />
    3 有学者认为个别的卦辞出现更晚,属于周公时代产物,如晋卦辞:“康侯用 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意思是说,康侯(周公的弟弟卫康叔周封)被天子 赐予了很多马匹,一天之内得到三次接见。但不能排除文王时期有名为“康侯” 的殷商贵族。再如爻辞中曾出现“箕子”,有学者认为是周灭商之后的记录, 其实文王已经有可能和箕子打过交道并记录下来。<br />
    4 “周易”这个词的含义发生过扩大。春秋时期的史书,如《左传》,说的“周易” 只是文王卦爻辞。孔子弟子编辑《周易》时,把他们对卦爻辞体系的很多 解释也汇编了进去,比如《系辞》《文言》等。这些解释被称为《易传》或 《十翼》(十种对卦爻辞的解释),导致《周易》的内容扩大。为了特指文王 卦爻辞,现代学者称其为《易经》,以表示和《易传》的区别。本书也用《易 经》代表文王卦爻辞体系,不涉及后来的《易传》。<br />
    5 孔颖达《正义》:“唯升高陵以望前敌,量斯势也,纵令更经三岁,亦不能 兴起也。”<br />
    6 [美]夏含夷:《结婚、离婚与革命——〈周易〉的言外之意》,李衡眉、郭<br />
    明勤译,《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br />
    7 高亨释为:“乃武王克商之兆,所占之事,自为可行,故曰含章可贞。”参见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167页。高亨认为这是周武王灭商时的占卜辞, 其实它很可能是在周文王时期就已经有了,是对未来之事的占算。<br />
    8 高亨认为,食为蚀之借字:“食旧德,谓亏损其旧日之德行也。”参见高亨《周 易古经今注》,第178页。<br />
    9 高亨释为:“戡商有陨自天,言武王之克商,乃是天陨灭商祚也。”参见高亨《周 易古经今注》,第287页。<br />
    第二十一章 殷都民间的人祭<br />
    周昌和他的儿子踏入的这座殷都,曾带给他们无比的震撼。但在 西周建立后,周公旦却将其彻底毁灭,同时也把父兄的记忆永远地埋 葬在了黄土之下。<br />
    此后的三千年里,史家有关殷都的记载,大都只是些不准确的只 言片语。而《封神榜》一类的小说,则试图用想象力描绘晚商那座伟 大的城,甚至还经常把殷都和朝歌混为一谈。<br />
    直到20世纪初,盗墓者和考古学者才有机会重新触摸到殷都。 湮没已久的古城仅是揭开小小的一角,就已经彻底颠覆了三千年以来 有关殷都的叙事。的确,仅靠想象力,人类是无法再现殷都曾经的辉 煌与残忍的。但那一切,周昌父子都曾目睹和亲历。<br />
    与后世的想象不同,殷都并非那种有城墙保卫、方方正正的城池。 在不大的宫殿区外,众多商人族邑如卫星城般错落分布。这些族邑有 自己的产业和墓地,也都有自己的祭祀传统和人祭场。<br />
    在殷都存世的二百多年间,商人族邑的人祭、人奠基和人殉坑越 来越多。对商人来说,在聚会典礼上杀戮异族,不仅仅是给诸神奉献<br />
    殷墟遗址群分布图<br />
    祭礼,也是让围观者获得精神刺激和满足的“盛宴”。比如,多处人 祭坑留有蓄意虐杀的迹象,尤其当人牲数量不足,献祭者还会尽量延 缓人牲的死亡,任凭被剁去肢体的人牲尽量地挣扎、哀嚎或咒骂。这 种心态,跟观看古罗马的角斗士表演有相似之处。<br />
    国都大道边的杀祭场<br />
    当周昌父子渡过黄河、北上进入殷都范围时,他们先要经过一片 制陶工业区,透过陶窑冒出的滚滚烟尘,商王华丽的宫殿区已遥遥在 望。这座制陶聚落是刘家庄北地,在殷都王宫区以南1公里处的通向 王宫的大道边。<br />
    刘家庄北地已经发掘殷商墓葬上千座,绝大多数是没有青铜随 葬品的贫寒小墓,有青铜礼器和殉人的只有20多座(盗墓者破坏了 一些墓葬,劫余的数字并不完整)。可见,这个族邑的贫富差距巨大, 赤贫者构成庞大的金字塔底端。<br />
    这片制陶区南北300米,东西200米,约六万平方米,规模很大, 平民和贵族的家宅及墓葬散布周边,2此外,还有大量陶窑以及多座 丢弃残次品陶器的大坑。<br />
    作为聚落,在殷墟一期,刘家庄北地的居民还很少,但到二期, 出现了众多房屋和墓葬,这应当有武丁王搬迁王宫的影响。此后,从 二期到三期,从三期到四期,墓葬数量均成倍增加,可见殷都的持续 繁荣和发展。<br />
    这里还发现了两条南北走向的大路,向北一直通往商王宫殿区。 西侧的大路,规模较大,路面上有多条车辙,多数是轮距1.4米左右 的货车的,可能是牛或人拉的载重车辆,只有少数是轮距更宽的马车 辙。大路经过沟渠时,有座方木架设的木桥,显然,它是王宫通往南 方的交通主干道。<br />
    在制陶区,有多处较大的长条形建筑基址,发掘者推测,这可能 是制作陶器的工坊。<br />
    此外,还有一座面积较大、工艺考究的住宅f79,殷墟四期建造, 应当属于身份较高的贵族:<br />
    一,柱础石排列规则,勾勒出房屋的基本结构,呈四面围拢的“回”<br />
    刘家庄北遗址西大路上的车辙<br />
    字形;<br />
    二,边长20多米,总面积约450平方米,中央庭院(天井)约 10米见方;<br />
    三,一条南北走向的过廊把庭院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小院有一座 椭圆形大坑h2479,底部有一具人骨,可能是建筑落成后杀祭的人牲, 头部放着一块刷红漆的石头,脚部放一件陶罐;<br />
    四,庭院内还有由两座蓄水坑和一处陶水管构成的排水系统。4<br />
    这座房屋位于制陶工业区东南侧,看来它的主人要管理的本部族 事务也包括制陶工场。平时,他要参与商王朝廷的议事和典礼;战争时, 则受命带着自己的部族武装出征。<br />
    刘家庄北地发现多处祭祀遗址,大多数分布在制陶工业区内,从 中可见殷都普通商人族邑的宗教生活。<br />
    h77是一座制陶取土形成的大型浅坑,主体部分已被后期破坏: 一,残留六具人骨,底层是两名男性,中层四人,大体摆放成半圆形, 其中可辨认的有一男一女,多数人体残缺不全;二,出土了较多硬陶 和原始瓷残片,属于较高端的陶器产业;三,发现两件残破的鹑身人 面陶塑,以及一枚青铜印章,印章图案为两个八形族徽和一条蟠龙。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月明朝汐

香草芋圆

楚汉争鼎

寂寞剑客

死对头总想独占我

町右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雨天下雨
合作伙伴